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二單元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的產生與社會變革第7課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課標要求】知道秋戰國時期諸侯之間的戰爭,了解這一時期的社會變化。通過商鞅變法,認識改革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通過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教學目標】水平一:識記戰國七雄的名稱,理解戰國是期諸侯國之間的兼并戰爭。掌握商鞅變法的背景、主要內容及作用,認識改革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況、構成、功能和意義,水平二:感受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1)鐵農具的廣泛使用,都江堰的修建(2)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2.教學難點: 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從介紹戰國名稱的由來導入本課的學習自主學習:(完成學案第一部分)二、講授新課(一):戰國七雄1.展示戰國時期諸侯征戰的圖片,提問:能得到哪些信息?(1)春秋時期大的諸侯國有軍隊六七萬人,戰國時期,戰爭規模越來越大,人數成倍增加如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等。(2)春秋時期的戰爭,多以爭霸為主,戰國時期戰爭,特別是后期具有統一的性質,如長平之戰。(3)戰國時期,秦國實力越來越強2.以一個奴隸主的煩惱為題,來介紹各國變法的目的,由此開始下一個子目的學習(二):商鞅變法1、商鞅變法的時間2.商鞅變法的內容3.商鞅變法的作用:《史記》記載,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太子即位,即秦惠文王。同年,守舊的貴族誣告商鞅“謀反”,結果商鞅被處死。請大家議一議,商鞅變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為什么?提示:①一場變革的成功或失敗的標準,不在于實施變法的人的生與死,而在于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商鞅被處死,說明了守舊勢力的猖狂和統治者的昏庸。②商鞅雖死,但因經過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1.都江堰的地點:四川成都附近江堰市的岷江2.都江堰的修建時間、修建者:秦昭王于公元前256年,委任知天文識地理的李冰為蜀郡守。李冰父子總結前人治水經驗,因勢利導,依靠當地群眾,興建了都江堰這個巨大的水利工程,也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3.都江堰的結構: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兩大系統工程構成。渠首工程建于泯江之中,分為魚嘴、寶瓶口和飛沙堰三個工程。4.都江堰的影響:①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一個系統,發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作用。②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③2200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充分反映出我國人民的智慧。三、課堂總結四、當堂檢測(完成學案上面相關練習題)五、板書設計第7課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一)戰國七雄:1.形成 2.戰爭特點 3.著名戰役(二)商鞅變法:1.背景 2.時間 3.人物 4.同內容 5.影響 6.啟示(三)都江堰: 1.修建時間 2.修建人物 3.功能 4.影響六、教學反思第1頁(共50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