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8張PPT) 歷史唯物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我們形成正確的歷史觀、人生觀、價值觀,確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正確的對待社會和人生,正確的進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歷史是最好的清醒劑。運用唯物史觀學習黨史,要堅持以我們黨關于歷史問題的三個決議和黨中央有關精神為依據,運用唯物辯證法和科學的歷史思維,牢牢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堅持實事求是研究和宣傳黨的歷史,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把歷史視為一種無主體的偶然結果,通過否定歷史主體,顛覆唯物史觀,其根本就是歷史唯心主義)。我們黨自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系統、具體、歷史地分析把握中國近現代社會運動及其發展規律,積極運用規律,堅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以人民為中心,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深刻認識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道路、選擇改革開放的必然性,確保中國共產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堅定不移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進一步增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歷史自覺和使命擔當。2022屆高考一輪復習第十一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唯物史觀)第十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社會歷史觀)社會歷史的本質社會歷史的發展社會歷史的主體社會生活的本質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勞動是社會歷史的起點;實踐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社會歷史發展總趨勢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上層建筑造應經濟基礎的規律前進的、上升的,過程是曲折的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人民群眾的地位和作用(三個)內容、意義、怎樣堅持實踐通過實踐不斷解決一級 二級 三級 高考試題 素養尋覓社會的真諦(唯物史觀) 社會發展的規律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21全國乙40、研考20、06浙江39、遼寧19、湖南19、河北15\20研考2、3、全國Ⅰ23、Ⅲ23、浙江29、山東15\19江蘇34\18全國Ⅰ40、江蘇33、海南21\17全國III20、21\16全國I22\15海南25、 政治認同:堅持唯物史觀和正確黨史觀,堅定政治立場、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認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必然,認同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擁護支持改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高質量共同富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科學精神:唯物史觀是認識把握歷史的根本方法,為我們歷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從百年黨史中汲取繼續前進的智慧和力量提供了根本遵循。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公共參與:以“怎樣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奧秘”為議題,探究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揭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證實生產關系是否適合生產力發展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標準。以“中國為什么能”為議題,探究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道理。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入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不可逆轉地開啟了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征程;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社會歷史的主體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21遼寧16、2101浙江32\20天津18\19全國Ⅱ40、海南21、全國Ⅲ39、天津13\17全國I40\16全國III22\15天津12、安徽39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考情課標素養分析第十一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唯物史觀)情境材料: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也是我國今后較長一個時期的基本國情。和21年前相比,2020年7普數據標志著我國即將進入65歲以上老年人占14%比例的一道坎,進入老齡社會。20多年來我們的理念在不斷地提高,如何用新的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去落實它指導我們的工作。在20年的探討過程中,我們有許多好的做法和經驗,通過我們制度框架、法律、政策體系把它固定下來,為下一步更扎實地推進國家戰略落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老齡工作,精心謀劃、統籌推進老齡事業發展。針對新時代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新形勢新特點,黨中央、國務院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全面貫徹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著力解決老年人在養老、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社會參與等方面的現實需求問題,深入挖掘老齡社會潛能,激發老齡社會活力,切實增強廣大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1月18日,時隔21年,黨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的指導性文件。意見主要部署了健全養老服務體系、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撐體系、促進老年人社會參與、著力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積極培育銀發經濟等方面的老齡工作任務,充分體現了把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的指導思想。意見既在指導思想和工作原則上與2019年印發的《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保持一致,又聚焦新時代、聚焦老齡工作、聚焦老年人的“急難愁盼”問題,是指導新時代老齡工作的綱領性文件。探究思考:利用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結合材料說明《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出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擴展知識:為何強調積極老齡觀?杜鵬:人口老齡化本身就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積極老齡觀強調我們積極看待老齡社會,積極看待老年人,積極看待老齡生活,以及怎么去發揮老人的潛能,繼續參與社會發展。情境材料: 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核心考點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借用部編版社會歷史的本質知識框架)一、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1、勞動是社會歷史的起點①勞動創造了人,勞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產生和發展。②勞動發展史是理解所有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人類歷史是由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構成的歷史,研究人類歷史的規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的運動規律勞動創造了人的生理結構,形成了手腳分工調整、改革社會關系的實踐創造科學文化的實踐從猿到人的演化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作用。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核心考點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借用部編版社會歷史的本質知識框架)2、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的基本形式經濟領域使猿腦變成了人腦,形成了語言和意識使人結成了社會聯系,形成了社會關系構成物質生產實踐精神文化領域政治領域人類社會生活的領域實踐(作用)生成了社會生活的全部領域,形成了全部社會關系,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1、全部社會生活領域構成與歷史觀(1)構成:全部社會生活領域由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兩部分構成。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內容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另地理環境、人口因素等)。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科學、藝術、宗教、哲學等各種不同的社會意識形式。(2)歷史觀的基本問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3)兩種基本歷史觀: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何者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兩種基本的歷史觀。陷入歷史唯心主義的原因:(1)社會歷史是人們活動的結果,而人的活動是有自覺意識和目的的。(2)由此便形成一種假象,似乎社會歷史是由人們的動機、目的決定的。(3)以往的社會歷史理論被這種假象所迷惑,只是考察了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沒有進一步追溯到產生這些思想動機的物質原因——社會存在。馬克思主義者從實踐出發認識人類社會,用實踐的觀點考察人類社會,找到了以物質生產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存在,克服了舊的社會歷史理論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思想動機層面的局限性,找到了打開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觀點≠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根本觀點是:承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核心考點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借用部編版社會歷史的本質知識框架)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哲學史上的基本派別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主義歷史觀歷史唯物主義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歷史觀歷史唯心主義客觀歷史唯心主義(神、上帝)主觀歷史唯心主義(個人意志等、英雄史觀)(自然觀、歷史觀)知識拓展核心考點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借用部編版社會歷史的本質知識框架)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3、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①性質上: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 (“性質”決定“性質”)②過程上: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變化”決定“變化”)解析:在社會生活中,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的首要條件。由于社會歷史條件不同,物質生活水平就不同,人們的社會生活也就不同,從而形成的(整體或個體的)社會意識就不同。在階級社會,社會意識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不同的社會意識,歸根到底是由社會物質生產及其在這種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客觀經濟關系決定的。(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①時間上:社會意識有時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不完全同步)②性質上: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最突出表現)了解其他: ③社會意識具有歷史繼承性。每一歷史時期的社會意識都同它以前的成果有著繼承的關系。④各種形式的社會意識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核心考點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借用部編版社會歷史的本質知識框架)核心考點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借用部編版社會歷史的本質知識框架)3、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3)方法論(補充):我們既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辯證利用社會客觀條件;又要形成科學的社會意識,重視正確價值觀的導向作用。[特別提示]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和物質與意識的關系比較 社會存在于社會意識 物質與意識區別 研究對象 人類社會 整個世界地位 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唯心主義的基本問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作用 對二者關系的不同回答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依據 對二者關系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依據聯系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物質與意識關系問題 在社會歷史領域的體現2.不同性質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作用是不同的,并且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作用只有通過人的實踐才能實現。1(21研考20改編)如今,“逆襲”“超燃”“躺平”“凡爾賽”“YYDS”等網絡熱詞令人目不暇接,了解這些網絡話的意思用法,幾乎成了網上沖浪的必修課。嵌入日常生活交流的網絡熱詞,為語言的發展帶來新語料,也能夠讓人們一窺當下的社會生活和社會心態。網絡熱詞流行的現象表明:①社會形態是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反映 ②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發展而變化③社會意識是主體對社會生活的自發反映 ④社會形態的差異性決定社會生活的多樣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是辯證統一的。首先,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存在是社會意識內容的客觀來源,社會意識是社會物質生活過程及其條件的主觀反映;社會意識是人們進行社會物質交往的產物;隨著社會存在的發展,社會意識也相應地或早或遲地發生變化和發展。其次,社會意識依賴于社會存在,但又具有其相對獨立性。①② 符合題意。選項④說法顛倒。③錯在自發。A鏈接高考2(20研考3)從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的關系看,法律法規:A.總是阻礙新技術的健康發展 B.只能落后于新技術發展C.與新技術發展具有不平衡性 D.歸根到底是新技術發展的內在動力【解析】A選項錯誤,法律法規并不總是阻礙新技術發展的,當法律法規適應了技術進步的要求就會對技術進步產生促進作用。B選項錯誤,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發展具有不平衡性,法律法規作為社會意識的特定類型有時會早于技術發展的變遷而變化,有時會晚于技術發展而變化并不總是落后于新技術發展。D選項錯誤,法律法規的變化發展歸根到底是受到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的。故選C。C鏈接高考3(20全國Ⅰ23)廣西某山村有許多珍稀鳥類,但一直存在打鳥、捕鳥等現象。近年來,該村引導村民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建設觀鳥基地,吸引天南海北的“鳥友”前來參觀,以護鳥觀鳥、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為特色的產業蓬勃發展,以前打鳥、捕鳥的村民成為愛鳥、護鳥的“土專家”和良好生態環境的自覺守護者。這表明:①社會意識的發展變化根源于生產生活的發展變化②不與社會存在同步變化的社會意識是落后的社會意識③社會意識能夠轉化為改變社會存在的物質力量④社會意識能否推動社會發展取決于其是否反映社會存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引導下,該村村民放棄了打鳥、捕鳥,成為愛鳥、護鳥的“土專家”和良好生態環境的自覺守護者,建設了觀鳥基地發展特色的產業,帶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這表明了社會意識的發展變化根源于生產生活的發展變化,社會意識通過社會實踐能夠轉化為物質力量,①③正確。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可表現為不完全同步性,不與社會存在同步變化的社會意識可能是落后的,也可能是先進的,②表述不科學。社會意識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④中“取決于其是否反映社會存在”的表述錯誤。故本題選B。B鏈接高考4(20山東15)從“能吃飽肚子”,到“能吃上純高粱米、玉米面”,再到“想吃細糧就吃細糧,還能經常吃肉”,然后是“干活挑著金扁擔”……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輩升。這體現了:A.經濟基礎的變化決定上層建筑的變化B.事物發展是漸進性和連續性的統一C.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D.社會意識的內容根源于社會存在【解析】“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攀升”,這體現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的內容根源于社會存在,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D符合題意。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并不意味著我國經濟基礎發生變化。材料無涉及經濟基礎的變化,也無涉及上層建筑的變化,A不符合題意。材料強調的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變化,無體現事物發展的漸進性和連續性,B不符合題意。材料強調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受社會存在變化的制約,而不是強調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C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D。D鏈接高考5(18海南21)2018年4月13日,習近平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海南要牢固樹立和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上先行一步,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表率。這一論述包含的哲學道理有①社會意識的變革往往是社會變革的先導②先進的社會意識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③社會意識的變化與社會存在的變化具有同步性④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相互融合,沒有確定的界限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習總書記的論述:海南要牢固樹立和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上先行一步,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表率,①②體現了這一論述。③同步性的說法錯誤。④相互融合,沒有確定的界限的說法錯誤。故本題選A。A鏈接高考6(17全國III20) 2016年10月,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當今世界,網絡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全面融入社會生產生活。要強化互聯網思維,利用互聯網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優勢,推進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強化互聯網思維的依據是①互聯網思維決定了網絡時代社會形態的性質和面貌②互聯網思維適應了網絡時代社會生產和生活的需要③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水平是衡量社會意識先進與否的主要尺度④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變革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互聯網思維屬于社會意識,無法決定網絡時代社會形態的性質和面貌,①錯誤;互聯網思維能夠全面融入社會生產生活,適應網絡時代社會生產和生活的需要,所以要強化互聯網思維,②正確;先進的社會意識能夠正確反映時代的任務和要求,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而網絡信息技術水平并不是衡量社會意識正確與否的尺度,③錯誤;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能夠推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變革,因此要強化互聯網思維,④正確。故選C。C鏈接高考7(17全國III21)“爆竹聲中一歲除”是傳承千百年的中國春節習俗,然而2017年春節期間,許多人選擇少放甚至不放煙花爆竹,北京、上海等許多城市的煙花爆竹燃放量較往年大幅減少,空氣質量明顯改善。在從“放”到“少放”或“不放”的變化中,人們的環保意識不斷增強,綠色環保過春節正成為“新年俗”。年俗的這種變化表明:①社會意識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自主變化的②社會意識可以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③社會意識的變化總是滯后于社會存在的變化④社會意識的變化歸根到底是社會存在變化的反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隨看社會存在的變化而發展變化。固此,社會意識并不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自主變化的,①錯誤;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可以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也可以滯后于社會存在的變化,②正確,③錯誤;春節期間,北京、上海等許多城市的煙花爆竹燃放量較往年大幅城少,空氣質量明顯改善,說明人們的環保意識在不斷增強,從根本上說社會意識歸根到底是社會存在變化的反映,④正確;故選C。C鏈接高考鏈接高考8(21全國乙40)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向全黨提出了“兩個務必”的要求:“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1949年3月23日,黨中央從西柏坡動身前往北平時,毛澤東說,今天是進京的日子,進京“趕考”去;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習近平說:“直到今天,‘兩個務必’的教育還遠未結束,繼續‘趕考’的任務也遠未結束。我們一代一代共產黨人都要不斷地接受人民的‘考試’、執政的‘考試’,向人民和歷史交出滿意的答卷。”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我們黨永葆“趕考”的清醒,始終強調和堅持“兩個務必”,帶領人民砥礪前行、接續奮斗,在一場場歷史性考試中交出了優異的答卷,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在不斷“趕考”的背后,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如的“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1)結合材料并運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關系原理,說明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要永葆“趕考”的清醒。(12分)(3)人生是一個不斷“趕考”的過程。就青年如何在人生考試中交出合格答卷提出兩點看法。(4分)鏈接高考【答案】(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同時又具有相對獨立性,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趕考”意識是一種先進意識,反映了實踐要求和人民期盼,是奮斗精神的體現。永葆“趕考”的清醒,才能應對新的風險和挑戰,增強攻堅克難的勇氣;才能把握社會發展趨勢,增強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為民族謀復興。(3)堅定思想信念;提高能力本領;錘煉意志品質;涵養道德情操。鏈接高考9(21遼寧19) ★回望初心 踐行使命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回望過往的奮斗路,眺望前方的奮進路,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加強思想引導和理論辨析,正本清源,固本培元。電視劇《覺醒年代》是獻禮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的精品力作。該劇以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為敘事中心,全景展示近代中國驚心動魄的思想變革,真實再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中國共產黨在中華大地上孕育和誕生的過程。該劇在觀眾中掀起了巨大的情感波瀾,讓觀眾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青年“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矢志情懷和敢為人先的革命品格;該劇引導人們體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擔當,將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演繹得飽滿動人;該劇述往思來,向史而新,從歷史縱深處回望初心,鼓起共產黨人邁進新征程、 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2)結合材料并運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關系的知識,闡述《覺醒年代》的時代價值。【答案】(2)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覺醒年代》再現近代中國驚心動魄的思想變革,真實再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中國共產黨在中華大地上孕育和誕生的過程,讓當代中國人銘記歷史、升華民族記憶。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覺醒年代》能激發文化自覺、凝聚中國力量,迸發愛國情懷,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奉獻力量。鏈接高考10(2106浙江39)嘉興南湖紅船、井岡山八角樓革命舊址群、寧夏西寧縣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一件件實物、一處處舊址,一座座紀念館,記錄著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跡,承載著蘋命傳統和革命精神。我們對革命先輩足跡的每一次探訪,都是一次思想的陶冶和洗禮;與革命文物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一次精神的對話和傳承。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革命文物,傳承好紅色基因,不僅是黨和人民的共識,也成為各地政府和廣大群眾的切實行動。(2)運用社會意識的相關知識,說明為什么要傳承好紅色基因。【答案】(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的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傳統革命、革命精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紅色基因。這種紅色基因今天依然屬于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當代中國發展具有積極推動作用(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的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傳統革命、革命精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紅色基因。這種紅色基因今天依然屬于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當代中國發展具有積極推動作用11(19江蘇34)皮影、剪紙、微雕……曾幾何時,這些傳統手工藝不僅是鄉村社會中人們的娛樂方式,而且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過,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它們受到的關注越來越少,逐漸失去了往日的輝煌。對此,有人心懷憂慮,呼吁要對其進行扶持和保護。但是也有人認為,社會已經變化,該消亡的會消亡,該新生的會新生,沒有必要人為地去拯救。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相關原理.對材料中的兩種觀點進行評析。【解析】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皮影等傳統手工藝需要面對社會變化的現實;作出相應的變革和創新;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皮影等傳統手工藝仍然具有獨特的意義和價值,適當的扶持和拯救還是必要的。鏈接高考12(15海南25)2014年6月,由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項目,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歷史上,絲綢之路是中西人員交往、商業貿易的重要通道,促進了亞歐大陸經濟、文化、社會交流。在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當代,絲綢之路的合作精神正在發揚光大,我國倡導共享機遇、共迎挑戰,共創繁榮的理念,著力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我國發展與絲綢之路沿線各國之間的教育合作、經濟合作、民間交往,推進相關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互聯互通,增進相互了解和傳統友誼,得到了相關國家人民支持。民心相通為促進區域互聯互通奠定了堅實的民意基礎。運用社會意識作用的原理,說明為什么要倡導共享機遇、共迎挑戰、共創繁榮的理念。【解析】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預見社會發展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促進作用。(4分)我國倡導的共享機遇、共迎挑戰、共創繁榮理念符合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體現了時代發展要求;(3分)有利于凝聚共識,推動區域互聯互通,促進合作、共同發展。(3分)鏈接高考情境材料: 推動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情境材料: “銀發經濟”崛起并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勢力。近年來,面對人口老齡化的國情,一方面,隨著經濟發展帶來生活觀念的轉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消費結構和消費需求已經發生了顯著改變,普遍呈現品質化、多元化、個性化、便利化等趨勢,逐漸從生存型走向享受型。另一方面,十四五規劃指出“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深化公辦養老機構改革,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完善公建民營管理機制,加強對護理型民辦養老機構的政策扶持;發展銀發經濟,開發適老化技術和產品,培育智慧養老等新業態”;以及《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對養老服務體系改革的進一步規劃,“銀發經濟”崛起并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勢力,成為不少企業眼中的藍海。很多企業(含民營)抓住市場機遇,在供需兩端同時發力,了解老年消費的“需求”與“痛點”,積極開發適老化技術、設施和產品,提升市場規范化水平,提供差異化、個性化、高品質的產品與服務,豐富適老產品和服務供給,并在提升產品和服務數字化、智能化水平的同時開展適老化改造,幫助老年群體更好跨越“數字鴻溝。同時,市場監管等部門要加強監管,維護老年人消費權益,營造安全、便利、誠信的消費環境。這對實現銀發經濟市場供需平衡,滿足老年人的多樣化需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培育壯大經濟新動能,具有重要意義。探究思考:結合材料,運用“社會發展的規律”的知識,說明“銀發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勢力并成為當前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矛盾重要舉措的原因。實現途徑社會歷史的發展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社會歷史發展總趨勢生產力生產關系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規律上層建筑造應經濟基礎的規律前進的、上升的過程是曲折的階級社會——階級斗爭社會主義社會——改革決定反作用經濟基礎上層建筑決定反作用實踐通 過不斷 解決核心考點:2、社會基本矛盾運動3、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1、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1)地位:生產活動(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2)作用: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著社形態的更替。核心考點:2、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社會生產方式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生產關系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決定作用;核心)產品的分配方式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生產力水平的標志核心考點:2、社會基本矛盾運動2、社會生產方式(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有機結合和統一構成社會的生產方式。生產力(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改造自然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生產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關系生產力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核心考點:2、社會基本矛盾運動3.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首次解開歷史領域“斯芬克斯”之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 ①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統一。②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是是社會生產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發展變化,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③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時,它對生產力發展起阻礙作用。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 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②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就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上層建筑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區別) 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方法論意義 (1)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調整生產關系使之適合生產力狀況,調整上層建筑使之適合經濟基礎狀況并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從而促進生產力發展,推動社會進步。(2)要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核心考點:2、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疑難解析】1.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含義經濟基礎:指生產關系的總和。上層建筑:包括社會意識形態;制度、組織和設施;社會意識形態——比如: 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學、藝術等組織設施——比如:軍隊、警察、監獄、法庭、政府部門、黨派等國家機關和政治組織等2.兩對基本矛盾的地位與作用不是并列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更根本,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是在前者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3.社會基本矛盾與社會發展基本規律在本質內容上是一致的,注意語言表述的不同。4.社會基本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經濟基礎(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決定反作用(適合-促進, 不適合-阻礙;注意為先進經濟基礎服務促進生產力發展,反之阻礙)上層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社會存在范疇)意識形態(社會意識范疇)核心考點:3、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總趨勢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社會發展是人們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不斷的解決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實現(動力、方式),并推動社會歷史從低級向高級發展。實現途徑 在階級社會里 表現:被剝削階級反對剝削階級的斗爭,是對抗性的矛盾解決方式: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過程:被剝削階級反對剝削階級的斗爭,迫使統治階級 不得不調整某些經濟和政治關系,使社會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緩和,從而或多或少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當舊的生產關系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時,只有通過先進階級反對反動階級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建立新的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內容),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可以通過改革即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方式)。改革(性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注意改革的前提)(根本目的)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改革(意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特別提示】1.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在社會主義社會,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社會發展的主體動力——人民群眾。2.共產主義的目標與實現方式(1)目標: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共產主義的目標是消滅階級對立,建立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這個聯合體中,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2)實現方式:人類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不斷解決社會基本矛盾,推動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發展。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走向共產主義,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3.社會基本矛盾 社會主要矛盾區別 社會基本矛盾,是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 社會主要矛盾是在某一歷史階段對社會發展起著領導和決定作用的矛盾。聯系 社會基本矛盾和社會主要矛盾兩者之間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個別的關系。社會基本矛盾是整個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自始至終的根本矛盾,它規定著社會發展全過程的本質,也規定著社會的主要矛盾; 而社會主要矛盾則是社會基本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直接表現。13(21河北15)馬克思指出:“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以他對自己的看法為根據,同樣,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存沖突中去解釋。”這體現了:①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依賴性 ②思想變革是時代變革的先導③生產方式對整個社會生活具有決定作用 ④社會歷史是由有意識的人的活動構成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鏈接高考【解析】馬克思指出要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去解釋意識,而不是以意識為依據,表明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依賴性,①符合題意。思想變革是時代變革的先導,與馬克思強調的“判斷一個變革時代不能以它的意識為依據”相悖,②不符合題意。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馬克思指出要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沖突中去解釋意識,而不是以意識為依據去判斷一個變革時代,表明生產方式對整個社會生活具有決定作用,③符合題意。材料強調社會意識離不開社會存在以及生產方式對社會生活的作用,不涉及社會歷史的構成,④排除。故本題選B。14(20研考2)人們能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是因為:A.歷史規律和自然規律有驚人的相似B.人類歷史發展存在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C.歷史總是在循環往復中不斷向前發展 D.人類已經完全掌握了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解析】A選項錯誤,歷史規律與自然規律是不同的。自然規律起作用是自發的,離開了人的活動也同樣起作用,而歷史規律起作用離不開人的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的參與。B選項正確,人們之所以能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正是由于歷史的發展有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發揮能動性就能認識和把握這些規律。C選項錯誤,事物的發展是波浪式前進和螺旋式上升的,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歷史的發展同樣如此,并不是循環往復的。D選項錯誤,認識發展具有無限性和反復性,人類還沒有完全掌握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B鏈接高考15(20全國Ⅲ23)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一部體現對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民眾各個方面全力平等保護的基礎性法律,對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依法維護人民權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都具有重大意義。制定民法典體現的唯物史觀原理是:①經濟基礎的變革總是先于上層建筑的變革②上層建筑為經濟基礎服務時,就能推動生產力發展③上層建筑的變化發展離不開社會意識的推動作用④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發展的要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經濟基礎的與上層建筑的變革不一定同步,在時間上可先可后,①中“總是”表述錯誤,不選;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才能推動生產力發展,②表述錯誤,不選;③④表述正確且符合題意,選D。D鏈接高考17(18江蘇33)2018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演講中指出,“中國40年改革開放給人們提供了許多彌足珍貴的啟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這段講話蘊含的哲理是A.必須尊重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 B.必須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C.上層建筑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的狀況 D.生產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B鏈接高考16(20浙江29)浙江省某縣以深化林權制度改革為契機.引導社會資本“上山入林”,使胡柚、山茶油、猴頭菇等“三寶”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法寶。這說明A.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B.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C.生產力的發展遲早引起生產關系的變化D.經濟基礎的變化決定上層建筑的變化A18(16全國I22)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關于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意見》強調,推動中國特色和諧勞動關系的建設和發展,最大限度增加勞動關系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從唯物史觀看,之所以重視是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是因為:①勞動關系是生產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著生產關系的性質②勞動關系矛盾是制約生產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矛盾③勞動關系矛盾的解決決定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④正確解決勞動關系矛盾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本題考查生產關系的內涵以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關系,這些知識點基本都是屬于記憶的知識點,理解起來難度不大.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決定著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而非勞動關系(生產關系范疇)決定生產力。①③錯誤。答案選C。C鏈接高考鏈接高考19(18全國Ⅰ40)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我國改革開始于農村,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是我國農村改革的主要發源地。我國農村改革始是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的。材料一 1978年冬,小崗村的18戶村民以“敢為天下”的精神,在一紙大包干的“秘密契約”上按下鮮紅的手印,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改革如同釋放了魔力,次年,小崗村迎來大豐收,糧食總產達133萬斤,一舉結束20余年吃國家救濟糧的歷史,并首次歸還國家貸款800元,進入新時代,小崗村大力推進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成立集體資產股份合作社并發放股權證,實現了村民從“戶戶包田”到“人人持股”的轉變217年,小崗村集體收入突破82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長70%以上。 (1)小崗村的改革發展實踐證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講常新,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原理加以說明。(3)請就新時代青年學生如何發揚小崗村“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提出三條建議【答案】(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適合生產力狀況的生產關系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不適合生產力狀況的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在社會主義社會,改革是解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解放生產力的基本方式,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小崗村進行“大包干”改革、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和土地流轉,發展集體股份經濟,不斷破除阻礙農業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和經營機制弊端,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發展。 (3)破除舊思想舊觀念的束縛;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勇于探索培養創新精神;在不懈奮斗中實現夢想。鏈接高考20(21湖南19)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黨的百年歷史既是一部順應時代潮流的歷史,也是一部奮發有為的歷史。十月革命勝利,社會主義興起,中國共產黨從這個世界大勢中產生,走在了時代前列;抗日戰爭時期,黨從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人民抗日救亡強烈愿望的大勢出發,團結帶領人民贏得了抗日戰爭偉大勝利;二戰后,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壯大,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風起云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正是順應這一時代大潮的產物。基于對世界大勢和我國國情的深刻洞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的決策,一往無前拉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大幕。十八大以來,黨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時代,奮力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結合材料,運用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知識,說明中國共產黨在百年歷史中是如何順勢而為,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發展的。鏈接高考【答案】①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由低級向高級的、是前進的、上升的。中國共產黨順應時代潮流,把握世界大勢,奮發有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②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從中國共產黨到抗日戰爭時期到解放戰爭時期,作為“主心骨”,中國共產黨始終帶領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③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但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進行社會主義建設。④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但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過社會主義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改革是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自1978年進行改革開放,改變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面貌。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迎來了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中國人民迎來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可由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巨變替換)。⑤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奮力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探究思考:上述《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節選是如何體現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立場和根本的工作方法的?這樣做的唯物史觀依據是什么?《意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著力解決老年人在養老、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社會參與等方面的現實需求問題,深入挖掘老齡社會潛能,激發老齡社會活力,讓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切實增強廣大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意見》特點之一強調廣泛動員社會參與,調動群團組織、社會組織和機關企事業單位的積極性,注重發揮家庭養老、個人自我養老的作用,形成多元主體責任共擔、老齡化風險梯次應對、老齡事業人人參與的新局面。《意見》提出,各地在制定涉及老年人利益的具體措施時,應當征求老年人的意見。建立完善涉老婚姻家庭、侵權等矛盾糾紛的預警、排查、調解機制。加強老年人權益保障普法宣傳,提高老年人運用法律手段保護權益意識,提升老年人識騙防騙能力。完善老年人監護制度。建立適老型訴訟服務機制,為老年人便利參與訴訟活動提供保障。《意見》提出,深入開展人口老齡化國情教育。實施中華孝親敬老文化傳承和創新工程。持續推進“敬老月”系列活動和“敬老文明號”創建活動。將為老志愿服務納入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和高校學生實踐內容。加強老年優待工作。加強宣傳引導,營造良好敬老社會氛圍。······情境材料: 《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部分解讀核心考點:4、社會歷史的主體1、人民群眾的地位: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1)社會歷史是由人的實踐活動構成的,每個人都是歷史活動的參與者,但人們在歷史發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質和大小是不同的。(2)唯物史觀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發展的基本觀點出發,強調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資料生產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2.人民群眾的含義: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質的規定性)作用的人們(量的規定性;群體概念),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在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民群眾具有不同的內涵(歷史范疇);但無論怎樣變化,勞動群眾都是人民群眾的主體部分。我國現階段人民群眾的范圍: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和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愛國者,都屬于人民群眾。核心考點:4、社會歷史的主體3.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或社會歷史的主體的原理)【世界觀】: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①人民群眾作為物質生產的承擔者和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創造了人們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資料。②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③人民群眾(既包括腦力勞動者,也包括體力勞動者)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①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②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③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①地位:人民群眾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②表現:在階級社會,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制度的更迭,都是通過人民群眾的革命實現的。在社會主義社會是通過人民群眾推動改革實現社會變革的。③實現方式:人民群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創造和改變社會關系,從而不斷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和發展。【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走與群眾實踐相結合的道路。反對英雄史觀,反對脫離群眾的言行。核心考點:4、社會歷史的主體4.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1)黨的群眾觀點:①內容: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 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②地位:群眾觀點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立場和根本觀點,是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出發點(2)黨的群眾路線:①內容: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②地位: 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3)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意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并成功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也是推動改革開放不斷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4)基本要求(在新時代如何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①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必須發揮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權益,更好地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學以致用: 習主席新年賀詞充滿人民情懷大國之大,也有大國之重。千頭萬緒的事,說到底是千家萬戶的事。我調研了一些地方,看了聽了不少情況,很有啟發和收獲。每到群眾家中,常會問一問,還有什么困難,父老鄉親的話我都記在心里。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我也是從農村出來的,對貧困有著切身感受。經過一代代接續努力,以前貧困的人們,現在也能吃飽肚子、穿暖衣裳,有學上、有房住、有醫保。全面小康、擺脫貧困是我們黨給人民的交代,也是對世界的貢獻。讓大家過上更好生活,我們不能滿足于眼前的成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探究思考:習主席新年賀詞“ 大國之大,也有大國之重。千頭萬緒的事,說到底是千家萬戶的事。”“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體現了黨和國家什么樣的發展理念?說說其背后的唯物史觀依據?21(21遼寧16)16.1950年,沈陽第一機器廠承擔了鑄造新中國第一枚金屬國徽的任務。當時條件艱苦,工人們刻苦攻關,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了這項光榮的任務。這枚重達487千克的國徽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見證了歷史的變遷和時代的發展。這告訴我們:①勞動者在勞動中確證并實現自身的價值②勞動是人類改造自然維持自身生存的活動③勞動是主體克服客體為自然立法的活動④勞動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歷史的劇作者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B鏈接高考【解析】材料講述沈陽第一機器廠的工人們刻苦攻關,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了新中國第一枚金屬國徽光榮的任務,體現了勞動者在勞動中確證并實現自身的價值 。①符合題意。工人制造的這枚國徽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見證了歷史的變遷和時代的發展,側面說明勞動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歷史的劇作者。④符合題意。勞動是人的本質。勞動是人類改造外部自然界、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界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使自然物滿足人的物質生活需要,同時改造著人自身的有目的的實踐活動。②說法錯誤。③勞動是主體克服客體為自然立法的活動違背了規律的客觀性,說法錯誤。22(2101浙江32)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電視劇《石頭開花》用10個故事向觀眾展示:各族干部群眾以及社會扶貧力量齊心協力,克服重重困難,終于戰勝貧困,并形成了“就算是石頭,也要讓它開出花來”的脫貧攻堅精神。這生動地說明,人民群眾是:①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②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③變革生產關系的主力軍 ④變革社會制度的決定力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鏈接高考A【解析】材料講述各族干部群眾以及社會扶貧力量齊心協力,克服重重困難,終于戰勝貧困,并形成了脫貧攻堅精神,說明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①②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涉及變革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③④與題意無關。23(21遼寧16)1950年,沈陽第一機器廠承擔了鑄造新中國第一枚金屬國徽的任務。當時條件艱苦,工人們刻苦攻關,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了這項光榮的任務。這枚重達487千克的國徽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見證了歷史的變遷和時代的發展。這告訴我們:①勞動者在勞動中確證并實現自身的價值②勞動是人類改造自然維持自身生存的活動③勞動是主體克服客體為自然立法的活動④勞動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歷史的劇作者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B鏈接高考【解析】材料講述沈陽第一機器廠的工人們刻苦攻關,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了新中國第一枚金屬國徽光榮的任務,體現了勞動者在勞動中確證并實現自身的價值 。①符合題意。工人制造的這枚國徽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見證了歷史的變遷和時代的發展,側面說明勞動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歷史的劇作者。④符合題意。勞動是人的本質。勞動是人類改造外部自然界、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界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使自然物滿足人的物質生活需要,同時改造著人自身的有目的的實踐活動。②說法錯誤。③勞動是主體克服客體為自然立法的活動違背了規律的客觀性,說法錯誤。24(19海南21)馬克思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下列對此理解正確的是①創造歷史的人們的意識決定了社會歷史的發展②人們創造歷史的活動總是受到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③社會歷史的發展與人們的主觀動機沒有本質的聯系④社會歷史是由有意識、有目的的人的活動及其結果構成的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D鏈接高考【解析】①創造歷史的人們的意識決定了社會歷史的發展,是唯心史觀,錯誤。社會歷史是由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實踐活動構成的,③社會歷史的發展與人們的主觀動機沒有本質的聯系說法錯誤。材料強調人不能隨心所欲的創造歷史,人們創造歷史的活動總是受到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②④符合題意。答案選D。25(16全國III22)從唯物史觀看,之所以謳歌勞動者,是因為:①勞動者是創造歷史的社會主體和真正英雄②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者在勞動創造中的作用日益融合③勞動者額知識結構隨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優化④勞動者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本題強調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分析,而勞動者是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真正的英雄,而且勞動者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②③說法不構成題設原因。故選B。B鏈接高考26(19全國Ⅱ40)習近平在2019年新年賀詞中說:“2019年,有機遇也有挑戰,大家還要一起拼搏、一起奮斗……這個時候,快遞小哥、環衛工人、出租車司機以及千千萬萬的勞動者,還在辛勤工作,我們要感謝這些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守護者。”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有一條往返1208公里、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的雪線郵路,它是溝通藏區與內地的郵政主動脈,黨中央的聲音和各種郵件通過郵車送上雪域高原。郵車駕駛員其美多吉秉持“人在,郵件在!”的敬業精神,憑借精湛的駕駛技術和豐富的出車經驗,克服缺氧、“風攪雪”、孤寂等困難,駕駛郵車奔馳在白雪皚皚的“生命禁區”,服務藏區30年,未發生一次責任事故,給雪域高原的人們帶去美好生活的希望,“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郵車駕駛員,但看到老百姓拆包裹的樣子,心里就開心。”2018年,其美多吉帶領班組的康巴漢子們安全行駛62.49萬公里,向西藏運送郵件41萬件,運送省內郵件37萬件。他們用奉獻、忠誠與生命鑄就了愛崗敬業、頑強拼搏的雪線郵路精神。2018年,其美多吉所在的康定-德格郵路被交通部命名為“其美多吉雪線郵路”。 其美多吉被評為“時代楷模”和“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1)以其美多吉為代表的雪線郵路勞動者的事跡,生動詮釋了“千千萬萬的勞動者是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守護者”的道理,運用社會歷史主體的知識加以說明。(12分)鏈接高考【解析】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變革的決定力量。郵車駕駛員們是平凡的勞動者,他們用辛勤的勞動為藏區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做出貢獻;用奉獻、忠誠和生命熔鑄的雪線郵路精神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激勵人們在平凡崗位建功立業。27(19全國Ⅲ39)歷史上,風沙、鹽堿、內澇肆虐,蘭考民生艱難、百姓貧苦。上世紀六十年代,“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依靠群眾,開啟治理“三害”的征程,改善了蘭考自然環境,形成了“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2014年,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習近平總書記選擇蘭考作為聯系點,叮囑當地干部要切實關心貧困群眾,帶領群眾艱苦奮斗,早日脫貧致富。“改變蘭考貧困的面貌,讓百姓過上好日子。”蘭考縣委牢記總書記囑托,把脫貧作為第一民生工程,提出了“三年脫貧,七年小康”的奮斗目標。蘭考廣大黨員干部密切聯系群眾,深入調查研究,找到了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制定了切實可行的脫貧措施。在焦裕祿精神的鼓舞下,蘭考人民團結奮斗,因地制宜,創造性地建立“公司+貧困戶”“經營大戶+貧困戶”等模式,發展溫室大棚種植、畜牧業、民族樂器制作等產業,打贏了艱苦卓絕的脫貧攻堅戰。2017年,蘭考在河南省率先摘掉貧困縣的帽子。2018年,蘭考入選中國“幸福百縣榜”。結合材料并運用唯物史觀知識,說明在脫貧致富實踐中蘭考縣委是如何貫徹群眾路線的。鏈接高考【解析】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蘭考縣委心系群眾,把扶貧脫貧作為第一民生工程;深入群眾調查研究,從群眾中獲取智慧和辦法;帶領群眾艱苦奮斗,充分發揮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28(17全國I40)“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節期間,大型文化類競賽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在中央電視臺播出,成為陪伴人們歡度新春佳節的一道文化大餐。《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組以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為己任,僅僅抓住受眾的中國詩詞文化情結,在賽制和表現形式等方面大膽創新。比賽詩詞涵蓋《詩經》、楚辭、唐宋詩詞、毛澤東詩詞等,主要選自中小學教材,聚焦愛國、仁義、友善等主題。參賽選手來自各行各業,有學生、教師,有工人、農民、公務員,有海外華人、外國留學生。嘉賓現場點評,或分析詩詞的深刻內涵,或發掘詩詞的道德價值,或講述詩詞背后的歷史故事。賽會設置競猜、“飛花令”等環節,啟用水霧臺、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設計,應用新媒體互動、多屏傳播等技術手段,打造出一場全民參與的詩詞文化盛宴。節目的播出,引起強烈的反響,總首飾觀眾超過11億人次,引發新一輪中國詩詞熱。(2)結合材料,運用社會歷史主體的知識說明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文化中如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12分)鏈接高考【解析】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和歷史創造者;樹立人民是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體的意識;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和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內涵和現實價值;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加以傳承發展;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29(19天津13)材料一 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展現出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和勇氣。長期以來,大運河面臨著遺產保護壓力巨大、傳承利用質量不高、資源環境形勢嚴峻等突出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寶貴遺產。2019年2月,國家出臺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簡稱《規劃綱要》),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這對于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有重要作用。(1)結合材料,運用社會歷史觀的知識,分析國家出臺《規劃綱要》的哲學依據。鏈接高考【解析】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針對大運河保護傳承存在突出問題,國家出臺《規劃綱要》。②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具有積極作用。《規劃綱要》的出臺對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具有重要作用。③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規劃綱要》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30(15安徽39)材料二 實現經濟穩中有進,要求政府弱化GDP考核機制,弱化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盲目投資的沖動,著力解決收入、就業、社保、治安、環保等民生問題;要求政府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激發人民群眾無窮的智慧和創造力;要求政府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把政府工作全面納入法治軌道,建設法治政府。(2)運用整治生活知識說明材料二中對政府要求的理論依據,并從認識社會“正確認識社會”角度對材料二進行哲學思考。鏈接高考【解析】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面對穩中有進的要求,必須轉變發展觀念。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政府要深化行政體制改革,保障經濟平穩發展。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必須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著力解決民生問題,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熱情。31(15天津12)經濟下行與新增勞動力就業壓力是當前宏現經濟面臨的突出問題.2010年至2014年我國經濟增長率分別是:10.3%,9.2%,7.8%,7.7%和7.4%;《中國勞動保障發展報告(2014)》顯示,2013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9.2億,之后幾年每年新增勞動力數量將維持在1600萬人左右的水平。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是硬道理,“要穩住速度,確保經濟平穩運行,確保居民就業”(3)運用《生活與哲學》中關于社會歷史的知識,說明“穩增長、保就業”政策的理論依據。(10分)鏈接高考【解析】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反作用。“穩增長、保就業”的政策是對經濟下行和就業壓力大的反映,并有利于該問題的解決。②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遵循這兩個規律,旨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動經濟發展。③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保就業才能滿足人們的基本物質生活需要。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32(20天津18)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中國歷史上首個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事異時移,法隨時變。這是一部充分體現時代特點的民法典——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強化互聯網時代個人信息保護……民法典與時俱進,為解決21世紀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貢獻中國智慧。民為邦本,法系根基。這是一部有效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破解高空拋物墜物難題,維護小區業主合法權益……民法典聚焦百姓關切,強化保護人民權利,為百姓安居樂業提供法治保障。運用“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的知識,談談對上述材料的理解。(12分)鏈接高考【解析】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民法典的出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變化,為解決時代面臨的新問題提供重要法治保障。②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民法典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③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民法典把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追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0001.好看-時隔21年,黨中央國務院為何出臺新時代的老齡工作意見?|新聞1+1[高清版].mp4 0001.看看新聞網-視頻|習主席新年賀詞引起上海市民強烈共鳴.mp4 必修四第十一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 復習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