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9張PPT)課題1:常見的酸和堿人教版 初中化學第十單元 酸和堿第 1 課時 酸堿指示劑食醋有酸味,是因為食醋中含有醋酸一些水果有酸味,是因為水果中含有各種果酸課題1 常見的酸和堿一、酸和堿醋酸和果酸都屬于酸石灰水中含有氫氧化鈣,爐具清潔劑中含有氫氧化鈉氫氧化鈣和氫氧化鈉都屬于堿課題1 常見的酸和堿課題1 常見的酸和堿二、酸堿指示劑石蕊、酚酞 都是常用的酸堿指示劑(簡稱指示劑)將8支試管分成兩組,每組的4支試管中分別加入少量白醋、蘋果汁、石灰水和氫氧化鈉溶液。向其中一組試管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向另一組試管中加入無色酚酞溶液。觀察現象。課題1 常見的酸和堿【實驗10-1】酸、堿與指示劑作用【實驗10-1】酸、堿與指示劑作用課題1 常見的酸和堿課題1 常見的酸和堿加入紫色石蕊溶液后顏色變化 加入無色酚酞溶液后顏色變化白醋 變成紅色 沒有變色蘋果汁 變成紅色 沒有變色石灰水 變成藍色 變成紅色氫氧化鈉溶液 變成藍色 變成紅色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成紅色,不能使無色酚酞溶液變色堿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成藍色,使無色酚酞溶液變成紅色常用酸堿指示劑來區分酸溶液和堿溶液課題1 常見的酸和堿三、酸、堿與指示劑作用月季花牽牛花紫甘藍⑴ 取幾種植物的花瓣或果實(如牽牛花、月季花、紫甘藍等),分別在研缽中搗爛,加入酒精(乙醇與水的體積比為1∶1)浸泡;⑵ 用紗布將浸泡出的汁液過濾或擠出,得到指示劑;⑶ 試驗指示劑在白醋、石灰水、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中的顏色變化。課題1 常見的酸和堿四、自制酸堿指示劑用月季花、紫甘藍制酸堿指示劑課題1 常見的酸和堿指示劑 (汁液) 在不同溶液中的顏色變化白醋 石灰水 鹽酸 氫氧化鈉溶液月季花 紅色 墨綠色 紅色 墨綠色紫甘藍 紅色 黃綠色 紅色 黃綠色月季花、紫甘藍的汁液都可用作酸堿指示劑課題1 常見的酸和堿在酸溶液或堿溶液中能呈現不同顏色的物質都可用作酸堿指示劑課堂練習在某班舉行的元旦晚會上,某同學為大家表演了小魔術,他將一張白紙展示給大家,然后用噴壺向紙上噴了一些無色液體,“新年快樂”的紅色大字立刻顯現于紙上。他所用的試劑可能是下列哪一組?( B )A.酚酞——鹽酸溶液 B.酚酞——氫氧化鈉溶液C.石蕊——鹽酸溶液 C.石蕊——氫氧化鈉溶液課題1 常見的酸和堿2. 用下列方法能把稀鹽酸、蒸餾水、石灰水一次區別開來的是( D ) A. 品嘗 B. 聞氣味 C. 滴加酚酞試液 D. 滴加石蕊試液 3. 某同學從資料中獲悉,一些紫色的葉或花瓣浸出液具有類似石蕊試液的性質.如果他想知道紫色喇叭花是否具有這種性質,應把花瓣浸出液分別滴入下列哪組物質進行觀察( A )A. 食醋,堿性肥皂水 B. 食醋,酸奶C. 糖水,酸奶 D. 食醋,食鹽水課堂練習課題1 常見的酸和堿4. 滴入無色酚酞溶液后不顯色的溶液,若滴入紫色石蕊溶液,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 ) A. 一定顯紅色 B. 可能為紫色 C. 可能顯藍色 D. 一定顯無色 5. 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D ) A. 鹽酸遇石蕊溶液就可以變紅 B. 酚酞溶液可以使稀硫酸變紅 C. 用石蕊溶液可以鑒別稀鹽酸和稀硫酸 D. 用酚酞溶液可以鑒別稀硫酸和氫氧化鈉溶液 課堂練習課題1 常見的酸和堿課堂練習課題1 常見的酸和堿 植物的汁液 在酸性溶液中 在中性溶液中 在堿性溶液中A 牽牛花瓣 紅色 紫色 藍色B 胡蘿卜 橙色 橙色 橙色C 紫蘿卜皮 紅色 紫色 黃綠色D 月季花瓣 淺紅色 紅色 黃色 6. 小冬在自制酸堿指示劑的探究活動中記錄如下,由下表判斷,不能做指示劑的是( B )7. 用酒精和水浸泡蝴蝶蘭花可得到紫色溶液,該溶液遇到酸溶液顯紅色,遇到堿溶液顯黃色。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 A. 蝴蝶蘭花的溶液與酸作用顯紅色是物理變化 B. 能使蝴蝶蘭花的溶液顯黃色的一定是堿性溶液 C. 將氯化鈉溶液滴入蝴蝶蘭花的溶液后,溶液仍為紫色 D. 蝴蝶蘭花的溶液可用作酸堿指示劑 課堂練習課題1 常見的酸和堿8. 某種牽牛花清晨是粉紅色,下午卻變為藍紫色。這是由于牽牛花中含一種遇酸變紅,遇堿變藍的色素,牽牛花清晨呈粉紅色是因為經過一夜的呼吸作用,細胞內____________的含量增高,細胞液呈酸性;白天則由于____________作用,細胞內CO2含量降低,花由粉紅色逐漸變成藍紫色。該色素的這種性質與實驗室中常用指示劑____________的性質相似。CO2光合石蕊課堂練習課題1 常見的酸和堿天天識記課題1 常見的酸和堿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成紅色,不能使無色酚酞溶液變色堿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成藍色,使無色酚酞溶液變成紅色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0單元 酸堿與指示劑的作用.mp4 第十單元 課題1 常見的酸和堿 (第一課時).pptx 自制酸堿指示劑.avi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