資源簡介 第20課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概念理解:北洋軍閥北洋軍閥,民國軍閥勢力之一,由袁世凱掌權后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世凱死后,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范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簡稱北洋政府)的稱呼。袁世凱統治時期(1912.4--1916.6);皖系統治時期(1916.6--1920.7);直系統治時期(1920.7-1924.10);奉系統治時期(1924.10--1928.10)。一、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1. 袁世凱復辟帝制袁世凱獨攬大權的活動臨時大總統時期 1913年3月,“宋教仁案”;1913年10月,袁當選中華民國總統; 1913年11月,解散國民黨;1914年1月,解散國會; 1914年5月頒布《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 1914年9月,祭孔大典; 1914年12月發布《修正大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任期十年,可連選連任 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條”,1915年5月,簽訂“中日民四條約”復辟帝制時期 1915年12月,接受“勸進”當上皇帝; 改國號為中華帝國,1916年為洪憲元年;2.革命黨人的反抗概況:“宋教仁”案發生后,發動二次革命,結果失敗;1913年,孫中山組織武力討伐袁世凱;1915年12月,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在云南宣布獨立,組織護國軍,并發動護國戰爭;結果: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紀年二、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1. 軍閥割據概況派系 代表 支持國 占據區域直系 馮國璋 英美 直隸及長江中下游的蘇、贛、鄂等省皖系 段祺瑞 日本 據有皖、浙、閩、魯、陜各省奉系 張作霖 日本 占據東北三省2.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特點:軍閥割據,分崩離析,政局動蕩,人民困苦。受帝國主義國家支持。3.1917年5月,府院之爭府:黎元洪(美);院:段祺瑞(日)→美日矛盾的激化4.1917年6月,張勛復辟原因:以調停黎段矛盾為名,率軍進京; 結果:上演了12天的復辟丑劇。5.護法運動(1917-1918)原因:段把持北京政權后,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國會;孫中山號召護法經過:孫中山到達廣州,成立護法軍政府;孫中山就任大元帥,唐繼堯、陸榮廷為元帥結果:南北軍閥議和,孫中山辭去大元帥之職。失敗原因:其口號(共和)對人民沒有號召力;依靠南方軍閥(缺乏革命實力)6.中國參加“一戰”原因:爭取國際地位,抑制日本在華勢力的發展。概況:中國向德、奧宣戰;收回漢口、天津的租借地;十幾萬勞工前往歐洲前線,為協約國的勝利作出了貢獻。北洋軍閥統治下中國政治斗爭的焦點與實質:焦點:民主共和與封建專制的斗爭。 實質: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之間的斗爭。捍衛民主共和的斗爭都以失敗告終,說明的問題:說明資產階級因為階級局限性,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不符合中國的國情。時代呼喚新的領導階級和新的道路。三、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新氣象(一)民國初年經濟的發展1.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歷程發展歷程 原因及影響產生(19C70S) 原因:外資企業的刺激,洋務企業的誘導,小農經濟逐漸解體。初步發展(19C末,甲午戰爭后) ①原因:清政府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設立商部,獎勵工商; 社會上興起一股實業救國的熱潮; 并掀起收回利權運動,引發振興實業的又一個高潮。 ②影響:民族資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迅速發展(短暫春天1912-1919) (民國初年) 原因:①中華民國建立,掃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縛和障礙; ②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鼓勵民間興辦實業; ③群眾性反帝愛國斗爭此起彼伏,特別是1915年掀起的抵制日貨、提倡國貨運動。 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戰,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顯著發展(1927-1936) 原因:民族資產階級興辦實業的熱情有所提高;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蓬勃開展,抵制洋貨、提倡國貨;國民政府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 ”(1935年)。2.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特點①發展不均衡:地區:主要集中在沿海; 行業:輕工業為主,重工業較薄弱,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②自然經濟仍占絕對優勢,民族資本所占比重很小。③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受雙重壓迫(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勢力)(二)民國社會生活新氣象1.宣布改用陽歷,頒布剪發辮、易服飾和廢止纏足的法律;廢除拜跪禮,興鞠躬禮等;2.頒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爺”等清朝官場的稱呼等。四、新文化運動(1915年)(一)新文化運動的背景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根本原因),民族資產階級要求民主政治政治:袁世凱實行專制統治,復辟帝制;日本侵略中國加劇思想: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導火線);民主共和傳播,袁世凱“尊孔復古”(二)新文化運動概況1.開始:1915年——陳獨秀——上海——《青年雜志》2.主要陣地:北京大學和《新青年》雜志。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辦學方針:思想自由,兼容并包3.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錢玄同、劉半農等。4.內容:核心: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與愚昧手段:道德革命:提倡新道德(獨立、民主、自由、平等),反對舊道德(儒家綱常倫理)文學革命:提倡新文學(白話文),反對舊文學(三)評價1.進步性:新文化運動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延續。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促進人們思想的空前解放。新文化運動是一次文化革新運動,民主與科學思想得到發展,促進了文化的轉型。新文化運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為五四運動的爆發奠定了基礎。2.局限性:局限于知識界,沒有與工農群眾的斗爭相結合;新文化運動對東西方文化存在著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傾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