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地球和地圖地球和地圖考點一 地球和地球儀基礎梳理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形狀: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天圓地方→根據太陽和月亮的形狀來推測地球形狀→麥哲倫環球航行→地球衛星照片麥哲倫環球航行第一次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地球的大小地球儀地球儀的形狀:正球體,因為地球縮小以后半徑差距肉眼無法分辨3、經線和緯線經線 緯線定義 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并垂直于緯線的線,叫做經線也叫子午線 在地球儀上與南北兩極距離相等的大圓圈叫做赤道,所有與赤道平行的圓圈叫緯線形狀 半圓 圓圈(南北極為一個點)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東西方向長度 所有經線長度相等,等于2萬千米 ①赤道最長(4萬千米)極點最短,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②緯度相同長度相等4、經度和緯度經度 緯度起始線 0°經線(本初子午線) 0°緯線(赤道)度數劃分 以0°經線為起始線,向東和向西各分180°,分別稱為東經和西經 以0°緯線為起始線,向南和向北各90°,分別稱為南緯和北緯符號 東經:E 西經:W 南緯:S 北緯:N變化規律 東經:向東越來越大 西經:向西越來越大 南緯:向南越來越大 北緯:向北越來越大半球的劃分南北半球的劃分:赤道以南為南半球,赤道以北為北半球,既北緯北半球,南緯南半球東西半球的劃分:東西半球的分界線:20°W和160°E東半球:20°W→0°→160°E;西半球:160°E→180°→20°W緯度的劃分和特殊的緯線低緯度:0°—30°,中緯度:30°—60°,高緯度:60°-90°。特殊的緯線: 回歸線23.3°:北回歸線:23.5°N,南回歸線:23.5°S。極圈66.5°:北極圈:66.5°N,南極圈:66.5°S。回歸線的度數+極圈的度數=90°。經線圈:經度相加等于180°,東西經相反。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利用經緯網定位地球表面某一個點的位置可以利用經緯網來確定它的位置,平時我們所說的三維坐標就是由:經度、緯度、海拔高度三者組成。重難點撥經緯網圖的應用定“對稱點”關于地心對稱:經度為相加等于180°且東西經相反,緯度為南北緯相反。例如A(20°W,40°N) 與D(160°E,40°S)關于地軸對稱:經度為相加等于180°且東西經相反,緯度不變。例如A(20°W,40°N)與C(160°E,40°N)關于赤道對稱:經度不變,緯度南北緯相反。例如A(20°W,40°N)與B(20°W,40°S)定方向井字格經緯網①確定南北方:面對地圖上北下南,北半球緯度讀書大的在北方,南半球緯度讀書大的在南方。②確定東西方向:面對地圖左西右東,0°經線以東為東經、180°經線以西為東經;0°經線以西為西經,180°經線以東為西經。③若兩地之間經度差大于180°,東經在西方,西經在東方弧線經緯網圖①根據地球的自轉方向來判斷東西方向,地球自西向東選擇,北半球為逆時針,南半球為順時針②靠近北極點的在北方,遠離北極點的在南方,反之,靠近南極點的為南方,遠離南極點的為北方③例如:A在B的西方,C在B的南方,A在C的西南方定距離根據經緯度來確定距離:在赤道上經度相差1°,距離大約是111千米,在同一條經線上,緯度相差1°,相差111千米。緯度度數越大,長度越短若一個人在赤道上,從A點出發,向正北方開車行使100千米,然后向正東方行使100千米,然后向正南方行使100千米,最后向正西方行使100千米,他能不能回到原點?如果不能應該在哪里?答:這樣是不能回到原點的,應該在原點以東。如下圖所示:圖中實線為經緯線,從A點出發,向正北100千米到B點,向正東100千米到C點,向正南100千米到D點,向正西100千米到E點,因此無法回到原點,只能到達原點的正東方。(注意:經緯線是相互垂直的,圖為平面圖形,因此看起來不是相互垂直)判斷面積如圖所示:C、D兩地陰影部分實際面積從大到小排列為:C>D。理由:緯度越小,長度越長,因此同樣的經度跨度,緯度小的緯線長度長,所以面積大。考點二 地球的運動基礎梳理地球的自轉自轉的周期:24小時(一天)自轉中心:地軸自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北半球逆時針,南半球順時針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①晝夜交替現象②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③不同經度的地區地方時間不同(經度每相差15°時間相差一個小時,經度每相差1°時間相差4分鐘)2、地球的公轉公轉周期:一年(365天)公轉中心:太陽公轉方向:自西向東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地球公轉的二分二至: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2日,秋分:9月23日,冬至:12月22日地球公轉產生了: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五帶等現象①晝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與晝夜長短的變化日期 直射點的位置 晝夜長短情況春分3月21日 赤道 全球晝夜平分夏至6月22日 北回歸線 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北極圈內有極晝 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緯度越高夜越長,南極圈內有極夜秋分9月23日 赤道 全球晝夜平分冬至12月22日 南回歸線 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緯度越高晝越短,北極圈內有極夜 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緯度越高晝越短,南極圈內有極晝②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圖③太陽直射點移動與晝夜長短的變化④太陽直射北半球的時間:春分→夏至→秋分太陽直射南半球的時間:秋分→冬至→第二年春分太陽直射點向北方移動的時間:冬至→春分→夏至太陽直射點向南方移動的時間:夏至→秋分→冬至⑤太陽直射北半球時,北半球晝長夜短,南半球晝短夜長太陽直射南半球時,北半球晝短夜長,南半球晝長夜短赤道上全年晝夜平分⑥太陽直射點向北移動:北半球晝變長,夜變短,南半球晝變短,夜變長太陽直射點向南移動:北半球晝變短,夜變長,南半球晝變長,夜變短⑦四季: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⑧五帶:劃分依據:各地獲得太陽光熱的多少⑨二分二至太陽光照圖重難點撥二分二至光照圖判讀(以北半球夏至日為例)側面光照圖判斷的關鍵是看極圈是否出現極晝極夜現象,上圖北極圈內為極晝,因此說明為夏至日光照圖,如果北極圈內出現極夜,則為冬至日太陽光照圖,如果全球晝夜平分(晨昏線與經線重合)則為春秋分。俯視光照圖根據地球自轉方向判斷南北半球(北半球逆時針,南半球順時針),如果北極圈以內出現極晝則為夏至,南極圈以內出現極晝則為冬至,晝夜平分則為春秋分。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與物體影子長短的變化1、太陽高度角越大,物體影子越短,太陽高度角越小,物體影子越長。2、隨緯度的變化:夏至日從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冬至日從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春秋分從赤道向南北兩極遞減。3、隨季節的變化:(1)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2)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最小,冬至日最大。(3)南北回歸線之間:有太陽直射的時候最大。考點三 地圖基礎梳理地圖的閱讀學會閱讀地圖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的縮小程度。①公式: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②表示形式:數字式:如1:500000000。文字式:如圖上距離1厘米代表實際距離500千米。線段式:如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斷:比例尺的分子都為1,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④比例尺單位的轉換:1千米=100000厘米,1米=100厘米;⑤比例尺大小與內容、范圍的關系圖幅大小相同的地圖 比例尺 表示的實際范圍 內容的詳略越大 越小 越詳細越小 越大 越簡略⑥利用比例尺計算兩地之間的距離,如已知兩地的比例尺為1:400000,兩地之間的圖上距離為2厘米,則兩地之間的實際距離為8千米。方向①方向的判斷:一般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箭頭所指的方向為北方。有經緯網的地圖: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圖例選擇合適的地圖不同的地圖所反映的地理事物不同,根據使用的目的,選擇合適的地圖;外出旅游,確定行程選擇交通圖;尋找景點選擇導游圖;了解國際時事,找國家選擇世界政區圖。地形圖的判讀等高線地形圖海拔和相對高度①海拔:地面上的某一個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如甲地海拔1500米。②相對高度:地面上的一個點高出另一個點的垂直距離,如甲乙相對高度1000米。等高線①在地圖上把海拔相等的各個點連成線,就是等高線。②在登高線地形圖上,可以判斷坡度的陡緩程度,等高線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等高線稀疏的地方坡度緩和,適合登山。③等高距:相鄰兩條高線的差,在同一副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距相等。山體部位注意:山脊會形成分水嶺,山谷形成河流。分層設色地形圖陸地地形類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種類型。地形的劃分地形類型 海拔高度 地面狀況平原 200米以下 寬廣平坦高原 500米以上 內部較為緩和,邊緣陡峭山地 500米以上 地勢起伏大,具有聳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山坡丘陵 200-500之間 地勢起伏較大,坡度較為緩和盆地 無具體搞多要求 四周高,中間低分層設色地形圖上用顏色來表示海拔的高低,一般而言顏色越深海拔越高,一般用綠色表示平原,黃色、褐色表示山地、高原、丘陵。地形剖面圖地形剖面圖可以更加直觀的表示地面上沿著某一方向地勢起伏和坡度的陡緩。重難點撥1、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山脊和山谷)等高線地形圖中的選址問題交通線 盡量與等高線平行,避免跨越太多的等高線,避開陡崖和容易滑坡的地方,盡可能減少通過河流 原因:工程量小、施工難度小、安全修水庫 大壩一般選在峽谷處,蓄水區應該選在河谷、山谷地區“口袋型”洼地處,便于根據地形蓄水,建壩 原因:工程量小、施工難度小、蓄水量大自來水廠 修建在城市河流的上游地區,并且要遠離居民區。從高處向低處水能自流 原因:污染少、水質好、可以自流土地資源的利用 一般平原為耕地區,山區發展林業、畜牧業。建筑用地在平原,交通便利的地區 因地制宜發展居民區 建在地勢平坦開闊,靠近水源、交通便利、遠離污染的地區戶外運動選址 攀巖選擇等高線重疊的陡崖,漂流選擇等高線密集的山谷,登山選擇等高線稀疏的緩坡世界地理陸地和海洋考點一 海陸分布基礎梳理地球、水球海陸比例:地球上海洋面積占71%,陸地面積占29%。三分陸地、七分海洋。海陸分布①從南北半球來看,陸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北極地區為海洋(北冰洋),南極地區為陸地(南極洲)。②從東西半球來看,陸地主要分布在東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③無論怎樣劃分,任意兩大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大洲和大洋世界最大大洲:亞洲,世界最小大洲:大洋洲,跨經度最廣的大洲:南極洲,跨緯度最廣的大洲:亞洲,被赤道穿過的大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被赤道穿過的大陸:非洲大陸、美洲大陸(南美洲)。世界最大海洋:太平洋,世界最小海洋:北冰洋,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的大洋:北冰洋,跨緯度最廣的大洋:大西洋(呈“S”型),完全在北半球的大洋是:北冰洋,完全在東半球的大洋是:印度洋。大洲的界線①亞洲和歐洲: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峽。②亞洲和非洲:蘇伊士運河-紅海。③歐洲和非洲: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④南美洲和北美洲:巴拿馬運河。⑤亞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峽。⑥南美洲和南極洲:德雷克海峽。主要的海峽、運河和溝通的海洋、①蘇伊士運河:地中海和紅海。②巴拿馬運河:太平洋和大西洋。③直布羅陀海峽:大西洋和地中海。④土耳其海峽:黑海和地中海。⑤白令海峽:北冰洋和太平洋。⑥德雷克海峽:太平洋和大西洋。考點二 海陸變遷基礎梳理滄海桑田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變動、海平面的升降以及人類活動。大陸漂移學說德國科學家魏格納發現并提出大陸漂移學說。證據:非洲和南美洲古老地層的相似、非洲和南美洲生物的相似性板塊的運動板塊構造學說主要內容:地球表層分為六大板塊,板塊的內部地殼穩定;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從上圖可以看出①全球主要有: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非洲板塊。②大部分都是海洋的板塊是太平洋板塊(大洋板塊)。③印度洋板塊主要包括了澳大利亞大陸、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和印度洋。④板塊運動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板塊相互碰撞擠壓,會形成高大的山脈、高原、海溝、島嶼。一種是板塊相互張裂分離,會形成新的海洋,裂谷等。⑤紅海在不斷的擴大:位于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張裂帶。⑥地中海在不斷的縮小:位于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的碰撞擠壓帶。⑦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位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⑧喜馬拉雅山脈不斷升高: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抬升。⑨落基山脈的形成: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的碰撞擠壓。⑩安第斯山脈的形成:南極洲板塊與美洲板塊的碰撞擠壓。世界兩大主要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和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第三部分 天氣和氣候考點一 天氣和氣候基礎梳理天氣和氣候天氣:一個地區短時間的大氣狀況,時刻在變化。(時間短、多變)氣候:一個地區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相對穩定。(時間長、穩定)天氣預報主要內容:陰晴、風雨、冷熱、降水等。風向風向是指風的來向。風力是風的強弱,級數越大,風力越大。衛星云圖:綠色表示陸地,藍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區,顏色越白,表示云層越厚,容易形成降雨。常見的天氣符號我們需要潔凈的空氣空氣質量指數:空氣質量指數可以用來表示空氣中污染物的多少,空氣質量指數越小,空氣質量越好。氣候與人類活動氣候與人類的日常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對農業的影響最大,人類活動也會影響氣候。全球變暖的原因人類燃燒煤、石油等,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砍伐森林減少了森林對二氧化碳的吸收。全球變暖的影響:全球變暖使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考點二 氣溫的變化與分布基礎梳理氣溫的變化氣溫的日變化一天中,氣溫最低出現在日出前后,最高出現在14點。(2)日文的日較差:一天中最高溫度-最低溫度;氣溫的年較差:最高月平均氣溫-最低月平均氣溫。(3)氣溫的年變化北半球 南半球陸地 海洋 陸地 海洋月平均氣溫的最高值 7月 8月 1月 2月月平均氣溫的最低值 1月 2月 7月 8月氣溫的分布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7月世界氣溫分布圖1月世界氣溫分布圖世界氣溫分布規律:①氣溫一般從低緯向高緯遞減(緯度差異)。②同緯度地區,夏季陸地氣溫高于海洋,冬季陸地氣溫低于海洋(海陸差異)。③氣溫隨海拔的升高而下降,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地形差異)。南半球等溫線比北半球等溫線平直,原因是南半球海洋多。降水的變化降水: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不同地區降水的季節變化有很大差異如圖A地區降水季節分布較均勻,B地區降水季節分布差異很大,夏季多雨,冬季少雨。降水的分布世界降水分布規律①赤道附近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緯度因素,如上圖N降水比M多)②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海陸位置因素,如A比B多,)③中緯度地區沿海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海陸位置因素,如C比D多,E比D 多)④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世界雨極: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位于西南季風的迎風坡,多地形雨)世界干極:智利的阿塔卡瑪沙漠(回歸線附近大陸西岸,背風坡)(2)根據降水的年分配情況,世界的氣候可分為: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型、夏季多雨型、冬季多雨型、常年濕潤型五種。考點三 世界的氣候基礎梳理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世界氣候分布圖通過上面的世界氣候分布圖可以看出: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于南美洲、亞洲、非洲,其中南美洲亞馬孫平原面積最廣。非洲主要以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沙漠氣候為主。亞洲缺少了溫帶海洋性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亞洲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最廣。歐洲西部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廣。亞洲的東部和南部形成了典型的季風氣候。非洲的氣候特點是:以赤道為中心,南北對稱分布。世界氣候的特點讀上圖,寫出數字序號所對應的氣候類型以及特征序號 名稱 氣候特征 主要分布地區1 熱帶雨林氣候 全年高溫多雨 赤道附近(亞馬孫平原、馬來群島、剛果盆地)2 熱帶草原氣候 全年高溫,分干濕兩季 熱帶雨林氣候南北兩側(非洲、南美洲、大洋洲)3 熱帶季風氣候 全年高溫,分旱雨兩季 亞洲南部和東南部4 熱帶沙漠氣候 全年高溫少雨 回歸線附近大陸西岸5 亞熱帶季風氣候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亞洲東部6 地中海氣候 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 南北緯30°-40°大陸西岸7 溫帶海洋性氣候 全年溫和濕潤 南北緯40°-60°大陸西岸8 溫帶季風氣候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亞洲東部9 溫帶大陸性氣候 冬冷夏熱,降水少 亞歐大陸內部和北美洲內部地區10 寒帶氣候 終年寒冷少雨 南極大陸和格陵蘭島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因素 氣溫 降水緯度因素 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 赤道地區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海陸因素 同緯度地區夏季陸地氣溫高于海洋,冬季陸地氣溫低于海洋 中緯度地區沿海降水多,內陸降水少地形因素 海拔越高,氣溫越低。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 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重難點撥等溫線的判讀由上圖可以看出:等溫線密集,溫差越大,等溫線稀疏,溫差越小。在同一條等溫線上,溫度相等。根據氣溫分布圖判斷南北半球圖1中6、7、8月氣溫高,12、1、2月氣溫低,判斷該地位于北半球。圖1中12、1、2月氣溫高,6、7、8月氣溫低,判斷該地位于南半球。根據氣溫和降水判斷氣候類型以“溫”定帶。依據 判斷標準 結論月均溫 最冷月均溫>15℃ 熱帶氣候最冷月均溫0℃-15℃ 亞熱帶氣候或者溫帶海洋性氣候最冷月均溫<0℃ 溫帶氣候最熱月均溫< 寒帶氣候以“水”定型。依據 變化因素 結論降水量的年分配情況 全年多雨型 熱帶 大于2000毫米 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少雨型 熱帶 100毫米以下 熱帶沙漠氣候溫帶 小于300毫米 溫帶大陸性氣候寒帶 小于300毫米 寒帶氣候夏季多雨型 熱帶 700-1000毫米 熱帶草原氣候1500-2000毫米 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 大于1000毫米 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 400-800毫米 溫帶季風氣候冬季多雨型 亞熱帶 300-1000毫米 地中海氣候常年濕潤型 溫帶 700-1000毫米 溫帶海洋性氣候等溫線的判讀等溫線的基本判讀①等溫線密集,溫差越大;等溫線稀疏,溫差越小。②等溫線與緯線平行,說明氣溫主要受緯度的影響。③等溫線與海岸線平行,說明氣溫主要受海陸位置的影響。④等溫線與等高線平行,說明氣溫主要受地形的影響。在氣溫分布圖上,比較同一緯度陸地和海洋氣溫的高低。如上圖所示:同緯度AB兩點,A點氣溫是0℃-10℃之間,B點氣溫10℃-20℃之間,A氣溫<B氣溫,可知,同緯度陸地氣溫低于海洋,得出結論為冬季。第四部分 居民與聚落考點一 人口與人種基礎梳理世界人口的增長(1)2011年10月31日世界總人口為70億。世界人口的增長規律①18世紀以前,人口增長十分緩慢。②工業革命以后,人口增長速度大大加快。③二戰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長。人口增長速度加快的因素①社會穩定;②醫療衛生水平提高;③基礎設施日益完善;④經濟發展人口的自然增長率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長率越大說明人口增長越快)①人口自然增長率大于0,說明人口數量增加;②人口自然增長率等于0,說明人口總數不變;③人口自然增長率小于0,說明人口數量減少,人口負增長;人口自然增長率的地區差異: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的大洲是非洲,最低的是歐洲;一般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和經濟發展呈正相關系,即經濟越發達,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越低,經濟越落后,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越高。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的密度世界人口分布的稀疏程度用人口的密度來表示,人口密度=人口總數/總面積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區及原因①亞洲東部;②亞洲南部;(這兩個地區是因為自然環境優越,農業發達,自古以來人口稠密)③歐洲西部;④北美洲東部沿海和平原地區(這兩個地區是因為經濟發達人口稠密)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緯度的沿海和平原地區。世界人口稀疏地區及原因①高緯度地區(緯度高氣候終年寒冷)②沙漠地區(氣候極端干旱)③高原、高山地區(海拔高,大氣稀薄,氣溫低)④雨林地區(氣候過于濕熱)人口問題及措施人口過多,增長過快:給資源和環境以及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巨大壓力,會產生:就業困難、饑餓貧困、居住條件差、交通壓力大等問題。措施:計劃生育人口增長過慢或者負增長: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社會撫養老年人的負擔加重等問題。措施:鼓勵生育人口的增長要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人口多有一定的優勢:①勞動力充足;②消費市場廣闊。世界的人種(1)人種的劃分:根據體質方面的特征,劃分為:白色人種、黃色人種、黑色人種。人種的分布:①白色人種:歐洲、美洲、大洋洲、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人;②黃色人種:亞洲東部、東南部,北冰洋沿岸的因紐特人和美洲的原住民印第安人;③黑色人種:非洲的中南部,美洲、歐洲、大洋洲的黑人大多數是非洲奴隸的后裔;考點二 語言和宗教基礎梳理世界的語言聯合國的主要工作語言有:漢語、英語、俄語、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漢語,使用范圍最廣的是英語。世界三大宗教三大宗教 發源地 主要分布地區 宗教建筑 經典基督教 西亞 歐洲、美洲、大洋洲 教堂 《圣經》伊斯蘭教 阿拉伯半島 亞洲西部和東南部、非洲北部 清真寺 《古蘭經》佛教 古印度 亞洲東部和東南部 寺廟、佛塔 佛經伊斯蘭教在我國被稱為回教或者清真教,信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有回族、維吾爾族。考點三 居民與聚落基礎梳理聚落與環境聚落的分類及差異類型 聚落規模 差異(生產活動的差異)鄉村聚落 小 主要從事耕作、放牧、捕魚等農業生產活動城市聚落 大 主要從事工業、服務業等非農業生產活動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①聚落形成和發展的有利條件:②聚落的分布: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和河口、沿海地區、工農業發達,聚落分布密集。高原、高山地區、荒漠地區聚落較少。③聚落的形態:主要分為團塊狀(分布在平原地區)和條帶狀(沿河流、交通線、山麓、山谷)。④傳統民居與自然環境:西亞熱帶沙漠的民居具有墻厚、窗小的特點(隔熱、防風沙),東南亞熱帶地區雙層木屋或者竹樓(防潮、通風、透氣、就地取材),我國南方地區屋頂為“人”字型(降水多)。聚落與世界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聚落:法國巴黎塞納河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我國山西平遙古城、云南麗江古城、安徽皖南古村落、澳門歷史城區。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總量的判讀①時期至③時期,人口自然增長率大于零,人口數量持續增加,②時期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人口增加速度最快,但并不是人口數量最多的時期。①、②時期人口的數量比③時期少,③時期是人口的最大值。③時期至⑤時期,人口自然增長率小于零,人口不斷減少,到⑤時期是人口的最少值。④時期人口數量比⑤時期人口多。第五部分 發展與合作考點一 發展與合作基礎梳理按照經濟發展水平可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西部、北美洲的美國和加拿大、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亞洲的日本。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政治經濟協商—南北對話;兩個發展中國家的互助合作—南南合作。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貿易不平等發達國家:技術先進,主要進口價格低廉的工業原材料和燃料,出口價格高昂的工業制成品,獲得的的利潤高,因此經濟發達。發展中國家:技術落后,歷史上遭受殖民主義的統治和掠奪,進口價格高昂的工業制成品,出口價格低廉的原材料和燃料,獲得的利潤低,經濟落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