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原始農耕生活》課堂實錄作者: 單位:課程內容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農業的產生。知道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教學目標 通過出土文物圖片了解原始農業的產生及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原始農耕生活,知道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時期歷史的重要手段,初步掌握史料實證的方法。通過對比河姆渡、半坡居民在糧食種植和房屋居住上的差異及其原因探究,提高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初步形成歷史解釋素養,感受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的多元性。理解原始農業興起與文明起源的關系,感受原始居民在順應自然和利用自然程中的智慧,體會他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存理念。知道我國是世界農耕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中國的原始居民為世界農業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初步形成核心素養之家國情懷。?教材分析 本課是統編教材《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2課的內容,屬于第一單元“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本課主要介紹了農業的興起與發展以及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本課板塊調整為:“原始農業的發展”、“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先總體概述,后列舉原始農業發展的兩個典型事例或具體表現,更加凸顯時序性及邏輯性,便利于學生學習。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接觸歷史學科的學習,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原始的農耕生活時代比較久遠,剛進初中的學生無論是歷史知識的積累還是學習方法均有不足,存在一定的困難。需要通過大量的直觀文物展示,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教學重點 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教學難點 原始農業的產生及發展對中華文明產生的深遠影響教學過程PPT及其序號 教學內容1 師:1973年至1979年,南通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院先后三次對海安青墩遺址進行考古挖掘,揭開了江海平原原始文化的面貌,也將江海文明的起點整整向前推進了3000余年!遠古社會由蠻荒走向文明時代的起點又在何方呢?2 師:今天我們一同走進第二課《原始的農耕生活》,跟隨考古學家的手鏟去解讀文字誕生前那悠久時代留下的無字地書,理清文明的源起吧!3 師:與上一課學到的北京人相比,江海平原的先祖們已“解鎖”了怎樣的新技能? 生1:南京博物院撰寫的《江蘇海安青墩遺址》考古報告提到實物植物中有稻,我以此判定青墩先民已開始從事農業生產,已由過往的倚靠大自然的施舍的食物采集者轉變成到食物的生產者。而且從時間上看,原始農業在江海平原上出現的時間非常早,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了! 師:聽完這位同學的觀點,其他同學是否有不同的看法或是否有問題需要提出? 生2:挖掘出的稻谷是否有可能是野生稻呢? 生3:江海平原是稻作的起源地嗎?是中國乃至世界農業的起源地嗎? 生4:我聽說是神農氏發明了農業,這是真的嗎? 師:帶著這些疑問,我們閱讀書本P8,找一找原始農耕產生的時間。 生:先民不斷積累經驗,在距今10000年左右發明了農業。 師:那教材編寫者是憑借什么下結論的呢? 生:考古發現。4 師:是的。自18世紀開始,學術界對農業起源問題異常重視。關于稻作的起源地,國際學術界素有爭議。上個世紀90年代,中美考古學家在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發現了距今約一萬多年的人工栽培稻的證據——特殊形態的植物硅酸體;2004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又在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中發現了五顆實物稻子,經過分析屬于最原始栽培稻類型,斷代測年也有一萬余年。這些數據是世界范圍內已知最早的稻作農業證據。從地區分布上看,中國稻作的起源地多集中在南方,中國北方情況如何呢?5 生:主要種植粟、黍。 師:粟又稱谷或禾。距今一萬年前后的北京東胡林遺址浮選出少量的炭化粟粒,從中可以看到已經開始了對小米的馴化。后來我們又在距今8000年前后的內蒙古興隆溝遺址的遺存中發現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炭化粟和黍,經過多國權威機構的檢測發現這些谷子要比歐洲發現的谷子早2700余年。所以,目前世界農學界基本認可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這些數據充分說明中國是農耕歷史悠久,對世界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6 師:中國大地上還有許多類似的遺址。請大家閱讀P9《中國原始農耕時代的重要遺址圖》,找一找原始農耕時代遺址主要集中在哪些區域? 生:主要集中在長江、黃河附近。 師:是的。以往我們常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大量的考古發現實證告訴我們,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中國最長的河流——長江同樣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原始人類在長期采集食物的過程中了解植物的生長規律,最終慎重選擇了生活的南方的野生稻、北方的狗尾巴草及野糜子進行馴化,利用自然水源進行灌溉,制作生產工具用于勞作,漸漸地從食物的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的生產者。當先民們作出這一劃時代改變的時候,一個嶄新的世界也將展示在他們眼前。 經過兩千多年的時間,原始農業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下面,我們將一起探索不同地區兩個典型的農耕時代遺址。請大家在地圖上找到,并圈出:南方長江流域的河姆渡遺址和北方黃河流域的半坡遺址。7 師:經過考古工作者在這些遺址中發現了大量原始農耕時代居民生活的遺存,這些考古發現能夠幫助我們還原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并感受原始農業生產給人類生活帶來的種種變化。 相信大家都看過央視的《國家寶藏》節目,有些同學還為自己心中的國寶投上了神圣的一票。如果河姆渡遺址博物館想要推薦一件國寶參展,你會投票給哪一件國寶呢?8 生:我經過慎重思考,把票投給圖1的國寶。這是農業中用來松土的生產工具,它叫骨耜。骨耜的原材料是動物的肩胛骨。但是我們會發現骨耜的形狀不是動物骨骼的自然形狀,而是被人類根據實際的工作需要,進行了刮削和打磨,體現河姆渡居民技術水平的進步。骨耜上端厚而窄,是柄部,下端薄而寬,是刃部。柄部鑿一橫孔,刃部鑿兩個豎孔,橫孔插入一根橫木,用藤條捆綁固定,兩個豎孔中間安上木柄,再用藤條捆綁固定。使用時,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腳踏插入橫孔的木棍,推耜入土,然后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來。有點類似于今天的鏟,說明當時農業生產進入到精耕細作階段。 師:原來這件國寶背后藏著這么多奧秘呀!如同學所說,河姆渡遺址出土了數量較多的骨耜。打磨技術不僅被運用在骨耜之上,在石器上體現尤為明顯。大家仔細觀察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石器,找一找與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存在怎樣的區別? 生:比較光滑,應該是經過了打磨。 師:我們把這類石器稱之為磨制石器,又叫新石器。由此可見,河姆渡人生活在新石器時代。9 生2:我會投給圖2,首先這是河姆渡人的生活用具,陶制用具說明河姆渡人已掌握制陶技術!陶盆上有明顯的豬紋和稻穗圖樣,說明河姆渡居民已開始畜養家畜,并已學會種植發現水稻。 師:考古學講究一分證據說一分話。你覺得你的推斷理由是否充分? 生2:我還在書本10頁下注處看到了這樣的信息河姆渡遺址發現了大量稻谷、谷殼、稻桿和稻葉堆積,最厚處達一米。而且從第11頁出土稻谷的外形看,稻谷相對飽滿,顆粒大小比較大,應該是不是野生稻。 生5:老師,我有疑問豬紋足以說明他們已開始畜養家畜了嗎? 師:這位同學善于思考,敢于質疑。從形態上看,陶器上的這只小豬還保留了一些野豬的特征,四蹄蹬開,鬃毛聳起,經過考古研究者對其前后身比例進行研究可判定應該屬于馴化中的品種。 師:陶器并不是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的,它是人們把泥土塑形后, 用火燒制而成。這是人類第一次改變事物的自然屬性,是人類利用自然的典范。10 生3:我會投票給圖3。這些樁子看上去不起眼,其實這是河姆渡人特殊的建筑樣式的一部分。他們的建筑被稱之為“干欄式建筑”。考古學家對其進行復原,可見它建在離地面幾米高的木樁上。我們認為河姆渡處于南方地區,降水較多,這樣建造可以防水防潮、防野獸,也利于通風。干欄式建筑是河姆渡居民運用智慧順應自然環境的重要依據。也說明河姆渡居民實現了定居生活 師:同學們說得都有道理。其實,在河姆渡建筑中還發現了榫卯結構。凹的部分叫卯,凸的部分榫。建筑房屋時,用榫部嵌入卯部,使構件之間連接起來。這樣的建筑牢固。榫卯結構是東方建筑區分于西方建筑的主要特征,也是東方文化包容接納特性的遠古基因,包含著無限的中國智慧。 生4:我更喜歡這件骨哨。生:骨哨是一種樂器,說明河姆渡居民不僅僅追求溫飽,還展現出對精神生活的追求。 師:通過文物考古探究活動,我們發現河姆渡居民實現了定居生活,已出現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原始手工業等。11 師:接下來,我們把視線轉移到北方黃河流域的代表——半坡遺址。半坡遺址發現于1953年,經過碳14的測定,其存在時間距今約6000年,略晚于河姆渡遺址。在此基礎上成立了新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史前聚落遺址博物館——西安半坡博物館。請大家仔細閱讀圖片,并快速瀏覽半坡居民的生活,想一想這座博物館外景中蘊藏了怎樣的精巧設計? 生:借鑒了半坡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筑樣式及代表性紋飾人面魚紋。 師:為何單單擇選這兩項呢?12 師:我們首先來看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大家發現其與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從樣式上看,半地穴式圓形房屋有一半深入地下,而干欄式房屋則是以木樁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拼接成屋。 師: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差異呢? 生:北方地區寒冷干燥,半地穴式圓形房屋有利于防寒保暖。而南方地區地勢低洼,潮濕溫熱,干欄式房屋有良好的通風和防潮性能。由此可見半坡先民也擁有因地制宜的智慧,有著較為樸素的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存理念。13 師:除去建筑樣式的區別外,兩地在種植與食用的糧食作物上也有著明顯的區別。半坡居民與河姆渡居民的農業生產分別代表兩個不同的農業起源及兩大農業區,半坡遺址是黃河流域旱地農業區的代表,而河姆渡則是長江流域水田農業區的代表。從中可見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有著顯著的多元性。14 師:西安半坡遺址博物館外景選用人面魚紋又有何意圖呢? 生1:人面魚紋陶盆是由細泥紅陶制成,呈現出紅、黑、白等顏色。陶盆內壁有用黑彩勾勒出對稱的人面魚紋。圖案中的人臉呈圓形,額頭左半部被涂成黑色,右半部分是黑色半弧形,眼睛細而平直,鼻梁挺直而神態安詳。嘴旁及雙耳處均置有兩條魚紋,巧妙地構成了人的口與雙耳。這一神秘、奇特圖案向我們展示了半坡居民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是原始人類藝術的一大杰作。 生2:人面魚紋陶盆是半坡居民生產生活的重要縮影,我從中看到半坡居民的生活與魚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聯,看出在原始農耕經濟發展的同時還存在漁獵經濟。 生3:我從中看到了三角形、圓形、梯形等幾何圖形,與河姆渡居民制作的豬紋陶盆相比,半坡居民已從單純地寫實模仿到學會簡單藝術概括,反映出他們在藝術創作力上實現的巨大飛躍。 生4:我從一些資料中了解到當時兒童的死亡率很高,死后就被埋葬在甕棺之中。而人面魚紋陶盆就是甕棺的蓋子。這個神秘的圖紋可能是某一種圖騰,反映出人類祖先對自然的崇拜與敬畏。我看到人類的精神文明隨著物質文明進步在發展。 師:同學們從不同角度對人面魚紋陶盆進行了解讀,非常精彩!先祖們在生產生活中的思考、探索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時至今日依然值得我們繼承與發揚。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貝貝的設計就從中得到了靈感,從而大獲好評。我們應當為本國悠久的文化自豪!15 不論是河姆渡居民還是半坡居民,伴隨農業興起發展的是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發展,這些都是原始農業產生與發展的重要標志。16 師:考古學家柴爾德和布雷伍德闡述了“農業革命”的觀點,學術界多認同“農業革命是文明之母”的觀點,你怎么看? 師生:農業產生之前,人類對自然處于被動適應狀態;農業產生之后,人轉為主動改造自然,人類逐步獲得了穩定的食物來源,使得人口增加成為可能,人的活動范圍擴大,社會關系也日益復雜化。有了農業提供的必要食物儲備,一些社會成員轉而從事專門的社會管理,社會經濟、政治、藝術文化才會不斷發展,人類逐步叩開中華文明的大門。17 今天我們借助考古學家的手鏟,解讀了文字誕生前那悠久時代留下的無字地書,了解了中華文明的起源。下一課,讓我們走進神話傳說,進一步領略史前時期的魅力。 有興趣的同學可在課后參觀海安青墩遺址博物館,并嘗試設計博物館的Logo。18 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下課,同學們再見!板書設計: 第2課 原始農耕生活 一、原始農業的發展 二、原始農耕生活的典型 1.北方:黃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2.南方:長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