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三 第13課 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第13課 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課標要求通過了解歷史上的著名戰爭,理解戰爭對人類文化的破壞,以及造成的文化斷裂;認識戰爭在客觀上又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機。教材分析1“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介紹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激發了歐洲、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促進了20世紀第一次民族民族運動的高潮。2“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介紹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殖民主義的致命打擊,促使世界殖民體系在戰后土崩瓦解。3“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介紹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在建設現代化的過程中,形成了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新文化。教學目標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民族民主意識覺醒的概況,理解其原因和影響。2.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民族民主運動的概況,分析其原因和影響。3.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文化發展的概況,理解其特點和影響。教學重難點本課重點:了解兩次世界大戰客觀上促進了不同地區、國家間文化的碰撞與交流。本課難點:認識戰爭對文化的雙重影響。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教師出示《文明的沖突》封面圖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有普遍文明的一統天下,而是一個不同文明集團共存的世界。因此,每一種文明都要學會與其它文明共存。——[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訂版)》教師講述:美國學者塞繆爾·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說了這樣一段話“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有普遍文明的一統天下,而是一個不同文明集團共存的世界。因此,每一種文明都要學會與其它文明共存。”近代以來,西方文明曾想要主宰世界,不斷在世界范圍內進行文化侵略,隨著現代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西方殖民主義遭到致命打擊,雖然兩次世界戰爭給人類文化帶來巨大災難,但在戰爭結束后,亞非拉地區的新興國家提倡傳統文化復興,促使世界文化朝著多姿多彩的方向發展。今天這節課我們就重點來學習兩次世界大戰給世界文化發展帶來的影響。(設計意圖)通過一本書導入,引發學生的思考,直接過渡到本課教學內容。教師也可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知識解析視頻導入,讓學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因后果后再講解新課。【講授新課】一、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1.背景(1)一戰前,東歐和東南歐的被壓迫民族,已經有不斷高漲的民族獨立愿望和行動。然而它們國小力弱,內部紛爭,又為大國所利用,無法主宰自己民族的命運。出示一戰前夕的巴爾干半島示意圖及三對主要矛盾教師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東歐和東南歐的被壓迫民族,已經有不斷高漲的民族獨立愿望和行動。然后它們國小力弱,內部紛爭,又為大國所利用,無法主宰自己民族的命運。如巴爾干半島上,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等國受到奧匈帝國與俄國的壓迫,由于巴爾干半島的動蕩局勢,它在一戰前被稱為“火藥桶”。(2)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其殘酷的方式,給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造成了大量的人員、經濟損失。但它客觀上將自由、民主與民族獨立的思想進一步傳播到歐洲、西亞和北非各地。出示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亞洲的反殖民運動及材料一位法國官員評論道:“參與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這17.5萬非洲士兵,在法蘭西和佛蘭德的壕溝里掘好了舊非洲的墳墓。”法國駐印度支那總督于1926年寫道“這場把歐洲浸潤在血泊中的戰爭已經 ……喚醒了遠離我們的土地上人民的獨立意識過去幾年里,一切都變了。不論是人還是思想,就連亞洲本身都變了。”——轉引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著,王紅生等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歷史進程》教師講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殖民宗主國把大量殖民地人民投入戰場。在為宗主國的生存而戰的過程中,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獨立意識進一步覺醒。(3)戰爭后期,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紛紛解體,在這些帝國的廢墟上誕生了一系列民族獨立國家。【問題探究】觀察兩幅地圖,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歐洲出現了哪些新的國家?教師引導學生回答后講述:戰爭后期,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紛紛解體,在這些帝國的廢墟上誕生了一系列民族獨立國家,如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匈牙利等。這些新興民族國家改變了歐洲、西亞和北非的政治版圖。(4)民族自決原則在殖民地傳播開來,成為指導當地人民為獨立、民主而斗爭的武器。出示材料和一戰中的印度士兵圖民族自決原則:民族自決原則是指處于外國奴役和殖民統治下的被壓迫民族有自由決定自己命運、擺脫殖民統治、建立民族獨立國家的權利。人民可以自由決定他們的政治地位,并自由謀求他們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自決的權利稱為民族自決權,而其所依據的原則,稱為民族自決原則。民族自決的概念,初倡于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時期,但當時并不具備國際法的意義。十月革命勝利后,列寧頒布的《和平法令》譴責帝國主義大國強制合并弱小民族,宣布破壞自決權的行為為非法。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民族自決原則得到了普遍承認和迅速發展。《聯合國憲章》第一條第二款規定:“發展國際間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根據之友好關系”,并將其作為聯合國的宗旨之一。教師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歐洲的殖民帝國也產生了重要影響。英國將其殖民地印度的士兵,法國將其北非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和摩洛哥的士兵,大量投入戰場。但是,正是在幫助宗主國作戰并取得勝利的過程中,殖民地人民認識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應當統治有色人種的種族,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獨立意識進一步覺醒。民族自決原則在殖民地傳播開來,成為指導當地人民為獨立、民主而斗爭的武器。一戰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民主運動蓬勃發展。2.事例(1)亞洲①中國:巴黎和會上收回山東主權的外交努力失敗,五四運動爆發,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猛醒,開始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思想文化上的巨大變化,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為標志。從此,中國共產黨一直領導著中國革命的進程。出示材料和五四運動、中共成立圖片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毛澤東教師講述:在亞洲,這種變化和斗爭尤為深刻。在十月革命的感召下,作為對西方侵略和殖民統治的回應,亞洲大地上出現了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在中國,1919年1月,中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之一參加巴黎和會,但英、美等國操縱的和會拒絕了中國代表提出的收回山東主權、廢除外國在華一切特權等正義要求,消息傳到中國國內,引發了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它促進了中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一個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②法屬印度支那:胡志明在法國參加了共產黨,轉向了以民族解放斗爭來爭取國家獨立。③印度: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持續開展。尼赫魯比甘地更加明確地提出了要求印度完全獨立的政治目標,并為之奮斗。出示胡志明、甘地、尼赫魯圖教師講述:在法屬印度支那,胡志明也曾指望宗主國法國給予印度支那獨立和民主,遭遇失敗后,1920年他在法國參加了共產黨,轉向了以民族解放斗爭來爭取國家獨立。在胡志明的領導下,二戰結束后,越南贏得獨立。在印度,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持續開展。受到甘地影響與信任的尼赫魯,在1929年當選為國大黨主席,在他主持下的國大黨提出印度完全獨立的政治斗爭目標。此后他成為全國知識分子和青年的領袖,并多次當選為國大黨主席。在尼赫魯的領導下,二戰結束后,印度贏得獨立。(2)非洲和拉丁美洲: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也出現了爭取民族獨立和推進民主的進步運動。出示扎格魯爾、桑地諾、卡德納斯圖教師講述:與此同時,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也出現了爭取民族獨立和推進民主的進步運動。埃及人民在以扎格魯爾為首的民族主義政黨華夫脫黨的領導下,通過游行、示威、罷工、罷課、罷市,以及進行街壘戰等方式斗爭,終于迫使英國讓步,承認埃及為獨立的主權國家。1922年3月埃及宣布為獨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次年頒布第一部憲法。在尼加拉瓜,1926年,桑地諾帶領游擊隊,以“把美國侵略者趕出國土”為目標,高舉紅黑雙色戰旗,與美國扶植的反動獨裁政權展開武裝斗爭。桑地諾的部隊與美軍及政府軍戰斗近兩百次,迫使美軍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在墨西哥,1910年爆發了革命,1917年頒布了資產階級憲法。但因美國干預,國內沖突不斷,軍事政變頻繁,憲法在實行起來困難重重。墨西哥進步勢力為維護憲法做出了不懈努力。1934年卡德納斯當選為總統,他繼續進行護憲斗爭,并推行對內對外改革,引領墨西哥走上現代化道路。3.影響(1)形成20世紀第一次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潮。(2)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歐洲所代表的殖民主義勢力不斷遭到沖擊,世界殖民體系開始解體。出示材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的影響下,亞非拉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普遍出現高漲的形勢。在亞洲,中國五四運動之后,又建立了共產黨……印度發生了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在非洲,埃及發生了反英獨立運動……在拉丁美洲,民族解放運動雖然沒有發展到亞洲國家那種全國性的斗爭規模,但也出現了較大規模的工人罷工和農民運動。——摘編自王春良主編《新編世界現代史(1900—1988)》各國獨立運動除了沉重地打擊了國內封建、反動勢力之外,還彼此配合,聚集成一股聲勢浩大的革命洪流,給國際帝國主義極大震撼,改變了殖民統治策略。由于反對帝國主義是各國民族運動的共同目標,因此不管各國運動屬于何種類型,采取何種斗爭形式,都表現了其順應時代潮流的革命性和進步性。——摘編自余建華《本世紀第一次民族主義浪潮的背景與特征》教師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出現在亞非拉大地上的民族民主運動,形成20世紀第一次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潮,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動搖了世界殖民體系,成為影響國際秩序的重要因素。【知識拓展】泛非會議【問題探究】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產生了怎樣的影響?(1)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帝國主義國家疲于戰爭,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經濟掠奪有所放松,這在客觀上有利于當地民族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一些國家的民族資本主義獲得了一個難得的發展機會。(2)帝國主義國家從殖民地大量征兵,促使殖民地的人民熟悉了先進的軍事技術裝備和革新的機械,他們反過來又利用學到的本領去反對殖民統治者。(3)一戰使帝國主義國家的實力遭到嚴重削弱,而此時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力量迅速壯大,民族民主意識進一步覺醒。(4)受西方啟蒙思想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資產階級政黨和無產階級政黨逐漸成長壯大,掀起了民族解放運動的新高潮。(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和材料,引導學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意識覺醒的概況,認識其原因和影響。突破教學重、難點,提升歷史解釋素養。過渡: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地區的民族民主運動動搖了世界殖民體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殖民體系土崩瓦解。二、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1.背景(1)二戰期間,反法西斯聯盟通過一系列聲明、宣言等,如《大西洋憲章》《關于被解放的歐洲的宣言》《聯合國憲章》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獨立要求。出示材料尊重各民族自由選擇其所賴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權利。各民族中的主權和自治權有橫遭剝奪者,兩國俱欲設法予以恢復。——1941年8月英、美兩國首腦簽訂的《大西洋憲章》……協助從納粹德國統治下獲得解放的各國人民,以及歐洲的前軸心附庸國人民,用民主方式解決他們迫切的政治問題和經濟問題。…………要和其他愛好自由的各國合作以建立一種在法治下的世界秩序,致力于全人類的和平、安全、自由與普遍的福利。——1945年2月美、英、蘇三國首腦在雅爾塔會議上通過的《關于被解放的歐洲的宣言》(2)二戰結束后,隨著殖民主義的急速衰落、亞非拉地區經濟的發展和民族民主意識更為廣泛的傳播,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國主義列強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出示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示意圖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不可阻擋的革命浪潮席卷諸殖民地帝國,極其迅速地結束了歐洲的統治。……由于數百萬殖民地居民在同盟國和日本的軍隊和勞動營中服役,這種世界范圍的殖民地覺醒得到了進一步的促進……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樣,老百姓……還受到了同盟國關于自由和民族自決的宣傳的影響。——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教師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殖民國家的實力遭到極大削弱,亞非拉地區的經濟有所發展,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深受西方自由和民族自決等思想的影響,此時民族民主意識更為廣泛的傳播,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國主義列強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促使世界殖民體系最終瓦解。2.表現(1)朝鮮獲得了獨立,中國收復了臺灣。(2)盡管英國首相丘吉爾極力維護英帝國,但是英帝國還是很快解體了。(3)法國總統戴高樂不得不簽署《埃維昂協議》,承認阿爾及利亞獨立。出示材料和多國獨立圖片在使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務將日本驅逐出境;我三大盟國稔知朝鮮人民所受之奴隸待遇,決定在相當時期,使朝鮮自由與獨立。——節選自1943年中、美、英《開羅宣言》教師講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取得決定性勝利后,中、美、英三國首腦于1943年11月22至26日在開羅舉行會議,討論如何協調對日作戰的共同軍事問題和戰后如何處置日本等政治問題,史稱“開羅會議”。《開羅宣言》對中國和朝鮮的領土有明確規定。隨著二戰結束、日本的戰敗,根據《開羅宣言》的協定,朝鮮獲得了獨立,中國收復了臺灣。對英國首相丘吉爾來說,盡管他極力維護英帝國,不愿充當“為英帝國敲喪鐘的首相”,但是英帝國還是很快解體了。在印度人民反抗斗爭的壓力下,英國被迫同意印度獨立。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別成為獨立的自治領。20世紀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為共和國。在非洲,1952年,埃及中下層軍官發動武裝起義,廢黜了親英的國王,第二年成立埃及共和國。1956年,埃及總統納賽爾宣布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英軍撤離運河區。1954年,阿爾及利亞成立民族解放陣線,領導民族解放軍與法國殖民者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武裝斗爭,法國付出了沉重的人力、武力代價,導致國內反戰運動高漲,政局不穩。對法國總統戴高樂來說,面對阿爾及利亞人民的武裝反法斗爭,他不得不簽署《埃維昂協議》,承認阿爾及利亞獨立,結束了法國在阿爾及利亞130多年的殖民統治。3.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構建了幾個世紀之久的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土崩瓦解,退出了歷史舞臺。出示亞、非、拉獨立形勢示意圖和材料據統計,截至1990年,聯合國159個成員國中,有近100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宣布獨立的。這些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在登上世界政治舞臺后自成體系,不僅極大地改變了當時的國際政治格局,而且對20世紀后半期世界歷史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徐藍《世界近現代史1500-2007》教師講述:1945年至1991年,全世界有90多個國家擺脫了殖民統治獲得獨立,以驚人的速度摧毀了世界殖民體系,影響了當今世界的國際局勢。構建了幾個世紀之久的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土崩瓦解,退出了歷史舞臺。(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和材料,引導學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民族民主運動的概況,認識其原因和影響。突破教學重、難點,提升歷史解釋素養。過渡:伴隨著殖民體系的瓦解,誕生了一系列新興的民族國家,這些國家在建設現代化的過程中,形成了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新文化。三、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1.特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出現的一系列新興民族國家,形成了當地民族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新文化。出示材料在東亞、東南亞國家擺脫殖民統治,獲得獨立時,對這些新生國家的前途,西方的政治界和思想界,同時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悲觀的,他們預測新獨立的國家將無法克服面臨的巨大困難,將長期深陷種族矛盾、階級沖突、社會動亂而不能自拔。一種是樂觀的,他們認為,新獨立國家如同十八九世紀的歐洲國家,只要學習西方,走西方所走過的道路,必定會成為現代化的國家。……50年過后,亞洲這些新獨立的國家并不是完全走西方走過的路,它們在現代化進程中走的是一條屬于自己的路。這些成就感增強了他們的信心,物質的成功帶來了對文化的伸張。一些比較成功的國家領導人,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宣稱自己的發展得益于一種精神上的力量,即“亞洲價值觀”。——摘編自馬克垚《世界文明史》教師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出現的一系列新興民族國家,他們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并沒有完全照搬西方的道路,而是堅持走自己的道路,促進了經濟的飛速發展,并且將西方文化和本國文化結合起來,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新文化。2.印度(1)統治精英接受來自西方的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中的一些基本價值取向,同時注重發展傳統文化。(2)政治體制學習英國,中央與地方分享權力,采取宗教與政治分離政策,主要官方語言為印地語和英語。(3)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樣性。歷史傳統中的種姓因素等仍然影響著政治與社會生活。(4)現代文化呈現多樣化特征。出示印度文化圖及材料對印度的任何評價都是正確的,但是相反的觀點可能也是正確的,因為它太復雜了。——馬可·吐溫教師講述:獨立后,印度的統治精英接受來自西方的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中的一些基本價值取向,同時注重發展傳統文化,使印度走上了獨特的發展道路。印度的政治體制學習英國,如行政機關對立法機關負責,實行中央與地方分享權力,采取宗教與政治分離政策,主要官方語言為印地語和英語。印度也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樣性。印度宗教非常多,有伊斯蘭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基督教、祆教、猶太教和巴哈伊教等等。此外,歷史傳統中的種姓因素等仍然影響著政治與社會生活。印度的現代文化呈現多樣化特征。印度國家博物館是印度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整體建筑是一座具有現代風格的建筑物,但里面保存的是印度的傳統文化。馬克·吐溫曾感嘆印度文化的多樣性:“對印度的任何評價都是正確的,但是相反的觀點可能也是正確的,因為它太復雜了。”3.新加坡、韓國:都注意發揚儒家文化的精華,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努力創造一種現代的東方文化。出示新加坡德明政府中學校徽、韓國安東儒教文化館圖及材料沒有所謂的亞洲模式,但是東亞儒家社會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會,有著根本的差異。儒家社會相信個人脫離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及整個社會,而政府不可能也不應該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新加坡依賴家庭的凝聚力、影響力來維持社會秩序,傳承節儉、刻苦、孝順、敬老、尊賢、求知等美德。這些因素造就了有生產力的人民,推動了經濟增長。——李光耀《經濟騰飛路---李光耀回憶錄(1965—2000)》儒家文化提倡積極“入世”的人生態度,并鼓勵人們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這些成為韓國在現代化進程中激勵民眾建功立業的感召力和鞭策力。例如,韓國“三星集團”的創始人李秉喆積極倡導“第一主義”的經營哲學,使“三星集團”最終躋身于世界一流的跨國公司行列。——遆昶穎《儒家文化在韓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教師講述:20世紀60—80年代,新加坡、韓國作為東亞的新興工業國,引人注目。它們有類似的儒家文化背景。新加坡是一個以華人為主體的移民國家,華人大量移入新加坡,也隨之帶去了儒家文化與價值觀念及生活習俗。儒家文化是新加坡華人的精神支柱和行為準則。韓國自古就與中國關系密切,儒家文化早在衛滿朝鮮時期就傳入朝鮮半島,長久以來影響著朝鮮和韓國人民。韓國不僅把忠孝一致作為儒家的行為模式,而且通過風俗禮儀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潛移默化的隱形教育。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新加坡和韓國都注意發揚儒家文化的精華,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就認為新加坡的經濟發展離不開儒家文化的影響。諸如寬容和諧、重視教育、社會為先、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等等美德,造就了有生產力的新加坡人民,推動了新加坡的經濟發展。韓國三星集團創始人李秉喆在企業管理中貫徹儒家文化,使三星發展成為世界一流的跨國企業。在發揚儒家文化的同時,新加坡和韓國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如科學技術、管理知識、競爭意識、高效作風等,努力創造一種現代的東方文化。4.現代埃及文化(1)特點:是具有非洲特點的阿拉伯文化,并帶有歐洲和西亞等地的文化元素。(2)表現①伊斯蘭教為官方宗教,有少數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②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但英語和法語也被廣泛使用。③古埃及留下的諸多名勝古跡成為埃及乃至世界的文化遺產,對現代埃及的建筑和藝術等也有很大影響。出示埃及文化圖教師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1953年埃及成立了共和國。共和國進一步消除殖民主義的影響,復興民族文化。現代埃及是具有非洲特點的阿拉伯文化,并帶有歐洲和西亞等地的文化元素。埃及著名盲人作家塔哈·侯賽因是埃及要求民族復興的新興力量代表。在埃及,伊斯蘭教為官方宗教,有少數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但英語和法語也被廣泛使用,英語中的“埃及”一詞,是從古希臘語演變而來的。古埃及留下的諸多名勝古跡成為埃及乃至世界的文化遺產,對現代埃及的建筑和藝術等也有很大影響。“千塔之城”開羅,遠處是現代歐美建筑,近處是伊斯蘭文化清真蘇,是埃及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代表。【知識小結】文化多元的新興國家【問題探究】怎樣理解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復興?(1)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文化的復興是由于大戰造成帝國主義力量嚴重削弱,為進一步消除殖民主義的影響而復興民族文化。(2)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一方面受西方和鄰近地區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又保留了本國的傳統文化,從而形成了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相結合的新文化,促進了文化的復興。(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和材料,引導學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文化發展的概況,認識其特點和影響。突破教學重、難點,提升歷史解釋素養。教師可根據時間需要,組織完成“【活動設計】二戰后新興民族國家文化復興調研”活動。通過本活動,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課堂小結】在資本主義興起后,各大國為爭奪殖民地和世界霸權而進行的戰爭曾發展為兩次世界大戰。兩次世界大戰給世界人民帶來巨大災難的同時,也改變了整個國際格局,促使不同地區文化的碰撞和交流。第一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激發了歐洲、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20世紀第一次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潮出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對殖民主義的致命打擊,隨著亞非拉各國民族民主運動的開展,戰后世界殖民體系土崩瓦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誕生了一批新興獨立的民族國家,他們在建設現代化的過程中,形成了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新文化,民族文化得以復興。在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中國人民愿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共同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促進各國文化在平等中交流、互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