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2政治考試必備核心知識必修4 哲學與文化第二單元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第四課 探索認識的奧秘一、人的認識從何而來1.認識與實踐(1)認識①含義: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②認識過程的兩個不同階段: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區別:含義不同:感性認識是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系、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認識,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理性認識是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三種形式。階段不同: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聯系: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一關系。(2)實踐及其特征①實踐的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它有兩層基本含義:凡是實踐,都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②實踐的特點:A.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首先,實踐的基本要素包括實踐的主體、實踐的對象和實踐的手段,它們都是客觀的。其次,實踐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是受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制約的,也具有客觀性。B.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C.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的特點。實踐不是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而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人的實踐活動是歷史的發展著的。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實踐活動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在實踐活動中,人們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觀物質對象發生關系,從而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①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②實踐不斷產生新問題、提出新要求,推動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③ 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這些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④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3)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能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能夠檢驗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是否相符合。(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易錯提示】①要區分認識的來源和途徑,獲取認識的途徑有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認識的唯一來源是實踐。②促進認識發展的動力有多個,但根本動力是實踐。③馬克思主義等理論都不能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④認識的根本目的是實踐,認識的根本任務是透過現象看本質。⑤盲目的實踐是指在錯誤意識指導下的實踐,而不是缺乏意識指導的實踐。【理論示例】實踐決定認識,常見的事例如:麥哲倫船隊通過環球航行這一實踐得出了地球是圓的這一認識(來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來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途徑);射電望遠鏡使人們可以觀測到100億光年之遙的天體(動力);人造資源衛星幫助人們弄清地球的資源分布(動力);人們根據對萬有引力規律和宇宙速度的認識將人造地球衛星送上了太空,為人類探索宇宙的奧秘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目的);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取得的成就證明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檢驗標準)。3.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原理內容 ①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是認識的目的。②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促進作用;錯誤的認識則會把人們的實踐活動引向歧途方法論 ①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積極投身社會實踐。②重視科學理論、真理的指導作用,做到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二、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1.真理是客觀的(1)含義: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2)真理的特點特征 理解 方法論客觀性 客觀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屬性。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檢驗真理的標準——實踐是客觀的,對同一個確定的對象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 真理是客觀的,要堅持真理;堅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條件性 真理都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說明,真理和謬誤有嚴格的界限,往往是相伴而行,要求我們堅持發展真理,做到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具體性 真理都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脫離歷史條件照搬認識,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提醒: ①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 ②真理的具體性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強調縱向的變化。真理的條件性是相對于適用的條件和范圍來說的,強調橫向的變化。2、真理與謬誤二者關系 ①對立: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謬誤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錯誤反映。二者有著嚴格的界限,不容混淆②統一:二者相互依存、互為前提,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方法論 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求我們正確對待謬誤3、為什么對同一個確定的對象人們會產生不同的認識?原因: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每個人的知識結構、認識能力、認識水平不同,對同一確定的對象會有不同的認識。對同一個事物只能產生一種正確的認識,即真理只一個。真理與謬誤的界限不容混淆。4.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認識的特點) 含義 原因認識的特點 反復性 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從認識的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也有一個過程無限性 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上升性 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真理永遠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它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方法論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特別提醒] ①認識是有限性與無限性的統一。從每一個具體的認識、單個人的認識來看,認識是有限的;從人類認識能力來看,認識是無限的。 ②真理永遠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它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經過實踐反復檢驗的、已經確定的真理并沒有被推翻,而是不斷地向前發展。第五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一、社會歷史的本質1.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1)勞動在人類產生和發展中的作用:勞動是社會歷史的起點。勞動創造了人,勞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產生和發展。人類歷史是由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構成的歷史。(2)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生成了社會生活的全部領域,形成了全部社會關系,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2.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1)歷史觀的基本問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何者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兩種基本的歷史觀。(2)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區別:社會存在:社會的物質生活過程。主要指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還包括地理環境、人口等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社會意識:社會的精神生活過程 ,既包括社會意識的各種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學、道德、藝術、宗教等觀點,也包括社會心理和自發形成的風俗、習慣。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①從性質上說,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②從過程上說,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①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不完全同步。從時間上說,社會意識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②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從性質上說,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方法論 樹立實踐第一的思想,尊重社會實際;樹立正確的社會意識,反對落后的消極的社會意識【錯誤觀點】凡是唯物主義都承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正確反映;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始終是不可分割的,社會存在依賴于社會意識;社會存在主要指自然地理環境等。社會意識推動社會存在的發展;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如影隨形;先進的社會意識具有超越時代和歷史條件的特性;先進的社會意識一直是社會中的主導性意識;符合規律的社會意識能夠直接轉化為物質力量;等等。二、社會歷史的發展1.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1)物質資料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更替。(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關系:含義: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和產品分配關系。關系原理內容: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狀況決定著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②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方法論: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規律含義:①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決定的占統治地痊的生產關系的總和。②上層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原理內容: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②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方法論: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考法提示】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支配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分析材料信息,屬于法律修改、政治體制改革之類的一般可以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原理來回答。若涉及經濟體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調整等,一般可以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來回答。(4)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基本規律)①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②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2.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1)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與實現方式:①社會發展的總趨勢——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②實現方式——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2)階級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①階級社會的基本矛盾——階級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②實現方式——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3)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與解決方式:①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內容——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②性質——非對抗性的矛盾。③實現方式——其性質決定不是通過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階級斗爭的方式解決,只能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加以解決,即改革。(4)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的改革①性質: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②目的: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③作用: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小結: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三、社會歷史的主體1.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1)人民群眾的含義: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杰出人物。(2)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①廣大勞動群眾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②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推動物質生產發展的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①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②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③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①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制度的更迭,都是通過人民群眾的革命實現的②人民群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創造和改變社會關系,從而不斷推動社會歷史進步和發展[提醒]區分社會發展的動力(1)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2)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斗爭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在社會主義社會,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3)社會發展的主體動力——人民群眾。2.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1)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意義: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并成功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也是推動改革開放不斷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2)黨的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3)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4)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地位及要求:①地位:群眾觀點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立場和根本觀點,是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出發點。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②要求: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必須發揮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權益,更好地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六課 實現人生的價值一、價值與價值觀1.人的價值(1)價值的含義:哲學上的價值是指客體對主體的積極意義,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積極功能和屬性。(2)人生價值:①人的價值在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社會、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但主要在于對社會的貢獻。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②人生的價值包括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兩個方面,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③評價一個人的價值,主要是看他的貢獻。人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評價一個人價值的大小,就是看他為人類、社會、國家和人民貢獻了什么。2.價值觀及其導向作用(1)價值觀:價值觀是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價值的基礎上,會形成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2)價值觀的導向作用①一個人具有的價值觀,會對其一生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價值觀直接影響一個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標。②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一方面,價值觀影響著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價值觀不同,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就不同;另一方面,價值觀影響著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③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向導。一個人走什么樣的人生道路、選擇什么樣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指導下進行的, 價值觀不同,人們在面對公義與私利、生與死等沖突時作出的選擇也不同。④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標準。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和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精神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3.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2)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原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了時代精神。(3)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廣大青年樹立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在以下幾點上下功夫。一是要勤學,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學問。二是要修德,加強道德修養,注重道德實踐。三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決斷選擇。四是要篤實,扎扎實實干事,踏踏實實做人。于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價值觀才能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二、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1.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1)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含義:①價值判斷:人們對事物能否滿足主體的需要以及滿足的程度作出判斷,就稱為價值判斷。②價值選擇: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作出選擇,就稱為價值選擇。(2)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產生: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社會存在在不同人的頭腦中的反映,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3)如何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①堅持真理,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②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獻身人民的事業、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的最高的價值追求。(4)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特征:①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特征: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②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主體差異性: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也就不同。在階級社會中,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具有階級性;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因人而異。人們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對其價值的評價也會不同;立場不同,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不同。人們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就會有不同的價值觀,就會作出不同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2.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人民群眾利益是最高的價值標準(1)最重要的是必須首先考慮并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是最緊要和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要把個人、集體、社會利益三者的統一作為選擇的標準。(2)當個人利益與人民利益發生沖突時,要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進行選擇。(3)當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發生沖突時,要善于從不同角度考慮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當選擇。三、價值的創造和實現1.弘揚勞動精神,實現人生價值(根本途徑)(1)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也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勞動中才能自由地彰顯和發揮自己的智力和體力、意志和情感,創造和實現自己的價值。(2)在社會主義社會,勞動是創造人類美好生活、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當代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而美好生活必須通過全體人民共同奮斗才能得到。(3)努力奉獻的人是幸福的。愛我們的家人,愛我們身邊的朋友,愛我們的事業,愛我們的祖國,積極投身于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2.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創造和實現價值(客觀條件)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人的生存條件和發展條件、享受條件和工作條件都是由社會提供的。人在實踐活動中創造和實現自己價值的時候,必須利用社會和他人提供的各種物質條件和知識成果。人的價值,只能在社會中實現。只有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才能在奉獻社會中創造和實現自己的價值。3.在砥礪自我中創造和實現價值(主觀條件)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增長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個人素質;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確價值觀的指引;需要錘煉品德修為,不斷打牢道德根基。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