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第二節 海陸的變遷(教學反思)中山市永寧中學 羅萍波一、本課的成功之處:本課在小欖鎮課堂教學競賽中獲一等獎,是我校全體地理教師精心設計的課程精品,本課的亮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善于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本課開始先復習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然后順勢導入新課“海陸輪廓是怎樣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變的嗎?”,既鞏固了上節課的知識,又較好地創設了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進一步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在學習“大陸漂移”時,用動畫演示“非洲大陸”和“南美洲大陸”的拼合效果,也較好地創設了教學情景。2、充分估計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效突破教學難點。這節課內容比較抽象,學生要完全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我在教學中注意用一些形象生動的例子和動畫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講述“滄海桑田”時采用了實例分析法,利用“喜馬拉雅山巖層中發現海洋生物化石”、“我國東海海底發現古河流遺跡”等實例分析海陸變遷的原因。講授“板塊張裂運動”和“碰撞擠壓運動”時采用動畫演示,使學生清晰地看到“裂谷”和“海洋”的生成過程,以及“海洋消亡”和“山脈隆起”的過程,十分形象也容易記憶,不但輕易突破難點,學生也樂于接受。3、教學設計側重科學觀念、科學興趣和科學方法的培養,具有較強的探究性。考慮到初一學生心智還比較幼稚,好奇心強的特點。我在教學中采用推測探究法設計教學過程。首先讓學生通過“喜馬拉雅山發現古代海洋生物化石”等實例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海陸是變遷的。然后用動畫演示“非洲大陸”和“南美洲大陸”的拼合效果,引出“魏格納與大陸漂移假說”的故事,使學生從更深層次上認識海陸變遷。最后通過“大陸為什么為漂移?”自然地引出 “板塊學說”,在介紹了學說內容后,重點放讓學生運用板塊學說的觀點解釋地理現象。特別是通過對汶川地震的原因分析,以及對“地震前兆”和“地震時應采取的措施”等拓展性知識的學習,培養了學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地理是非常有用的,達到活學活用的目的。4、教學過程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具體要求。在整個過程中,以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為指導思想,在對教材處理中,創設教學情景,化抽象為具體,并提出富有啟發性和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歸納,注意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習慣。二、本課不足之處:1、由于本節課內容較為抽象,教學中補充了一些拓展性知識幫助學生理解所學內容,加大了教學容量,使時間顯得略緊。在試教過程中有個別班不能完成最后的知識競賽,顯得美中不足。2、還有一些細節的地方注意不夠,例如,沒有引導學生觀察亞洲的阿拉伯半島和印度半島位于“印度洋板塊”,學生往往以為它們位于“亞歐板塊”。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2 頁 (共 2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第二節 海陸的變遷(教學建議)中山市永寧中學 羅萍波一、適用教育對象及使用建議: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適用于普通學校的學生。我校是一所處于城鄉結合處的普通中學,學生的基礎良莠不齊,知識面狹窄。我在教學設計中增加了不少拓展性知識,幫助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建議教師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適當采用,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優化教學效果。二、適用教學條件及調整建議:由于本課內容較為抽象,我在教學中采用了一些生動形象的動畫突破教學難點,化抽象為具體,所以教室需要具備多媒體設備。如果不具備多媒體設備,可以采用活動幻燈片或模型演示,再加上板圖和自制的南美洲和非洲洲輪廓拼圖配合教學,效果也不錯。三、突破難點的教學建議:利用板塊學說解釋地理現象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中一定要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自己讀圖分析,活學活用,加深感受和理解。四、提高課堂效率的建議:本課容量較大,拓展性知識多,為了提高課堂效率,建議教師在課前先把學案發給學生預習,讓學生課前先對主要學習內容和拓展性材料有所了解,這樣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且可以減輕課堂的學習負擔,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用于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的教學。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1 頁 (共 1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共28張PPT)21世紀教育網精品教學課件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永寧中學: 蘇平、羅萍波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在古代,居住在地中海沿岸的人們,把地中海東的地方稱“亞細亞”,是“東方日出之地” 。歐洲是歐羅巴洲的簡稱,在古代地中海人的語言中是“西方日落之地”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簡稱。源自古希臘文,是“陽光灼熱的大陸”。美洲是亞美利加洲的簡稱,以意大利航海家亞美利哥的名字命名。它又分為北美洲和南美洲。大洋洲是“大洋中的陸地”的意思。南極洲因位于南極地區而得名。蘇伊士運河:位于埃及東北部連接亞非兩大洲的蘇伊士地峽上,開鑿于1859-1869年,溝通了地中海和紅海,大大縮短了從歐洲和北美洲到印度洋沿岸的航程。 巴拿馬運河: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人工河道,位于南北美洲分界線處巴拿馬共和國中部的巴拿馬地峽,全長82千米,可通行6萬噸級船舶。 請閱讀材料:臺灣海峽在2億多年前為海洋,在距今約4000萬年左右,受到地球表面的地殼運動的影響,第一次上升為陸地 ,以后,海峽地區的地殼時升時降,使得臺灣地區與中國大陸時分時離。思考:1.材料說明了什么問題?2.你相信海陸在不斷變遷嗎?(3)日本位于板塊交界的地帶,所以日本是一個多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國家。(4)幾乎全在海洋的板塊是 板塊。火山地震太平洋日本(1)汶川地震震中位于 板塊和 板塊的交界處;屬 火山地震帶。(2)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 地處 板塊和 板塊的交界處,在 火山地震帶上。四川日本亞歐印度洋地中海—喜馬拉雅太平洋亞歐環太平洋8、汶川地震的成因:地處 板塊與 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比較 。亞歐印度洋活躍位于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來的災害1、動物反應異常;2、地形突變和地下水異常;3、有地光和地聲等。地震前兆:首先,遇到地震時,要保持鎮靜,不要驚慌。①采取就地避震措施,躲在堅固的臺椅或者其它家具下。②注意保護頭部。③地震過后,要有秩序地轉移到室外空曠處。①要盡量遠離重大建筑物及高壓電線。②迅速向空曠處轉移。發生地震時,我們該怎么做呢?在室內:在室外:如果你所在的地方發生了地震怎么逃生?遇到地震時,假如你正在第16層的高樓上的家中做作業,你應該采取的措施是( )A.對著窗外大聲呼救B.馬上乘電梯下樓C.躲到廁所、儲藏間等較小的房間內D.從安全門走到樓梯下樓C若發生地震,下列避震方法哪些是正確的?( )A. 在家中(樓房),選擇浴室、廁所等空間小、不易塌落的空間避震,不能使用電梯。B. 在教室,應在老師的指揮下迅速用書包護住頭部,躲在課桌下、抓緊桌腳;主震過后,迅速有序地撤離教學樓。C. 在操場或室外,躲在教學樓等建筑物墻腳、屋檐下,或馬上回到教室去。D. 在野外,躲在山腳、陡崖下,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山下方向跑,逃離滾石流。E. 在行駛的車內,應抓牢扶手,躲在車內,不要下車。F. 無論在何處躲避,都要盡量用棉被、枕頭、書包或其他軟物體保護頭部。ABF地震和火山活動在很短的時間改變地表的形態在學校怎樣避震別回教室去!在家庭怎樣避震在戶外怎樣避震2億年前6500萬年前1、為什么南極洲會有煤層?2.澳大利亞被稱為“世界活化石博物館”,有許多特有的古老生物,動物進化緩慢,你能解析其中原因嗎?與其他洲相連時有煤層存在,南極洲漂移時把煤層帶走澳大利亞本和美洲大陸是相連的 ,由于澳大利亞漂移后遠離其他大陸,海洋阻礙了各大陸間的動物遷徙與交流煤炭是古代植物深埋地底下演變而來的,而現在南極的氣候幾乎不支持綠色植物生存。這個事實說明南極洲原來的位置 (是/不是)寒帶,它是后來 到現在位置的。現代科考發現:在寒冷的南極大陸發現煤漂移不是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七年級地理上冊】 教學設計 (中山市永寧中學 羅萍波)課題 陸地和海洋第二節 海陸的變遷 課型 新授課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運用實例說明海陸變遷的原因。(2)運用地圖說明大陸漂移、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規律。2、能力目標:通過對海陸變遷、大陸漂移、及板塊運動的分析,培養觀察、感知、分析、歸納、表達等認知能力,及主動探究學習的能力。3、情感目標:(1)通過魏格納的故事,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創新精神。(2)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觀點。(3)培養學生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逐步體會學習和生活必須具有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重 點 1、了解大陸漂移的基本觀點,認識大陸漂移的證據。2、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并能解釋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3、通過“大陸漂移假說——板塊構造學說”的發展過程,對學生進行科學史教育及科學興趣、科學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養。難 點 利用大陸漂移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解釋相關的地理現象。教學方法 實例分析法、推測探究法 教具 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復習導入 展示“大洲和大洋分布”圖:1、復習舊知:請說出圖中字母和數字所代表的大洲和大洋名稱2、導入新課:海陸輪廓是怎樣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變的嗎?(展示“固定論”與“活動論”的不同觀點,讓學生討論。) 1、讀圖回答2、討論發言 鞏固舊知,并創設情境,激發探究新知的興趣滄海桑田 1、設疑:(1)“滄海桑田”的原意是指什么?(2)造成海陸變遷的原因有哪些?2、組織討論:教材圖2.10——圖2.12 所反映的地理現象,分別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1、閱讀教材,自主學習:(1)“滄海桑田”的原意是指海陸變遷。(2)地殼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如填海造陸,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2、分組討論、代表發言:圖2.10實例——地殼變動圖2.11實例——海平面上升圖2.12實例——人類活動 培養自主學習、觀察、感知、分析的能力過渡 從剛才的事例中,我們可以感知到海陸的變遷。但在100年前,人們一直認為七大洲、四大洋是固定不變的,那么是誰突發奇想,提出了地球“活動論”呢?他提出了什么學說? 閱讀教材,自主學習: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 承上啟下,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 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1、魏格納偶然從世界地圖上發現了什么,讓他產生了大陸漂移的猜想?(學生回答后用動畫演示非洲大陸和南美洲大陸的拼合效果,給學生直觀感受)2、只是發現“非洲大陸和南美洲大陸輪廓的凹凸非常吻合”,能不能直接說明它們原先是連在一起的?為什么?3、對魏格納尋找的“大陸漂移”證據作出合理解釋。4、說出“大陸漂移假說”的主要內容,根據大陸漂移假說推斷大西洋和太平洋將來的變化。5、用大陸漂移假說的觀點,解釋“在寒冷的南極大陸為什么會有煤層”6、從魏格納與大陸漂移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1、閱讀課文回答:非洲大陸和南美洲大陸輪廓的凹凸非常吻合2、思考回答:不能說明,因為有可能是巧合3、讀圖思考、討論、回答:相鄰大陸的古生物化石、古老地層及動物的分布都具有相似性,說明它們原來曾經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4、觀察、思考、推測: 大西洋不斷擴張, 太平洋不斷縮小5、思考回答:說明南極洲原來的位置不是寒帶,曾有茂密的森林,它后來漂移到現在位置,古森林被埋在地下,演變成煤炭。 6、回答:學習魏格納大膽質疑,敢于創新,勇于實踐的精神。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科研手段。(2)知識遷移、指導實踐析塊的運動 1、設疑:(1)大陸為什么會漂移?(2)“板塊學說”的主要內容是什么?2、展示“六大板塊與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圖,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1)全球分為哪六大板塊?幾乎全部部位于海洋的是哪個板塊?大洋洲主要位于哪個板塊?(2)板塊的運動方式有哪些?(3)不同的運動方式對地表產生的影響有什么不同?(動畫演示) 1、閱讀教材,自主學習:(1)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 的。(2)地球表層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2、觀察、思考、回答 (1)通過設疑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2)用動畫生動直觀地表現板塊運動,加強感性認識,突破難點。析塊的運動 (4)用板塊運動的觀點解釋世界主要裂谷、高大山系的分布,以及海洋的擴張和消亡。(5)世界的火山、地震帶主要分布在哪里?為什么?(6)解釋日本、臺灣多火山地震的原因。(7)中國為什么多火山地震?你印象中最深刻的地震是哪一次?(8)分析汶川地震的成因。(9)地震帶來的災害有哪些?(播放錄象或展示圖片)(10)列舉一些地震發生的前兆。(11)判斷地震時應采取的措施。 (3)進行知識的延伸,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4)通過補充材料進行知識拓展,培養發散性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小結 總結、歸納本節課的知識結構 思考、與教師一起總結 培養歸納能力。加深認識。板書設計第二節 海陸的變遷(學案)一、學習目標:1、 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有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的變化。2、 知道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運用地圖說出六大板塊的名稱和范圍。3、 在圖上記住世界著名山脈和火山—地震帶的名稱和位置。4、 運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成因。1、 過程與方法:學習主題一:滄海桑田(一)讀以上資料,思考回答:1.“滄海桑田”原意是指 變遷,現代科學研究表明, 和 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此外,人類的活動,例如 等,也會引起 的變化。世界上著名的低地國家 ,有一半以上的土地就是人造陸地。2.請猜想下面地理事物的過去是怎樣的,并寫出變化過程和原因:(1) 喜馬拉雅山上的巖石中發現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這里過去是 。過程:由 變 ,原因: 。(2)我國東部海底發現古河道及水井等人類活動的遺跡,說明這里過去是 。過程:由 變 ,原因: 。(3)日本面積狹小,為了解決爭地矛盾,工業大多分布在沿海,日本也成為填海造陸最多的國家。過程:由 變 ,原因: 。學習主題二: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1.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是 國的科學家 ,他認為地球上各大洲曾經是相互連接的一塊 。2.魏格納偶然發現了什么,讓他有了大陸漂移的猜想?3.只是發現非洲大陸和南美洲大陸輪廓吻合能不能直接說明它們原先是連在一起的?為什么?4.從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假說來推斷,大西洋將 ,太平洋將 。學習主題三:板塊的運動1.讀課本第37頁圖2.19“六大板塊與主要火山、地震帶”回答下題:位置特點(所在大洲或大洋)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圖2—52.根據課本P37圖2.19“六大板塊與主要火山、地震帶”中的箭頭表示,試著找找板塊交界地帶的兩種運動形式,并用板塊運動分析下列世界著名山脈、裂谷的成因。(1)第一種是碰撞擠壓(運動方向相對),板塊邊界常形成 ,例如:①處的喜馬拉雅山脈是 板塊和 板塊碰撞擠壓形成。②處的阿爾卑斯山脈是 板塊和 板塊碰撞擠壓形成。③處的安第斯山脈是 板塊和 板塊碰撞擠壓形成。(2)第二種是張裂運動(運動方向相離),板塊邊界常形成 ,例如:④處的紅海是 板塊和 板塊發生 運動形成的。圖2—6 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3.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帶主要分布在哪里?4、日本和臺灣為什么多火山、地震?5、中國為什么多火山、地震?你印象最深刻的地震是哪一次?6、分析汶川地震的成因。7、地震的前兆有哪些?地震時應采取什么措施?知識準備:傳說東漢仙女麻姑,早年在姑余山修行得道,千百年過去了,長得仍如十八九歲的姑娘。麻姑曾說:“我自從得到天命以來,已經三次見到東海變為桑田。這次去仙山蓬萊,見海水比以前淺了許多,大概又快要變成陸地了吧!”后來人們用“滄海桑田”,比喻人世間事物變遷極大,或者變化極快。其原來的意思是海洋會變為陸地,陸地會變為海洋。這種滄桑之變是發生在地球上的一種現象。學習小結:地球表面海陸是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的。知識準備:1910年有人第一次提出了這種疑問:位于大西洋兩岸的南美洲大陸和非洲大陸的海岸線,為何如此相似?這個人就是德國地球物理學家、氣候學家阿爾弗萊德·魏格納,這個念頭成為他提出“大陸漂移說”的契機。學習小結:1、科學是需要認真觀察、勤于思考、敢于懷疑、勇于實踐的。2、兩岸輪廓、古地層以及生物的相似性證明南美大陸和非洲大陸曾經連接在一起。3、根據大陸漂移學說,可以解釋或預測地球上一些地理現象,例如南極大陸地下埋藏著大量的煤礦,太平洋會越來越小等。知識準備:1912年德國學者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假說”,在此基礎上,1968年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順等人首創“板塊構造學說”,現已成為最流行的地球科學新理論。該學說較好地解釋了世界火山、地震等現象發生和分布的成因。①②③④學習小結:1、板塊學說認為,全球大致分為六大板塊: 板塊、 板塊、 板塊、板塊、 板塊和 板塊。2、地球各大板塊處于不斷的運動中,一般來說,板塊的內部比較 ,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活動比較 。3、世界上的兩大火山地震帶 和 也都是沿板塊交界分布的。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2 頁 (共 1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第二節 海陸的變遷(教學實錄)小欖鎮永寧中學 李育欽師說:(復習,展示七大洲和四大洋圖)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大洲和大洋”的知識,老師先考一考同學們掌握得怎么樣?(教師指圖,學生回答大洲和大洋的名稱。)師說;(導入)海陸輪廓是怎樣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變的嗎?(課件展示“固定論”與“活動論”的不同觀點,讓學生討論。)生答:我認為地球“活動論”是對的。師問:你認為地球“活動”的表現有哪些?能舉例說明嗎?生答:火山和地震。師說:不錯。火山和地震都是地球劇烈活動的表現。那么火山、地震是怎樣形成的?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帶主要分布在哪里?今天老師將和大家一起來探究這些地球的奧秘。(課件展示課題“海陸的變遷”)。師問:同學們聽說過“滄海桑田”這個成語嗎?它的原意是什么?生答:海陸變遷。師問:引起海陸變遷的原因有哪些呢?請同學們先自學課文尋找答案。生答:地殼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如填海造陸,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師說:正確。引起海陸變遷的原因一共有3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地殼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這兩種原因會造成大規模的海陸變遷,不過我們很難感受得到,因為它的過程十分緩漫。人類活動引起的海陸變遷規模相對小得多,但我們可以看得到。下面請大家討論一下教材圖2.10——圖2.12 所反映的地理現象,分別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學生分組討論,然后由小組代表發言)師問:為什么在喜馬拉雅山的巖石中會發現海洋生物化石?生答:說明喜馬拉雅山區曾經是海洋,后來由于地殼變動,使海洋變成了陸地。師問:為什么在臺灣海峽的海底會發現古森林的遺跡?生答:說明臺灣海峽曾經是陸地,后來由于地殼變動或者海平面上升,使陸地變成了海洋。師問:荷蘭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國,全國約三分之一的國土是從大海中取得的,它通過什么途徑從大海中取得土地?生答:填海造陸。師說:(承轉)從剛才的事例中,我們可以感知到海陸的變遷。但在100年前,人們一直認為七大洲、四大洋是固定不變的,那么是誰突發奇想,提出地球“活動論”呢?他提出了什么學說?(學生閱讀課文P34—36的內容,尋找答案)生答: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師問:魏格納偶然從世界地圖上發現了什么,讓他產生了大陸漂移的猜想?生答:大西洋兩岸,非洲大陸和南美洲大陸輪廓的凹凸非常吻合。(教師用動畫演示非洲大陸和南美洲大陸的拼合效果,給學生直觀感受。)師問:只是發現“非洲大陸和南美洲大陸輪廓的凹凸非常吻合”,能不能直接說明它們原先是連在一起的?為什么?生答:不能說明,因為有可能是巧合。師說:不錯,為了證實大陸漂移,魏格納通過收集資料和實地考察,從古生物化石、地層構造等方面找到了一些大西洋兩岸相吻合的證據,請同學們分析一下這些證據是否合理。師問:(課件展示“拼合大陸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和“拼合大陸幾種古老地層的相似性”圖片)相鄰大陸的古生物化石、古老地層具有相似性,就好比一張撕碎了的紙,拼合以后,印刷文字和行列還能一一對應,這說明什么?生答:說明它們曾經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師問:(展示“海牛和鴕鳥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圖)海牛和鴕鳥都沒有遠涉大洋的能力。它們是怎樣到達大西洋彼岸的呢 生答:說明非洲大陸和南美洲大陸曾經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后來大陸發生漂移分離,使原先生活在一起的動物也分開了。師說:分析得很有道理。那你們認為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僅僅是空想,還是有科學依據的?生說:是有科學依據的。師說:那我們下面就來詳細了解一下大陸漂移說的主要內容。(課件展示“大陸漂移說的部分內容”)請同學們把空格所缺的內容補充完整。生答:1、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2、后來,原始大陸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地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師說:非常正確。(課件展示排序混亂的“大陸漂移”示意圖)請根據你們的理解,說出地球上海陸分布變化由早到晚的順序。生答:② ① ③師說:判斷正確。(課件展示排序正確的“大陸漂移”示意圖)請同學們根據大陸漂移示意圖,推測一下大西洋和太平洋將來會發生什么變化?生答:大西洋不斷擴張,太平洋不斷縮小師說:正確。科學家利用現代測量技術已經測出大西洋的面積在不斷擴大。同學們再觀察一下印度半島的位置與兩億年前相比有什么不同?生答:兩億年前印度半島位于南半球,現在已經漂移到北半球與亞歐大陸拼合在一起。師問:(展示“南極大陸礦產分布圖”及有關“煤炭形成的知識”)為什么說“現在南極大陸的氣候幾乎不支持綠色植物生存”?生答:因為南極大陸位于寒帶,氣候終年寒冷,綠色植物難以生存。師問: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南極大陸的煤礦非常豐富,誰能解釋“在寒冷的南極大陸為什么會有煤層”?生答:說明南極洲原來的位置不是寒帶,曾有茂密的森林,它是才后來漂移到現在位置,古森林被埋在地下,演變成煤炭。師說:分析得很有道理。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解釋很多地理現象,還可以根據它預測未來海陸分布的變化,是一個偉大的學說。但是,他的這個假說剛提出的時候,人們卻認為是十分荒謬的。為什么?生答:因為以前人們一直認為七大洲、四大洋是固定不變的。師說:是呀,要不是魏格納敢于對人們的傳統觀念提出質疑,大膽創新,也許我們今天都還認為七大洲、四大洋是固定不變的呢!但當時的人們不能接受這個假說,魏格納怎么辦呢?生答:為了進一步尋找大陸漂移的證據,他只身前往北極地區的格陵蘭島考察,卻在他50歲生日那天不幸遇難了。師說:真遺憾!值得告慰的是,他的大陸漂移假說現在已被大多數人所接受了。從魏格納與大陸漂移說的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啟示呢?他有什么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生答:他為了追求真理,勇于實踐,堅持不懈……的精神。師說: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提出了地球“活動論”的觀點,是人類對地球認識的一大進步。但是,大陸為什么會漂移呢?請同學們閱讀課文P37—38的內容,繼續尋找答案。生答: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師問:板塊學說的方要內容是什么?(課件展示“板塊學說”的部分內容)請同學們把空格所缺的內容補充完整。生答:地球表層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各大板塊處于不斷的運動之中,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地帶。師說:(課件展示“六大板塊與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圖)全球分為哪六大板塊?生答: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師問:幾乎全部部位于海洋的是哪個板塊?生答:太平洋板塊。師問: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大陸主要位于哪個板塊?生答:印度洋板塊。師問:圖中的箭頭表示什么?生答:板塊運動方向。師說:(課件在圖中“圈出”兩組板塊的運動方向)板塊的運動方式主要有兩種,請同學們用手勢表示出這兩種運動方式有什么不同?(學生用手勢比劃)師說:不錯,從同學們的手勢可以看出這兩種運動方向剛好相反。大家想象一下當兩大板塊發生“← →”運動時,地表會發生什么變化?生答:分裂。師說:不錯。我們把這種運動方式叫“張裂運動”。 那么當兩大板塊發生“→ ←”運動時,地表又會發生什么變化呢?生答:碰撞。師說:不錯。我們把這種運動方式叫“碰撞擠壓”。下面請大家觀看兩組動畫,看看 “張裂運動”和“碰撞擠壓運動”使地表產生的現象有什么不同?(動畫演示)生答:張裂運動使地表形成“裂谷”和“海洋”。碰撞擠壓會使海洋縮小甚至消失,還會形成高大山脈。師說:非常正確。接下來請同學們運用板塊運動的觀點,解釋一些地球上的實例。(課件展示“東非大裂谷和紅海”示意圖)根據測量,東非大裂谷及亞洲和非洲之間的紅海在不斷擴張。這是為什么呢?生答:因為紅海兩側的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發生張裂運動。師問:(展示“地中海、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地帶”圖)現代測量表明,位于歐洲與非洲之間的地中海在不斷縮小。這又是為什么呢?生答:因為地中海兩側的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發生碰撞擠壓運動。師問:那么喜馬拉雅山是怎樣形成的?珠穆朗瑪峰為什么還在不斷升高呢?生答:因為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發生碰撞擠壓運動。師問:(展示“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圖)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帶主要分布在哪里?為什么?生答:板塊交界地帶,因為地殼比較活躍。師問:你知道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和“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在什么位置嗎?請在課本圖2.19中相應的位置填出它們的名稱。(學生填圖,指圖)師問:(在圖中顯示“日本”、“臺灣”的位置)日本、臺灣特別多火山地震,你知道為什么嗎?生答: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地殼比較活躍。師說:正確。那么,中國為什么多火山地震呢?你印象中最深刻的地震是哪一次?生答:因為中國正好處在“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和“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之間,印象中最深刻的是汶川地震。師問:(展示“汶川地震”圖片)請分析汶川地震的發生原因是什么?學生討論并回答:汶川位于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地處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師說:正確。地震帶來的災害有哪些呢?(播放錄象或展示圖片)生答:房屋倒塌、道路橋梁損壞、山體崩塌、滑坡等。師說:不錯,如果人們了解地震知識,就可以減少一些生命財產的損失。你知道地震發生的前兆嗎?生答:老鼠搬家往外逃,魚驚慌水面跳,雞飛上樹,鴨不下水,豬亂拱,狗狂叫;地下水升溫等。師說:當大家發現上述異常現象時,就要向有關部門報告,讓人們有所警覺。那么,地震發生時應采取什么措施才恰當呢?(課件展示一些措施,讓學生判斷)生答:應立即躲到堅固的家具底下,就地避震,待主震過后,再有秩序地撤離到室外空曠處。師說:看來同學們具備的地震知識不少。下面我們一起來對這節課所學的知識作一個小結。(課件顯示本節課的知識結構,師生共同回顧小結)〖備注〗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實驗班的學生可以安排以下題目進行搶答比賽:1、造成地球上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是( )A、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 B、全球氣候的變化C、大量的水土變化 D、 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2、板塊之間發生碰撞擠壓時,地表產生的地理現象是( )A、形成裂谷 B、形成低谷 C、形成海洋 D、形成高山3、幾乎全部位于海洋中的板塊是( )A、亞歐板塊 B、美洲板塊 C、印度洋板塊 D、太平洋板塊4、經常發生地震的臺灣島處在兩大板塊交界的地帶,這兩大板塊是( )A、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 B、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C、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 D、亞歐板塊與美洲板塊5、下列表述不符合板塊構造學說的是( )A、全球共分為六大板塊 B、板塊內部較穩定C、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多火山、地震 D、大西洋是板塊間相互碰撞形成的6、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 )A、喜馬拉雅山曾是一片汪洋,說明海洋可變為陸地B、地震、火山活動可在短時間內改變地形C、臺灣海峽底部有古代森林遺跡,說明陸也可變為海洋D、大地非常堅固、穩定,海陸輪廓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7、日本是多火山、地震的國家,主要原因是( )A、日本國土狹小 B、日本經濟發達動C、日本人口眾多 D、日本位于板塊交界地帶8、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 )A、是密不可分的整體 B、是固定不變的 C、由板塊拼合而成 D、由陸地和海洋組成9、澳大利亞所處的板塊是( )A、大西洋板塊 B、印度洋板塊 C、太平洋板塊 D、南極洲板塊10、在寒冷的南極大陸發現有煤,可以解釋它的原理是( )A、板塊構造學說 B、海底擴張學說 C、大陸漂移學說 D、地質力學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2 頁 (共 1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整體規劃中山市永寧中學 羅萍波一、教材分析:1、單元總體分析:作為初一年級第二單元,本單元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繼“地球和地圖”之后,對地球面貌及其發展變化的探索,以及對地圖知識的實際應用。本單元內容包括“大洲和大洋”、“海陸的變遷”兩大部分。這些內容既是以后學習地理的基礎知識,又是幫助學生確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的基礎知識,蘊含著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2、單課具體分析: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 本節內容是本章的重點,也是學生學好世界地理的基礎。本課主要講述世界的海陸分布,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與分布是本課的重點內容。教材首先通過“世界海陸分布圖”、“世界海陸面積比較”餅狀圖等向學生展示地球的海陸分布,通過直觀形象的圖形和具體的數據,讓學生認識地球表面七分海洋、三分陸地的特點,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體會了一種說明問題的方法。然后,教材通過一系列直觀與抽象圖片的結合展示,以及大洲輪廓圖的繪制等手段,讓學生對大洲大洋的名稱、分布、面積、輪廓、洲界等有了非常感性的認識。教材從陸地到七大洲,從海洋到四大洋,內容前后連貫,結構清晰。在呈現每一部分內容的同時,都配以直觀形象的圖片,這種圖釋的方式有利于擺脫死記硬背的學法,教師應盡可能地讓學生自己看圖學習,以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本節知識結構圖如下:地球的海陸分布 七分海洋,三分陸地亞洲 分界線: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歐洲 黑海—土耳其海峽大陸 非洲 分界線:蘇伊士運河陸地 半島 七大洲 北美洲島嶼 南美洲 分界線:巴拿馬運河大洋洲南極洲太平洋海 大西洋海洋 洋 四大洋 印度洋海峽 北冰洋第二節 海陸的變遷本節教材側重于科學觀念和科學史教育,以及科學興趣和科學方法的培養。內容包括“滄海桑田”、“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板塊的運動”三部分,教材通過大量實例說明海陸形態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從大陸漂移假說到板塊運動學說的形成,是極好的科學方法論教育素材,從假設到推理,再到實踐驗證,最終形成完整的理論,這一過程是暗含在教材中的科學方法。而魏格納的故事,則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的難得案例。本節知識結構圖如下:二、學情分析:1、知識準備方面:第一單元的“地球”內容中已經涉及的東、西半球及南、北半球和五帶劃分等都已經出現了陸地海洋的分布及輪廓,學生對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較熟悉,關鍵在于通過讀圖直觀感受,并理解其邏輯關系。“地圖”知識又為辨方向、認圖例等打下了基礎,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不過,學生由于年齡所限,而且進入中學后是首次接觸世界地理教學內容,有些內容距其生活較遠,需要特別加強直觀手段的運用,通過大量感性認識建立表象,以便發揮想象,進行思考,從而獲得理性認識,形成科學概念。2、個性心理方面:初一新生這段時間正處在小學到初中的過渡時期,大多數學生比較老實,課堂紀律沒大問題。而且由于地理知識貼近生活,學生比較感興趣,課堂氣氛一般比較活躍,學生遇到不懂的問題能主動問老師,但也有部分學生學習習慣較差,自己感興趣的就多聽,積極參與,不感興趣的就少聽甚至不聽。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找出學生的興趣點,對學生多鼓勵,少批評,讓學生樂于思考,善于思考,不怕錯誤,具有問題意識,培養學生快樂學地理的心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3、思維方法方面:初一學生已經具備了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簡單的抽象概括能力,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和與人溝通、協商、合作、交流的能力。因而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從社會生活實際出發,學會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教學策略上可以采取課前預習、自主探究,課堂交流討論、及時解疑、當堂過關,做到堂堂清,節節明。三、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全球海陸面積所占比例,描述海陸分布的特點。(2)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和海峽。(3)運用地圖說明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面積和分布特征。(4)運用實例說明海陸變遷的原因。(5)運用地圖說明大陸漂移、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規律。2、能力目標:(1)能看懂簡單的地理統計圖,并初步了解如何用統計圖表描繪地理事物。(2)能夠在地圖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構建七大洲的基本輪廓特征和空間分布特征。(3)初步學會繪制簡單幾何圖形表示大洲的基本輪廓及相對位置關系。(4)通過對海陸變遷、大陸漂移、及板塊運動的分析,培養觀察、感知、分析、歸納、表達等認知能力,及主動探究學習的能力。3、情感目標:(1)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創新精神。(2)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觀點。(3)培養學生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逐步體會學習和生活必須具有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四、重點、難點及相關策略:1、教學重點:(1)認識全球海陸分布特點,記住海陸面積比例。(2)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洲界和分布特征。(3)了解大陸漂移的基本觀點,認識大陸漂移的證據。(4)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并能解釋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5)通過“大陸漂移假說——板塊構造學說”的發展過程,對學生進行科學史教育及科學興趣、科學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養。2、教學難點:(1)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點。(2)利用大陸漂移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解釋相關的地理現象。3、教學策略:(1)直觀教學法,如可以讓學生觀察地球儀,了解世界海陸分布特點。(2)讀圖分析法(注意活動梯度),如大洲大洋的分布特征可以按以下步驟進行 :①看大洲大洋的相對位置→②看大洲之間的分界線→③看各大洲的輪廓及分布特征→④完成七大洲分布草圖。(3)實例分析法,如利用“喜馬拉雅山巖層中發現海洋生物化石”、“我國東海海底發現古河流遺跡”等實例分析海陸變遷的原因。(4)推測探究法,如學習“大陸漂移假說——板塊構造學說”的發展過程,可以按照以下步驟組織教學內容:①展示大西洋兩岸大陸的可拼合性——從地圖上能得到什么啟示?(發現問題)→②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說(思考假設)→③尋找支持大陸漂移說的證據(找證據論證)→④解釋“南極大陸為什么有煤層”(大陸漂移的例證)→⑤大陸為什么會漂移?——提出板塊學說(進一步探究)→⑥用板塊運動的觀點解釋裂谷、高大山系、火山地震帶的分布(板塊運動的例證)。五、課時安排:3課時第一課時:大洲和大洋第二課時:海陸的變遷第三課時:單元檢測海洋71%陸地29%EMBED PBrush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2 頁 (共 1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單元檢測卷)中山市永寧中學 蘇平(一)單項選擇題(請將代表正確答案的字母填在下表中。每小題2分,總分70分)題 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答 案題 號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答 案題 號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答 案1.地球上海洋與陸地的面積比大約是A.7:3 B.8:2 C.1:1 D.5:32.世界上最大的島嶼位于A.亞洲 B.非洲 C.南美洲 D.北美洲讀圖,回答3~6題。A甲 乙 丙 丁3. 甲乙丙丁四圖的名稱依次為A.東半球、北半球、南半球、西半球 B.北半球、東半球、西半球、南半球C.北半球、西半球、東半球、南半球 D.南半球、東半球、西半球、北半球4.甲圖中的A為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5.全部位于東半球的大洋是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6.太平洋東岸的大洲是A.亞洲和非洲 B.北美洲和南美洲C.大洋洲和非洲 D.亞洲和大洋洲讀圖,回答7~13題。甲 乙 丙 丁7.甲、乙、丙、丁四大洲分別是A.亞洲、非洲、歐洲、北美洲 B.亞洲、南美洲、歐洲、北美洲C.歐洲、非洲、大洋州、北美洲 D.北美洲、非洲、歐洲、亞洲8.甲、乙、丙、丁四大洲中,與其它三個洲都相鄰的大洲是A.甲 B.乙 C.丙 D.丁9.甲、丙、丁三大洲共同瀕臨的大洋是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10.甲、乙、丙、丁四大洲按面積由大小的排列順序是A.甲乙丙丁 B.甲丁乙丙 C.丁甲乙丙 D.甲乙丁丙11.甲和乙的分界線是A.蘇伊士運河 B.巴拿馬運河 C.烏拉爾山脈 D.白令海峽12.世界上最大的半島位于A.甲 B.乙 C.丙 D.丁13.乙大洲西部的大洋是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14.關于蘇伊士運河在國際航運意義上的敘述,正確的是A.溝通北冰洋和大西洋航運 B.溝通印度洋和大西洋并縮短亞歐兩洲航程C.溝通北美洲和西歐航路 D.溝通南美洲和非洲的航運15.意為“陽光灼熱的大陸”的大洲是A.亞洲 B.歐洲 C.非洲 D.南美洲16.下列大洲中,被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包圍的是A.非洲 B.大洋洲 C.亞洲 D.北美洲17.下列海峽中,既是兩大洲的分界線,又是兩大洋的分界線的是A.馬六甲海峽 B.白令海峽 C.麥哲倫海峽 D.英吉利海峽18.世界的陸地主要分布在A.東半球、南半球 B.西半球、北半球 C.北半球、東半球 D.南半球、西半球19.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北極地區是陸地,且北極地區被三大洋包圍 B.南極地區是陸地C.南極地區被三塊陸地包圍 D.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洲是大洋州20.關于各大洲位置的說法正確的是A.非洲大陸全部位于東半球 B.南極洲全部位于東半球C.南美洲大陸全部位于東半球 D.亞洲全部位于西半球21.位于五個大洲之間的大洋是A.太平洋和北冰洋 B.太平洋和大西洋 C.印度洋和北冰洋 D.大西洋和印度洋22.從世界地圖上看,下列大洲陸地相連的是A.亞洲和歐洲 B.歐洲和非洲 C.亞洲和北美洲 D.南美洲和南極洲23.下列關于海陸分布的敘述,正確的是A.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都以大陸為主 B.西半球的陸地面積大于海洋面積C.地球表面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 D.東半球的陸地面積大于海洋面積24.下列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是A.北美洲 B.歐洲 C.大洋州 D.非洲25.地跨熱帶、溫帶、寒帶的大洲是A.非洲 B.大洋州 C.南極洲 D.亞洲26.下列與四個大洋瀕臨的大陸是A.南極大陸 B.非洲大陸 C.亞歐大陸 D.美洲大陸27.緯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分別是A.亞洲和印度洋 B.南極洲和北冰洋 C.大洋州和太平洋 D.南極洲和大西洋28. 根據大陸漂移的假說,地球演變過程中海陸分布的變化情況,由早到晚的排列是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29.下列理論中,可以解釋在寒冷的南極大陸發現有煤層這一現象的是A.地質力學 B.大陸漂移學說 C.板塊構造學說 D.海底擴張學說30.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山脈是A.阿爾卑斯山脈 B.喜馬拉雅山脈 C.安第斯山脈 D.落基山脈31.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是A. 阿根廷 B.日本 C. 智利 D.印度尼西亞32.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原因是我國A.位于亞歐板塊的內部 B.多火山,地形多為山地、高原C.地處地殼比較活躍的地帶 D.在陸地和海洋的交界地帶33.環太平洋地帶多火山、地震的主要原因是A.位于板塊的交界處 B.沿岸多山脈C.處于沿海地 D.緯度較低34.當地震發生時,若來不及撤離,下列采取的應急措施正確的是A.抱著電線桿 B.躲在桌底下 C.躲進被子 D.躲在大樹下35.地中海在不斷縮小,是由于A.地殼下沉 B.板塊碰撞 C.海面上升 D.板塊張裂二、讀圖、填圖、填空題(30分)36.讀“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15分)(1)寫出圖中字母所表示的大洲名稱:A , B ,C ,D , E 。(2)寫出圖中阿拉伯數字所表示的大洋名稱:① ,② , ③ 。(3)七大洲中,面積最大的是 洲,跨經度最廣的是 洲,東臨印度洋西臨大西洋的是 洲。(4)四大洋中,面積最大的是 洋,形狀呈“S”形狀的是 洋。(5)亞洲和非洲的分界是 運河。北美洲與南美洲的分界是 運河。36.讀亞洲與歐洲、非洲的分界線圖,回答問題。(6分)(1)圖中A為 山脈,B為 河,C為 山脈。(2)填寫船只從黑海到印度洋航線經過的水域:黑海→ 海峽→地中海→ 運河→ 海→印度洋37、讀六大板塊示意圖,回答問題:(9分)(1)全球的巖石是由 個大板塊拼合而成,各大板塊處于不斷 之中。(2)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 。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多________和________。(3)說出板塊的名稱:C ,E 。(4)幾乎全部是海洋的是________板塊。(5)根據板塊運動方向可以預測,亞洲和非洲之間的紅海將不斷________(擴張、縮小)。ABC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2 頁 (共 1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利用學案導學,提高課堂效率中山市永寧中學,羅萍波[初中,地理]【摘 要】“學案導學”教學法在課堂內外創設了一種主動愉悅的教學氛圍,教師樂教、善教,學生活學、會學,既促進全體發展,又關注個體提高,同時通過多種交流渠道,有效地溝通了師生情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較好地落實了素質教育。【關鍵詞】學案 導學 主體性 效率布魯納認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取的主動參與者”。因此,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讓他們具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必須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學案導學”是解決這一課題的有效途徑。1、“學案導學”的特點:“學案導學”教學的一般模式是“學案導學——自主互助——當堂達標”。它是以學案為載體,以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情感態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目的,以“導學、誘思”為特點的學法指導教學策略體系。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較,其突出優點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突出學生的自學行為,注重學法指導,強化能力培養,并注重學生間的互助交流,把學生由觀眾席徹底推向表演舞臺,較好地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現代教育的特征,符合新課改的理念。同時,“當堂達標”的提出增強了師生的效率意識,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2、“學案”編寫原則:學案是“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實施的基礎,學案的編寫是否科學合理,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學生的課前學習和課堂教學效率。為盡可能的全面實現教學目標,學案的編寫至少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2.1課時化原則:盡可能將一課時的內容寫成一個學案。初中地理新教材內容的編排基本上是一小節一課時,有利于學案的編寫。個別章節內容較多,如“亞洲的自然環境”、“美國”“中國的自然環境”等,則需要教師對大綱和教材進行深入的研究,宏觀把握,細節入手,按課時編寫學案。這樣有利于控制課時學習的知識量,加強授課的針對性、計劃性,有利于課時目標的實現和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2.2問題化原則:將知識點隱入一個個綜合程序問題之中。通過一個個具有探索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能力。問題的設計,除注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充分考慮學生個性和認知規律之外,還必須符合以下六條基本要求:①學科信息的準確性;②學科信息的系統性;③學科信息的思想性;④學科信息的啟發性;⑤學科信息的多樣性;⑥學科信息的針對性。使之既源于課本又不落俗套,既注意扎扎實實打好基礎又加強知識的拓展與聯系,具有較強的思考性。為解決這些問題,不看書不行,看書不細也不行;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不聯系不行,聯系不廣也不行。真正做到有效地把學生引入課本,激發思考,引導討論又學會看書。2.3方法化原則:在學案設計的過程中,通過程序題引導學生以不同的方法去識記、理解、歸納、綜合。重視對讀圖的指導、對認知方法的指導,變“授人以魚”為“授人以漁”。如在“大洲和大洋”的學案設計中,可以設計以下程序題引導學生理解和記憶七大洲、四大洋(讀課本P29圖2.6“大洲和大洋的分布”):①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哪些?主要位于東半球的大洲有哪些?②赤道穿過哪些大洲?哪個大洲意為“陽光灼熱的大陸”?③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哪些?完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有哪些?④緯度最高和跨經度最多的大洲是哪一個?⑤面積最大和最小的大洲分別是哪一個?⑥哪兩個大洲在同一塊大陸?⑦世界最大的島嶼和最小的大陸分別位于哪個大洲?⑧面積最大和最小的大洋分別是哪個?緯度最高和跨經度最多的大洋是哪個?⑨完全位于東半球的大洋是哪個?⑩與亞洲不相鄰的大洋是哪個?2.4生活化原則:盡可能的引導學生將課堂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系。根據地理學科特色,在學案設計過程中,應根據所學的教材內容,將現實生活中與之相關的現象引入課堂。引導學生運用所學去分析實際生活中的地理問題與現象,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板塊學說”的學案設計中,讓學生根據板塊運動原理,分析“汶川地震產生的原因”。2.5人性化原則:學案應體現教師對學生的循循善誘,要讓優等生看到挑戰,中等生看到激勵,學困生看到鼓勵,使每一位學生都有一個積極健康的學習心態,因此,學案不應編成學生印象中的試卷。常見的學案有三種類型:①新授課學案;內容主要包括學海導航(課題名稱、學習目標、重點難點)、自主探究(自學提要、自學疑問記錄)、學習過程(學法指導、典型例題分析)、自我檢測(當堂達標)、拓展提高、教學后記等環節。②復習課學案:內容主要包括復習導引(復習范圍、復習目標、復習重點)、知識梳理、典型題析、跟蹤強化、教學后記等環節。③講評課學案:內容主要包括考情透析(成績分析、存在問題、努力方向)、錯題歸類例析、針對補償等環節。3、“學案導學”的操作策略:3.1課前預習階段:教師將學案精心編寫好后,于課前發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前明確學習目標,并在學案的指導下對課堂學習內容進行自主的預習。同時教師要對學習方法進行適當的指導,如要求學生帶著學案上的問題看書,用紅筆劃出書中的重點、難點內容,并列出自己尚存的疑問等,讓學生逐步掌握正確的自學方法,有意識地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課前預習階段是“學案導學”教學模式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既能充分體現學案的導學功能,又是實現“主體先行”的關鍵環節。教師必須在課前把學生預習過的學案收集起來,進行查閱,深入了解學生預習所達到的程度以及存在的問題,以便把握講課的方向和重點。3.2課堂討論階段:通過自學學案,學生已基本掌握了課堂教學的結構和重點,并知曉自己存在的疑點,他們聽課的目標會更為明確,更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對問題的理解和深化上。所以,對于基礎知識,可以教師提問學生,也可以學生之間相互提問。對于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要創設民主、和諧、平等、自由的情境和氛圍,通過個體發言、同位探討、小組討論、全班辯證等多種討論方式,引導學生大膽質疑、各抒己見。引導學生討論時,教師要迅速準確地捕捉具有普遍意義的疑點和難點,并適時地予以啟發,嘗試釋疑。3.3精講點撥階段:在討論后,教師可采用兩種方式處理學生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疑點。一是點撥:在學生相互討論解決疑點的過程中教師應參與其中,適時點撥;或是某個問題,某個組已經解決,其它組仍是疑點,教師可讓已解決問題的小組做一次“教師”,面向全體學生講解,教師補充點撥,這也可以說是討論的繼續。二是精講:對于難度較大的傾向性問題,在學生渴望釋疑的心理狀態下,教師應針對疑難點,快速確定講的內容,抓住要害,充分利用圖、表及其它聲像材料及時進行誘導、點撥、歸納,講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問題為案例,由個別問題上升到一般規律,以起到觸類旁通的教學效果,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歸納出新舊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構建知識網絡,從而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3.4鞏固深化階段:在學生解決疑難問題、理清知識結構后,教師應設計一定的達標練習,讓學生當堂訓練。針對達標訓練中再次出現的問題,教師除了再次展示解題思路,引導學生突破問題外,還應再補充練習題,引導學生反復進行鞏固性訓練。只有這樣,學生對所學知識才能進行內化整理,把新知識納入到個體的認知結構中,進而達到知識的鞏固與遷移。學案中的課堂練習題應盡量讓學生在課堂上獨立完成,并及時給出解答。這樣做的好處,一是讓學生有及時而適當的訓練鞏固所學,并使學生學有所用,獲得學習的成就感;二是可讓教師獲得直接的反饋信息,為課后的教學、指導提供信息;三是練習中的少數較難題又會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欲望,使學生始終對學習保持一種積極主動狀態;四是減輕了學生的課后作業負擔,有利于素質教育的推進。綜上所述,“學案導學”不僅能充分體現教師作為教育者的主導地位,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而且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能很好地與地理學科相結合,不斷深化課堂教學改革,還課堂給學生,還激情給教師。更重要的是,“學案導學”優化了教學過程和結構,使教學節奏明快,氣氛活躍,既節約了時間,又提高了效率。目前,“學案導學”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在我校已經得到全面推廣,對全面提高教學質量起了積極作用。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3 頁 (共 3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共37張PPT)21世紀教育網精品教學課件永寧中學 羅萍波 制作請指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ABCDEFGG①②③④④①亞 洲大洋洲歐洲非 洲南極洲北美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平洋南美洲南極洲北冰洋復習大地多么堅固、穩定。海陸輪廓自古就是這樣的。我們腳下的大地在運動,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斷變化。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變的嗎?海陸輪廓是怎樣形成的?地球“固定論”地球“活動論”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滄海桑田地殼變動和海平面升降,例如填海造陸等,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人類活動地殼變動:海→陸在幾千萬年以前,這里是:浩瀚的海洋原來,在很久以前,這里曾是陸地,生長著茂密的森林。海平面上升:陸→海荷蘭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國,全國約1/4的陸地低于海平面。----人們圍海造陸探究活動從地圖上得到的啟示第一個提出地球 “活動論”的人 是誰?他從地圖上偶然發現什么現象?提出什么學說 德國科學家魏格納①②③④①南美洲非 洲大西洋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大西洋兩岸特別是非洲和南美洲大陸輪廓的凹凸非常吻合;可能是巧合吧,除非……非洲大陸和南美洲大陸以前會不會是連在一起的?只是后來因為受到某種力的作用才破裂分離。大陸會不會是漂移的?古生物化石相鄰大陸的古生物化石、古老地層具有相似性,說明它們原來曾經是 。仔細觀察下圖,請作出合理的解釋?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海牛和鴕鳥都沒有遠涉大洋的能力。那么它們是怎樣到達大洋彼岸的呢 根據大陸漂移假說,地球上海陸分布的變化由早到晚的順序是( )①②③② ① ③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假說:1、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 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2、后來,原始大陸 成幾塊大陸,緩慢地 ,逐漸形成了今天 、的分布狀況。相互連接分裂漂移分離七大洲四大洋洋在不斷擴張,洋在不斷縮小。看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變化:印度半島的位置有什么變化 南亞歐大陸北美洲非洲美洲南極洲洋太平洋太平洋大西印度半島大西太平煤炭是古代植物深埋地底下演變而來的,而現在南極大陸的氣候幾乎不支持綠色植物生存。這個事實說明南極洲原來的位置 (是/不是)寒帶,它是后來 到現在位置的。現代科考發現:在寒冷的南極大陸發現煤漂移不是魏格納剛提出大陸漂移假說的時候,人們都認為十分荒謬。為什么?從魏格納與大陸漂移假說的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啟示?大陸為什么會漂移?大陸漂移是由 引起的。板塊運動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 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劃分為 板塊。板塊內部地殼比較 ;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 地帶。各大板塊處于不斷的 之中。板塊學說:六大板塊運動穩定活躍板塊交界點擊“項目圖標”可以超鏈接學習相關內容亞歐板塊非洲板塊極塊南洲板洋印度塊板太平洋板塊洲美塊板幾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是哪個板塊?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大陸位于哪個板塊?點擊“橢圓” 超鏈接到板塊運動的分析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 地帶。板塊交界帶地海馬火山地震中喜拉雅環帶震地山火洋平太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的分布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中國日本臺灣汶川地震的成因:地處 板塊與 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比較 。亞歐印度洋活躍位于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視頻地震(解壓后播放)地震帶來的災害看看能否把魚、豬、狗、雞、鴨、老鼠等填在適當的括號里,組成動物震前活動諺語:( )搬家往外逃,( )驚慌水面跳,( )飛上樹,( )不下水,( )亂拱,( )狂叫。地震前兆:地震時應采取的措施:老鼠魚雞鴨豬狗A、應立即逃跑、跳樓( )B、應立即收拾東西離開( )C、立即躲到堅固的家具底下,就地避震,待主震過后,再有秩序地撤離到室外空曠處。 ( )D、立即打電話告訴家人發生地震,然后逃跑( )√×××兩大火山地震帶小結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海陸變遷板塊運動地殼變動海平面的升降人類活動魏格納大陸漂移假說多火山、地震滄海桑田(海 陸)地球表層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躍板塊學說請多提寶貴意見! 再見!本節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本節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達標體驗1、造成地球上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是( )A、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B、全球氣候的變化C、大量的水土變化D、 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2、板塊之間發生碰撞擠壓時,地表產生的地理現象是( )A、形成裂谷 B、形成低谷C、形成海洋 D、形成高山3、幾乎全部位于海洋中的板塊是( )A、亞歐板塊 B、美洲板塊C、印度洋板塊 D、太平洋板塊DDD達標體驗4、經常發生地震的臺灣島處在兩大板塊交界的地帶,這兩大板塊是( )A、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B、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C、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D、亞歐板塊與美洲板塊5、下列表述不符合板塊構造學說的是( )A、全球共分為六大板塊B、板塊內部較穩定C、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多火山、地震D、大西洋是板塊間相互碰撞形成的AD達標體驗6、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 )A、喜馬拉雅山曾是一片汪洋,說明海洋可變為陸地B、地震、火山活動可在短時間內改變地形C、臺灣海峽底部有古代森林遺跡,說明陸也可變為海洋D、大地非常堅固、穩定,海陸輪廓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7、日本是多火山、地震的國家,主要原因是( )A、日本國土狹小 B、日本經濟發達動C、日本人口眾多 D、日本位于板塊交界地帶8、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 )A、是密不可分的整體 B、是固定不變的C、由板塊拼合而成 D、由陸地和海洋組成DDC達標體驗9、在青藏高原上發現海陸變遷的證據是( )A、青藏高原目前正在不斷抬升B、古代書籍記載此處曾經是海洋C、在青藏高原的巖層中發現海洋生物化石D、南部邊緣的喜馬拉雅山曾是海洋10、澳大利亞所處的板塊是( )A、大西洋板塊 B、印度洋板塊C、太平洋板塊 D、南極洲板塊11、大陸漂移的原因是( )A、板塊運動 B、地震、火山C、人類活動 D、水流沖擊CBA達標體驗12、提出“大陸漂移假說”的科學家是( )A、赫茨 B、魏格納C、李四光 D、迪茨BC13、根據大陸漂移假說,地球上海陸分布的變化由早到晚的順序是( )A、 ① ② ③ B、 ② ③ ①C、 ① ③ ② D、 ③ ② ①①②③達標體驗14、我國是個多地震的國家,原因是我國( )A、位于亞歐板塊內部B、地形多為山地、高原C、地處地殼比較活躍地帶D、在陸地與海洋交界地帶15、在寒冷的南極大陸發現有煤,可以解釋它的原理是( )A、板塊構造學說 B、海底擴張學說C、大陸漂移學說 D、地質力學CC形成( )、( )板塊運動裂谷海洋( )縮小/消失;形成高大( )山脈海洋陸→海海→陸點擊“箭頭”可以超鏈接到動畫演示試用板塊運動的觀點,解釋下列現象。非洲板塊紅海兩側的板塊發生張裂運動根據測量,亞洲和非洲之間的紅海在不斷擴張。東非大裂谷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現代測量表明,位于歐洲與非洲之間的地中海在不斷縮小。解釋:因為地中海兩側的 板塊與 板塊發生 運動。碰撞擠壓亞歐非洲喜馬拉雅山脈是由 板塊和 板塊發生 運動形成的。碰撞擠壓亞歐印度洋裂谷海水侵入,形成海洋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第二節 海陸的變遷(拓展材料)中山市永寧中學 蘇平1.讀資料:在2004年最后幾天的一個寧靜周日,印度洋海嘯帶著每小時800公里的速度,以無堅不摧的驚人量,席卷了印尼、泰國、斯里蘭卡等諸多印度洋沿岸國家,僅在印尼就造成至少10萬人死亡,無數家庭失父母、兄弟和姐妹。一幕幕慘景,讓所有親歷者不忍正視。烏來來海灘是班達亞齊市最著名的海灘,方圓32平方公里。海嘯前這里風景如畫,游人如織。海喃生后,這里尸橫遍野,隨處可見喪生的游客。據當地報紙報道,僅在烏來來海灘,截止到18日就挖掘9600多具尸體。記者在海灘看到,從海邊向內陸的2公里內所有建筑幾乎全部被摧毀,殘垣斷壁綿延100余里。在現場搜索的一名印尼軍人說,在這些廢墟之下,仍有大量尸體需要發掘。由于高溫天氣和時間經較長,挖掘這些尸體的困難越來越大,這意味著很多人再也不可能與自己的親人見上最后一面。(1)查查資料,說說什么是海嘯。(2)海嘯帶來的災難有哪些 (3)這次海嘯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讀資料:中華版圖水陸變遷驚人海岸延伸:在黃河三角洲,從1953年至1982年間,造就陸地1 100平方千米。到1994年,河口地區已是一個近6 000平方千米的近代黃河三角洲。在長江三角洲地區,新中國成立以來已有數十平方千米的陸地形成,僅改革開放后的浦東新區,就造陸11平方千米。島嶼變化:浙江省溫嶺的石塘島,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地圖上,清楚地標明石塘島是島嶼,以后由于灘涂淤塞,才成為大陸的一部分。上海的崇明島,1950年的面積約為lOO平方千米,現在的面積已擴展為1200平方千米,50年來整整擴展了一倍。湖泊消長:曾經干涸的吐魯番洼地艾丁湖,已恢復湖面75平方千米,更多的湖泊或消失了或縮小了。素有“千湖之省”美稱的湖北省,20世紀50年代有天然湖泊1052個,如今僅存83個。位于長江中下游的江漢平原,是我國湖沼比較集中的地區之一,面積達30000多平方千米,現有湖沼已有80%的面積消失.(1)上述事例說明了中國國土 。(2)這樣的例子很多,你能再舉出兩個嗎 3.閱讀材料:珠穆朗瑪峰又長高了美國科學家通過精密的衛星系統獲得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最新高度:8849.868米。科學家說珠穆朗瑪峰還在增高。(1)喜馬拉雅山位于________板塊與________板塊的交接處(2)現在測定的8849.868米是珠穆朗瑪峰的________高度。(3)我國科學工作者在喜馬拉雅山的巖石中,發現含有魚、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這說明該地區幾千萬年前是________,后受到強大的________力的作用,才形成今天雄偉高峻的山脈。EMBED PowerPoint.Slide.8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2 頁 (共 2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七年級地理優質課展示上冊《第二節 海陸的變遷》_人教版.flv 拓展.doc 拓展.ppt 教學反思.doc 教學實錄.doc 教學建議.doc 教學論文.doc 教學設計 .doc 整體規劃.doc 練習.doc 喜馬拉雅山脈的隆起.swf 喜馬拉雅生物化石.swf 大陸漂移示意圖.swf 地震.mpg 海陸的變遷.ppt 地震.mpg 大陸漂移和板塊構造學說.mpg 板塊運動與裂谷海洋的形成.avi 火山噴發.mpg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