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1課“古代日本”教學設計一、課標要求知道大化改新,初步了解日本古代社會。二、教材解析本課主要講述自奴隸社會至封建社會的日本古代史,包括三個子目:6世紀前的日本、大化改新、武士和武士集團,三個子目之間既是時間上的相繼,也是內容上的遞進。“6世紀前的日本”子目重點介紹了大和統一日本后奴隸制社會的狀況,也點出了中日兩國源遠流長的交往史,為第二子目進行了鋪墊。“大化改新”這一子目介紹了大化改新的背景、內容和意義,既是本節課的重點,更是日本歷史上重要的轉折點。“武士和武士集團”子目講述了大化改新百余年后日本封建社會的變化,出現了武士和武士集團,形成了幕府統治。本課是《世界歷史》第一冊第四單元“封建時代的亞洲國家”中的第一課,與下一課《阿拉伯帝國》在內容上是并列關系,代表著亞洲國家步入封建社會的兩種典型方式:學習和宗教。同時日本作為亞洲的重要國家之一,了解其歷史發展的進程有助于后續世界史的學習。舊教材將古代日本和阿拉伯國家的建立整合在一課中,囿于篇幅的限制,只對大化改新這一重點進行了介紹。統編版教材補充了奴隸社會時期日本的生產組織以及大化改新之后的日本社會發展走向,使得日本歷史發展的脈絡更加完整連貫,一方面更好地銜接了近代史上的明治維新,另一方面讓學生對日本形成一個更加客觀全面的認知,為現實提供歷史依據。三、學情分析1.認知基礎:學生通過學習中國古代史中唐朝的對外交往,初步了解了唐朝對古代日本的影響;通過中國近代史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系統學習,知道了近代以來日本發動和參與的侵華戰爭史實;通過學習新中國成立后70年代的外交,明確了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日邦交實現了正常化。盡管部分學生知道日本號稱大和民族,男生對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比較感興趣,但是不知道它究竟是如何產生的。總體來說,學生對日本的了解,主要集中在近代以來中日關系這一領域,對于日本作為一個民族國家的歷史認識卻是匱乏的,日本古代史尤其如此。2.生活經驗:通過電視新聞、網絡、報紙等媒介,學生能夠經常接觸到關于日本社會和日本外交的時政新聞,對當今日本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并沒有深入的理解,而且幾乎沒有媒體關注古代日本的報道,因此學生難以獲得相應的生活體驗;部分學生利用節假日時間到日本旅游或研學,能夠體會到一些日本歷史傳承下來的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對日本古代史有所了解,但不具有體系性和連貫性。3.思想狀況:初三學生在學習了近代史中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之后,往往會對日本甚至日本人形成“一邊倒”、片面甚至比較極端的印象。盡管課堂上教師給予了理性的引導,但是這一年齡段的學生的心理特征使得他們理解和分析問題主觀性強,教師應基于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心理特征,引導學生從日本歷史發展的脈絡中探尋其行為方式的根源,對日本和日本人的理解更趨客觀合理。四、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通過閱讀教材和觀察圖片,學生能夠準確說出大和統一日本后的生產組織形式及其社會性質。通過分析史料和填寫表格,學生能夠歸納列舉出大化改新在政治和經濟上的主要措施,理解大化改新在日本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通過觀看視頻,學生能夠以思維導圖的方式梳理出莊園產生后日本社會的發展變化,準確說出武士、武士集團、幕府統治等相關史事。過程與方法:通過引用《日本書紀》原始文獻、《日本史》和《新編日本通史》等專著文獻、微視頻等教學資源,創設歷史教學情境,學生能夠掌握基于史料實證的歷史解釋學習方法。通過構建大化改新百余年后日本社會的發展變化的思維導圖,學生能夠理清基本的歷史發展線索和歷史事件的內在聯系,形成時空觀念。通過分析武士道精神,學生能夠辯證評價歷史事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古代日本的發展歷程,學生能夠認識到學習他人之長和順應歷史潮流的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初步了解文明發展的多樣性,樹立開放交流和文明互鑒的意識。五、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大化改新、武士和武士集團重點依據:大化改新是古代日本一場以學習和模仿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制度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正是由于這場改革,日本從落后的奴隸社會步入封建社會,是日本歷史上重要的轉折點。武士和武士集團的形成和發展,最終導致幕府統治的確立,成為影響日本近700年的重要統治方式。教學難點:武士和武士集團難點依據:武士和武士集團的出現與形成是日本土地私有和兼并發展的結果,是古代日本歷史發展的特定產物,這對于缺乏日本歷史系統認識水平的初三學生來說,具有理解難度。武士集團長期統治形成的武士道精神,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也成為難點。六、教學方法1.史料研讀法:通過呈現歷史地圖、古籍史料、紀錄片視頻和圖片等多種類型的史料,使學生能夠深入了解大和統一下的日本發展情況,大化改新及武士和武士集團的發展。2.問題情境引領法: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對本課重點之一大化改新的內容及其影響達到知道和理解的課標要求。3.對話法:通過教師逐步引導的師生對話,學生明確大化改新的特點,正確理解武士道對日本民間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七、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播放《亞洲文明之光》宣傳片節選:視頻簡介:曾經,我們彼此凝視,交相輝映,共同迎來人類文明的黎明曙光。那些我們引以為傲的創造,如今早已融入有形的世界或無形的內心。在陸地上,在大海上,我們奮力前行,只為到達遙遠的彼岸,架起合作的紐帶,和平的橋梁。我們有著共同的名字——亞洲。穿越數千年歷史,亞洲價值、東方智慧,正在讓人類文明的燈火更加璀璨明亮。多彩、平等、包容,正在超越隔閡、沖突和優劣,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用文明互鑒之光照亮我們共同的未來。【過渡】上一單元我們探尋了歐洲中世紀的發展歷程,本單元我們將目光重新拉回亞洲,聚焦封建時代的亞洲國家,通過對古代日本和阿拉伯帝國的學習,領略多彩亞洲和而不同、美美與共,解讀亞洲價值和東方智慧。本節課我們一起走進古代日本,一探其作為民族國家的發展軌跡和民族特征。【設計意圖】本課是《封建時代的亞洲》這一單元的第一課,因此需要對單元內容進行一個整體介紹,以《亞洲文明之光》宣傳片導入,直觀形象呈現亞洲文明的源遠流長和多元共生;同時本節課古代日本在發展中模仿學習中國,契合了文明之間的互鑒,升華了教學立意。【講授新課】一、大和一統·奠根基【教師講述】2020年的開局由于新冠肺炎的爆發,中國人經歷了一個非同尋常的春節,同時也收獲了一份與眾不同的感動——日本捐贈給湖北高校一批應急物資上醒目的寫著這樣兩句詩“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在中國遭遇疫病侵襲的危急時刻,日本友人用這樣的方式,表達對中國人民的物質上的援助與精神上祝福。3月22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最美后續“滿載一船明月,平鋪千里秋江”來了,一箱箱寫有這句詩的捐贈物資在濟南啟運,飛往日本和歌縣,再次將中日兩國關系推上了熱搜。【問題】從中國的史書記載中能夠看出,中日兩國的交往從何時開始?當時中日交往的特點是什么?觀察南朝梁《職貢圖》中描繪的倭國使者形象,能夠推斷出當時日本的發展狀況如何?【預設答案】根據史書記載中日兩國的交往自漢朝開始,當時在兩國關系中主要是日本向中國進貢,接受中國的賜封。倭國使者衣著較破舊,赤足,可以推斷出日本的發展落后于中國。【教師總結】日本是中國一衣帶水的鄰邦。秦漢之際,中國移民把冶鐵和水稻種植技術帶到日本,此時的中國已經步入封建社會,而1世紀前后才開始出現奴隸制國家的日本,在發展程度上遠遠落后于中國。日本向中國遣使進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為了從中國引進物產和學習先進的技術,從早期的種植和冶鐵技術,到稍晚的鑄造技術和紡織技術,善于學習根植于日本文明的基因之中,對其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設計意圖】史料實證是學科核心素養之一,通過原始史料和圖片的呈現創設問題情境,訓練學生論從史出的學習方法和能力。同時,此環節既能反映出中日兩國的交往源遠流長,有能夠為大化改新日本向中國學習做鋪墊。【過渡】根據南朝《宋書·夷蠻傳》記載5世紀,在本州中部興起的大和國“東征毛人五十五國,西服眾夷六十六國,渡乎海北九十五國。”最終統一了日本。【問題】結合圖片和課本第二段,從政治統治、生產組織兩方面簡單介紹統一后大和國的發展狀況。【預設答案】政治上,大和國的最高統治者大王依靠貴族統治全國;王室和貴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領地,以部的形式組織生產。【歸納提升】大和國以部為單位的生產組織形式被稱為“部民制”。“一般說來,部民是在皇室撥給的少量土地上,一邊生產自食的糧食,一邊生產貢納品或服役。部民對皇室和貴族的關系是人身被占有,而不是對土地所有者的依附關系。”【問題】分析部民制處于哪一社會形態?【預設答案】奴隸社會【教師總結】回顧6世紀之前日本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出日本對于中國先進技術的引進和學習由來已久,大和統一日本后部民制促使奴隸制國家的經濟發展,在外交上大和國也改變過去向中國朝廷請封、朝貢的態度,采取對等的立場,607年和608年兩次派使者到隋朝時遞交的國書稱“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東天皇敬白西皇帝”。《日本書紀》中第一次出現“天皇”這一稱謂,大王改為天皇,反映出大和國的自信。大和統一日本成為這個民族的稱號,也奠定了這個國家的根基,大和國是否能如其在國書中宣稱的那樣取得和中國平等的地位呢?【設計意圖】圖史互證能夠激發初中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同時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直觀形象的理解歷史的方式。大和統一日本后實行的部民制引用吳廷璆《日本史》中的論述,化難為易,有助于學生理解部民制的實質。二、以中為師·塑國勢【史料探究】【問題】分析兩則材料,6、7世紀大和國出現了哪些問題?【預設答案】奴隸制貴族大量兼并土地,并進行混戰,對外征戰和興建大型工程導致部民的生活悲慘,不斷進行反抗。唐朝建立后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度先進、繁榮發達。【設計意圖】大化改新是本課的重點,對其背景的了解是深入學習大化改新內容的前提,通過中日對比的方式更能夠凸顯出改革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同時也預示著大化改新對中國唐朝的全方位學習。【過渡】到7世紀上半葉大和國內部面臨著部民制衰落、天皇統治削弱、社會動蕩不安等諸多問題,而同時期唐朝建立并出現了高度繁榮發達的局面,從外部刺激著大和國的統治階層,自唐回國的留學生上奏朝廷:“大唐國者,法式備定,珍國也,常須達。”630年,天皇派出了第一批遣唐使,渴望采納中國文化和政治模式。632年當他們回國時一場擺脫困境、改變民族命運的革新由即將拉開序幕。【自主學習】結合材料一、材料二,在表格中歸納列舉出大化改新的主要內容。大化改新 時間 領導者 年號政治經濟【預設答案】時間646年,領導者孝德天皇,年號大化。政治上加強天皇權力,建立中央集權,地方設國、郡、里,由中央直接管轄。經濟上廢除奴隸主貴族對土地和部民的私人占有,實行國有制,國家每六年向公民分配一次土地,土地不得買賣死后歸國家,向國家交納賦稅。【細節講解】這場由統治者自上而下發起的改新,確立了中央對地方和人民、土地的所有權和統治權,改新后國家對農民的關系是土地所有者對農民的剝削關系,公民被束縛在口分田上,以臣屬關系依附于國家,這種生產者對土地所有者的依附關系是封建生產關系的重要特征。因此大化改新“新”在它采取了改革而非革命的方式擺脫社會危機,“新”在它將日本從奴隸社會帶入封建社會。與此同時,孝德天皇不僅仿照唐朝建立年號,成為第一位使用年號的天皇,而且大化改新在政治、經濟領域的改革措施也都是仿唐制,這是日本這場改革最大特點所在。【設計意圖】通過解析史料的方式引導學生掌握大化改新的主要措施,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夠補充拓展教材知識點,促進學生對大化改新的性質和特點的深度理解。【過渡】從630年派出第一批遣唐使至838年最后一次派遣,200多年間,日本正式的遣唐使共12批次,每次最少250人,最多五六百人,隨行者有留學生、留學僧和各種技術人員,他們歷經千辛萬苦來到唐朝,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學習中國先進的制度、技術和文化。【合作探究】1.結合所學知識和生活實際,你能舉出日本學習唐朝的哪些事例?2.根據問題1和大化改新的過程,能夠給你那些啟示?【預設答案】1.參照漢字創造了日本文字、參照唐朝的錢幣創造了日本錢幣、和服參照唐裝進行改造、鑒真東渡傳播佛法、在社會生活上至今還保留著唐朝人的一些風俗等。2. 要善于學習其他國家的長處和先進文化促進自身發展;要順應潮流進行改革。【教師總結】自大化改新開始,日本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全方位學習盛唐文化,8世紀日本的首都平城京(今奈良)出現了“唐風洋溢奈良城”的景象。可以說從大化改新開始,日本融匯了盛唐文化的因子,再次發揮了其學習他人之長彌補自身不足的品質。與此同時,日本人卻不是簡單的照搬照抄——他們借用了漢字,但發展了他們自己的書寫體系;借鑒了儒家學說,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標準,調整了它的政治學說,以適應他們的社會結構。因此,不論是改革還是學習都一定要適合國情,適時進行調整和創新,這樣才能獲得長遠持久的發展。【設計意圖】兩個問題梯次性遞進,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多角度列舉中國對日本的影響,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進一步感知中國文化的深遠影響和日本學習先進文明的意志和決心。進而深化對大化改新的認識,培養學生形成正確開放意識和改革觀念。【過渡】大化改新作為日本歷史上一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改革,它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也避免了社會混亂而導致的國家分裂的危險;改新之后從東亞的后發展國家成為一個依據完備法制體系治理的封建制國家,國勢不斷增強,國號改為日本,意寓太陽升起的地方。日本在學習的過程中一直堅持改造和創新,與時俱進,順勢而為,最終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發展道路。三、順勢再造·成特色【問題】觀看微視頻和課本內容,以時間軸的形式梳理出大化改新后日本歷史的發展脈絡。微視頻簡介: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盛行,莊園產生,莊園建立私人武裝作為護衛,武士就此誕生。1192年源賴朝被朝廷任命為征夷大將軍,鐮倉幕府建立,國家實權特別是軍事權和全國的土地所有權,基本上控制在武士階級手中,從此并進入武家社會。天皇大權旁落,失去對國家統治權,政權的更替在不同的武士集團間進行。——視頻來源于NHK高校講座《日本史》第8集《武士の登場》、第9集《院政と莊園》和紀錄片《世界歷史》第26集《古代日本》【預設答案】莊園 武士 武士團 鐮倉幕府【歸納提升】莊園 武士 武士團 鐮倉幕府(實權)天皇朝廷(虛權)【細節講解】日本的莊園,既是貴族、豪門、寺院等多種勢力的經濟基礎,也成為助長權力分立的存在,擁有不輸不入特權的大莊園,儼然一個自給自足的小社會。武士最初作為莊園的護衛者而產生,因此最早被稱為“侍”,意思的衛士或隨從。后來隨著社會混戰的加劇,武士在日本歷史上發揮的作用不斷增強,1192年源賴朝建立鐮倉幕府,日本進入兩個政權長期并存的時期,但是京都天皇朝廷卻處于虛權之位,國家實權掌握在歷代幕府的征夷大將軍手中,鐮倉幕府頒布的《御成敗式目》是日本首個武家法典,也是日本獨創的法律,成為幕府統治的保障,影響了后世許多武家的法典。日本先后經歷了鐮倉幕府、室町幕府和德川幕府長達近700年的統治,最終形成了日本式的封建等級社會。【設計意圖】大化改新后,日本歷史發展經歷了一個演變的過程,其因果脈絡通過時間軸的方式進行演示,是學生對時空觀念核心素養的實戰訓練,也體現了目標——教學——評價一致性原則。武士和武士集團是本課的重難點,以導圖形式呈現出來,直觀形象、一目了然,有助于學生把握核心要素和關鍵知識點。補充幕府的后續發展情況,進一步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過渡】大化改新后日本社會出現的新的發展形勢,最終促使其走上了一條有別于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發展道路,形成了武家政治這一統治特色,并在此過程中發展出武士道精神。【問題】說一說你所理解的武士道精神【預設答案】忠誠、殺身成仁、切腹自殺等【歸納提升】武士道精神中的忠誠、榮譽、氣節等品質,不僅維護了日本幕府時代的社會秩序與發展,也很大程度上塑形了今天日本人講禮貌、守規矩、做事認真的整體民族性格。但作為封建統治下制約從主關系的精神支柱,武士道所講求的極端效忠和勇武,也導致日本人在日后對外侵略中形成了尚武好戰、殘暴殺戮的軍國主義思想。【設計意圖】正確評價歷史事件是歷史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要將歷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歷史背景中,理解其產生的客觀必然性,也要用發展的眼光分析其變異性后果,培養學生客觀認知歷史的方法。【課堂結語】日本是我們一衣帶水的鄰居,鄰居同時也是我們的鏡子。從國家民族歷史的發展角度來看,當我們看到鏡子里的古代日本時,我們看到了一個統一國家建立后直面現實、不斷學習、積極改革、獨具特色的形象,當我們對照鏡子來反觀自身時,我們在國家的發展中同樣要堅持這些理念。從文明發展的角度來看,日本歷史發展一方面深受中國尤其是唐朝的影響,體現了中日文明的密切聯系,另一方面又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日本文明,體現了亞洲文明的多元共生,下節課我們將繼續探究。八、板書設計九、拓展作業從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至838年最后一次派遣,200多年間,日本正式的遣唐使共12批次,他們中的很多優秀代表以及中國的使者為促進中日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你知道哪些優秀代表人物的事跡?(參考答案:唐朝高僧鑒真歷盡艱辛萬苦東渡日本后,辛勤不懈地傳播唐朝文化,設計唐招提寺,被日本視為藝術明珠;遣唐留學生阿倍仲麻呂,開元年間參加科舉考試,高中進士,后在唐朝為官40多年,歷經玄宗、肅宗、代宗三朝,被中日史籍引為美談;日本高僧圓仁留唐十年,尋師求法,用漢文寫的日記《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是研究唐代歷史的寶貴資料;等等。)評課本課教學設計充分解讀了課程標準,體現出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并多角度綜合分析了學情。一、確立精準的教學立意,凸顯時代特征和教學主線。教學立意是一節課的靈魂,決定著一節課的高度和深度,本節課以日本文明的成長為教學主線,確立了大和一統 奠根基、以中為師 塑國勢、順勢再造 成特色三個版塊。既能夠反映出日本文明獨特的發展特點,又體現出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中的普世價值,如:國家統一、開放學習等。從而使得本課的教學和學習走向深度。二、運用豐富多元的史料,落實深度教學和核心素養。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中史料實證是前提,其余四大核心素養都需要建立在史料實證的基礎上。本節課既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史料(6世紀前中日交往的相關史事),又補充了圖片史料、視頻、文獻史料等多種類型的史料。既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拓展了知識面,又引導學生分析解讀史料形成對歷史的認知和理解,使得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三、遵循“目標——教學——評價一致性”原則,提升課堂實效性。在教學設計中對本課的三維目標進行了詳細的敘寫,從行為動詞到活動方式都體現出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設計了相應的評價任務,如:完成表格、繪制思維導圖等,以便在授課過程中及時了解學生的目標達成度。四、依托直觀形象的時間軸,梳理知識關聯和歷史脈絡。《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課程目標”中明確規定“了解歷史的時序,初步學會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對歷史事物進行考察,從歷史發展的進程中認識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本課在每個版塊的小結中都按照時間順序對古代日本發展過程中的重大事件進行呈現,有助于學生形成清晰的時空觀念。幕府統治長達近700年角逐聯合武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