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 《對外開放》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以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建立為例,掌握經濟特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和影響; 知道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形成;了解中國加入 WTO 的基本情況和影響。過程與方法:通過指導學生利用《沿海地區對外開放示意圖》,說明經濟特區、沿海對外開放城市、經濟開放區的地理位置,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比較近現代對外開放的異同,增強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祖國的情感;認識到對外開放是中國歷史經驗的總結,是全球化時代的要求,樹立對外開放的觀念和意識。重點難點:教學重點:經濟特區的建立,浦東的開發和開放。教學難點:理解經濟特區的作用和影響;我國改革開放近 30 年來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過程及特點。導入新課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80 年,深圳等 4 個經濟特區開始籌建,打開了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深圳為什么會發生這么大的改變?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 9 課:對外開放。新課講授:合作探究:對外開放的原因 1.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課件出示歌詞:歌詞:“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跡般地聚起座座金ft……”2.提出問題:歌詞中“畫了一個圈”是指什么?提示:1980 年,中央決定在廣東、福建兩省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 4 個經濟特區。3.史料出示:材料: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中國在西方國家產業革命以后變得落伍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閉關自守。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可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當然,像中國這樣大的國家搞建設,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堅持自力更生的基礎上, 還需要對外開放,吸收外國的資金和技術來幫助我們發展。——《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 64、78 頁提問:概括總結出中國進行對外開放的原因?提示:(1)順應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發展趨勢的客觀要求;(2)中國和世界各國的歷史的經驗和教訓,閉關國衰,開放國興;中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現實需要(資金、技術、管理經驗等)。一、經濟特區的建立:閱讀教材,結合相關材料,掌握經濟特區建立的背景、建立、代表及影響。提示:背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邁出了對外開放的步伐。建立:1980 年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設立四個經濟特區。代表:深圳成為經濟特區的代表和對外開放的“窗口”引導學生回答:國家對這個“圈”采取了怎樣的特殊政策和靈活的措施?提示: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經濟管理體制,允許外國企業或個人以及華僑、港澳同胞進行投資活動,并在進出口、減免稅等方面提供優惠條件。史料解讀:材料:“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不加強國際交往,不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先進科學技術和資金是不可能的。”——鄧小平根據材料,教師講述:對外開放的必要性。世界經濟正在向全球化、集團化方向發展,任何國家孤立于世界經濟之外,都不可能獲得發展。舊中國長期處于停滯和落后狀態,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閉關自守。對外開放是時代的潮流,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條件。設立經濟特區的影響。提示:設立經濟特區,對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國內的進一步改革,擴大對外經濟交流,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討論,結合教材找出答案,既使學生理解了我國改革開放的過程和格局,也理解了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原因和作用,從而突破本課的又一重點和難點。二、對外開放領域的擴大1 . 圖 片 展 示:沿海地區對外開放示意圖 2.教師講述:對外擴大開放的基本情況。1984 年開放 14 個沿海城市。1985 年,中國又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地區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隨后又把經濟開放區擴展到遼東半島、ft東半島及其他沿海地區的一些市縣。教師提問:在此之后,我國對外開放的腳步還沒有停歇,后面還有哪些措施?提示:1988 年,海南島經濟特區建立;1990 年,上海浦東開發區建立起來;1992 年, 對外開放的地域向縱深推進,包括沿江城市和陸地邊境城市和內地省會和自治區首府。請學生擬出:我國對外開放的基本格局。(按時間順序) 提示: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5 . 圖片展 示:6.教 師 總 結:中國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 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設計意圖:通過地圖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掌握這些地名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識圖用圖能力。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 . 圖 片 展 示:中國代表簽署加入 WTO 議定書2.教師講述:加入 WTO 的基本情況。加入原因:①順應世界經濟趨勢②參與競爭,制定規則③ WTO 有經濟聯合國之稱。加入:經過 15 年的談判,中國于 2001 年 12 月,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3.引導學生思考:我國加入 WTO 給中國帶來的影響?提示: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了新途徑,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三、課堂總結通過對外開放,我們吸收了國外的資金、先進的技術和企業管理經驗,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注入新的活力。我們要牢固堅持這一政策不動搖,加快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板書設計:建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對外開放 對外開放格局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加入 WTO:2001 年 12 月作業:請你以一個改革開放者的身份收集身邊農村或城市改革開放的資料,提出你認為哪些還可以進一步改革開放的建議。設計意圖:將課內的學習延續至可課外,既可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歷史思維又有利于提高學生通過歷史聯系現實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總結: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邁開了對外開放的步伐,建立深圳等經濟特區,進一步推動國內的改革,擴大對外經濟交流。1992 年,對外開放的地域向縱深推進,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2001 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了新途徑,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中國的巨大變化和對外開放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證明:實行改革開放的總方針是完全正確的,我們必須堅持改革開放這條強國之路。讓我們沐浴著春風,在春天的故事里歌唱,繼往開來,開拓邁進,建設一個永遠充滿生機與希望的中國。教學反思:對外開放政策是我國的一項長期基本國策,是黨的基本路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對外開放的政策。隨著我國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的形成,我國的經濟也得到了迅速發展。但我國仍然面臨研究的挑戰,我們需要迎難而上,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