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課標要求】通過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教學目標】水平一:1.寫出淝水之戰的交戰雙方、結果、特點;再認“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等成語。2.寫出建立北魏政權的民族;畫出三國兩晉南北朝更迭示意圖;根據材料,概括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意義。3.根據材料,再認北方地區民族交融的表現。水平二:1.列舉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2.根據材料,評價孝文帝改革,并正確選擇史料,證明相應的觀點。3.根據材料,探究魏晉以來,北方地區出現民族交融高潮的原因。【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2.教學難點: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比一比,看誰知道的多?展示《漢代講經圖》、《胡床》、《方凳》圖片,人們的坐具發生了怎樣的改變?為什么就坐方式會發生改變?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政權分立、戰亂不斷的時代,但同時也是一個民族交流、交往非常頻繁的時候,而民族交融又孕育著統一。那么,接著我們前面所講的,西晉滅亡以后,北方的政治狀況如何?民族交融出現了什么局面?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進入今天的學習:第19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二、自主學習(完成學案第一部分) 三、講授新課目標導學一:淝水之戰回顧第17課內容,我們知道,西晉滅亡以后我國北方進入了十六國時代,后來,前秦逐漸強盛,統一了黃河流域。于是,中國就形成了氐族建立的前秦和漢族建立的東晉南北對峙的局面。前秦皇帝苻堅一心想要統一全國,一場大戰不可避免?,F在,讓我們進入本節課第一目錄的學習:淝水之戰。根據預習課本P93~94內容,回答課件上的問題。1.請寫出這次戰役的時間、交戰雙方、有關的典故、結果和影響。383年;前秦和東晉;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晉軍大敗前秦。影響: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2.你還知道哪些以少勝多的戰役?巨鹿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3.動腦筋:(結合所學內容)淝水之戰前,前秦擁兵80萬,而東晉僅8萬,結果卻是前秦兵敗,東晉勝利,前秦失敗的原因?那么這場戰役給了我們那些啟示呢?(1) 從前秦方面看:苻堅驕傲輕敵;前秦軍隊內部有民族矛盾,軍心不齊,指揮不當,戰線過長。(2)從東晉方面看:東晉團結一致,不畏強敵,奮勇抗戰,指揮得當。啟示: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不是力量的強弱,而是人心向背、戰術得當等;民族團結、內部團結對于一個政權的成敗具有重大意義。過渡:前秦瓦解后鮮卑族迅速崛起,后來統一了北方。那么,它是怎么統治北方的?產生了什么影響?讓我們進入第二目錄的學習:北魏孝文帝改革。目標導學二:北魏孝文帝改革4世紀后期,鮮卑拓跋姓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統一北方,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局面。過渡:假如你是孝文帝,結合當時的歷史環境,為了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你該怎么去做呢?1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背景閱讀教材P94到95,北魏孝文帝為什么要改革?措施有幾點?歷史意義是什么?(1)年輕的孝文帝繼位后,北魏出現了那些迫在眉急問題?鮮卑用落后的統治方式,激化社會矛盾導致統治危機。(2)改革的阻力來自哪里?最主要的阻力還是統治階級內部的阻力,守舊鮮卑貴族勢力。(3)孝文帝得到誰的支持,才進行大膽改革? 馮太后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播放孝文帝前期改革措施紀錄片(1)根據視頻結合課件上的地圖圖片,為什么要遷出平城呢?為什么要遷往洛陽?洛陽的自然條件優越;洛陽地理位置優越能更好地接受漢族文化;加強對中原的統治。(2)根據視頻結合書P95的相關知識說一說,練一練:根據材料分析每個材料對應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個措施?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 ——《魏書》A.(說漢語)B.(穿漢服)C.改漢姓鮮卑姓 拓跋 賀樓 邱穆陵 步六孤 賀蘭 獨孤漢姓 元 樓 穆 陸 賀 劉孝文帝擇中原大姓(漢族貴族)女子作后宮,并分別為五個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為王妃,很多鮮卑公主也嫁給漢族高門。 —摘自逯耀東《從平城到洛陽》(聯漢姻)3.合作探究: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材料一 北魏時期的洛陽是一座繁華的都城,城內有很大的市場, 從四面來的商人匯集這里,交流著來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們中有很多人說著夾雜鮮卑語的漢語,穿著和漢族一樣的服飾,在洛陽城定居下來,從事著商品買賣的活動。從他們身上,已經看不出鮮卑族和漢族的區別了。材料二 孝文帝改革以后,南朝官員陳慶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陽的風貌,感慨的說:以前以為長江以北都是落后的異族風氣,現在才知道中原地區禮儀興盛,人才濟濟,難以言傳。問題: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孝文帝的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促進了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的實力。4.評價孝文帝的改革出示材料:現在鮮卑族作為一個民族已經不存在了,因此,史學界對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你同意哪種觀點呢?并說明理由。觀點一:孝文帝的改革使鮮卑族喪失了勇武之氣,導致了北魏的衰落和鮮卑族的消亡;因此,對這些措施的施行應予以否定。觀點二: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盡管使鮮卑族不再獨立存在,但是,卻促進了漢族和少數民族的交流與合作,增強了相互間的經濟文化聯系,推動了中華民族的發展進程。說一說你對孝文帝改革的看法?(言之有理皆可)過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進一步促進了民族交融,那么,北方民族融合的狀況到底如何,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三目錄的學習: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目標導學三: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學生閱讀PP95-96,簡述魏晉以來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的具體表現?(從生產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交流、民族心理,民族關系等)在進行講解的過程中向學生展示相關的圖片史料。生產生活:魏晉以來,內遷的各族人民已經開始過著定居生活,將原來從事畜牧業生產的習慣轉變為從事農業生產。而漢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又學習和接受他們的食物、服裝、用具等。這些變化都融入到漢族的生活中。1.政治制度:十六國北朝政權的統治者實行君主專制制度。2.民族關系:總體上民族隔閡趨于消解,民族關系趨于緩和。北朝后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3.文化交流: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漢語成為北方主要的通用語言。西北民族的樂器、歌舞等也受到漢族人民的喜愛。4.民族心理:“胡”“漢”觀念逐漸淡薄,民族之間的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5.北方地區民族交融起到了怎樣的歷史意義?(讓學生結合民族交融的表現來分析)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并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四、課堂小結在長期的社會動亂中,各族人民雜居相處,相互影響,彼此交融,落后的民族不斷融合在先進的民族中。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進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為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貢獻。在歷史上,各民族之間的界限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相互不斷融合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是不斷發展、壯大的。中華民族實際上是歷史上許多民族的融合體。【當堂檢測】 (完成學案第二部分)【板書設計】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背景)(經過)淝水之戰(影響)(方式)(北方陷入了混亂之中) (北方民族融合)(實行漢化) (遷都洛陽) (意義) (孝文帝改革) (鮮卑崛起、北魏建立(背景))【教學反思】第1頁(共50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