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2政治考試必備核心知識必修4 哲學與文化第一單元 探索世界與把握規律第一課 時代精神的精華一、追求智慧的學問1.哲學的起源(1)從哲學的本義看:哲學就是給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哲學是現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靈魂”。(2)哲學源于生活——哲學就在我們身邊(產生):①哲學的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哲學是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在處理人與外部世界關系的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②哲學起源于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對宇宙、人生的追問和思考。因此,哲學與我們的生活、與我們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會密切相關,它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3)真正的哲學之所以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原因:就是因為它們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把握了時代的脈搏,總結和概括了時代的實踐經驗和認識成果。真正哲學的作用(功能):哲學是指導人們生活的更好的藝術。真正的哲學可以使我們正確看待自然、社會、人生的變化和發展;用睿智眼光看待生活和實踐;正確對待社會進步與個人發展,正確對待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正確對待進與退,得與失、名與利的關系,從而為生活和實踐提供積極有益的指導。(4)哲學的任務: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2.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1)世界觀與哲學的關系世界觀 哲學區別 含義 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形成 自發形成的,人人都有 哲學家研究的結果,是自覺形成的,不是人人都有特點 是零散的、樸素的 是系統化、理論化的聯系 ①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②哲學與世界觀的研究對象都是整個世界(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思維);③哲學以世界觀為內容,世界觀以哲學為最高表現。錯誤傾向 A.反對把哲學簡單化,把零散、不自覺的世界觀當作哲學; B.反對把哲學神秘化,認為哲學只是哲學家的事情。注意 哲學與世界觀都有科學和非科學之分(2)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關系世界觀 方法論區別 是指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是看法) 是指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則和根本方法。(是做法)聯系 ①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②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③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④世界觀與方法論是相互不可脫離的。提醒:(1)哲學不等于世界觀,世界觀能否成為哲學,主要看它是否系統化、理論化、體系化。(2)哲學與世界觀、方法論都有科學、非科學之分。3.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哲學 具體科學區別 研究對象 整個世界 某一具體領域任務 揭示整個世界變化發展的一般規律 揭示世界某一具體領域的規律作用 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論指導 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體方法指導聯系 ①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哲學的發展②哲學為具體科學研究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反對錯誤傾向 ①替代論:把哲學看作“科學之科學”,認為哲學可以取代具體科學②取消論:輕視哲學,否認哲學對具體科學的指導作用提醒:哲學與具體科學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不是多數與少數、整體與部分的關系。總結:哲學概念1、從字義看:哲學是給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2、從本義上看:哲學是愛智慧或者追求智慧3、從與世界觀的關系看: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4、從與方法論的關系看:哲學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5、從與具體科學知識的關系看: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二、哲學的基本問題1.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也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1)思維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A. 唯物主義:存在決定思維 B. 唯心主義:思維決定存在(2)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把哲學劃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A.可知論:思維能正確認識存在B. 不可知論: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哲學史上絕大多數哲學家,包括唯物主義者和徹底的唯心主義者,都肯定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世界是可以被認識的,是可知論者。只有少數哲學家否認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是不可知論者。)補充:思維和存在的不同提法⑴普通說法: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 ⑵在歷史觀中: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⑶在日常生活中:主觀和客觀2.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1)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首先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2)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回避的、必須回答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各種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著它們對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3.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1)分歧:圍繞物質和意識誰是本原的問題展開的。(2)根本觀點: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物質決定意識;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本原的,物質依賴于意識,意識決定物質。(3)基本形態①唯物主義三種基本形態比較形態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 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 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作用。認為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基本評價 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 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 是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指導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聯系 它們在根本觀點上是一致的,都承認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物質決定意識提醒:如何判斷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Ⅰ.凡認為金、木、水、火、土等一種或幾種為世界本原的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凡認為原子等為世界本原的是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凡認為物質是本原,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的是辯證唯物主義。Ⅱ.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經典觀點:五行說:生成萬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陰陽說: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荀子)。形神說: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王充)。氣理說:氣者,理之依也(王夫之)。活火說:世界是一團永恒燃燒的活火(赫拉克利特)。Ⅲ.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經典觀點:狄德羅:自然界由數目無窮、性質不同的異質元素構成。培根:萬物的基礎是原始物質,是基本元素。②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基本形態 主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基本觀點 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等)夸大為唯一的實在,當成本原的東西,認為客觀事物以至整個世界,都依賴于人的主觀精神 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如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代表人物及觀點 ①孟子:“萬物皆備于我”;②陸九淵:“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③王陽明:“心者,天地萬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④貝克萊:“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⑤笛卡爾:“我思故我在” ①朱熹:“理在事先”“理生萬物”“未有此氣,已有此理”“未有這事,先有這理”;②黑格爾:世界的本質是獨立存在的“絕對精神”,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絕對精神”的外化;③孔子:“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聯系 二者在根本觀點上是一致的。都認為意識是世界的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4.哲學的兩大陣營(1)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對世界本原的回答不同。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物質決定意識;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本原的,物質依賴于意識,意識決定物質。(2)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分歧:對世界狀態的回答不同。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是承認矛盾,主張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形而上學的根本觀點是否認矛盾,主張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問題。(3)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分歧從屬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從基本派別來看,只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陣營,而不是四軍對壘。三、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使命(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是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爭取自由解放斗爭的必然產物,也是近代以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人類認識史上一次最為壯麗的日出,是人類認識發展結出的豐美碩果。(2)歷史使命: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人民的理論。 它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場探求人類自由解放的道路,為最終建立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會指明了方向。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使命就是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⑴第一次在實踐和科學的基礎上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⑵第一次在實踐和科學的基礎上實現了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歷史觀的有機統一。⑶第一次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其科學性在于它堅持了科學的實踐觀點,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變世界”的科學、指導人類解放的科學,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根本和最重要的特征。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第二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唯物論)一、世界的物質性1.自然界的物質性(1)原理: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中的一部分。人們利用、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功是以尊重自然物的客觀屬性與規律為前提的。 方法論:要尊重、保護自然,合理地利用、開發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2)物質的含義:①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②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概括了宇宙間一切客觀存在著的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而不是指某一種具體的物質形態。注意:客觀實在”≠ “客觀存在”。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 是萬事萬物共同的本質,是物質和意識的唯一區別,它不包括精神、意識現象。 “客觀存在”=物質現象+精神、意識現象。提醒:(3)物質和物質的具體形態的關系哲學上的物質概念 具體的物質形態區別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 除客觀實在性以外,還有其自身的個別屬性存在狀態 不生不滅、永恒存在 有生有滅、暫時存在聯系 哲學上的物質是從各種物質具體形態中概括和總結出來的,沒有具體的物質形態就沒有哲學上的物質。哲學上的物質只能存在于物質的具體形態之中(物質寓于具體物質形態之中),而萬事萬物都是物質的具體表現。總結 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抽象和具體的關系,而不是多數和少數、整體和部分的關系不能用物質代替具體的物質形態,否則就看不到世界的豐富多彩; 也不能用具體的物質形態代替物質,否則就會抹殺世界的物質性。2.人類社會的物質性:原理:(1)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在從猿到人的演化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2)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這三者都是客觀的物質的要素。這些要素的客觀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3)人類社會變化發展的規律是客觀的。 方法論:要從國情省情市情出發,尊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順應時代潮流,與與時俱進。3.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1)從意識的起源看: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2)從意識的生理基礎看: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人腦是高度發達的物質系統,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人腦結構的復雜性和組織的嚴密性,決定了它具有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3)從意識的內容與形式看: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意識的內容來自客觀存在,是客觀的,但它的形式是主觀的。意識體現了主觀形式與客觀內容的統一。結論:物質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識而存在,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物質決定意識。特別提醒:有了人腦就會產生意識的說法是錯誤的:意識的內容來自于客觀存在,不是人腦自生的。 小結:1.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原理: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方法論:想問題、辦事情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2.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世界物質性原理) 原理: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也具有客觀的物質性。人的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它是在勞動中伴隨著人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就在于它的物質性。 方法論: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反對主觀主義。二、運動的規律性1.規律是客觀的(1)物質是運動的物質。①運動的含義:哲學上的運動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②物質和運動的關系:關系 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理解 任何具體的物質形態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 任何運動都有自己的承擔者或者載體。離開物質載體的運動是不存在的強調 物質離不開運動 運動離不開物質誤區 離開運動談物質會導致形而上學 離開物質談運動會導致唯心主義【錯誤觀點】脫離物質談運動的形而上學和脫離運動談物質的唯心主義;萬物都在運動,但只是在概念中運動;運動是物質的唯一特性。(2)物質運動有其客觀規律①規律的含義: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②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A.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B.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的規律。C.方法論: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尊重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在客觀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人類。【錯誤觀點】規律是可以被創造和消滅的;規律有好壞之分;規律是永恒的、不變的。【特別提示】規律是客觀的,又是可以認識和利用的。規律存在和發生作用是有條件的,人們可以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來利用規律,但不能改變規律本身。2.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1)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①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人不僅能認識事物外部現象,還能透過現象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②意識活動的主動創造性,是人能夠認識世界的重要條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而沒有不可認識之物。(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意識不僅能夠能動地反映客觀世界,而且可以能動地指導人們改造世界,即通過實踐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創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觀事物。(3)意識的能動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無條件的。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條件。意識的能動性受到客觀規律制約。只有符合客觀規律的正確意識,才能有效發揮能動作用,正確指導人們的實踐,實現改造世界的預期目標;違背客觀規律的錯誤意識,會導致實踐的失敗,會對事物的發展產生阻礙作用。小結: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辯證關系原理原理:(1)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 (2)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規律和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利用規律的必要條件) 方法論:要求我們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3.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1)含義: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2)哲學依據: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關系。(3)要求:①我們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②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堅持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③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④既要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易錯提示】“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反面是從主觀出發,如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出發、從經驗出發、使客觀符合主觀等說法和做法都是錯誤的,是主觀主義的表現,其實質是主觀唯心主義。拓展提升: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關系 一切從實際出發 實事求是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區別 含義 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把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作為根本出發點 從客觀實際出發,從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做到按客觀規律辦事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原理 物質決定意識 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 矛盾的特殊性側重 主觀與客觀相符合,反對主觀主義 按客觀規律辦事,反對違背規律 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反對“一刀切”角度 唯物論角度 辯證法角度聯系 ①都突出強調了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堅持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根據不同的時間、地點和條件,去認識事物的不同性質。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前提和基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表現第三課 把握世界的規律(辯證法)辯證法的總特征:聯系觀、發展觀;實質與核心:矛盾觀;本質與要求:辯證否定觀一、世界是普遍聯系的1.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與多樣性(1)聯系的含義:所謂聯系,就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2)聯系的基本特征: 普遍性 客觀性 多樣性含義 任何事物都處在聯系之中 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既不能被主觀臆造、也不能被消滅或割斷、否定或強加) 事物的聯系是多種多樣的表現 ①任何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事物之間)②每一事物內部的各個部分、要素之間也是相互聯系的(事物內部)③世界(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思維)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其中沒有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自在事物的聯系和人為事物的聯系都是客觀的 直接聯系和間接聯系、內部聯系和外部聯系、本質聯系和非本質聯系、必然聯系和偶然聯系等方法論 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反對用孤立的觀點看問題 ①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②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 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提醒] ①聯系的普遍性與聯系的條件性:聯系是普遍存在的,整個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世界上根本沒有不依賴于周圍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但聯系又是有條件的,并非任意兩個事物之間都存在必然的、直接的聯系。普遍聯系只是說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與周圍的事物有條件地聯系著。②人為事物的聯系≠主觀聯系,常見的錯誤觀點有:人為事物的聯系具有主觀性,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主觀愿望創造事物之間的聯系等。2.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1)堅持整體和部分的統一:①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區別:①含義不同。整體是事物的全局和發展的全過程,從數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發展的各個階段,從數量上看它是多。②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體居于主導地位,整體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過程中處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從和服務于整體。聯系:整體和部分又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①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 ②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離開了整體,部分就不成其為部分。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也會影響到部分。②方法論:①我們應當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同時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2)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系統的基本特征 系統優化方法論實踐方面 認識方面整體性 系統作為一個整體具有它的每一個要素都不能單獨具有的功能 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性,重視整體的功能 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從整體出發,把各個部分、各個要素聯系起來考察,統籌考慮,優化組合,形成關于這一事物的完整準確的認識有序性 系統的各要素總是按照一定的順序和方向發生作用的 要注意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系統內部各要素的有序結合使整體的功能具有了趨向強化的特征 要注重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力求實現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注意】整體和部分的關系≠系統和要素的關系。系統屬于整體的一種情況,系統除了強調整體性外,還有層次性和有序性。要素只是部分的一種表現形式,是組成一個系統的相互作用著的部分。二、世界是永恒發展的1.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1)發展的普遍性原理:自然界是發展的;人類社會是發展的;人的認識是發展的。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恒發展著的物質世界。發展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著的,一成不變的事物是沒有的。方法論: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要反對僵化保守的思想和靜止的觀點,克服因循守舊、安于現狀的不良習慣(2)發展的實質①發展的實質: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②要求: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要堅持與時俱進,培養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提醒】事物是運動變化的,但是并非任何運動變化都是發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前進的運動、變化才是發展。(3)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原因: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最根本原因);②新事物是在舊事物的母體中孕育產生,它克服了舊事物中消極的、過時的、腐朽的東西,汲取了其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為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因而,具有舊事物所無可比擬的優越性。③在社會歷史領域,新事物符合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反映了社會進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因此,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要求: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要堅持與時俱進,培養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2.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1)做好量變的準備,促進事物的質變(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原理)①區別: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過程中兩種不同的狀態。量變是指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質變是指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是一種根本的、顯著的變化。②聯系: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③方法論:要重視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在量變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只有改變事物原有的性質才能向前發展時,要果斷地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當我們要保持事物性質不變時,必須堅持適度原則。(2)正確把握量變引起質變①不僅事物在數量上的增減能夠引起質變,而且事物在總體上數量不變,但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發生了變化,也能引起質變。②并非任何量變都能引起質變,量變只有達到一定程度時才能引起質變。量變引起質變有好壞兩種方向,我們必須防止事物向壞的方面轉化,促成事物向好的方面轉化。發展通過質變實現,但質變不一定是發展,只有上升的、前進的質變才是發展。③沒有量變就沒有質變,但不能因此認為量的積累越多越好。④量變和質變都很重要,不能說誰比誰更重要。(3)辯證的否定①任何事物都要經歷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發展過程。②實質:是揚棄,通過克服舊事物中過時的、消極的內容,保留其中積極合理的因素,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③特點:辯證的否定是聯系和發展的環節。④方法論要求:樹立創新意識。(4)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發展的總趨勢原理)①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原因:任何事物都要經歷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發展過程。②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原因:新事物的發展總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人們對新事物的認識也有一個過程。舊事物在開始時往往比較強大,總是頑強抵抗和極力扼殺新事物。因此,新事物的戰勝舊事物必然經歷一個漫長和曲折的過程。總之,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③方法論:我們既要對未來充滿信心,熱情支持和悉心保護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長壯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驗。(5)新事物和舊事物的關系新事物 舊事物區別 含義 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 違背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最終走向滅亡的事物力量對比 在開始時比較弱小、不完善 在開始時比較強大發展趨勢 從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 總是頑強抵抗、極力扼殺新事物,最終走向滅亡聯系 ①新事物萌芽、產生于舊事物之中,是對舊事物的“揚棄”,即拋棄了舊事物中消極的、過時的、腐朽的東西,汲取了舊事物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為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②與舊事物相比,新事物更完善、更高級、更優越,具有更強的適應力,因此新事物必然取代舊事物,這是不可避免的(6)區分事物發展的總趨勢、道路、途徑類別 內容及理解總趨勢 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這是指事物發展的全過程的總體方向,而不是指事物發展的各個具體階段的方向都是前進的。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任何力量都改變不了的道路 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發展的各個具體階段和每一步的方向可能是前進的,也可能是停滯的,甚至是倒退的,事物發展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途徑 一切事物發展的途徑都是在前進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進。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7)事物發展的原因原理:事物變化發展都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對事物發展起促進或阻礙的作用。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方法論:堅持用內因與外因相結合的觀點。高度重視內外,又不忽視外因,并對外因作一分為二的分析。三、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1.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1)矛盾的含義:矛盾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和統一的哲學范疇,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2)矛盾的基本屬性:①同一性: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它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二是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即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②斗爭性:斗爭性是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體現著對立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③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沒有斗爭性,就沒有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貫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發展。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沒有同一性,就沒有矛盾統一體的存在,事物同樣不能存在和發展。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提醒:①“對立”和“統一”是指矛盾雙方之間的關系(矛盾是一種關系),而不是矛盾的雙方本身。②矛盾雙方的對立關系與統一關系兩者始終是不可分割的。2.矛盾問題的精髓(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特殊性含義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貫穿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 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表現 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方法論 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要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地位 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提醒:“事事有矛盾”并不意味著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存在矛盾,矛盾具有客觀性;“時時有矛盾”并不意味著矛盾永遠無法解決。(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區別 矛盾的普遍性反映的是同類事物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反映的是每一個事物的個性聯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方法論要求 要把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結合起來,堅持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方法論意義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應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證關系原理,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 提醒: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不是“多數和少數、整體和部分”的關系。3.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辯證關系①含義: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②聯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③方法論:辦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同時,又要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好次要矛盾。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①含義:矛盾的兩個方面中,處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處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②聯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③方法論: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提醒:正確區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主次矛盾 矛盾的主次方面外延 復雜事物內部存在諸多矛盾,主要矛盾只有一個,次要矛盾可以有多個 一個矛盾統一體內部的兩個方面,一個是主要方面,另一個是次要方面作用 主要矛盾決定事物發展的進程,次要矛盾影響事物的發展 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次要方面影響事物的性質方法論 做工作要抓重點、找主要矛盾,但又不忽略次要矛盾 看問題要把握本質和主流,但又不忽略支流標志詞語 “重點”“重心”“關鍵”“首要任務”“突破口”“中心環節”等 “主流”“方向”“大局”“性質”“主體”“實質”“本質”“多數”“優勢”等實踐應用 側重于解決問題,即怎么辦、改造世界。要做好一件事情,任務很多,千頭萬緒,必須集中力量解決最重要的任務 側重于判斷和評價事物,即怎么看、認識世界。對一個人、對一件事、對形勢、工作等進行好與壞、成敗得失、利弊、功與過、長處與短處等進行全面的認識與評價(3)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①哲學依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辯證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②堅持兩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③堅持重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④兩點論與重點論的關系辯證法的兩點論是有重點的兩點論,而不是均衡論;重點論是看到兩點中的重點,而不是一點論。我們要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的方法,反對形而上學的一點論和均衡論。 兩點論 重點論含義 認識復雜事物 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認識某一矛盾 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反面 一點論 均衡論聯系 辯證法的兩點論是有重點的兩點論,而不是均衡論;重點論是看到兩點中的重點,而不是一點論。方法論 ①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 ②看問題時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③反對形而上學一點論和均衡論的錯誤傾向(4)堅持對具體問題作具體分析:①含義: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②地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③重要性: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只有從實際出發,具體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質的事物區別開來。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只有對具體問題作具體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4.矛盾分析方法總結矛盾普遍性原理 要求堅持對立統一,承認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一分為二)矛盾特殊性原理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關系原理 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辦法主次矛盾關系原理 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統籌兼顧。矛盾的主次方面關系原理 看問題分清主流與支流。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關系原理 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點和主流。兩點論與重點論統一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