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動蕩的春秋時期【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1)了解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表現;知道周王室衰微的原因及表現;了解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原因;知道春秋五霸;了解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及成為首霸的原因。(2)認識春秋時期是生產力飛躍進步、社會制度大變革、政治局面大變動的時代,培養學生從歷史現象到歷史認知的思維能力。2.過程與方法(1)通過對鐵器、牛耕等圖片和相關文獻史料的認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2)通過對諸侯爭霸戰爭影響的討論,認識到春秋爭霸戰爭的利與弊。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齊桓公稱霸原因的分析,認識生產力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樹立發展生產力的觀念。【教學重難點】1.重點:春秋時期經濟發展的表現;諸侯爭霸。2.難點:王室衰微;春秋爭霸的利與弊。【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一)溫故知新:展示夏商周的興亡:都城、時間、開國之君、亡國之君、重大事件,引導學生完成表格。(二)讓同學講述烽火戲諸侯故事,從而引入西周滅亡,東周開始。(三)教師講述東周的歷史分期,過渡到新課。二、講授新課(一)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1.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根據問題自主學習,小組交流:問題1:春秋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的表現有哪些?問題2: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是什么?2.學生匯報,教師板書3.問題探究(1)我國古代農業生產工具的更替過程如何?(2)鐵農具為什么能較快推廣?4.了解鐵農具和牛耕出現的意義。教師總結:春秋時期農業、手工業、商業都得到了發展,特別是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而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春秋時期的經濟得到了發展,但同時也處于動蕩時期。(二)王室的衰微1.教師指導學生回顧西周的分封制。2.指導學生閱讀課文,自主學習,完成問題,小組交流,有疑問的做好標注。問題1:西周時期的分封制到了春秋時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2:周王室的勢力較西周時期有哪些變化?表現在哪些方面?3.學生匯報,教師點撥疑難、板書。(1)制度變化,分封制瓦解。(2)周王室實力大減。(3)諸侯崛起,競相稱霸。4.材料研讀: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引導學生讀懂材料,師生共同分析整個國家處于什么樣的狀態?并板書:諸侯各自為政,相互攻伐,國家處于分裂割據狀態。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王室衰微使得諸侯競相爭霸,社會處于分裂割據狀態,春秋爭霸是在什么情況下開始的?王室衰微與諸侯爭霸有什么關系?引入第三目“諸侯爭霸”。(三)諸侯爭霸1.設計導學題,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自主學習,小組交流質疑。問題1:春秋時期出現諸侯爭霸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問題2:春秋時期的霸主有哪些?他們是如何成為霸主的?出現了哪些較大的諸侯國?2.匯報交流答疑。3.指導閱讀教材“相關史事”,回答問題: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是誰呢?他為什么能成為第一個霸主?4.學生匯報,教師點撥板書。齊桓公:(1)靠海,盛產魚鹽(資源豐富)。(2)管仲改革改革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國富兵強)。(3)尊王攘夷為號召(深得民心)。5.材料研讀,問題思考、探究交流:材料1:春秋戰國混戰期間,人民長期處于分裂和動亂,大量人口失去生命或流離失所。同時戰爭對生產的破壞也是空前的,大量的田地荒蕪。材料2:孟子曾說過:“春秋無義戰”。史書記載春秋初年,有170多個諸侯國,而到了末期只剩下為數不多的一些大國了。根據材料回答: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有何利弊?總結:給社會帶來深重災難;有些諸侯國被消滅,出現了一些疆域較大的諸侯國,促進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實現國家的局部統一。三、課堂小結春秋時期,因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農業生產得到發展,手工業規模擴大,商業活動活躍,社會經濟得到大發展;同時春秋也是一個動蕩的歷史時期,西周的分封制遭到破壞、甚至瓦解,王室地位一落千丈,引起諸侯爭霸,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雖然給社會帶來深重災難,但也促進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國家的局部統一。四、課后活動講述成語故事:退避三舍、一鳴驚人、臥薪嘗膽。1 / 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