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三 第11課 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教學設計第11課 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課標分析(一)課標解讀:1.學生知道亞歷山大東征和蒙古西征的區域;2.學生掌握希臘化世界中各地區地域文化的變化,并運用時空觀念解讀“希臘化時代”的含義;3.學生分析出蒙古西征對地域文化的影響;4.學生對戰爭對地域文化的影響提出自己的見解。(二)地位和作用本節課《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是統編人教版高二歷史選擇性必修三第四單元第一課的內容。本課上承第三單元商路貿易對地域文化的影響,下啟近代和現代戰爭對地域文化的影響,有承前啟后的作用。(三)教學目標:根據課標對本節課內容的要求,結合本課的結構和高二學生的認知心里,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1.通過識讀地圖,使學生知道亞歷山大東征和蒙古西征的區域;2.通過史料研讀,指出希臘化世界中各地區地域文化的變化,并運用時空觀念解讀“希臘化”的含義;3.通過史料分析及地圖標注,使學生分析出蒙古西征對地域文化的影響;4.通過學習亞歷山大東征和蒙古西征,讓學生對戰爭對地域文化的影響提出自己的見解。(四)教學重點、難點根據課標的要求,在熟悉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亞歷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概念。教學難點:2.亞歷山大遠征后希臘文化與西亞、埃及文化的相互作用;蒙古西征與地域文化發展之間的關系。【導入】師:我們一起來觀察一下這兩幅圖片,請同學們指出古埃及人和古希臘人的服飾有什么不同?師生一起:古埃及人的衣服屬于材質上是亞麻,款式上緊身、半裙樣式,而古希臘則材質上是羊毛,款式上是寬松的披肩、長袍。師:同樣是白色系,位于地中海南北兩岸的兩個國家服飾卻明顯不同。師:某一地域形成的有別于其他地區文化風貌的一種文化形態,就叫做地域文化。師:前面第二單元我們學習了影響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有(師生一塊回答):政局、地理環境、經濟,人類為了求生存、謀發展遷徙到不同的地域,互通有無的進行著商品貿易,隨著人口和商品的流動,地域文化也相應發生變化。但人類文化并不總是以和平的途徑進行交流,還有戰爭,當帝國與帝國的迎頭相撞,那必定是地動山搖的戰爭,而戰爭之后,文明與文明的較量,又會產生何種后果呢?【課題】我們今天一起走進 11課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兩次戰爭、寫板書】新航路開辟前,能夠讓地域文化發生比較明顯變化的戰爭有很多,我們這節課就以亞歷山大東征和蒙古西征這兩場戰爭作為典型案例來了解戰爭對地域文化的影響。【看視頻】我們先來看亞歷山大東征與地域文化的演變,請同學們觀看視頻了解亞歷山大東征及帝國的建立。【過渡帝國疆域和城市】通過視頻,我們了解到馬其頓處于希臘文明北部邊緣,馬其頓武力上征服了希臘,希臘卻在文化上征服了馬其頓。亞歷山大建立起了龐大帝國,【寫板書】包含了諸多地域,如、希臘,北非的古埃及,西亞、中亞、、和印度。為了彰顯自己的文韜武略,亞歷山大建立了諸多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亞歷山大死后,帝國被手下將軍分裂為三個王國,各王國繼業者們也相繼建成了許多新的城市----------在這些城市中,埃及的亞歷山大城是亞歷山大建立的第一座城市,也是最大的一座,他的面積是雅典城的三倍。這座以亞歷山大名字命名的城市直到托勒密時期才竣工,并取代孟菲斯,成為埃及的首都。今天我們就通過埃及亞歷山大城來探尋東征后埃及地域文化的演變。【寫板書埃及】【埃及服飾圖片】師:我們再來看這幾幅服飾圖片,與古埃及時期相比,托勒密時期埃及人的服飾,有什么變化?生:埃及貴族的服飾材質由亞麻變為了羊毛,樣式也變得寬松。【埃及新城填表格】師:服飾的變化是地域文化的一種現象,在這座新建的城市里,還有什么新現象呢?請同學們根據材料和所學,指出亞歷山大城的文化現象并完成表格。生:政治上是允許奴隸買賣,實行奴隸制;馬其頓人托勒密帶上法老王冠,說明了什么?說明了托勒密成為了法老,也就是現在的埃及實行的仍然是法老制度;民族;法老是阿蒙神之子,所以,宗教上托勒密又是阿蒙神之子;再來看,除了埃及神,有沒有希臘神?紐斯女神,這是希臘的文藝女神,而以她名字命名的繆斯宮,是埃及的科研文化機構,在繆斯宮里,誕生了諸多科學成就,除了材料中的地理學成就,更是產生了“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整個地球的”的物理學成就。也因為這些科技成就,使得埃及亞歷山大城取代了雅典,成為希臘文化中心。【分析埃及特征和原因】師:那通過這些文化現象,我們來看,與戰前埃及相比,埃及亞歷山大城具有了怎樣的文化特征并做合理解釋。生:融合、多元。埃及文化與希臘文化融合;師:這種融合,是以什么文化為主導的呢?生:希臘文化為主導的師:為什么亞歷山大城會出現這種文化特征呢?生:亞歷山大東征征服了埃及,為了統治需要,在埃及推廣希臘文化。師:馬其頓人推廣的卻是希臘文化是為什么?生:希臘文化先進。師:東征及帝國的建立為文化融合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武力上征服了希臘的馬其頓人,在文化上卻接受了希臘文化,并把希臘文化傳播到了帝國各處。當希臘文化傳播到帝國中東部地區,這些地區的文化發生了什么變化呢?師:耶路撒冷的貴族青年在一座希臘風格的運動場進行裸體訓練。古巴比倫宙斯神廟中修建了巨大的宙斯神像,印度佛教徒們朝拜之物也因希臘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從菩提樹變成了穿著希臘大袍的佛陀。從尼羅河流域到地中海東岸,從兩河流域到印度河流域,馬其頓-希臘遠征軍所到之處,也是希臘文化的落地生根之處。【板書:西亞、中亞、印度演變】【一探希臘化】師:19世紀 30年代,德國史學家德羅伊森,首次提出了“希臘化”概念,將具有這有這種文化特征的文化定義為希臘化文化。師:那么,通過咱們剛才的學習,你來給希臘化下個定義。生:希臘文化主導的,與西亞北非文化融合,產生的新文化【板書:希臘化】【強調時空】師:這是從內涵上去看,但我們也要看到,文化的變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他有一個時間的長度,是從亞歷山大東征到羅馬屋大維征服最后一個繼業者王國托勒密,將近三百年,史學界稱之為希臘化時代,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他有一個空間的維度,也就是亞歷山大及繼任者的帝國內,史學界稱之為希臘化世界。過渡:在這個世界里,不僅北非、西亞、印度的文化發生了變化,主導者地位的希臘文化同樣發生了變化。【希臘服飾變化】我們來觀察這三幅圖片,你發現了什么?生:希臘人穿波斯風格衣服還兼具了埃及緊身半裙裝。師:從文化角度呢?生:希臘文化吸收了埃及和波斯文化。師:從地理位置來看,埃及和波斯位于希臘的東方,所以可以說希臘化時代的希臘文化已經演變成為具有東方文化因素的希臘文化。師:這種包含了一定東方因素的希臘文化,是對那個擴大了的、變化了的世界的反映。師:如果說希臘古典文化是一種城邦文化,那么戰后的希臘文化已經發展成走向帝國的帶有亞、非、歐文化因素的世界性的文化。【二探希臘化】師:從文明本身來說,當不同文明遭遇后,不可能只是單方面的吸收,而往往是雙向的交流,即使優勢文化主觀上沒有吸收的意愿,也存在著無意識的同化。過渡:在文化交流的雙向性之下,前邊我們定義的希臘化增加了一層內涵,是什么?生:這種新文化是具有東方文化因素的希臘文化;是走向帝國的帶有世界性的文化。【板書:希臘城邦到世界】【沒變的農村婦女】過渡:在這個地域遼闊的希臘化世界里,希臘化還有沒有別的內涵?請同學們再來看這兩幅圖片,他們同樣是托勒密時期的埃及人,但服飾卻存在很大的不同,一個是——希臘長袍和披羊毛肩式,一個是傳統埃及服裝,這是為什么呢?請同學們閱讀材料,寫出材料反映的現象并分析原因預案一:(生:不滿、反抗、沖突,猶太文化繼續發展。原因:征收重稅、推行希臘化政策、占領房屋等。師:政策推行下去了沒有?生:沒有。師:哪里推行不下去?哪里推行下去了?生:農村,巴基斯坦,鱷魚城。新建的殖民城市和社會上層。師:農村為什么推行不下去。生: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矛盾,壓迫、剝削師:我們看到的是被統治階級對統治階級政策上的反抗,對于下層百姓,這種政策對他們的影響是有限的,政策上的沖突,更多的反映的是人們固有的思維方式和文化傳統。希臘文化在廣泛傳播和滲透的同時,是存在一種程度或者說深度和廣度的,這種文化的滲透大多是發生在了殖民城市以及社會上層,廣大的下層和鄉村人民仍然堅守著固有的文化傳統。)【板書:延續】預案二(生:不滿、反抗、沖突,猶太文化繼續,猶太文化繼續發展)原因:階級矛盾。師:表揚。也就是說希臘文化在傳播滲透的同時,是存在一個程度的。這種文化的滲透大多是發生在了殖民城市以及社會上層,廣大的下層和鄉村人民仍然堅守著固有的文化傳統。【三探希臘化】通過這種視角,我們看到希臘化又增加了新的含義,是什么?生:希臘化文化的影響有限,固有文化根深蒂固。師總結:亞歷山大東征在客觀上為東西方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機,在劍與火的戰爭中,異質文化在碰撞中交流、融合、重構和傳承。【馬甲過渡】過渡:我們繼續來看,這是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的皇后發明的比甲,16世紀的歐洲和中國的明朝漢人服裝上都有了蒙古比甲的改良版,歐亞大陸的兩端在同一時期出現了同樣的服飾,這是緣于蒙古西征。師:亞歷山大的東征及絲綢之路的開通,使歐亞大陸的聯系順利了十個世紀之多,而兩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并立,使陸上絲綢之路一度中斷,正是蒙古西征再一次揭開歐亞大陸的帷幕,他的西征對世界的影響不遜于亞歷山大遠征。【西征前后不同】師:同學們觀察兩幅地圖,你發現蒙古西征前后亞歐大陸的政治格局發生了什么變化?生:政權并立紛爭到統一帝國建立。【板書道路打通】【西征地域文化】師:統一帝國的建立對歐亞大陸的地域文化產生了什么影響呢?——請同學們從這兩幅地圖中提取信息,并結合教材,用史實說明。(注意掌握時間)生:西征,統一帝國,文化交流,人員往來,對歐洲航海和探險產生了重大影響,民族遷徙,民族分布,落后面貌。師:當蒙古西征打通了亞歐大陸交往的通道,東西方之間進行了直接的交流,東西方文化和人口流動到對方的地域后,對這個地區的文化產生了什么影響呢?東方的三大發明,傳播到西方后,歐洲開始了新航路的開辟,開始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開始了西歐的社會轉型。伴隨著民族遷徙和宗教傳播,東方中國的地域文化也發生了變化,色目人的遷入產生了新的族群——回族,成為了中國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這壯大了中華民族的民族力量,改變了中華民族結構;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在中國廣泛傳播,豐富了華夏文明的文化內涵。【板書: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歐洲轉型、民族構成】【兩種觀點認識】過渡:這節課,我們學習了這亞歷山大東征和蒙古西征對地域文化的影響,請同學們根據所學,從戰爭對地域文化影響的角度,談談你對上述兩種觀點的認識。(學生說......)人類有史以來,戰爭頻繁,烽火不斷,戰爭不僅會給人類帶來沉重的災難,使物質財產遭到巨大破壞,而且直接或間接導致人類文化的毀損和斷裂,甚至民族文化的失憶。而對于戰爭我們要辯證的去看,戰爭往往為不同文化互接觸和碰撞提供了契機,也是彼此交互的前奏,甚至就是滲透融合的開始。師:文化交流是一種對外學習的渠道,我們應該反對戰爭作為文化傳播的方式,積極創造平臺以和平方式進行文化的交流,同時保護好本國傳統文化。【板書:和平】后記:人類文明走了多遠,戰爭就存在了多久。文明與野蠻同在,流血與輝煌相隨。戰爭激起的火花,照亮了文明前進的路。文化催生文明,文明呼喚和平。每一個生命都該敬仰,每一個靈魂都該敬畏。摒棄戰爭,友好交流。人類文明,源遠流長。【課堂小測】師:對本堂課所學內容進行知識梳理鞏固,并完成課堂訓練,時間 5分鐘。師:公布答案,并根據學生答題情況進行答疑解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