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地理湘教版七年級上冊知識點總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地理湘教版七年級上冊知識點總結

資源簡介

七年級地理上冊知識點總結
第一章 讓我們走進地理
第二節 我們怎樣學地理
地圖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
1.方向:東(E)、西(W)、南(S)、北(N)。
①一般定向法 ②指向標定向 ③經緯網定向。
(1)一般地圖判斷方向。
規律:“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步驟:①確定中心地點 ②對中心地點做出東西南北。
③判斷中心地點與各點位置關系。
舉例:A在B的什么方向?
(2)有指向標的地圖判斷方向。 右圖指向標:
規律:指向標箭頭一般指向北方(N) 方法: 指向標平移法。
步驟:① 確定中心地點②將指向標平移到中心地點,補全指向標。
③判斷中心地點與各點的位置關系。
注意:指向標只能平移,不能旋轉。
(3)經緯網判斷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
野外辨別方向:①指南針定向 ②太陽定向
③北極星定向 ④植物定向(年輪、樹枝的疏密程度)
2.比例尺:地圖上的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
(1)公式: 比例尺= 圖上距離
實地距離
應用注意事項:
①統一單位,圖上距離常用厘米(cm)做單位,實地距離常用千米(km)做單位。
(1km=100000cm km→cm 加5個零)
②比例尺是一個比值,無單位。
③比例尺只表示距離縮小的程度,不表示面積縮小的程度。
變型公式:圖上距離=比例尺×實地距離
實地距離=圖上距離/比例尺
(2)比例尺的三種表示方法:
(3)圖幅相同的兩幅圖:
比例尺 中國地圖1:100 000 000 北京及其附近地區1:10 000 000
表示范圍大小 大 小
地理事物詳略 簡略 詳細
比例尺大小 小 大
比例尺規律總結:圖幅相同的兩幅地圖:① 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②比例尺越大,表示范圍越小,表示的地理事物越詳細。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圍越大,表示的地理事物越簡略。
應用規律:大范圍地區地圖多用較小比例尺(如世界地圖),小范圍地區地圖多用較大比例尺(如學校平面圖)。
3.圖例和注記
圖例:是用來說明各種地理事物的符號。
注記:是地圖上用來說明名稱的文字或標明山高水深的數字。
4.地圖的分類
地圖的分類。
自然地圖:地形圖、氣候圖、水文圖、植被圖等。
社會經濟地圖:工業圖、農業圖、商業圖、交通圖、人口分布圖等。
新型地圖:電子地圖、遙感地圖。
5.地圖的選擇
根據使用目的選擇地圖:
①去公園游覽,需要尋找景點,應選擇公園導游圖;
②外出旅行,確定行程應選擇交通圖;
③了解國家時事,確定事件發生的地點應選擇世界政區圖;
④了解我國省區的分布情況,應選擇中國政區圖;
⑤想去山地越野,了解某地地形應選擇地形圖;
⑥去商場購物應選擇商場導購圖;
⑦了解鄉村分布情況應選擇鄉村平面圖。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一節 認識地球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⑴形狀: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⑵大小: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 赤道半徑=6378千米 極半徑=6357千米
⑶能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事實:麥哲倫環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衛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擋了照射的陽光;登高望遠;在海邊看遠處駛來的帆船,先看到桅桿,再看到船身。
⑷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西班牙→大西洋→麥哲倫海峽→太平洋→菲律賓群島→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⑴含義:仿照地球的形狀,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縮小的模型。
⑵意義:可以方便我們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
⑶地軸:假想的地球自轉軸。
⑷兩極:地軸與地球表面的交點。
3.經度和緯度。
⑴緯線:與地軸垂直并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⑵經線:連接南北兩極并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⑶經線經度、緯線緯度比較:
緯線 經線
形狀 圓,每一條緯線自成緯線圈 半圓,兩條相對應的經線組成經線圈
指示方向 東西方向 南北方向
長度 赤道最長,向兩極逐漸變短 一樣長
標度 0°~90° 0°~180°
度數起點線 赤道(0°緯線) 本初子午線(0°經線)
度數值變化規律 由赤道向南北兩極逐漸增大 由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逐漸增大
半球劃分 赤道(南、北半球) 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東、西半球)
表示方法 北緯N,南緯S 東經E,西經W
彼此關系 平行 相交
緯度度數變化規律:以赤道為中心,越往北度數越大為北緯,越往南度數越大為南緯。
經度度數變化規律:以本初子午線為中心,越往東度數越大為東經,越往西度數越大為西經。
兩條相對的經線組成一個經線圈,它們的經度之和等于180°。一條為東經,一條為西經(0°和180°除外)
⑷特殊的經、緯線:
①赤道:最長的緯線;緯度的起始點,緯度為0 ;
南北半球的劃分界線。
② 0~30°為低緯度地區, 30°緯線是低緯度與中緯度的分界線; 30°~ 60°為中緯度地區,60°緯線是中低緯度與高緯度的分界線;60°~ 90°為高緯度地區。
③ 北回歸線:23.5°N 南回歸線:23.5°S 北極圈:66.5°N 南極圈:66.5°S 北極:90°N南極:90°S
④特殊經線:0 經線,也叫本初子午線,是經度的起始點,以東為東經,字母E表示,以西為西經,字母W表示,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的舊址。
180°經線——大致與“國際日期變更線”一致;
20°W—160°E為東半球,剩下180°的為西半球。
⑺南北半球的分界線:赤道(0°緯線);東西半球的分界線:20°W、160°E。
經緯網:(1)經緯網的含義:在地球儀或地圖上經線和緯線相互交織所構成的網格。
(2)經緯網的作用:確定地球表面某一點的位置。
5.經緯方向的判別: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
4.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自轉:⑴含義:地球繞著地軸不停地旋轉。 ⑵方向:自西向東。 (3|)中心:地軸
(4)周期:一天。 (5)產生的現象:晝夜更替、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地方時差。
從北極上看逆時針旋轉,南極上看順時針旋轉。簡稱:“北逆南順”
公轉:⑴含義:地球圍繞太陽不停地旋轉。 ⑵方向:自西向東。 ⑶周期:一年。
⑷中心:太陽 ⑷產生的現象:四季更替;晝夜長短變化;五帶的劃分。
第二節 世界的海陸分布
1.海洋和陸地
⑴地球表面陸地面積占29.2%,海洋面積占70.8%,概括為“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⑵分布: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從南北半球上看,陸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南北半球海陸分布
從東西半球上看:陸地主要分布在東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無論怎樣劃分,地球的任何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2.七大洲和四大洋。
⑴關于海洋、陸地的基本概念:
概念
大洲 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
大陸 面積廣大的陸地
島嶼 面積較小的陸地
洋 海洋的中心部分
海 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邊緣,面積較小,靠近大陸
海峽 溝通兩個海洋之間的狹窄水道
半島 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
⑵海陸分布大勢:
①六塊大陸:亞歐大陸、非洲大陸、南極大陸、澳大利亞大陸、北美大陸、南美大陸。
②七大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七大洲面積大小排序(由大到小)的順口溜: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③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④大洲分界線:
亞、歐: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溝通黑海和地中海)。
亞、非: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大西洋和印度洋)。南、北美:巴拿馬運河(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亞、北美:白令海峽(溝通北冰洋和太平洋)。歐、非:直布羅陀海峽。南美、南極:德雷克海峽
⑶亞洲是面積最大、跨緯度最廣的洲;大洋洲是面積最小的洲;南極洲是跨經度最廣,緯度最高的大洲;
(4) 四大洋:
①世界上面積最大、最深、島嶼最多的大洋是太平洋,跨四個半球;
②第二大洋是大西洋,呈“S”形,跨四個半球; ③印度洋全在東半球;
④最淺、面積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是世界上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的大洋,全在北半球。
①赤道穿過的洲有南美洲、非洲、亞洲、大洋州
②赤道穿過哪些洲的大陸?南美大陸、非洲大陸。
③太平洋沿岸的洲有北美洲、南美洲、亞洲、大洋州、南極洲
大西洋沿岸的洲有北美洲、南美洲、非洲、歐洲、南極洲
北回歸線穿過的大洲:非洲、亞洲、大洋洲、北美洲。
南回歸線穿過的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④南極洲被哪些大洋包圍?大西洋 太平洋 印度洋
⑤主要位于西半球的洲有:北美洲 南美洲(全)
主要位于東半球的洲有:亞洲 歐洲 非洲(全) 大洋洲
全部或大部分位于北半球的洲有: 亞洲 北美洲(全) 歐洲(全)
全部或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洲有:南極洲(全) 南美洲 大洋洲
⑥世界上最大的群島:馬來群島,位于亞洲。
世界上最大的島嶼:格陵蘭島,位于北美洲。世界上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位于亞洲。
世界上最深的海溝:馬里亞納海溝,位于太平洋。
第三節 世界的地形
陸地地形
①地形:地表各種高低起伏的形態。
②五種基本類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
③海拔(絕對高度):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舉例: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吐魯番盆地海拔-155米 (海平面的海拔為0)
④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舉例:旗桿高出地面15米
五種地形的主要特征和異同點:
地形類型 主要特征 共同點 不同點
海拔高低 地面起伏
平原 較低(200米以下) 平坦廣闊 地面起伏小 海拔差異大,高原邊緣陡峭
高原 較高(500米以上) 起伏不大,邊緣陡峭
山地 較高(500米以上) 坡度較陡,溝谷較深 地表崎嶇不平 海拔差異大,坡度陡緩不一樣
丘陵 較低(500米以下) 坡度和緩,相對高度不超過200米
盆地 中間低,四周高
(2)兩大山脈帶:一是太平洋沿岸山脈帶,二是橫貫亞歐大陸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脈帶。
(科迪勒拉山系:由北美洲的落基山脈和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組成。)
五種基本地形
世界之最: 世界面積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位于南美洲。
世界面積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位于南美洲。
世界最長的山脈------安第斯山脈,位于南美洲。
世界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位于亞洲。
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位于亞洲,被稱為“世界屋脊”
世界最大的盆地-------剛果盆地,位于非洲。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位于亞洲。
海底地形:大陸架、大陸坡、大洋中脊、海溝、洋盆。 等深線:在地圖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
3.地形圖的判讀
地形圖上用海拔來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等高線:在地圖上把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成的線。
等高距:相鄰兩條等高線的差
等高線的特點和規律:①等高線屬于曲線;②等高線是閉合的; ③各條等高線不相交。
④同一條等高線上海拔高度相同。⑤同一幅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緩。
等高線的數值為海拔:數值大,即海拔高,地勢高;數值小,即海拔低,地勢低。⑥相鄰的等高線之間高度差相等。
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線形態示意
根據等高線形狀判斷地形類型(山地地形各部位名稱):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山頂:等高線閉合,數值中心高,四周低。 山谷:等高線的彎曲部分向高處凸出(容易形成河流)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 鞍部:兩個山頂之間的部位;陡崖:等高線重疊的地方(適合攀巖)。
地形圖的類型: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地形剖面圖。
(1)分層設色地形圖:是指以等高線(等深線)圖為基礎,在不同的等高線之間涂上不同的顏色,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地表的高低形態和海底的起伏狀況。
分層設色地形圖上,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黃色表示高山高原、山地、丘陵 白色表示冰雪。
地形剖面圖:是以等高線地形圖為基礎轉繪而成的。它是沿等高線地形圖某條線下切而顯露出來的地形垂直剖面。
優點:從地形剖面圖上可以直觀地看出地面高低起伏的狀況。
第四節 海陸變遷
地球上的海洋和陸地是不斷變遷的。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主要原因,此外人類的活動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
大陸漂移假說:20世紀初由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
3.板塊構造學說:
①地球巖石圈由六大板塊組成即A亞歐板塊、B美洲板塊、C非洲板塊、D印度洋板塊、E太平洋板塊和F南極洲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
②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容易發生火山和地震。
③證據:a 地中海在不斷縮小因為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繼續碰撞。
b 東非大裂谷不斷擴張:因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不斷地拉伸
c 喜馬拉雅山脈是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形成的。
d 紅海面積不斷擴大,紅海位于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兩板塊相互張裂拉伸。
e 落基山脈的形成,太平洋板塊和美洲板塊碰撞擠壓,使地表不斷隆起抬升形成山脈。
f日本地震頻繁,日本位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地帶,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g英國地震很少,英國位于亞歐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
印度洋板塊: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澳大利亞大陸、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
4.火山和地震:
①地球上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橫貫歐洲南部到亞洲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②這些地方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位于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
③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亞,被稱為“火山國”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第一節 世界的人口
世界人口增長特點:在1800年以前,人口增長得相當緩慢;以后,世界人口進入快速增長時期。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總數突破60億大關。到2011年,世界人口總數突破70億。
2.人口增長速度加快的原因:生活和醫療水平的提高,嬰兒死亡率不斷降低。
3.人口的自然增長率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的。 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4.①一般來說,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國家(發達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較慢;經濟發展水平低國家(發展中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較快。
②世界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的洲是非洲,最低的大洲是歐洲 ③世界上人口最多大洲是亞洲。
5.世界人口絕大部分住在中低緯度的沿海平原地帶,
①其中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東部為人口最為稠密區。
②原因:這些地區位于氣候溫暖、降水豐富的平原和盆地。
6.人口稀少的地區:干旱荒漠、寒冷的極地、空氣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熱帶雨林地區。
7.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單位是人/平方千米。
計算公式:人口密度= 總人口 ÷ 總面積
世界人口問題:①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問題:資源短缺,環境惡化,就業困難,教育、醫療、衛生條件差等 ②人口增長過慢出現的 問題: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等。
9.科學的人口觀:人口的增長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第二節 世界的人種
據人類的體質特征,分為三個主要人種:白色、黃色、黑色人種。白色人種是人口最多。
①黃色人種分布:主要在亞洲的東部,還有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也屬黃色人種。
②白色人種分布:歐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亞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
③黑色人種分布: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劃分人種的重要標志是膚色,印度主要是白色人種。
第三節 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1.世界的語言
⑴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
⑵漢語: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⑶拉丁美洲通用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巴西使用葡萄牙語;西亞和北非通用阿拉伯語。
2.世界的宗教
宗教 發源地區 經典 宗教建筑及特點 主要分布地區
基督教 巴勒斯坦 《圣經》 教堂:高高聳立,有“十”字架 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
伊斯蘭教 沙特阿拉伯 《古蘭經》 清真寺:星月照應,新月標志 亞洲西部、東南部、非洲北部和東部、中國的西北地區
佛教 古印度 佛經 廟宇:金碧輝煌,塔形 亞洲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的斯里蘭卡
世界三大宗教都發源于亞洲。教徒最多和流傳最廣的宗教是基督教。誕生最早的宗教是佛教。
世界的聚落
1.⑴聚落:人們的集中居住地,主要形式:鄉村和城市。鄉村又包括村莊和集鎮。
①鄉村:居住地相對分散,規模比較小的居民點叫村莊,規模比較大的居民點叫做集鎮。周圍有農田。
②城市:規模比較大的居民點,居住狀況相對擁擠人口達到一定規模、主要從事非農業產業活動的居民聚居地。
③生產活動不同:鄉村居民主要從事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生產活動;
城市居民,主要從事工業、服務業等工作。
聚落和環境
⑴聚落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因素:聚落多分布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氣候適宜、資源豐富等自然條件優越的地區。
⑵分布規律: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工農業生產比較發達,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
⑶聚落差異大:
典型聚落 當地的自然環境特征 聚落建筑特點
北冰洋沿岸因紐特人的冰屋 氣候嚴寒 用冰塊構成的小屋,低矮無窗戶,保溫效果好
我國黃土高原地區的窯洞 黃土具有直立性,氣候干燥 利用黃土直立性的特點,挖掘而成
我國西雙版納的竹樓 終年高溫,潮濕多雨,多蟲、蛇 就地取材,用竹子建成,便于通風散熱
西亞地區村莊 終年高溫干燥 厚墻小窗,隔熱防沙效果好
東南亞高腳屋 炎熱多雨 雙層木樓或竹樓,上層住人,下層放雜物
北京的四合院 冬冷夏熱,降水較少 東南西北房屋圍在一起,大門開在一角,墻體厚,屋頂坡度小
新疆地區的平頂房 降水稀少,氣候干旱,晝夜溫差大 屋頂是平頂,能夠晾曬作物和乘涼
第四章 世界的氣候
第一節 天氣和氣候
1.天氣和氣候的區別和聯系:
天氣 氣候
概念 某個地方距離地表較近的大氣層在短時間內的具體狀態 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
區別 ①短時間的;②多變的 ①較長時間;②相對穩定
聯系 天氣是形成氣候的基礎,氣候是對多年天氣狀況的概括
2.衛星云圖的判讀
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陸地、白色表示云區,云的顏色越白表示云層越厚。
3.空氣污染指數反映了空氣被污染的程度,指數越大,空氣被污染的越嚴重。
4.天氣符號的識別:
(1)風向是指風吹來的方向,即在風桿上標有風尾、風旗的一端。
(2)每一道風尾表示風力為2級,一個風旗表示風力為8級。一個風級用半個短線表示。
氣溫和降水
氣溫
氣溫含義:空氣的溫度,用攝氏度(℃)表示;氣溫變化包括日變化和年變化。
⑴日變化
①概念:以一天為周期的氣溫變化。
②變化特點:一天當中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后2點(14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后。
③氣溫日較差=最高氣溫-最低氣溫
⑵年變化
①概念:以一年為周期的氣溫變化。
②變化特點:南北半球氣溫的變化正好相反。
陸地上:北半球氣溫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北半球氣溫8月最高,2月最低。
③氣溫年較差=最高月平均氣溫—最低月平均氣溫
⑶通常用氣溫的變化曲線圖來表示一個地方一年內的氣溫變化情況。
⑷氣溫年變化曲線圖的繪制方法:一橫月.二縱溫.三定點.四連線
氣溫的分布
⑴等溫線:氣溫相同的點的連線。
⑵表示:世界各地冷熱不同,通常用等溫線圖來表示。
⑶影響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
⑷分布規律:
①緯度位置:由低緯向兩極逐漸降低。
②海陸位置:同緯度海洋與陸地氣溫不同,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
③地形因素:同緯度地帶,海拔越高,氣溫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⑸等溫線圖的判讀: ①等溫線封閉,中心氣溫高的為高溫中心,中心氣溫低的為低溫中心。
②等溫線密集的地方,氣溫差別大;等溫線稀疏的地方,氣溫差別小。
⑹世界“熱極”撒哈拉沙漠,世界“冷極”南極大陸。
降水
降水類型
⑴降水: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⑵降水形成的兩個基本條件:空氣中含有足夠的水汽和凝結核;空氣溫度下降到水汽能夠凝結出來,并形成降水。
⑶主要降水類型:對流雨、地形雨、鋒面雨。
對流雨:濕潤空氣受熱膨脹上升,變冷凝結而成的降水
地形雨:濕潤空氣水平運動時,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溫度下降,水汽凝結,在迎風坡產生的降水
鋒面雨:當冷、暖空氣相遇時,相對較輕的暖空氣被“抬升”,冷卻凝結而產生的降水
降水的分布
⑴等降水量線:降水量相同的點的連線。
⑵表示:世界各地降水量的不同,通常用等降水量圖來表示。
⑶影響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地勢。
⑷分布特點: ①赤道附近降水量較豐富,兩極地區降水少;
②南.北回歸線兩側,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③在溫帶地區,沿海地區降水較多,內陸降水較少;
④地形: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⑸世界“雨極”乞拉朋齊,世界“干極”阿塔卡馬沙漠。
第三節 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影響氣候主要因素:地球形狀、地球運動、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地勢、人類活動。
地球形狀與氣候
太陽高度指的是太陽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的夾角。
太陽高度越大,太陽輻射就越強,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就越多,氣溫就會越高。
夏季氣溫高的原因:因為夏季太陽高度大,太陽輻射強,地面得到的熱量多。
冬季氣溫低的原因:因為冬季太陽高度小,太陽輻射弱,地面得到的熱量少。
當太陽直射赤道時,隨著緯度的增大,太陽高度變小。
地球運動與氣候
(1)地球自轉:每時每刻改變一個地方的太陽輻射強度,晝夜更替,一天中氣溫的變化。
(2)地球公轉:地球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地軸的夾角是66.5°
(3)含義:地球圍繞太陽不停地旋轉。方向:自西向東。周期:一年。
(4)特點:①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②同一地點,太陽高度角的變化;③同一地點,晝夜長短變化; ④同一地點,不同季節太陽光熱不同,即春夏秋冬四季形成。
(5)產生的現象:四季更替,晝夜長短變化,五帶的劃分。
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四季的劃分(以北半球為例,南半球正相反):
3、4、5三個月是春季;6、7、8三個月是夏季;
9、10、11三個月是秋季;12、1、2三個月是冬季。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
五帶的劃分
晝夜長短的變化
緯度位置: ①氣溫: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②降水:赤道地區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
海陸分布: ①氣溫:同一緯度,氣溫夏季陸地高海洋低,冬季陸地低海洋高;
②降水:降水沿海地區多,內陸地區少。
地形地勢:①氣溫:向陽坡溫度高,背陰坡溫度低,山頂溫度低,山麓溫度高。
②降水: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6.人類活動:①有利影響:人工造林、修建水庫、灌溉工程。
②不利影響:全球變暖,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臭氧空洞:氯氟化合物的排放。
7. ①全球的氣溫升高,主要是因為排放到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增加造成的。
②熱島效應指的是在城市,城市中心的氣溫比郊區高
第四節 世界主要氣候類型
熱帶氣候類型
氣候類型 氣候特征 分布地區
熱帶雨林氣候 終年高溫多雨 亞馬孫平原 剛果盆地 馬來群島
熱帶草原氣候 全年高溫,降水分干濕兩季 熱帶雨林氣候南北兩側(非洲的熱帶草原面積最為廣大)
熱帶季風氣候 全年高溫,降水分旱雨兩季 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
熱帶沙漠氣候 全年高溫少雨 南北回歸線經過的內陸地區和大陸西岸地區(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地區面積最為廣大)
四種熱帶氣候柱狀圖
亞熱帶氣候類型
氣候類型 氣候特征 分布地區
亞熱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四季分明(雨熱同期) 亞熱帶的大陸東岸地區
地中海氣候 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 南北緯30 -40 的大陸西岸,地中海地區最典型
地中海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柱狀圖
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分布
溫帶氣候類型
氣候類型 氣候特征 分布地區
溫帶季風氣候 夏季暖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中國東北、華北,日本,朝鮮半島和俄羅斯東部地區
溫帶海洋性氣候 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一年內降水均勻。 中緯度40 -60 的大陸西岸
溫帶大陸性氣候 夏季溫和,降水稍多,冬季寒冷干燥 亞歐大陸和北美洲
溫帶季風、海洋性和大陸性氣候柱狀圖
4.寒帶氣候或極地氣候
氣候類型 氣候特征 分布地區
苔原氣候 長冬無夏,只有短暫暖季 亞歐大陸 北美洲北冰洋沿岸
冰原氣候 終年嚴寒,降水稀少 格陵蘭島和南極大陸
寒帶氣候柱狀圖
在中低緯度地區的山地高原,分布有高山高原氣候;該氣候區自然景觀的垂直變化顯著。
熱帶雨林是“地球之肺” 溫帶大陸性氣候是分布最廣泛的氣候類型。
第五章 世界的發展差異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一、不同類型的國家
1.目前全世界有220多個國家和地區。
2.世界上陸地面積最大的國家是俄羅斯,其次是加拿大、中國、美國,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國家是梵蒂岡。
3.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是中國,其次是印度、美國。
4.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通常把世界的國家劃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根據政治體制的不同,通常將世界的國家分為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
二、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分布特點
1.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大洋洲,主要國家有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等,除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都分布在北半球。
2.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于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大多位于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日本是亞洲唯一的發達國家;當今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
3.針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分布的南北差異,國際上把這種經濟發展差別說成是“南北差距”。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叫做“南北對話”;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稱為“南南合作”。 說明:“南”——發展中國家,“北”——發達國家。
三、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異
原因: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同。
變化:
差異表現 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
工業發展水平 高新技術、先進制造業 資源型和資源加工型
農業發展水平 技術水平高、機械化 技術水平低
人均收入 高 低
教育狀況 教育水平高 教育水平低
生活環境狀況 生活環境優良 生活環境一般
醫療衛生狀況 醫療水平高 醫療水平低
第二節 國際經濟合作
一、經濟全球化
1.經濟全球化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征。
2.資源、技術、人才、信息等逐漸成為全球共享的財富,產品的分工和協作越來越顯著,也使各國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
二、國際經濟合作中的重要組織
1.國際合作的方式:大量的跨國公司和地區性、國際性的經濟貿易組織。
2.國際經濟組織有不同的類型。
(1)全球性的組織:世界銀行(WBG)、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ECOSOC)、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2)區域性的組織:歐洲聯盟(EU)、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
政府性間的組織:二十國集團(G20)、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
非政府間的組織:國際商會(ICC).
世界貿易組織(WTO)
(1)總部:瑞士日內瓦 中國入世時間:2001年12月11日。
(2)宗旨:促進世界經濟發展和福利進步,主張貿易自由與公平。
(3)主要職能:減少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貿易限制,控制和減免關稅,以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
(4)地位:國際性經濟貿易組織
4.聯合國(UN)
(1)地位:世界規模最大、最有影響力的全球性國際組織。
(2)總部:美國紐約
(3)安全理事會的主要職能:維護國際和平和安全。中國是安全理事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
(4)六大機構:安全理事會、秘書處、托管理事會、國際法院、聯合國大會、經濟及社會理事會。
5.二十國集團
(1)英文縮寫:G20
(2)性質:國際經濟合作論壇
(3)組成:八國集團和十一個重要新興工業國家及歐盟。
6.(1)歐盟總部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紅十字會總部在瑞士日內瓦.
奧林匹克總部在瑞士洛桑,東盟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
表 示 方 法
1
或1:10 000 000
數字式
線段式
10 000 000
圖上1厘米等于實地距離100千米
文字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墨脱县| 宁陕县| 侯马市| 平远县| 利川市| 宁乡县| 岐山县| 留坝县| 山西省| 蓝田县| 东兴市| 阜南县| 荥阳市| 财经| 渭源县| 黄山市| 镇安县| 和林格尔县| 潍坊市| 大足县| 石景山区| 湘潭市| 黄陵县| 涿州市| 盖州市| 社会| 高雄市| 新晃| 华宁县| 陆良县| 六安市| 房产| 同德县| 仁怀市| 滦平县| 弋阳县| 年辖:市辖区| 黎城县| 台前县| 砀山县| 双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