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選擇性必修三 第1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教學設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選擇性必修三 第1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教學設計

資源簡介

必修三 第1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第1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課標要求
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從人類文明的角度,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
教材分析
1“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按時序梳理了從古代到近代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著重分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七大內涵。
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建立在前兩個子目的基礎上,提升學生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剖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
教學目標
1.了解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結晶。
2.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深刻思想內涵,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3.掌握中華文化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的自身特質。
4.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國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難點
本課重點: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
本課難點:了解中華優秀傳統的深刻思想內涵。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圖片及材料
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儒家思想同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記載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在建設家園的奮斗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
中華文明,不僅對中國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而且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2014年9月24日)
教師講述:中國有著五千多年悠久燦爛的文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習近平曾說“儒家思想同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記載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在建設家園的奮斗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中華文化不僅維護著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維系著統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動著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同時對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有哪些?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開啟今天的課程。
(設計意圖)通過引用習近平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意義導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從而順利過渡到本課教學內容。
教師也可使用“歌曲——朝代歌”視頻導入,讓學生重溫中國古代朝代更替后,再引入本課中華文化特點。
【講授新課】
一、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1.原始社會
(1)多元: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遼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華文明的搖籃。
(2)核心:中原華夏族率先成為核心,并向四周輻射,推動著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的形成。
教師講述:中華文明是多元起源的,中國是遠古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中華文明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脊虐l現證明,無論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遼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華文明的搖籃。中原華夏族率先成為核心,并向四周輻射,推動著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的形成。
2.春秋戰國時期
(1)內遷的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區、各民族共同的血緣認同、文化認同。
出示春秋、戰國形勢圖和材料
華夏之名在西周已經出現,它成為中原主體居民的總稱,四鄰的夷、蠻、戎、狄等民族被華夏族稱為“夷”?!酱呵?、戰國之交,進入中原的戎狄諸部絕大部分已融入華夏族當中,曾以蠻自居的楚國也漸不再被視為蠻夷。春秋戰國,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成為更加穩定和分布更廣泛的族群,最終到秦以后形成了統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漢民族。
——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
教師講述: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內遷的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區、各民族共同的血緣認同、文化認同,為秦的統一和漢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礎。
(2)面對禮崩樂壞局面,孔子對西周禮樂文明進行多方面闡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出示材料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
——《禮記·樂記》
教師講述:
①禮樂制含義:表示等級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禮儀規定。
②禮樂制目的:維護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③面對禮崩樂壞,孔子主張“克己復禮”,恢復周禮,實際上就是恢復社會的秩序與和諧??鬃铀枷胫鲝堉械摹叭省焙汀岸Y”,成為以后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3)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出現。這一時期的學術思想大放異彩,成為后世思想文化發展的源頭。先秦成為中華文化的奠基時期。
出示材料
春秋戰國時代的變革,并非局部的、一事一物的興替,而是由一系列相關性變遷運動構成的大變局?!鋭邮幹ち?,變革范圍之深廣,為中國五千年歷史所僅見。
——王家范等編著《大學中國史》
教師講述:
出示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表格
教師講述: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大的變革時代。尤其在戰國時期,一大批思想家紛紛著書立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張,“百家爭鳴”局面出現。同學們還記得百家爭鳴的代表學派及其代表人物嗎?教師引導學生回顧“百家爭鳴”的史實,然后總結這一時期的學術思想大放異彩,成為后世思想文化發展的源頭。先秦成為中華文化的奠基時期。
3.秦漢時期
(1)秦朝:秦朝建立起統一多民族的國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學說。
(2)漢朝:漢武帝尊崇儒術,確立了儒學的正統地位。從此,儒家思想成為兩千多年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
出示董仲舒圖及材料
《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漢書·董仲舒傳》
教師講述: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建立起統一多民族的國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為鞏固大一統局面,漢武帝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尊崇儒術,由此確立了儒學的正統地位。從此,儒家思想成為兩千多年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
4.魏晉南北朝時期
(1)隨著佛教傳入和道家興起,中華傳統文化呈現出儒、佛、道交匯融通的景象。
(2)魏晉玄學盛行。
出示古陽洞圖片和材料
教師講述:魏晉南北朝時期,東漢末年興起的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間廣為傳播,并受到儒學的影響,主張“貴儒”和“尊道”。佛教在兩漢之際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在發展過程中,佛教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漸趨本土化。隨著道教和佛教的流行,儒學受到沖擊,失去了獨尊的地位,為了自身的發展,儒學開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因此魏晉南北朝時期中華傳統文化呈現出儒、佛、道交匯融通的景象。魏晉的玄學就是儒學吸收道教思想發展而來。
5.隋唐時期
(1)唐朝佛學繁榮,傳統儒學受到挑戰,同時促進了儒學的創新與發展。
(2)中華傳統文化輝煌燦爛。
出示圖片
教師講述: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則天時期,佛教在社會上也有很大發展,佛教廟宇遍布洛陽及長安城內,并形成不同宗派。面對佛教、道教的沖擊,唐中期,儒學家韓愈、李翱和柳宗元等人掀起了儒學復興的運動。韓愈通過弘揚師道、提倡古文來培養能夠發明儒道的士大夫,為儒學復興做出巨大貢獻。儒學在這一時期也有了創新與發展。唐朝新儒學具有哲學思想品格和政治實踐品格。它一方面繼承和創新了先秦原始儒學的人性思想和政治思想,另一方面積極參與社會,勇于提出批評。
除了儒學外,隋唐時期文學藝術等也有很大的發展,呈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輝煌燦爛的局面。
6.宋朝
(1)概況:儒、佛、道學說相互滲透,吸收佛、道思想闡釋儒學的新學派理學形成。
(2)代表人物及主張
①朱熹:強調“存天理,滅人欲”,提倡“格物致知”。
②陸九淵: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出示朱熹圖片和材料
所謂天理,復是何物?仁、義、禮、智豈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夫婦、朋友豈不是天理?……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
——《四書章句集注》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積習既多,然后脫然自有貫通處。一事不窮,則闕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則闕了一物道理。
——《朱子語類》
教師講述:隋唐時期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趨勢逐漸加強,到了宋代,儒學家們用佛教、道教的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稱為理學。宋明理學的開端,源于程顥、程頤兄弟,發展于朱熹。所以人們又把宋明理學稱為程朱理學。朱熹繼承并發展了二程“理”是世界本原的觀點,認為“理”是世界本原,同時也是天下萬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理?!袄怼斌w現在社會領域是儒家道德倫理,體現在人身上就是人性,而人性本來就與天理是一致的,但是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他強調“存天理,滅人欲”,以此來維護統治,調和階級矛盾。朱熹提倡“格物致知”,認為只有深刻探究萬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達到對普遍天理的認識。
出示陸九淵圖片及材料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陸九淵集》
教師講述:南宋時期,理學家陸九淵,主張“心”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開創了陸王心學。
(3)理學影響:豐富了中華文化的理論思維;但它宣揚的封建禮教,嚴重束縛了人們的精神世界。
【問題探究】理學有怎樣的影響?
理學家將“天理”和“人欲”對立起來,進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約束帶有自我色彩、個人色彩的情感欲求。理學將傳統儒學的先義后利發展成為片面的重義輕利觀念。應該看到,理學強調通過道德自覺達到理想人格的建樹,也強化了中華民族注重氣節和情操、注重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中國文化概論》
教師引導學生回答后總結:理學雖然宣揚的封建禮教,嚴重束縛了人們的精神世界。但它也豐富了中華文化的理論思維,強化了中華民族注重氣節和情操、注重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7.明清時期
(1)王守仁: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學說。
出示王守仁圖及材料
心自然會知 ,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陽明
君子之學,以明其心。其心本無昧也,而欲為之蔽,習為之害,故去蔽與害而明復,匪自外得也。
——王陽明《別黃宗賢歸天臺序·壬申》
教師講述: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陸九淵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套以“致良知”為核心的理論?!傲贾本褪请[藏在每個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蒙蔽,需要重新發現、擴充并踐行。把自己的良知放到具體行為中,使具體行為處于良知的范導之下,同時也使自己的良知得到豐富,實現“知行合一”。
(2)明清之際提倡個性自由的思想出現
①代表人物: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
②主張:批判理學,抨擊封建專制,倡導經世致用。
(3)康雍乾時期,君主專制高度發展,文字獄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鉗制,禁錮了中華文化的發展。
出示明末清初三位批判思想家圖及材料
在乾隆后期的禁書運動中,共禁毀書籍3100余種,15.1萬余部,銷毀書板8萬塊以上。民間懼禍自行銷毀者不在其內。
—— 黃愛平《四庫全書纂修研究》
教師講述:明末清初社會的劇烈動蕩,促進了思想界的活躍,提倡個性自由的思想出現。進步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理學,抨擊封建專制,倡導“工商皆本”、“經世致用”。然而到了康雍乾時期,君主專制高度發展,統治者對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嚴密,頻繁制造文字獄,使士人的思想受到鉗制,對文化造成嚴重的摧殘,禁錮了中華文化的發展。
8.近代
(1)概況:向西方學習以救亡圖存逐漸成為近代中華文化的潮流。
(2)背景:鴉片戰爭爆發后,西方列強的侵略。
(3)表現
①新文化運動,使民主與科學成為中華文化追求的價值目標。
②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并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推動了中華文化的進步。
出示魏源、《新青年》圖及材料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
——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毛澤東選集》第4卷
教師講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后,面對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擺脫隔絕狀態,從“天朝上國”的迷夢中驚醒,開始“開眼看世界”,關注時事,向西方學習以救亡圖存逐漸成為近代中華文化的潮流。最早開始提出學習西方的是魏源,他在《海國圖志》中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這一思想最先在洋務運動中得到實踐。
20世紀初期興起的新文化運動,抨擊封建思想,科學與民主成為中華文化追求的價值目標。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并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推動了中華文化的進步。同時,這也說明了中華文化體系有吸收、融合并消化異質文化中合理成分的機制,是中華文化強大生命力的體現。
【想一想】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是什么?
(1)政治:中央集權體制,國家統一,科舉制度發展完善;
(2)經濟:高度發達的農耕文明,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物質基礎;
(3)思想文化:統一的文化政策推動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流、儒家思想主導地位的確立;
(4)教育:書院等古代教育機構的貢獻保持了文化傳承的連續性;
(5)民族關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6)對外關系:兼收并蓄的對外文化交流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
(7)先進人士對中華文化的改造與弘揚;
(8)相對封閉和較廣闊的地理環境,為中華文明獨立連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知識小結】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和材料,梳理中華文化從古代到近代的發展歷程,通過分析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結晶。突破教學重點,提升歷史解釋素養。
過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擁有豐富的內涵。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1.以人為本
(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建立了以人為中心的禮樂制度。
(2)孔子主張“仁者愛人”。
(3)后世儒學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規范社會關系的倫理秩序。
出示孔子圖片和材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顏淵》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論語·鄉黨》
教師講述:中華文化重視以人為本,具有鮮明的“人文精神”,關注人的生命和尊嚴,關注現實現世,強調積極入世及社會中個人的道德自律。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作禮樂,建立了以人為中心的禮樂制度。春秋時期,孔子提倡“仁”,“仁”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的關系,孔子把“仁”發展為最高的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將“仁”表述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最終歸結為一句話“仁者愛人”。所以“仁愛”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仁愛”后來也成為整個儒家文化的中心范疇。后世儒學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從人與社會的關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規范社會關系的倫理秩序。
2.民本思想
(1)春秋時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國家要順應民意,孔子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反對苛政。
(2)戰國時期,孟子提出“仁政”說,主張“民貴君輕”。
(3)歷代思想家繼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發展為系統的理論學說。
【問題探究】材料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哪一種內涵?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
——《管子·牧民》
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脛以啖腹,腹胞而身斃。
——吳兢《貞觀政要》卷1《君道》
教師引導學生回答后總結:體現了“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人本思想在政治倫理上的體現。春秋時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國家要順應民意,孔子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為政以德”,反對苛政。
出示孟子圖片及材料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下》
教師講述:到了戰國時期,孟子把“仁”發展為“仁政”思想,主張“民貴君輕”。之后歷代思想家繼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發展為系統的理論學說,并在一定程度上轉化為政治實踐,對統治者的殘暴、奢侈和權力過度膨脹等曾產生一定的限制作用。統治者如能正確認識君民關系,關注民生,則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比如唐太宗就遵循 “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思想,堅持民本思想,最終開創了貞觀之治。因此民本思想成為中華傳統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對推動中國歷史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3.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夏商時期,人們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2)春秋時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
(3)戰國時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出示甲骨文和老子圖片及材料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教師講述:中華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夏商時期,人們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這也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甲骨文,為我們研究商朝歷史提供證據。春秋時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認為“道”為世界的本原,“道”產生天地萬物,并決定著萬物的存在發展及其具體的特征。老子將‘道’提升為一個最高的哲學范疇,他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指的是遵循、效法,“自然”即萬事萬物本來的規律。既然作為宇宙本質、萬物本原的“道”,都順應萬事萬物發展的自然規律,人類更應該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因此老子的哲學思想中凸顯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
出示荀子圖片
教師講述:戰國時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他認為自然界的變化有自己的規律,是不受人的意志支配的,比如天不會因為人怕冷就取消冬季,也不會因為人怕熱就取消夏季。而人類社會的變化也都不是出自天意,而是由人自己決定的。基于這一觀點,荀子不提倡遇到災禍就去祭祀、祈福,而是要“制天命而用之”,主張人在認識自然、開發自然的過程中要充分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
先秦時期的哲學家們,以樸素的唯物觀解釋自然,摒棄了天命的絕對權威。天人合一思想,將天、地、人視為一個整體,認為人類利用自然應該尊重自然規律,順應自然,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系。
4.家國情懷
(1)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2)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3)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4)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出示張載圖片和材料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事開太平”。這四句話最能表達儒者的襟懷,最能彰顯儒者的器識與宏愿,涉及精神價值、生命意義、學統傳承、社會理想等多方面的內容,集中體現了宋朝士大夫自我意識的覺醒及其精神追求和社會擔當。
——摘自《中國通史·隋唐五代兩宋》
教師講述:中華文化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是個體對家庭、家族以及國家共同體的認同、維護和熱愛,并自覺承擔共同體的責任。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強調了家庭管理的好壞直接關涉到國家統治秩序及社會的穩定發展?!靶奚睚R家治國平天下”成為儒家學說的精髓。
北宋時期,張載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集中體現了宋朝士大夫自我意識的覺醒及其精神追求和社會擔當。
出示范仲淹和文天祥圖片
教師講述: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把天下人的幸福放在首位。文天祥感嘆國家的悲慘命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展現了他的民族氣節和舍生取義的生死觀。還有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家顧炎武,他在《日知錄》中提出的觀念被梁啟超概括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家的興盛或衰亡關乎每一個人,每個普通人都有一份責任。家國情懷有助于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5.崇德尚賢,天下為公
(1)周朝統治者主張“明德”“敬德”。
(2)孔子提出“為政以德”“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3)墨子:“夫尚賢者,政之本也”“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
(4)孟子:“尊賢使能,俊杰在位”。
【問題探究】“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枪手\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禮記·禮運》
教師引導學生回答后講述:大同社會是中國人思想傳統中想要建立的理想社會。“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是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各得其所,各盡其用,社會安定。因此為了實現大同社會,中華文化中還有崇德尚賢,推崇天下為公的內涵。西周初年,周朝統治者主張“明德”“敬德”。春秋時期崇德的思想得到了繼承和發展,孔子提出“為政以德”,主張以德治國,強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并要求人人都應該“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學習賢者的長處,反省自己的錯誤。
出示墨子圖片及材料
得意賢士不可不舉;不得意,賢士不可不舉。尚欲祖述堯舜禹湯之道,將不可以不尚賢。夫尚賢者,政之本也。
……
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
——《墨子·尚賢》
教師講述:戰國時期,墨家代表人物墨子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尚賢”。他認為崇尚賢能的人,是為政的根本。他主張“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孟子也主張“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尊重賢人,任用能人,使杰出的人在位,那么天下的士人都會高興,并愿意到那個朝廷去做官。這些思想不僅在戰國時期使各國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變革,也對歷史上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能否選賢任能成為衡量君主是否賢德的重要標準之一。
6.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1)《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2)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
出示書法作品
教師講述:中華文化崇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周易》中寫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天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地,君子處世,也應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憤圖強,永不停息;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天道運行剛勁雄健,君子應自覺奮發向上,永不松懈。戰國時期,孟子強調“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些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境界,成為現代鼓勵人們奮發圖強的勵志詩詞。
7.和而不同
(1)西周末年太史伯:“和實生物,同則不繼”。
(2)孔子、孟子提出了“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出示材料
西漢時期匈奴單于自稱天子,與皇帝是平行的國家元首稱號。唐太宗被北方游牧民族共同擁戴為眾汗之上的天可汗,“是后以璽書賜西域、北荒之君長,即稱皇帝天可汗”。以后遼、金兩代皇帝,都兼存農牧兩大類民族國家元首的稱號,直至元朝與清朝。其實早在《禮記·王制》中,既已提出“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因俗而治”的原則。
——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教師講述:中華文化主張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太史伯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認為不同事物之間彼此配合達到平衡,即“和”,和諧才能產生新事物,如果完全相同,則無法發展、繼續。孔子、孟子視“和”為人性中應有的美德,提出了“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昂汀钡乃枷胱鳛檎J識與處理事物的方法,在我國古代歷朝歷代都有例證,對中華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問題探究】閱讀材料,選取其中一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談談其蘊含的深刻思想內涵。
核心思想理念。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
中華優秀美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道德理念和規范,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
中華人文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多樣、珍貴的精神財富,如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
——《關于實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
開放性試題,答案提示
中華人文精神:在中國古代,作為國家主流思想的儒學,關注人與社會,關注現實現世。儒家否定對超自然力量的依賴、崇拜或信仰,堅持依靠人類自身的智慧與力量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和材料,引導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深刻思想內涵,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突破教學重點,提升歷史解釋素養,涵養家國情懷。
過渡:剛才我們了解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及內涵,那么它又有什么特點及價值呢?我們接著進行學習。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
【問題探究】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哪些特點?
春秋時期,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戰國時,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張,成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頭。漢武帝獨尊儒術,確立儒學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正統地位。魏晉玄學和唐朝佛學使傳統儒學受到挑戰,但也促進了儒學的創新和發展。宋代,儒、佛、道學說相互滲透,形成了吸收佛道思想闡釋儒學的新學派——理學。宋元時期,科技、文化、藝術高度繁榮。明清之際,個性解放的思想出現。
——摘自馮天瑜等《中國文化史》
(1)起源與發展具有本土性。
(2)多樣性: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領域廣闊。
(3)包容性:中華文化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積極吸納外來文化。
(4)凝聚性: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特質的體現。
(5)連續性:中華文化綿延不絕,傳承至今,體現出頑強的生命力。
教師引導學生回答后講述: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中華文化形成了獨特的品格。中華文化的起源與發展具有本土性,中華文化根植于本土,獨自創立并逐漸發展,自成體系。
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領域廣闊,體現了文化的多樣性。中華文化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積極吸納外來文化,既吸收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又吸收外來的哲學思想、制度形式、文學藝術等,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如宋明理學的產生,就是儒學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發展而來。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特質的體現,具有強大的凝聚性。以中原華夏族群和文化為中心,逐漸和周邊少數民族及其文化交融,中原和邊疆互相交流、交融,逐漸形成和發展為共同的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共同體。
從春秋戰國到明清時期,中國古代歷經戰爭動亂、社會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中華文化并未中斷自己的傳統,而是在繼承已有成功過的基礎上,不斷獲得新的發展動力,促進中華文化綿延不絕,傳承至今,體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具有連續性。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
【問題探究】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哪些價值?
核心價值觀成長于中華大地,凝結著中國人乃至中華民族的文化共識與價值趨向,從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到與儒家、道家、法家的思想融合,再到近代以來,對西方優秀文化理念的借鑒,特別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崇尚,每個時代的核心價值觀都會根據國家、社會發展的需要,繼承并傳承傳統文化,同時又推陳出新。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聯系》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
——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2014年9月24日)
(1)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
(2)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3)維護著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維系著統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4)推動著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為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
教師引導學生回答后講述: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它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倫理,體現著批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中華傳統文化在中國古代社會的長期發展中發揮著民族凝聚、精神激勵和價值整合的重要功能。中華民族堅持統一,反對分裂,把家庭鄰里的和諧、國家的統一看作天經地義的事情,這種文化傳統維護著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維系著統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動著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為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現實價值,助力世界難題的解決,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和平與發展是人類社會面臨的主要問題,中華文化的某些精華可以為人類社會合理和健康的發展提供有價值的文化資源,兼愛互利有利于世界和平共處,和而不同思想為21世紀處理不同文化關系提供借鑒。
(設計意圖):通過材料分析及回顧本課內容,引導學生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國乃至世界發展的意義。突破教學難點,提升歷史解釋素養,涵養家國情懷。
教師可根據時間需要,組織完成“【活動設計】用演繹法推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點”活動。通過本活動,鍛煉學生思維推導問題的能力。
【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陆河县| 岚皋县| 芜湖县| 华坪县| 湘潭市| 孝昌县| 潮州市| 潜江市| 民权县| 讷河市| 甘南县| 手机| 太白县| 林州市| 新和县| 前郭尔| 修武县| 宁都县| 西华县| 耒阳市| 宁津县| 文登市| 东兰县| 大渡口区| 武定县| 久治县| 吉木萨尔县| 克拉玛依市| 恭城| 小金县| 平潭县| 青田县| 攀枝花市| 吉水县| 大新县| 襄垣县| 手机| 九寨沟县| 隆昌县| 江永县| 新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