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1-2022學年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 第五單元第18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教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1-2022學年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 第五單元第18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教案

資源簡介

聚焦家國情懷素養的歷史教學實踐
——以“人人應當盡之大義”《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一課為例
摘要:本課以“人人應當盡之大義”為課程主線,以學習任務和問題探究解讀課程內容,通過“初識大義”架構教學情境,“緣何盡義”分析挽救民族危亡的緊迫性,“何人盡義”探究各階級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未盡之義”引出在當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大義”,形成流暢高效課堂,落實家國情懷的素養。
關鍵詞:甲午戰爭;大義;家國情懷
馬克·布洛赫指出,歷史是關于人的知識,歷史學是關于人的科學。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進一步明確了歷史學科教學對人的發展的關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提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其中,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體現了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這一素養要求在學習和探究歷史的過程中,應具有價值關懷,要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實問題,以服務于國家強盛、民族自強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為使命,是諸素養中價值追求的目標,在當下顯得尤為重要。以下以人教版《中外歷史綱要》第18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一課為例,談談如何在高中歷史課堂落實家國情懷的素養。
一、初識大義:架構教學情境
以陳獨秀1904年的文章《說國家》中的內容引出課題: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國家是個什么東西,和我有什么關系呢?到了甲午年……此時我才曉得……我也是中國之一人……才知道國家乃是全國人民的大家,才知道人人有應當盡力于這大家的大義。
設問:結合材料,說明1904年陳獨秀所說“人人應當盡對這國家的大義”是指什么?
結合時間及材料內容,學生得出當時的中國民族危機深重,中國人民要挽救民族危機。教師引出本課主題這人人應當盡的大義: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通過這一設問,引導學生從材料提取信息,了解1904年左右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國知識分子的心態變化,也架構起本課的教學情境,定位到特定的時空框架之下,為教學的進一步開展做好鋪墊。
二、緣何盡義:挽救民族危亡的原因
通過對甲午戰爭后中國社會狀況的分析,全面呈現中國民族危機加劇的危局。
“吾國之人視國事若于己無與焉,雖經國恥、歷國難,而漠然不以動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勢使然也。——梁啟超《戊戌政變記》。”
“嗚呼!觀今日之世變,蓋自秦以來,未有若斯之亟也。”——嚴復
設問:1.甲午戰爭前,中國經歷了哪些國難,為何仍有漠然不動其心者?2.1894年至1904年間,中國社會的哪些變化迫使中國人必須發生急劇而迅速的轉變,拋卻這種漠然?
設問1和2具有時間上的連續性,引導學生對近代中國人民心態轉變以及甲午戰爭后中國社會的狀況形成全面的認知。通過對設問1的分析可知,兩次鴉片戰爭后,盡管少數人睜開眼睛看世界,盡管清政府推行洋務運動,然而廣大的知識分子和群眾卻尚未真正覺醒。長期以來實行專制統治,這樣的政治環境使得民眾對國事漠然。
對設問2的解讀,學生得出: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分別簽訂了《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最終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教師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進行引導,這些事件對中國社會的深刻影響。從列強侵華特征、社會矛盾、經濟結構變動、階級結構變動、思想文化變動五個角度進行分析,學生通過對已有知識的回顧整合得出:馬關條約允許列強在華開設工廠,列強侵華從以商品輸出為主轉變為以資本輸出為主。盡管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織,但是甲午戰爭后,民族矛盾激化,民族危機加劇。條約簽訂后刺激了列強侵華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從經濟結構、階級結構變動來看,中國的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民族資本主義獲得了初步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發展壯大,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在此著重強調社會矛盾和思想文化變動的內容,呈現《時局圖》圖片以及中國社會各階層在得知《馬關條約》簽訂后的反映。
光緒帝:宵旰旁皇,臨朝痛哭。
孫中山:堂堂華夏,不恥于鄰邦。
翁同龢:字字血淚,使我無面目立于人世矣。
臺灣民眾:痛哉!我臺民,從此不得為大清國民也。
通過時局圖使學生感受民族危亡的緊迫性,在甲午戰爭爆發之前,中國通過少部分人的覺醒,通過洋務運動,是在屈辱中向近代化邁進,那么甲午戰爭以后的這十年間,是民族矛盾激化、民族危機全面深化的十年,急需一場新的變革;而《馬關條約》簽訂后,全體國人被這次同日本的屈辱性失敗深深刺痛了,短短30年的明治維新使得曾經的學生日本變成了一個現代化的國家,這場對日本的失敗帶來了近代中國人民族意識的覺醒,喚起了中國人的愛國心。
通過對兩個問題的解讀,培養學生宏觀把控歷史,對甲午戰爭后中國社會的轉變具備較為全面的認知,在比較寬廣的視野中探究歷史發展的規律,也使學生與這一時期的中國共情,產生挽救民族危機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便于為進一步落實家國情懷素養。
三、何人盡義: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
在國人意識到“我也是中國之一人”后,各個階級投身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中:臺灣民眾反割臺斗爭,資產階級維新派戊戌維新,農民階級義和團運動,資產階級革命派成立同盟會,肩負起了救國的大義。
“我也是中國之一人”之維新變法
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此后103天里,先后發布了上百道變法詔令,被稱為“百日維新”,這場變法運動的內容明顯與清政府之前緩慢的自強運動發生了斷裂,但同時也開始了新的起點。呈現材料,請學生分析。
三權分立,后政體備,皇上則為元首,百體所從。——康有為《應詔統籌全局折》
自出新法制造船、械、槍、炮等器,準其集資設立公司,專利50年;——《振興工藝給獎章程》。
設問:1.結合材料及所學,分析維新變法的主要內容?
通過對材料的分析,學生得出:在政治制度上,維新派要求建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在經濟上鼓勵新發明,并保護專利,在文化教育上,開辦了京師大學堂等新式學堂。教師進一步指導:康有為的政治主張觸動了傳統的中國政治體制,史學家把戊戌變法是作為近代中國政治現代化進程的起點。《振興工藝給獎章程》成為了政府獎勵實業發展的起點。而在京師大學堂中,不僅有傳統的學科,還開班了地質學、化學、法律科學等學科,成為了中國開辦近代化大學的起點,傳播先進科技文化,促進了思想啟蒙。
無論是要求實行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還是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符合當時中國歷史發展的趨勢和世界發展的潮流,但是這場運動最終失敗。進一步思考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運動為何無法取得成功。
他們廢了多少心血,想從之乎也者里面,升官發財。一旦廢八股,他們絕望了,難怪他們要罵康有為洋奴漢奸。——蔣廷黻《中國近代史》
康有為有次與榮祿不期而遇。榮祿問他:“固知法當變也,但一二百年之成法,一旦能遽變乎?”康憤然說:“殺二三品以上阻撓新法大臣一二人,則新法行矣。”他還曾說,“尊君權之道,非去太后不可”,“就皇上現在之權扼要以圖 ,亦足以救中國矣” 。—蕭功秦《戌戌變法的再反省》
設問:2.徐中約曾這樣評價變法的領導人康有為,“康有為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而不是政治家”,你怎么認為?這與變法的失敗是否有關聯?
通過材料及設問,引導學生辨析維新變法失敗的原因,多視角審視歷史,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主張。留足時間給學生進行討論,并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整合提升:民族資產階級力量還比較弱小,頑固派力量較強,康有為卻將希望完全寄托在并沒有掌握實權的光緒皇帝身上。康有為追求大變、全變的激進心態,和并不周全的改革措施遭遇了各方面的反對,導致維新變法缺乏廣泛而可靠的社會基礎。 “尊君權之道,非去太后不可”,引起慈禧太后的警覺,將變法運動變成了皇帝與太后之間的奪權斗爭,最終未能實現預期的目標。
從設問1中可以得知維新變法運動的內容是中國社會的全新起點,這種大踏步的前進與之前清政府緩慢的自強運動發生了明顯的斷裂。進一步通過設問2得出改革的舉措激進,缺乏社會基礎,未能實現目標。通過兩個設問,培養了學生在掌握史料的基礎上,對史料進行分析以及歷史解釋的能力。
“我也是中國之一人”之義和團運動
在以快速問答的形式梳理義和團運動的概況后,給出圖片及材料,請學生對義和團運動進行評析。
義和團運動口號:扶清滅洋。
男練義和團,女練紅燈照。砍倒電線桿,扒了火車道。——義和團揭帖
6月13日,大量狂暴的拳民涌進北京,他們焚燒教堂和外國人寓所,并殺死或活埋他們看到的中國皈依者。他們掘開傳教士的墳墓,包括那些早期的耶穌會士,如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
設問:義和團運動究竟是一場愛國運動,還是一場排外的暴亂?
學生經過分析得出:義和團的口號說明堅決反對帝國主義,但沒有認清清政府的本質;揭帖及入京后的舉動顯示出義和團抵觸排斥西方近代物質文明,甚至是盲目排外。運動呈現出多面性。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為何會產生這種與愛國情懷相交織的劇烈排外情緒?展示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在紫禁城檢閱聯軍的圖片,請學生結合圖片作答。這一環節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代入感,沉浸于歷史情境之中,指出這是對清廷的侮辱,也是對中國的侮辱,義和團運動的排外是對侮辱的反擊。教師進行補充:義和團的排外,是鴉片戰爭后中國所受欺壓的血腥與怨氣所導致的,這種反抗不是出于少數人之偶然的舉動,而是全民族反抗的體現。瓦德西最后指出: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統治天下四分之一之生靈,瓜分一事,實屬下策。這場農民階級的反帝愛國運動阻止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陰謀,在民族危機深重的情況下,體現了中國人民不屈的民族精神。
問題首先對義和團運動進行了簡單評析,進而請學生對其劇烈的排外情緒做深入的、長時段的考量,通過這種情境浸入式的環節,學生對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所遭受的欺壓感同身受,產生強烈共鳴,自然而然觸發抵御外侮的愛國情愫,認識到國家獨立的重要性。
四、未盡之義:培養強國意識
在學生認識到國家獨立的重要性之后,教師進行知識的縱向聯系。
皇太后和她的頑固派支持者們在1898年解除了光緒帝和康有為的權力,但在1901年之后卻采取了行動實施他們的大部分激進的改革計劃。——費正清、賴肖爾《中國:傳統與變革》
戊戌變法和義和團運動在特定的時空中失敗了,但是歷史是連續的,是有記憶的,應當看到它們對歷史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這未盡的大義呼喚了更多的后來者,孫中山等革命派認為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掀起了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爆發后,工人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中國共產黨成立,并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教師進行總結,鴉片戰爭以來的近代史是中國人民的屈辱史,但也是中國人民的奮斗史和抗爭史,一路走來實屬不易,生活在此時的我們盡管沒有了救國的大義,但卻也有我們自己需要肩負的時代責任。學生自然地回答: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而奮斗,為國家越來越強大而奮斗。最后,以“我也是中國之一人,國家乃是全國人民的大家,人人有應當盡力于這大家的大義! ”作為結語,呼應導入部分,在“人人應當盡之大義”中激發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
本課以“人人應當盡之大義”作為課魂進行串聯,以學習任務及問題探究對內容進行解讀。通過“初識大義”架構教學情境,“緣何盡義”分析挽救民族危亡的緊迫性,“何人盡義”探究各階級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逐步深化遞進,凸顯國家獨立自強的重要性,進而引出“未盡之義”,使學生明確在當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大義”,落實家國情懷的素養。
主要參考文獻:
[1][法]馬克·布洛赫.歷史學家的技藝[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羅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國——近代國人世界觀的思想譜系[J].文化縱橫,2010(3)
[3]蔡權.在課堂教學中追求真實的歷史敘述——以“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教學為例[J].教育科學論壇,2019(1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港区| 韶山市| 鹤山市| 恩施市| 南通市| 略阳县| 漳浦县| 博野县| 利辛县| 泌阳县| 金湖县| 高平市| 洛隆县| 安阳县| 瑞昌市| 政和县| 普格县| 泽普县| 东乡县| 礼泉县| 台北县| 民和| 安远县| 濉溪县| 东港市| 务川| 汽车| 盱眙县| 乌兰浩特市| 河西区| 于田县| 南郑县| 乐清市| 平南县| 余干县| 大方县| 尉犁县| 阿克苏市| 甘洛县| 晴隆县| 广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