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國家是什么一、教學目標、一、教學目標必備知識:克思主義關于國家產生、性質的基本觀點;國家的基本要素;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在根本性質上的不同;國體與政體之間的關系;代議制。關鍵能力:1.結合當今世界主要國家類型—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理解國家都是一定階級對其他階級的專政。2.結合當今主要國家政體類型,理解國體與政體的關系,以及影響政體的其他因素。二、核心素養二、核心素養政治認同:維護我國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科學精神:理解國家的本質屬性和構成要素,理解民主與專政的關系、政體和國體的關系。法治意識:樹立依法維護人民民主的意識。公共參與:自覺維護國家主權完整和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三、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1.國家的產生和國家的本質、職能。2.主權是國家最重要的要素。3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的不同特征。4.國體與政體的關系。2.教學難點:1.國家的本質。2影響一個國家政體的因素。四、課前準備、課前準備教具:黑板、粉筆、多媒體五、教學過程、教學過程1、導入新課觀看視頻,學習手語舞,說說什么是國家?新課講授國家的本質探究一:《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關于國家的歷史起源。恩格斯認為,國家是一個歷史范疇,它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由生產力發展導致的第三次社會大分工產生的。人類歷史上有三次社會大分工,第一次社會大分工是農業和畜牧業的分離。從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中產生了第一次社會大分裂,形成了剝削者和被剝削者、主人和奴隸兩個階級。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是手工業和農業的分離。隨著新的分工,社會又有了新的階級劃分,除了自由民和奴隸的差別以外,又出現了富人和窮人的差別,而且使得一夫一妻制的家庭成為社會的經濟單位。第三次社會大分工是商業和農牧業的分離和商人階級的出現。這次社會大分工徹底瓦解了氏族制度賴以存在的前提,國家在氏族制度的廢墟上興起。由此可見,國家是在私有制和階級發生與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恩格斯指出,國家的產生有不同的過程和途徑,他以雅典、羅馬和德意志國家產生的歷史過程為事實依據,系統地闡述國家在氏族制度的廢墟上產生的三種主要形式:第一種是雅典式的形式,國家直接從氏族社會內部發展起來的階級對立中產生;第二種是羅馬形式的國家起源,羅馬國家是平民和貴族斗爭的結果;第三種是德意志人的國家產生途徑,即國家是直接從征服廣大外部領土中產生的。國家是怎樣產生的?馬克思主義的國家理論的內容分是什么?1.馬克思主義的國家理論(1)地位:迄今最全面、最科學的關于國家的認識與解釋。(2)內容①國家是一種歷史現象,不是從來就有的。②國家是在原始社會瓦解、私有制出現、階級形成以后產生的。③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探究二:梁啟超:夫國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權,有服從,人人皆主權者,人人皆服從者。夫如是,斯謂之完全成立之國。盧梭在名著《社會契約論》中論及:國家是訂立在契約的基礎上產生的,而訂立契約的主體是人民,因此,國家應該體現人民的最高意志…民有權廢除對自己無利的契約。你認為梁啟超和盧梭對國家的看法能否說明國家的本質?國家應該具備什么要素?2.國家的基本要素(1)內容:人口、領土、政權和主權。它們是國家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缺一不可。(2)國家最重要的要素:主權。探究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破壞社會主義制度。從我國的國家性質出發,思考什么是國家性質?它的決定因素是什么?3.國家的性質(1)內涵國家的性質,就是國家的階級本質。它表明國家政權掌握在什么階級手中,什么階級是統治階級,什么階級是被統治階級。(2)決定因素統治階級的性質決定著國家的性質。探究四: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政府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針對當前涉黑涉惡問題新動向,開展了系列“打黑除惡”專項斗爭,把打擊黑惡勢力犯罪和反腐敗、基層“拍蠅”結合起來,既有力打擊震懾黑惡勢力犯罪,形成壓倒性態勢,又有效鏟除黑惡勢力滋生土壤,形成長效機制,不斷增強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在掃黑除惡中國家表現出來的職能是什么?說明了國家的本質是什么?4.國家的本質:所有國家都是一定階級對其他階級的專政。(1)民主①實質:作為國家制度的民主,其實質是在統治階級范圍內,按照多數人的意志,實現國家職能。②屬性:民主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是服務于統治階級的。(2)專政。專政就是統治階級憑借國家權力,強制被統治階級服從統治階級的意志。(3)民主與專政的關系。民主與專政相互依存,凡實行民主制度的國家,必然包括一定階級的民主,同時也包括對其他階級的專政。探究五:一些西方政界人士將其民主制度蒙上一層“全氏民主”“普遍民主”“永恒民主”的面紗,作為一種“普世價值”不斷向外推銷。在資本主義社會,名義上人民享有廣泛、平等的民主權利,但實際上由于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占有,這種表面上的平等往往為實質上的不平等所替代,法律上的平等往往為事實上的不平等所取代。在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資本所有者才享有充分的民主;窮人的民主有時只是形式上的, 更多時候只能置身于民主之外;富人借助于“民主”攫取更多的社會財富,而窮人卻很難通過“民主”來保障自身的基本權利。談談你對資本主義民主的認識?資本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民主有什么異同?當今國家的類型(1)當今世界主要有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類性質根本不同的國家。(2)資本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民主。資本主義民主 社會主義民主區別 民主的本質 代表資產階級的利益 代表廣大人民的利益民主的主體 資產階級 廣大人民專政的對象 廣大人民 極少數敵對分子特點 代表極少數人的利益 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聯系 都是現代民主制度,在統治階級內部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都與專制相對認識國體與政體探究六:作為英聯邦成員之一的澳大利亞,于1999年和2001年先后兩次就“是否脫離英聯邦,取消國家元首女王制,實行新的國家政體”進行了全民公決,投票結果是多數人贊成保持現行國家政體,至今澳大利亞國家政體未作變更。什么政體?國體與政體是什么關系?1.國體與政體的含義國體,即國家性質,反映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政體,即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也就是國家管理形式。2.國體與政體的關系(1)國體決定政體。國體決定政體,政體體現國體,一定的政體服務于一定的國體,二者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2)政體對國體具有反作用。適當的政體能夠鞏固國體,不適當的政體會危害國體。(3)政體的相對獨立性。①一個國家的政體不是一成不變的:國體變化 政體發生根本性變化」經濟政治、文化等條件變遷 政體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變化②世界上沒有任何兩個國家的政體是完全一樣的,地理環境、歷史淵源、文化傳統、社會習慣、發展程度等,都是影響政體的因素。思考:如何理解政體的相對獨立性?“相對”說明政體由國體決定。“獨立性”包括:國體不同的國家,可能采取相似的政體;國體相同的國家,可能采取不同的政體;在同一個國家,國體沒有發生根本變化的情況下,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也可能采取不同的政體。探究七:國體,即國家性質,反映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政體,即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政權組織形式。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建立在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筑,它和西方的議會制政體有著顯著的不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支撐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須長期堅持、不斷完善”。什么是代議制?實行代議制有什么意義?3.代議制(1)代議制的含義。代議制,就是由選舉產生的代表民意的機關來行使國家權力的制度。(2)實行代議制的必要性。一方面,只有公民廣泛參與,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主政體;另一方面,不可能全體公民都經常性地直接管理所有國家事務。(3)實行代議制的重要性。代議制是公民和國家之間的政治紐帶,這是現代民主政體的共同特征。3、結束新課二戰以后,一些西方政界人士將其民主制度蒙上一層“全民民主”“普遍民主”“永恒民主”的面紗,作為一種“普世價值”不斷向外推銷。與此同時,世界上其他類型的國家中也有一些人對西方的民主制度抱有許多不切實際的幻想。一些發展中國家或主動或被動地充當了西方民主制度的“實驗品”,其結果是政治動蕩、經濟停滯、民不聊生。經過長期探索,我國建立起符合本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創造了獨特的民主形式。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脫離特定社會政治條件和歷史文化傳統來抽象評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國政治制度模式。有人認為,民主發展的程度越高,民主的本質就越優越。結合材料,運用本節課所學知識加以評析。4、課堂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能夠結合當今世界主要國家類型—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理解國家都是一定階級對其他階級的專政。知道了國體與政體的關系,以及影響政體的其他因素。六、板書設計六、板書設計國家是什么(一)國家的本質1.馬克思主義的國家理論(1)地位(2)內容2.國家的基本要素(1)內容:(2)國家最重要的要素:3.國家的性質(1)內涵(2)決定因素4.國家的本質(1)民主(2)專政(3)民主與專政的關系5.當今國家的類型(二)認識國體與政體1.國體與政體的含義2.國體與政體的關系3.代議制(1)代議制的含義(2)實行代議制的必要性(3)實行代議制的重要性七、課后作業課后作業完成本課時學案及同步課時作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