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二單元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第6課 動蕩的春秋時期【課標要求】知道春秋戰國時期諸侯之間的戰爭,了解這一時期的社會變化。通過商鞅變法,認識改革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通過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教學目標】水平一:了解春秋時期經濟發展的表現, 知道周王室衰微的原因及表現,了解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原因;水平二:分析齊桓公首先稱霸的原因,認識生產力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樹立發展生產力的觀念;討論春秋諸侯爭霸戰爭的影響,認識春秋爭霸戰爭的利與弊;認識春秋時期是生產力飛躍進步、社會制度大變革、政治局面大變動的時代。【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諸侯爭霸。2.教學難點: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王室衰微。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戲說春秋,假如春秋時期的諸侯一個班,班主任是周老師……,以此導入本課自主學習:(完成學案第一部分)二、講授新課(一):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1.據教材29頁結合課件展示圖片思考: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表現在哪些方面?提示:①農業: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和使用;②手工業:規模不斷擴大,青銅業、冶鐵業、漆器制作等都有所發展;③商業:隨著產品增加,出現商品交換市場、金屬貨幣。2.閱讀教材27頁“相關史事”,并根據材料概括:春秋時期農業發生了哪些變化?給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什么影響?提示: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和使用;是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師過渡:春秋時期社會經濟取得重大發展,這一時期的政治領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動。這種政治上的變動是什么樣的呢?對社會的變革和發展有什么重大影響呢?3.展示“楚王問鼎”的典故,由此過渡到第二子目的學習(二):王室衰微1.論從史出:閱讀東周和西周王室實力對比表,能得出怎樣的結論?提示:王室衰微2.出示西周與東周王室權利的圖片,對比其中的變化?提示:不再把土地分給卿大夫,而是設 置縣、郡,分封制逐步瓦解;不再聽從王命,各自為政,也不再定期向周王納貢。3.出示史料:請學生思考東周王室衰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鐵器、牛耕的使用,生產工具的變革,說明生產力得到大發展,這就使原有的政治制度不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需求,分封制走向瓦解是歷史的必然趨勢。教師過渡:周王室在政治、經濟上統治力的下降,促使各諸侯群雄并起,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間展開激烈的爭斗。那么在這場爭霸戰爭中涌現出多少位霸主?又出現過哪些英雄人物呢?(三)諸侯爭霸1.課件展示春秋爭霸形勢圖,讓學生說出這一時期的先后霸主以及和他們有關的歷史成語或典故。地圖上逐一呈現:齊桓公(老馬識途)、晉文公(退避三舍)、楚莊王(一名驚人)、秦穆公(秦晉之好)、吳王闔廬(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越王勾踐(臥薪嘗膽)。2.結合相關史事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分析齊桓公成就霸業的主要原因?提示:政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發展生產 ;經濟——地理位置優越,盛產魚鹽經濟富庶,是東方的一個大國 ;軍事——訓練軍隊,大大提高了軍事實力 ;外交——以“尊王攘夷”為號召,擴充疆界 。3.什么是尊王攘夷?提示:尊崇王室,排斥夷狄 。4.分組討論: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有何利弊?各小組發言后教師歸納:利: ①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疆域不斷擴展,客觀上有利于國家走向統一 。②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交融。弊: ①給社會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 ②破壞植被和生態平衡。三、課堂小結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國社會出現了重大變化。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的史實是春秋時期社會瓦解的突出表現。四、當堂檢測(完成學案上面相關練習題)四、板書設計動蕩的春秋時期(鐵器,牛耕)分封制破壞(王室衰微)諸侯爭霸(齊桓公等)民主交融、經濟文化交流、新舊制度交替五、教學反思第1頁(共50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