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5課 人民解放戰爭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了解全面內戰爆發及人民解放戰爭進程分析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統治滅亡的原因,探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和意義。 【核心素養目標】 1.從唯物史觀角度理解抗戰勝利后影響國共兩黨關系的因素及兩黨矛盾斗爭的實質。了解全面內戰的爆發及戰略防御階段的戰爭進程,對國民黨發動內戰的原因進行歷史解釋。從唯物史觀角度對國民政府的統治危機作出歷史解釋。 2.立足于時空觀念,認識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分析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的原和意義,培養以人民利益為重、造福人民的家國情懷。教學重點 重慶談判、解放區土地改革、三大戰役、渡江戰役教學難點 國民黨政權覆滅的原因;分析新民主義革命勝利的原因及意義教學方法 列表歸納法、比較法、問題探究法、講授法。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圖片展示】當時報紙關于接收的報道。 【過渡語】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政府派遣大批軍政人員前往原日本占領區,共接收了日偽工廠2411座,價值約20億美元;還接收了日本侵占的大量物資、金銀等,價值在10億美元以上。這些資產完全由國民黨官僚資本集團控制。接收大員們貪婪地掠奪財物,接收變成“劫收”。 新課教授 一、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 1、重慶談判 【學生活動】閱讀課文相關內容及以下材料,概括重慶談判的背景。 【材料展示】 材料一 材料二 在中國人民面前擺著兩條路,光明的路和黑暗的路。有兩種中國之命運,光明的中國之命運和黑暗的中國之命運。現在日本帝國主義還沒有打敗,即使把日本帝國主義打敗了,也還是有這樣兩個前途。或者是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中國,就是說,光明的中國,中國人民得到解放的新中國;或者是另一個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分裂的、貧弱的中國,就是說,一個老中國。 ——1945年4月中共七大開幕詞《兩個中國之命運》 材料三 抗戰結束之后,民主憲政不容再緩……當此長期抗戰勝利結束的時期,正是建國大業開始的機會……只要是在革命建國的最高原則三民主義不至動搖,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法統不致紊亂的前提之下,一切問題無不可以推誠相與,方能求得合理合法的解決。 ——1945年9月4日蔣介石發表《抗戰勝利告全國同胞書》 材料四 材料五 目前與共產黨談判,乃系窺其要求與目的,以拖延時間,轉移國際視線,俾國軍抓緊時機,迅速收復淪陷區中心城市。待國軍控制所有戰略據點、交通線,待寇軍完全受降后,再以有利之優越軍事形勢與共產黨作妥協談判。如彼不能在軍令、政令統一原則下屈服,即清剿之。 ——蔣介石給國民黨各戰區司令長官的絕密電報(1945年9月20日) 【教師活動】根據學生回答內容進行補充講解。 【圖片展示】重慶談判舊照片 2、政治協商會議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找出會議召開的內容與結果。 二、全面內戰的爆發 1、爆發標志——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 2、粉碎國民黨全面進攻 材料 1946年9月16日,毛澤東提出“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敵的原則,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以運動戰為主要作戰方法。” 【學生活動】梳理粉碎國民黨全面進攻的方針、時間與結果。 3、粉碎國民黨重點進攻 材料 1947年3月18日晚,毛澤東提出“我軍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毛澤東選集》 【學生活動】梳理粉碎國民黨重點進攻的時間、過程與結果。 三、國民黨政權的統治危機 1、經濟危機 材料 “金圓券,滿天飛,花花綠綠好東西。早上可以買頭牛,晚上只能買只雞。十萬金圓券,只夠量升米”這段唱詞出自題為《金圓券滿天飛》的說唱新聞。阿炳不滿政治腐敗、物價飛漲、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將這些現象編成幽默辛辣的唱詞在街頭演唱,被當局以戒毒為名關進中獨山戒煙所數月。 2、政治危機 民黨的反動政策和官僚資本的巧取豪奪,使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受到殘酷的壓迫和剝削,民族資產階級也受到排擠和打擊,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下降,民不聊生。國民黨在人民中的信譽一落千丈。 【圖片展示】制憲國大,教師講解國民黨專制獨裁統治。 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1、解放區土地改革 【圖片展示】中國土地法大綱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梳理土地改革的時間、地點、內容及意義。 【拓展1】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土地政策的演變。 2、戰略反攻序幕——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教師活動】 3、戰略決戰——三大戰役 【教師活動】 意義:三大戰役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4萬人,基本摧毀了國民黨的主要軍事力量,為中國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4、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梳理會議的時間、地點、內容及意義。 【教師活動】講解西柏坡精神。 5、北平和談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梳理和談的背景、過程及結果。 6、渡江戰役 材料 把共產黨阻止在長江北岸……司徒雷登大使曾說:劃江而治,搞一個國共兩黨“南北朝”……美國人的一廂情愿,構成了李宗仁全部言和活動的精神支柱。 ——《解放戰爭全記錄》 【教師活動】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朱德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在西起湖口、東至江陰的戰線上,分三路發起渡江戰役,迅速突破長江防線。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總統府,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結束。 材料 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毛澤東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視頻播放】渡江戰役紀錄片剪輯 7、人民解放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和意義 【教師活動】 (1)原因: ①國民黨方面:因不能解決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不能應對中國社會的發展要求,不能代表廣大民眾的切身利益,從而失去了民眾的支持。 ②中國共產黨:始終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支持。 (2)意義: ① 對中國:揭開了中國歷史新紀元; ② 對世界:20世紀人類歷史上最具影響的偉大事件之一;(壯大了和平民主力量) ③ 理論上:是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勝利;·隨堂訓練 3道單選題歷史時空課堂總結作業布置 完成課時作業第25課板書設計 第25課 人民解放戰爭 一、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 1. 重慶談判:1945.8 2. 政協會議:1946年 二、全民內戰的爆發 1. 爆發:1946.6 2. 粉碎全面進攻 3. 粉碎重點進攻 三、國民黨政權的統治危機 1. 經濟危機:通過膨脹、物價飛漲 2. 政治危機:信譽下降,召開“國民大會” 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1. 戰略反攻:1947年6月,挺進大別山 2. 戰略決戰:三大戰役 3. 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 4. 北平談判 5. 渡江戰役,國民黨統治覆滅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