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教學反思(《南京條約》)第一單元 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第3課遠古的傳說【課標要求】知道黃帝、炎帝的傳說故事,了解傳說與神話中的歷史信息。【教學目標】水平一:記住遠古傳說中的重要人物;記住漢族的前身和始祖;水平二:了解炎帝和黃帝的傳說與農業起源的關系;理解“禪讓”。【教學重點難點】1.教學重點:傳說中的炎帝和黃帝的發明。2.教學難點: (1)炎黃聯盟。(2)禪讓制。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 以中國遠古神話傳說神邸譜系來導入本課自主學習:自主學習:(完成學案第一部分)二、新課講授(一)炎黃聯盟展示幻燈片:學生閱讀教材,熟悉內容、指導學生觀察圖片。1.部落聯盟時期--兩場戰爭奠華夏這些部落都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為了爭奪適宜放牧和淺耕的中原地帶,戰爭不斷,在戰爭中不斷地合并,形成部落聯盟。①思考炎帝和黃帝部落因一次戰爭而結成部落聯盟,這場戰爭指的是哪場戰爭?(阪泉之戰)②阪泉之戰中炎帝戰敗,歸順黃帝,兩大部落結成聯盟,可是黃帝的地位還沒有穩固, 黃帝地位的確立也經歷了一場戰爭,你知道是哪場戰爭嗎?(涿鹿之戰)2.華夏族形成教師講解:涿鹿之戰后,黃帝的勢力和聲望大增,被推舉為部落聯盟首領,同時,這場戰爭也加速了各氏族部落的交融,炎黃部落聯盟以后逐漸成為華夏族的主體,炎帝和黃帝自然成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因此,海內外華人以“炎黃子孫”自稱。3.材料研讀(1)關于華夏民族的形成,梁啟超先生也做了很好的詮釋,一起來看一下。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來,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謂諸夏是也。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思考:從材料中可以看出華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點?(2)學生活動:閱讀材料,小組討論提煉答案。(中華民族是在長期的交流交融中逐漸形成的)教師總結:戰爭雖然具有很大的破壞力,但是它卻打破了地域的界限,加速了民族之間的交流與交融,各民族在交往過程中語言、風俗習慣等逐漸趨同,逐漸形成一個全新的民族,這便是華夏族的形成過程。(二)傳說中炎帝和黃帝的發明教師過渡:黃帝和炎帝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而且為中華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1.展示圖片,學生自主學習閱讀教材思考回答他們分別有哪些貢獻呢?(傳說炎帝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工具,種植五谷和蔬菜;還制作陶器,發明紡織,會煮鹽,教人們通商交換。傳說他還制作樂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歷法知識)2.(相傳黃帝已能建造宮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會煉銅,并發明了弓箭和指南車。相傳在黃帝時期,倉頡創造文字,伶倫制作音律,隸首發明算盤。黃帝的妻子嫘祖會繅絲,擅長紡織)教師過渡:通過同學們剛才精彩的講述,我們發現黃帝和炎帝有很多發明創造,這些發明創造對后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你認為這些發明創造反映出當時人們生活的哪些變化?學生活動:閱讀教材,歸納總結。教師總結:通過這些發明我們可以看出這一時期人們的生活由游牧轉向定居,物質條件得到改善,精神生活開始萌芽,華夏五千年的文明由此揭開了序幕。3.展示幻燈片圖片,思考原始社會時期生產的變化?考古發現印證了我國原始社會晚期的社會發展水平。4.問題探究問題1:傳說中炎帝和黃帝的發明創造,反映出當時人們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有關先民的傳說是否有科學根據?提示:這些發明創造主要反映了人們在衣、食、住、行、醫藥等方面發生了變化??脊挪牧献C明先民的傳說是有根據的。問題2:說說遠古傳說與真實歷史之間的區別與聯系?提示:傳說:在文字發明之前,人們口耳相傳的具有一定歷史性的故事。史實:掌握確切證據,完全真實存在的客觀事實。區別與聯系:傳說中被考古資料證明的部分是可信的;沒有被證明的就是不可信的虛構內容。(三)堯舜禹的禪讓教師過渡:相傳在黃帝之后,黃河流域主要是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部落。這一時期,氣候變化導致黃河泛濫,洪水成災。為抵御共同的災難,三個部落走向了聯盟,堯、舜、禹依次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1.設問:堯舜禹是通過什么方式實現權力的過渡的?學生回答:禪讓制。教師講解:禪讓制是原始社會時期的一種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被推舉的部落聯盟首領沒有特權。2.設問:禪讓制的執行標準是什么?學生回答:將部落首領位子傳給賢德之人。依據圖片,為學生介紹堯舜禹三人。三、課堂小結遠古傳說時代,炎黃部落聯合大敗蚩尤,炎帝和黃帝部落聯盟逐漸形成華夏族,炎帝和黃帝被尊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炎帝、黃帝的發明創造,為中華文明的進步作出巨大貢獻。中華五千年文明始于炎黃時期。堯舜禹時期,通過禪讓的方式推舉聯盟的首領。四、當堂檢測(完成學案上面相關練習題)五、板書設計六、教學反思第1頁(共50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