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探尋新航路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理解新航路開辟的經濟根源、社會根源、思想根源和客觀條件,使學生認識到地理大發現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掌握新航路開辟的過程;學會辯證地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能夠比較并正確認識東西方航海史上的壯舉;分析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比較并正確認識新航路開辟對歐洲和亞、非、美洲所造成的不同結果,感受歷史發展的對立統一性。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講解、地圖呈現標劃、視頻播放等方式加強學生對抽象歷史知識的理解,通過引導學生比較新航路開辟對歐洲和亞、非、美洲的不同影響結果,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新航路開辟的客觀條件的分析,領會中國古代發明對推動世界歷史前進的重大作用,激發學生奮發圖強、報效祖國、再鑄輝煌的愛國主義情感。二、教學重難點重點:新航路開辟的過程難點:全面認識新航路帶來的影響三、教學過程1、導入新課通過歷史小游戲對比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的開辟,引起學生的思考。2、新課講授通過“何謂新航路”對本課內容進行總體介紹,“為什么歐洲人要開辟前往東方的新航路”“為什么歐洲人能開辟前往東方的新航路”兩個問題由兩個課前小組進行了材料搜集,所以是以學生展示的方式進行,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1)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學生通過課前歷史資料的搜集與歸類整理,主要是歷史圖片的整理進行分析講解,歸納原因為以下幾點:①經濟根源:15世紀前后,西歐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出現(根本原因)。②社會根源:《馬可·波羅行紀》的誘導,歐洲人渴望到東方“尋金”。③商業危機:15世紀中葉,奧斯曼土耳其控制了東西方之間的商路。(直接原因)④政治原因:葡萄牙和西班牙統治者的積極支持。⑤精神動力:教會鼓勵人們去東方傳播天主教。(2)新航路開辟的客觀條件: ①地理知識提高 ( “地圓說”的提出和地圖的繪制)②航海技術的提高(羅盤針在航海上的應用)③造船技術的發展 (多桅船的制造)④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人力、財力等)⑤探險精神(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鼓勵人實現自我價值)3、新航路開辟的過程學生自主學習:閱讀教材梳理新航路開辟的過程。時間 航海人 路線 影響1487年 迪亞士 歐洲—非洲好望角 發現好望角1497-1498年 達·迦馬 歐洲—好望角—印度 開辟了到達印度的航路1492年 哥倫布 歐洲—美洲 “發現”美洲1519-1522年 麥哲倫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第一次完成環球航行,證明了地圓說的正確4、新航路開辟的影響通過哥倫布與印第安人的對話引導學生思考站在不同的角度辯證全面的來認識歷史事件,從歐洲、從亞非拉地區、從世界的角度全面分析新航路開辟帶來的不同影響。(1)對世界: ①結束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 ②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 (2)對歐洲: ①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西歐國家進行殖民掠奪和奴隸貿易----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 (3)對亞、非、美洲: 西歐的殖民擴張,給亞、非、美洲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同時也沖擊了當地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5、課堂總結對財富的追求、地理知識的增加、航海技術的發展以及傳播天主教的熱情最終導致了新航路的開辟。新航路的開辟打破了世界各地間的相互孤立狀態,促使世界逐漸連成整體,為世界市場的形成奠定了基礎。6、評說歷史對比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發現雖然產生不同的歷史影響但是我們中國自古至今的對外交往秉持著和平精神,傳遞友誼,而且今天中國實現了和平崛起。通過張維為教授的視頻讓學生深刻感觸我們中國取得的成就,為身為中國人感到自豪與驕傲。同時對學生提問,有這樣一種看法:中國和平崛起就不需要發展軍事力量,你認同這種觀點嗎?為什么?學生通過激烈討論得出答案。再延伸出我們中國崛起需要每一個中國人的努力創造,為實現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拼搏奮斗。結合五四運動100周年的視頻,新時代新奇跡的創造責任在我們每一個中國人,代表祖國未來和希望的青少年應當勇擔責任,青春萬歲,強國有我,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三、板書設計探 原因尋 條件新 過程 向東:迪亞士、達伽馬航 向西:哥倫布、麥哲倫路 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