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立、發展和完善各位老師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要說課的內容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3課第二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立、發展和完善》。“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在教學過程中,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學習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改變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是本課的教學設計理念。通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引導學生更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為了更好地落實教學目標,下面我從課程標準、教材分析、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學情分析、板書設計等方面展開說明。一、說課程標準。2.2闡明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長期奮斗、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二、說教材第3課講授“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分兩框展開:第1框“偉大的改革開放”;第2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立、發展和完善”。兩框的邏輯關系是:偉大的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立、發展和完善的歷史起點,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兩框是互相聯接的。通過本課的教學,引導學生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如何開辟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文理論體系是如何形成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如何確立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如何發展的 為什么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 通過學習本課,探究這些問題,我們將更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本框承載著實現本課教學目標的任務。三、說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看起來是一個耳熟能詳的話題,如果對教學深度的挖掘不夠,就會使教學流于形式,教學內容的泛化就無法使教材的理論觀點內化成學生的政治認同,如何在教學深度上做文章?在教學方式上推陳出新?這是這節課的重點。所以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以下三個方面。1、結合時代發展新變化敘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闡明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長期奮斗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2、闡釋改革開放取得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明確各自的含義、四者關系和重要意義,堅定“四個自信”。 提高學生能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解決實際問題。3、懂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是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理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由之路。培養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積極參加實踐,樹立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的信念。四、說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和主要內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主要內容;科學發展觀的形成和主要內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和主要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內容、地位和聯系;如何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學難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內容、地位和聯系;如何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說課程設計以一個典型案例和教學情境為主線貫穿若干個知識點,本課的知識點層層深入,若用多個例子進行一次又一次的演繹推理,課堂就變成一個復雜的萬花筒,成為材料的堆砌,顯得冗繁和呆板。本教學設計以小崗村40年的發展為主線,貫穿整節課的內容,注重學生思維的連貫性,而且有利于體現知識點的完整性。六、說教學方法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的統一。基于此,我在教學中將采用如下方法:1、議題式教學法:通過設置議題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及團結合作精神。2、集體討論法:本課教學內容貼近學生實際,為學生所熟知。學生觀點可能各不相同,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同伴協作的精神。七、說學情分析①新高考,新教材,新學生。通過前面知識的學習,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知識有一定了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大段文字材料里的關鍵信息,提升解讀和獲取信息的能力。教學環節的設計要貼近學生實際,要結合學生已具備的知識,過程要有可操作性。②高一學生思維活躍,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問題分析能力,但缺乏缺乏明確而清晰的理論觀點。本課內容雖為學生所熟知,但熟知不一定真知,必須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激發學生積極的思考,引導學生正確的思維。八、說教學過程課堂教學是學生知識的獲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發展以及思想政治核心素養形成的主要途徑。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以下的設計。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導入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導入:“舉什么旗、走什么路”這是決定了一個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在卓越而艱辛的探索過程中,我們黨取得了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這些歷程,都印證了自己的路要自己走的歷史必然性。議題一:探索科學社會主義的實踐與理論 取得了哪些創新成果?導入視頻《小崗村大歷史》A“紅手印按出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 B“一夜跨過溫飽線,多年未過致富坎”C“在深化改革中排除險阻、奮勇前行” D“在新時代的起點上小崗再出發”2020年,通過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小崗村集體經濟收入再創提高,達到了1160萬元。議學活動1: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歷史知識,按照下表提示,梳理小崗村改革開放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解決的措施,探尋背后的理論依據。組際分工,組內合作、商議,小組代表分享成果。遇到問題 解決措施 政策支撐 理論依據80年代 思想禁錮、體制機制束縛;生活貧困 大包干 家庭聯產承包 責任制等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理論90年代——21世紀初期 革命精神和改革動力日漸不足;農業生產落后;缺乏有力的領導核心 沈浩擔任村黨委第一書記;發展現代農業、開發旅游業、招商引資辦工業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十六大——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十八大以后 土地分散經營不利于發展現代農業 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土地流轉;推行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 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等 中共十八大、十九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這一部分內容的講解過程中,我主要采用了案例分析的方式,通過小組討論活動,將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在直接經驗的基礎上理解書本上的間接經驗,既可以了解祖國發展成就,還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突出教學重點。進而,適時引出下一部分內容。議題二:描繪科學社會主義的中國特色~理論與實踐的主題是什么?視頻“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議學活動2:小崗村改革開放的40年實踐以及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創新就是對“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生動闡釋。請結合上表中小崗村改革開放的實踐歷程以及黨的理論、政策演變過程,談談你對“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主題的理解。鄧小平理論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科學發展觀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主要內容 科學回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系列基本問題。 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么建設黨。 新形勢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 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色之處 黨的工作中心的轉移;實行改革開放等。 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經濟制度等;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形成總體布局;推進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 “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共性之處 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共同主題 一脈相承,結合中國實際,開創、發展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議題三:增強科學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 取得成就和成績的原因有哪些? 視頻一分鐘小崗村 以農耕小崗為底色,一個以“特色農業為基礎、農產品加工業為核心、旅游業為重點”的三產融合發展的新小崗奪目而出。當前,村“兩委”正在規劃一個小崗未來的發展方案,在這份藍圖中,小崗村的目標是建成一個“一、二、三產業融合,景區、社區、園區融合的改革特色小鎮,一個生產、生活、生態融合,創新、創業、創意融合的全域田園綜合體”。議學活動3:觀看視頻、閱讀材料,根據環節一、二得出的結論,結合教材知識,完成下列任務:改革開放以來,小崗村為什么能夠取得巨大成就和成績?請分析說明小崗村取得成就和成績的原因有哪些。組內商議,小組代表分享議學成果。要求:我們要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之所以設計這兩個活動,是為了讓學生通過總結小崗村的經驗來印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道路優勢、理論優勢、制度優勢、文化優勢,這樣能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從而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兩個活動按照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層次展開,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掌握,也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積極性和趣味性。同時還能引導學生積極發展思想政治素養,做“有信仰、有思想、有尊嚴、有擔當”的中國公民。九、說板書設計板書是無聲的語言,是教師口頭講述的輔助手段,是知識的高度凝集與集中。采用提綱式板書,線索清晰,重點突出,便于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對自己認知結構的梳理。當然,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盡管教學設計很縝密,但是課堂上的變化因素是不期而至的,很多事情是不可預設的,因此如何抓住動態生成做文章,是十分重要的調控策略。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各位老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