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2年高考《文化生活》主觀題重點主觀題重點1. 文化對社會的作用 (精神力量+反作用+相互交融+綜合國力)(1)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產生深刻影響。(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3)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對推動經濟建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4)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有利于提高人們參與政治生活的文化素養,反對文化霸權主義。(5)文化在綜合國力中的地位、作用: ①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②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文化是綜合國力競爭中維護國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6)文化興盛是國家和民族強盛的支撐,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條件。2. 文化對人的影響(來源+表現+特點+塑造人生)①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特定的文化環境和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②文化影響人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③文化影響人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④文化對人影響具有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特點。⑤文化塑造人生: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3. 文化遺產的地位、意義: ①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②文化遺產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它們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4. 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樣性 ①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②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③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④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⑤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與活力。 5. 怎樣尊重文化多樣性 ①正確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互相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② 必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③尊重文化多樣性,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的文化;其次,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加強文化交流與合作。6. 中外文化交流的意義 ①有利于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②有利于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促進我國文化的③創新與發展,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和整體競爭力。③有利于促進中外交流與合作,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構建和諧社會。④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有利于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和發展。7. 傳統文化的特點 傳統文化具有繼承性、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1)繼承性的表現:①傳統習俗的繼承:傳統習俗,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傳統建筑的繼承:建筑是凝固的藝術,是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③傳統文藝的繼承:文學藝術,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④傳統思想的繼承:中國傳統思想 ,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影響。 (2)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但具體內涵因時而變。(3)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8. 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①傳統文化如果能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能對社會和人的發展起推動作用。②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礙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9. 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①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②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③ 反對守舊主義、封閉主義、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傾向。④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10. 文化繼承和文化發展的關系①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②繼承與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③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11. 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①經濟、政治決定文化②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決定社會制度的變化,也決定文化的發展方向。③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④思想運動往往催生社會變革,促進文化的發展。⑤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2. 為什么要重視教育?①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與培育上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②教育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③教育對經濟建設具有推動作用,為經濟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13. 科技在文化中的作用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促進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②科技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表現。③ 科技促進大眾傳媒的發展,使大眾傳媒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④科技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生產設備、多樣的文化載體、快捷的傳播工具,使文化產品批量化、規模化、產業化生產與流通成為可能。14. 為什么重視文化創新? (1)必要性: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 (2)作用:①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和活力的重要保證。②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③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15. 如何進行文化創新 (根本途徑+基本途徑+正確方向+主體+內容形式)①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②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把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③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加強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借鑒與融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④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反對“守舊主義” “封閉主義”“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錯誤傾向。⑤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要著眼于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創新,發展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16. 如何正確對待外來文化 ①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②原則:必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③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在文化交流、借鑒與融合的過程中,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同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特色。 ④堅持正確方向,克服 “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 “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錯誤傾向。17. 文化創新與借鑒、融合的關系①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②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文化的交流、借鑒和融合,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以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以“取長補短”的過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鑒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18. 文字和漢字的作用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②文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③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作用。19. 如何理解中華文化的包容性(1)含義: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相處;“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 (2)意義:①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②這種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對外域文化的理解。20. 中華文化的力量①中華文化的力量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激勵中國人民戰勝困難、創造幸福生活的強大精神動力和不竭力量之源。②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③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21. 中華文化與 民族文化的關系①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②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③ 它們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④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⑤ 它們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22. 中華民族精神是什么:以 愛國主義為核心,偉大的創造精神、奮斗精神、團結精神、夢想精神。23. 如何理解愛國主義(1)地位:民族精神的核心(2)作用:愛國主義精神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心中,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維系著華夏大地上各個民族的團結統一,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祖國發展繁榮而不懈奮斗。(3)特點:不是抽象的,是具體的。不同的歷史時期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內涵。(4)本質: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的高度統一。(5)主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24. 為什么要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 地位、作用:(4精1魂1任務3要求)①中華民族精神根植于優秀傳統文化中,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②是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③是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④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是中華民族之魂。(4精1魂) 意義:①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②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③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④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25. 如何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主心骨+傳承+對外來+立足實踐+弘揚者)①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主心骨”的作用。②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③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④發揚偉大的創造精神、奮斗精神、團結精神、夢想精神。⑤肩負起中華民族強基固本的文化使命,立足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做中華文化的傳播者、弘4揚者和建設者。26. 面對多樣化的文化,怎樣在文化生活中選擇?①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發展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 。②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導向和示范作用,堅持以科學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③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御腐朽文化。④提高辨別不同性質文化的能力,拒絕污染。27. 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1)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2)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3)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4)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5)彰顯文化自信的力量,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28.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1)含義: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 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 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2)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 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 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3)地位、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 的強大精神力量,是中華文化獲得空前發展、重新走向輝煌的必然選擇。(4)措施、要求:①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②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③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 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 義文化,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要,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 神力量。④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⑤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⑥就要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⑦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9. 文化自信地位 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要性 是堅持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要求。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含義 我們的文化自信,來自對時代發展潮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深刻把握,來自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表現 表現為對中華文化發展前途充滿信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充滿信心、對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充滿信心。30. 堅持社會主義價值體系(1)為什么要堅持社會主義價值體系①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②能夠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③社會主義價值體系是中華民族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2)如何堅持社會主義價值體系①彰顯文化自信的力量②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③必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④黨必須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31. 通過關鍵詞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1)回答什么問題——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2)成果——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3)地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發展。32.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地位 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民族、國家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作用 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內容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24個字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特點 承載著我們每個人的美好愿望;既根植于中華文化的沃土,又具有當代中國特色;既體現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又體現時代精神。作用 答了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的重大問題,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基本遵循。要求 ①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②要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③要使社會;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④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33. 要筑牢理想信念之基(1)為什么要筑牢理想信念之基①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②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同心同德邁向前進,關鍵是高舉理想信念的旗幟。③理想信念是思想道德建設的制高點,堅持理想信念能夠高揚主旋律,唱響正氣歌。④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2)怎樣筑牢理想信念之基①必須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教育,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②必須堅持學而信、學而思、學而行,把學習成果轉化為堅定的意志和自覺的行動。③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④要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開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行動,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蝕。⑤要推進誠信建設和志愿服務制度化,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奉獻意識。⑥青年要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要腳踏實地、不尚空談、重在行動,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34. 如何加強思想道德建設?①筑牢理想信念之基②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要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激勵人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于祖國、忠于人民。③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④要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開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行動,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蝕。⑤要推進誠信建設和志愿服務制度化,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奉獻意識。 2020年高考政治《文化生活》細節知識點 考點1:文化的作用與影響(1)文化有意識形態與非意識形態之分。意識形態文化具有鮮明的階級性,而非意識形態文化則沒有階級性。(2)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文化是精神力量,不能說是“物質力量”,但是可以“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3)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主要是指經濟、政治對文化的決定作用和文化對經濟、政治具有反作用。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是指文化與經濟、政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4)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決定,但這并不意味著文化與經濟政治的發展是同步的,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獨立性,可以滯后或超前”于經濟政治的發展。(5)文化有先進和落后、健康和腐朽之分,不同性質的文化對人生發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6)文化需要物質載體,文化對人的影響是通過特定的“文化環境"和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來實現的。(7)文化“影響”人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影響人的認識活動、實踐活動和思維方式,不能用“決定”-詞。(8)區分潛移默化"和“ 深遠持久”:潛移默化強調的是“不知不覺的、無形的非強制的”,但不意味著人接受文化的影響是完全被動的,人可以主動接受先進文化、優秀文化的熏陶。深遠持久強調的是文化對人影響的持久性和深遠性,文化影響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三觀”作為人的素養的核心,這種影響往往是終生的。(9)“豐富精神世界”和“增強精神力量"的判斷:豐富精神世界側重優秀文化對人的“三觀”的影響,對人的健全人格的塑造等,強調的是“內化于心”。增強精神力量側重優秀文化的感染力、感召力、震撼力,強調的是“外化于行”考點2:文化的多樣性與傳播(1)區分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文化遺產是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注意這些關鍵詞不能混用。(2)文化的民族性和文化的世界性的關系:二者是個性和共性的關系,文化“首先”有民族性,然后才是其世界性,只有民族的才可能是世界的。(3)尊重文化多樣性,態度是:“認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原則是: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態度”和“原則”不能混淆。(4)文化傳播途徑和文化傳播手段:文化傳播途徑有商業貿易、人口遷徙、教育等途徑,文化傳播手段是文化傳播的媒介,依托現代信息技術的大眾傳媒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但新傳媒的產生并不意味著舊的傳媒的消失。做題時“途徑”和“手段”不能混淆。考點3:文化的繼承、發展與創新(1)傳統文化內容中的細節要注意:傳統習俗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影響;傳統建筑被稱為“凝固的藝術”傳統文藝指”古代文學、戲曲和繪面”等;傳統思想指“理論觀點、學術思想和道德觀念”等(2)傳統文化的相對穩定性強調保留“基本特征”“具體內涵”因時而變。傳統文化的民族性強調“民族特色”,是維系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紐帶。(3)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辯證否定的過程。(4)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這就是“推陳出新、革故鼎新”.(5)影響文化發展的因素: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決定”文化的發展方向。科技是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使“收集、選擇、傳遞、儲存”文化資源的手段和方式發生了根本變革。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6)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檢驗標準和目的。不能說文化創新源于創作者的“靈感”。同時,文化創新又有利于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7)人民群眾是文化創新的主體,不能說“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創新的主體。(8)文化交流、借鑒與融合是一個推出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但不能說文化“趨同”。(9)區分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和基本途徑: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和基本要求”是“社會實踐”。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有兩個:其一是對待傳統文化問題,即“維承傳統,推陳出新”;其二是對待外來文化問題,即“面向世界,博采眾長”。(10)文化創新的精神根基是對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根本途徑和源泉是社會實踐,要區分清楚,(11)“歷史虛無主義"與“守舊主義”針對的是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共同點是制裂傳統和當代的關系,“民族皮主義與”封用主義”針對的是對外來文化的問題,對裂的是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考點4: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1)區分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從縱向的歷史發展的角度看中華文化,漢字和史書典籍是淵遠流長的重要“見證”。博大精深是從橫向、從文化的內涵上突出中華文化的成就和魅力。中華文化的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體現。(2)區分“文字”和“漢字”: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漢字”是“中華文化”的載體,書寫的是中華文化,傳承的是“中華文明”。(3)中華文化具有區域性特征,地理環境“影響”區域文化的形成,但不能說由地理環境“決定”。(4)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的原因是其“包容性”,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指的是“求同存異,兼收并蓄”。(5)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整體氣質,“植根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優秀中華文化中,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不能顛倒這一關系。(6)區分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愛國主義-一對祖國的深厚感情;創造精神--辛勤勞作,發明創造。團結結精神一民族凝集力、向心力,集體主義意識;世界和平與發展;奮斗精神一-革固鼎新,自強不息;團結精神團結一心,同舟共濟;夢想精神一-一心懷夢想,不懈追求。(7)愛國主義是具體的歷史的,不是抽象的。愛國主義在不同歷史時期有共同的要求,但其具體內涵會隨時代的發展而不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8)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關系:民族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時代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只有注人“時代精神”,民族精神才能博采眾長、日益豐富。只有培育“民族精神”,時代精神才能不移根基、不失本色。考點5: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1)文化市場的“喜”是因為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的的發展。文化市場的“憂”是因為文化市場的“自發性”和傳媒的“商業性。(2)我們倡導的大眾文化強調的是“先進”“健康“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社會會主義文化。⑶落后文化常以傳統習俗形式表現出來,如看相,算命、看風水等文化糟粕,要求通過科學文化教育:以“改造或剔除”。腐朽文化強調的是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邪教文化、淫穢色情文化等,必須“堅決抵制,依法取締”。(4)主旋律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有著強有力的導向和示范作用的主旋律文化。(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不能說植根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6)不能說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堅持精神文明建設優先地位,而應該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7)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方針,不能說是基本方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是文化建設的基本方向,二者不能混淆。(8)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的滋養,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必須堅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能割裂二者的關系。(9)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要堅持文化建設指導思想的一元化而不是多元化。考點6 : 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1)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于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而不是取決于文化市場的繁榮和發展程度。(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不能顛倒二者的關系。(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不能顛倒二者關系。(4)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凝神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是文化建設的“魂”,但這個“魂”是以文化的“體”作為依托的,不能割裂“魂”與“體”的關系。(5)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是文化建設的中心環節,道德是發展的,不能說社會主義道德是至善至美的。(6)“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在德與才的關系上,道德建設是最根本的。(7)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加強理想信念教育,但不能說理想信念起決定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