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新課標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視頻實錄+課件教案+練習反思+整體規劃(梁老師)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新課標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視頻實錄+課件教案+練習反思+整體規劃(梁老師)

資源簡介

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
初一地理精品課《大洲和大洋》聽課反思
南頭初級中學 丘增元
2009年10月23日,星期五上午第一節,南頭初級中學地理科組開展精品課程教研活動,本次活動由梁光華老師在初一(10)班講授精品課的公開課,課題是《大洲和大洋》。
這次公開課開展得非常成功,我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F在對這節地理課進行反思,總結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和一些有待改善的不足之處。
這節課有很多優點,總結如下:
一、梁老師教態端莊自然,令人感覺非常親切,學生都敢于跟老師交流,同時,梁老師的授課富有激情、熱情,語言又清晰,課堂氣氛和諧、融洽。
二、課程采用“生本教育模式”,以學生發展為本,體現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學過程中教師先展示了本堂課需要探究的問題,之后,這些問題都由各學習小組向全班同學講授,其他同學產生的相關問題也由學習小組負責釋疑。這樣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注重了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學習習慣。
三、教學課件制作精美,素材豐富,化抽象為形象,令剛剛學習地理知識的初中生更容易接觸和理解地理事物。
四、結合教學內容,梁老師事先安排學生進行了七大洲輪廓的教具小制作,在學完新課內容后,學生紛紛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既滿足了學生的成就感,又對新課內容起到了很好的鞏固作用。這種做法很好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五、教學目標明確,教學環節緊湊,重點、難點突出。
六、教學任務很好完成,實效不錯。
對這節課我有點小建議,課堂上的識圖練習多一點能強化學生的讀圖能力,我認為加強這方面的訓練很必要。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1 頁 (共 1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
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參考資料
1、水半球
海洋最多、陸地最少的半個地球。它的中心在新西蘭以東安蒂波德斯群島附近。在水半球內,海洋占90.5%(相當于全球海洋的63.9%);陸地占9.5%,主要包括南極洲、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以及南美洲的南端。
2、陸半球
陸地最多、海洋最少的半個地球。它的中心在法國西部盧瓦爾河河口附近。陸半球的陸地主要包括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及南美洲的絕大部分,占全球陸地面積的81%。但是在陸半球內,海洋面積(占52.7%)仍然大于陸地面積(占47.3%)。
3、張騫(?—前114)
西漢漢中成固(今陜西城固)人。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漢武帝命出使大月氏,相約共同夾攻匈奴。他越過蔥嶺,親歷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地。途中兩次被匈奴扣留,積十一年。元朔三年(前126年),匈奴內亂,始脫身歸漢。元狩四年(前119年),又奉命出使烏孫,并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地。他兩次出使,加強了中原和西域少數民族的聯系,進一步發展了漢朝與中亞各地人民的友好關系,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官至大行,封博望侯。
加加林(1934—1968)
是人類歷史上第一位太空使者,被譽為“宇宙哥倫布”。他的名字是人類航天時代的象征。1961年4月12日,在前蘇聯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加加林穿著宇航服登上東方1號宇宙飛船,莫斯科時間9時7分,飛船在運載火箭推動下,點火升空,進入320千米高的地球軌道飛行。加加林在座艙內從舷窗向外望,不禁歡呼“多么美啊!我看見了陸地、海洋和云彩”。他在失重狀態下感覺良好,繞地球一圈飛行108分鐘后返航,上午10時55分借助降落傘安全著陸,完成了舉世矚目的航天飛行。加加林在1968年3月27日的一次駕機飛行訓練中因飛機失事不幸遇難。他是世界上第一位航天英雄。
絲綢之路
古代橫貫亞洲的交通通路,也稱絲路。其主要路線,東端起自渭河流域,向西通過河西走廊,自敦煌后分兩支,一支經今新疆境內塔里木河北面的通道,在疏勒(今喀什市)以西越過蔥嶺,更經大宛(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費爾干納盆地)和康居南部(今撒馬爾罕附近)西行;一支經今新疆境內塔里木河南面的通道,在莎車(今莎車縣)以西越過蔥嶺,更經大月氏(今阿姆河上、中游)西行。以上兩條路線會于木鹿城(今土庫曼斯坦境內馬雷),然后向西經和櫝城(今里海東南伊朗境內達姆甘附近)、阿蠻(今伊朗境內哈馬丹)、斯賓(今伊拉克巴格達東南)等地抵地中海東岸(今敘利亞境內安塔基亞),轉達歐洲羅馬等地。約自公元前第二世紀以后千余年間,大量的中國絲及絲織品皆經此路西運,故稱絲綢之路。其他商品以及東西方各種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在古代和中世紀時也多通過此路,絲綢之路在歷史上促進了中國和歐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
4、鄭和下西洋
鄭和(1371—1435),明朝航海家,本姓馬,小字三保(一作寶),昆陽(今云南晉寧)人,回族,其祖、父均曾至伊斯蘭教圣地麥加朝圣。他于明初入宮為宦官。永樂三年(1405年),成祖派他與副使王景弘率水手、官兵27 800余人,乘“寶船”62艘,遠航西洋(當時稱今加里曼丹至非洲之間的海洋為西洋),他們從蘇州劉家港(今江蘇太倉東瀏河鎮)出發,到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蘇門答臘、錫蘭(今斯里蘭卡)等地,經印度洋西岸折回,至1407年返國。以后又于1407~1409年、1409~1411年、1413~1415年、1417~1419年、1421~1422年、1431~1433年出海,前后28年,7次遠航,經30余國,最遠曾到達非洲東岸、紅海和伊斯蘭教圣地麥加。他所率領的船隊規模宏大,最多時達200余艘,最大的船長44.4丈(148米)、寬18丈(60米),有60余艘。航海技術相當發達,使用了羅盤、測深器和牽星板等。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和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它發展了中國的航海事業,加強了與亞非各國的聯系,豐富了人們的地理知識,開闊了地理視野。它比西方哥倫布、達·伽馬等的航行早了半個多世紀,而且在航海規模和技術等方面,也都遠遠領先于西方的航海家。鄭和的隨航人員馬歡寫有《瀛涯勝覽》,費信寫有《星槎勝覽》,鞏珍寫有《西洋番國志》,記述航行中的見聞,都很有價值。
5、馬可·波羅(約1254—1324)
意大利旅行家,生于威尼斯商人家庭。1271年隨其父親和叔父由威尼斯啟程,經地中海、兩河流域、伊朗高原、帕米爾高原到達中國喀什,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再經敦煌、酒泉、張掖、銀川等地,于1275年抵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西北)。以后到大都(今北京)。在中國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信任和優待。曾游歷中國西北、西南、華東等地區及東南亞一些國家。1291年初離大都,1292年從泉州取海道離中國,經爪哇、蘇門答臘、錫蘭(今斯里蘭卡)和印度南部,沿印度西岸到波斯(今伊朗),1295年回到威尼斯。1298年在威尼斯與熱那亞戰爭中被俘,在獄中口述東方見聞,由同獄人筆錄成書,即為流傳至今的《馬可·波羅游記》。其中記述了他來中國的沿途見聞,元代初年的社會情況及北京、揚州、杭州等城市的情況,中國東南鄰邦的情況,蒙古諸汗國之間的戰爭和亞洲北部的情況。書中盛贊東方的富庶、文化的昌明,大部分篇幅是敘述有關中國的內容,馬可·波羅是第一個向西方系統介紹中國情況的人。此書擴展了歐洲人的地理視野,對以后的地理大發現有一定影響,也是研究中古時期地理學史、亞洲史和中西交通史的重要資料。馬可·波羅于1299年被釋放回到威尼斯,其書很快被傳誦。
6、哥倫布(約1451—1506)
意大利航海家,生于意大利熱那亞,早年從事航海活動,1476年移居葡萄牙。他相信大地球形說,認為從歐洲西航可達東方的印度和中國,屢向葡萄牙國王提出西航計劃,未被采納。1485年移居西班牙,他的西航計劃得到西班牙統治者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貝拉一世的贊助,先后四次出海遠航。1492年8月3日率船隊攜帶西班牙統治者致中國皇帝國書從西班牙帕洛斯港出發,開始第一次西航,先后到達巴哈馬群島和古巴、海地等島,1493年3月15日返回帕洛斯港。1493年9月25日從加的斯出發進行第二次西航,發現多米尼加等島嶼,1496年6月11日返回西班牙。1498年5月30日從桑盧卡爾出發進行第三次西航,發現特立尼達等島嶼,8月2日在帕里亞灣南岸首次登上美洲大陸,1500年10月返回加的斯。第四次西航在1502年5月11日從加的斯出發,為尋找海峽考察了中美洲洪都拉斯到達連灣的2 000多千米的海岸線,認識了巴拿馬地峽,1504年11月7日返回桑盧卡爾。哥倫布開辟了橫渡大西洋到美洲的新航路,在航行中還首次發現并利用大西洋低緯度吹東風、較高緯度吹西風的風向變化。他始終認為到達的新大陸是印度,并稱當地人為印第安人。美洲的發現和新航路的開辟證明了大地球形說的正確性,促進了舊大陸與新大陸的聯系。
7、大洲的命名
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歐洲是歐羅巴洲的簡稱。古代地中海周圍的人,以航海和經商聞名。由于航海定方位的需要,他們把地中海以東的大陸稱為“亞蘇”(Asu),意為“東方”或“東方日出之地”,把地中海以西的大陸稱為“歐羅巴”(Ereb),意為“西方日落之地”,后來分別演化成英文Asia(亞細亞洲)、Europe(歐羅巴洲)。
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簡稱?!鞍⒎抢印笔窍ED文,意思是“陽光灼熱”,因為非洲3/4的地區位于熱帶,受到太陽的光熱較多,氣候炎熱;另一種說法是,阿非利加洲(英文Africa)來源于古代北非的迦太基語Afarik,意為“迦太基以南的地方”。
美洲是亞美利加洲的簡稱。據說來源于意大利航海家亞美利哥,公元1507年,亞美利哥根據他對美洲大陸的考察見聞,寫了一本《海上旅行故事集》,向世界宣布了這個“新大陸”的存在,后來人們便以亞美利哥的名字為這個“新大陸”命名,并仿照其他大洲的名稱詞尾形式,稱其為亞美利加洲。公元1914年,巴拿馬運河開通以后,人們就以巴拿馬運河為界,劃分出自然地理上的北美洲和南美洲。
大洋洲直到19世紀初才被歐洲人初步探測清楚。在這以前,人們只模糊地認為南太平洋該有大片陸地,隨意在地圖上注明“澳大利亞”字樣,它的拉丁語原意就是“南方的陸地”。1812年前后,丹麥地理學家馬爾特·布龍,正式命名澳大利亞大陸和周圍太平洋上島嶼為大洋洲,意思是“大洋中的陸地”。
在19世紀初的地理教科書中,堅持說地球上只有亞洲、歐洲、非洲、美洲、大洋洲五大洲,而沒有南極洲。1816~1821年,俄國探險船隊首次進入南極圈,發現了新陸地,斷定地球的南端并不是海洋。此后,探險成果漸多,南大陸的輪廓明朗化,人們就將這塊位于地球南端的南極陸地取名為南極洲。南極洲因發現最晚,故又稱第七大陸。
8、四大洋名稱的由來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地球上的這四大洋,人們都比較熟知,那么“四大洋”的名稱是如何得來的呢
(1)、太平洋——“和平之洋”公元1513年9月26日,西班牙探險家巴斯科·巴爾沃亞從巴拿馬海岸見到此洋,命名為“南?!?。1520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受西班牙國王委托,率領船隊尋找通過東方的航線。經過四個多月的艱難航程,越過狂風惡浪的大西洋,穿過麥哲倫海峽,他們進入了新的大洋。時值當時天氣晴朗,風平浪靜,與前段航行截然不同,因此麥哲倫便把這個叫做“南海”的大洋改稱為“和平之洋”,漢譯為“太平洋”。
(2)、大西洋——“大力士神的棲息地”。大西洋源于古希臘神話中大力士神阿特拉斯的名字。普羅米修斯因盜取天火給人間而犯了天條,株連到他的兄弟阿特拉斯。眾神之王宙斯強令阿特拉斯支撐石柱使天地分開,于是阿特拉斯在人們心目中成了英雄。最初希臘人以阿特拉斯命名非洲西北部的土地,后因傳說阿特拉斯住在遙遠的地方,人們認為一望無際的大西洋就是阿特拉斯的棲身地,故有此稱。
(3)、印度洋——“通往東方的海洋”。印度洋的名稱最早見于1515年中歐地圖學家舍爾編繪的地圖上,標注為“東方的印度洋”,此外“東方的”一詞是和大西洋相對而言。奧爾大利烏斯編繪的世界地圖集里正式稱之為“印度洋”。因為古代西方對東方的了解很少,只傳聞印度是東方的一個富有的國家,因此到東方就是到印度,通往東方的航路也就是通往印度的航路。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東航尋找印度,便將沿途所經過的洋面統稱之為印度洋。
(4)、北冰洋——“北極之?!薄1北蟠笾乱员睒O為中心,介于亞洲、歐洲和北美洲的北岸之間,面積1310萬平方千米,為世界四大洋中面積最小、深度最淺的洋。由于終年氣候嚴寒,絕大部分被冰層覆蓋,因此一度曾經被稱為“北極?!?、“北冰海”,現在稱之為“北冰洋”。
9.四大洋的分界線
(1)太平洋與北冰洋 西起俄羅斯東北部的杰口尼奧夫角,經白令海峽中的大、小代奧米德島,至美國阿拉斯加西端蘇厄德半島的威爾士王子角一線。為白令海峽最窄處。
(2)太平洋與印度洋 北起馬六甲海峽北口,沿蘇門答臘島西海岸、爪哇島南海岸,經阿拉弗拉海、托宙斯海峽,再沿澳大利亞東海岸和通過塔斯馬尼亞島東南角的東經146°51’線至南極大陸。
(3)太平洋與大西洋 在德雷克海峽處,大致以通過南美洲南端合恩角的西經67°16’線為界。
(4)大西洋與北冰洋 西起哈得孫灣東口,經戴維斯海峽、丹麥海峽、冰島—法羅海檻、威維爾一湯姆森海嶺、設得蘭群島的馬克爾—弗拉格島,到挪威西南沿海的塔斯德角一線。
(5)大西洋與印度洋 自通過非洲大陸南端的厄加勒斯角的東經20°線至南極大陸。
10、大陸與島的劃分
大陸和島嶼是人為劃分的,我們把澳大利亞大陸定為最小的大陸,這樣,格陵蘭被擠下來,坐了島嶼的第一把交椅。按照大陸是“地球上面積廣大而完整的陸地”的定義,格陵蘭是當之無愧的大陸。它面積217萬平方千米,相當于西歐所有國家國土的總和,或相當于澳大利亞大陸的29%。如果它人口眾多,肯定會作為一個洲從北美洲獨立出來。可惜它只有5萬人口,終年被冰雪所覆蓋,只好屈居“島嶼王”了。
11、珠穆朗瑪峰的變遷
喜馬拉雅山的地層和化石記載了它的海陸變遷史。1975年,我國科學家考察登山隊在珠穆朗瑪峰地區采集的巖石標本中,發現了三葉蟲、筆石、菊石、魚龍等1 000多種生物化石。地質學家們經過對已發現的化石和地層構造的全面分析,認為:距今4 000萬年的時候,這里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地殼不斷下降,沉積了厚達30 000多米的海相地層,以及各地質時期的海洋生物化石。在距今約2 000多萬年前,地殼發生一次強烈的構造運動──喜馬拉雅運動,使古海區抬升為陸地,從此,喜馬拉雅地區結束了海洋史。到距今約300萬年的時候,喜馬拉雅地區已經抬升變成了海拔約1 000米左右的熱帶草原。其后,地殼迅速抬升,直至全新世,世界上最高最年輕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終于形成了。至今,喜馬拉雅山脈仍在繼續抬升。
12、臺灣海峽的變遷
地質工作者研究認為:臺灣海峽經歷了多次海陸變遷。2億多年以前為海洋,在距今約4 000萬年左右,海峽地區受喜馬拉雅運動的影響,第一次上升為陸地,成為臺灣山脈和福建山地之間的帶狀山間平原。以后,海峽地區的地殼時升時降,使臺灣地區與大陸之間時連時分,海峽地區時而成為大陸與臺灣之間的陸橋,時而變成被海水淹沒的海峽。尤其是第四紀時,每當冰期,氣候寒冷,海面下降,海峽地區便成為陸橋;每當間冰期,氣候變暖,冰雪消融,海面升高,陸橋又被淹沒成海峽了。由于海峽地區幾度成為陸橋,所以,臺灣島上發現了許多與大陸類似的同時代的生物化石。
13、地殼運動的證據
地殼自形成以來,每時每刻都在運動著,這種運動引起地殼結構不斷地變化。地震是人們直接感到的地殼運動的反映。更普遍的地殼運動是在長期地、緩慢地進行著,也是人們不易覺察到的,必須借助儀器長期觀測才能發覺。例如,大地水準測量資料證明,喜馬拉雅山脈至今仍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度在上升。
地球在地質時期的地殼運動,雖然不能通過直接測量得知,但在地殼中卻留下了形跡。在山區巖石裸露的地方,沉積巖層常常是傾斜、彎曲的,甚至斷裂錯開了,這都是巖層受力發生變形的結果。在我國山東榮城沿海一帶,昔日的海灘現已高出海面20~40米。福建漳州、廈門一帶,昔日的海灘也已高出海面20米左右,說明這些地方的地殼在上升。我國渤海海底發現了約達7千米的海河古河道,這表明渤海及其沿岸地區為現代下降速度較大的地區。再如,美麗的雨花石產于南京雨花臺,這些夾有美麗花紋的光滑的卵石,是古河床的天然遺物。雨花臺大量堆積著卵石,說明這里過去曾有河流,以后地殼上升,河道廢棄,才成了如今比長江水面高出很多的雨花臺礫石。
14、大陸漂移說
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1880~1930)在1912年系統提出的一種大地構造假說。他認為古生代后期全球只有一個龐大的聯合古陸,稱“泛大陸”。中生代由于潮汐摩擦和從兩極向赤道方向的擠壓力,泛大陸開始分裂,較輕的花崗巖質大陸在較重的玄武巖質地幔上漂移,逐漸形成今日的海陸格局。他認為地球上的山脈也是大陸漂移的產物,科迪勒拉山和安第斯山是美洲大陸向西漂移滑動時,受到太平洋玄武質基底的阻擋,被擠壓而形成的褶皺山脈;亞洲東緣的島弧群,是大陸向西漂移過程中留下的殘塊;格陵蘭的南端、佛羅里達、火地島等弧形彎曲,都是向西滑動摩擦脫落的結果;東西向的阿爾卑斯山和喜馬拉雅等各大山脈,是大陸從兩極向赤道擠壓的結果。魏格納根據當時掌握的資料,從地質、地形、古生物、古氣候和大地測量等方面,詳細論證了大陸漂移說。這個假說當時引起了地質學界和地球物理學界的重視。但是對于大陸漂移的機制和規律,則有很多學者表示懷疑。20世紀50年代以來,古地磁學的研究表明,地質歷史時期磁極的移動,只有用大陸漂移說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釋。因此大陸漂移說又獲得了新生。
15、板塊構造學說
1912年德國學者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1961年和1962年,美國的迪茨和赫茨提出了“海底擴張說”。在此基礎上,1968年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順等人首創“板塊構造學說”,現已成為最流行的地球科學新理論。
板塊構造學說將全球的巖石圈劃分為六大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除六大板塊外還有些小板塊。大陸內部也可以劃出一些次一級的板塊。板塊之間,分別以海峽或海溝、造山帶為界。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其活動性主要表現為地震、火山、張裂、錯動、巖漿上升、地殼俯沖等。世界上的火山、地震活動,幾乎都分布在板塊的分界線附近。
板塊學說認為地殼是有生有滅的。由于海底擴張,大洋底部不斷更新,大陸則只是隨著海底的擴張而移動。板塊在相對移動的過程中,或向兩邊張裂,或彼此碰撞,從而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如3億年前,歐、非兩洲和南、北美洲相連,以后出現大西洋海嶺,新的洋殼不斷形成并以它為中軸向兩邊擴張,才使上述各洲分開。而在近7000萬年以來,由于印度板塊不斷北移,與亞歐板塊相撞,產生喜馬拉雅山脈。東非大裂谷則正處于非洲大陸開始張裂,處于產生新洋殼的雛型期。紅海亞丁灣則是兩側地殼張裂擴張的結果,處于大洋殼的幼年期?,F在的地中海,則是代表大洋發展的終了期,它是廣闊的古地中海經過長期演化后殘留下來的海洋。
關于板塊的驅動力問題,有人認為是地幔對流,也有人認為是地幔中的“熱點”和“熱柱”把巖石圈拱起,而使其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動推擠板塊運動,還有其他的一些主張,目前尚無統一的認識。
大陸漂移──海底擴張──板塊構造,這是人類對地殼運動認識過程不斷深化發展的三部曲。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1 頁 (共 1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
練習答案
《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課堂檢測題(一)
一、選擇題:1C、2B、3C、4D、5D、6C
二、非選擇題:1、(略) 2、非洲 亞洲 3、亞洲 太平洋 4、南美洲
《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課堂檢測題(二)
一、選擇題:1D、2B、3C、4C、5D、6B
二、非選擇題:1、(略) 2、烏拉爾 烏拉爾 大高加索 3、土耳其 地中 蘇伊士 紅
《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單元測試題答案
一、選擇題:
1C、2D、3B、4C、5C、6B、7A、8D、9D、10B、11D、12D、13B、14D、15C、16D、17D、18A、19C、20C、21B、22A、23D、24C、25C、26A、27D、28A、29A、30D
二、非選擇題
31、(1)印度洋 太平洋 大西洋
(2)亞洲 大洋洲 北美洲
(3)大洋洲 南美洲
(4)南極洲 亞洲
(5)① ⑤
(6)太平洋 北冰洋 大西洋
32、(1)A D (2)東 南 (3)陸地 海洋
33、(1)略
(2)烏拉爾 烏拉爾 大高加索
(3)土耳其 地中 蘇伊士 紅
34、(1)美洲板塊 南極洲板塊 印度洋板塊 非洲板塊 亞歐板塊
(2)太平洋板塊 (3)火山 地震 (4)印度洋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1 頁 (共 1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
《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地理單元測試題
班級 姓名 學號 成績
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60分)
1.世界上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宇航員是…………………………………………………(  ?。?br/>A.葡萄牙的麥哲倫  B.美國的阿姆斯特朗 C.原蘇聯的加加林  D.波蘭的哥白尼
2.人們常說的地理大發現是指……………………………………………………………(  ?。?br/>A.中國人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
B.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到中國,增進亞歐交往
C.中國人鄭和七下西洋,足跡遠及非洲東海岸,并留下著名的航海圖
D.意大利人哥倫布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大陸
3.溝通兩個海洋的的狹窄水道叫…………………………………………………………(   )
A.半島 B.海峽 C.島嶼 D.海灣
4.關于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地球又被稱為“水星”       B.六分海洋,四分陸地
C.北半球陸地面積比南半球大     D.東半球海洋面積比西半球大
5.四大洋中互不相通的兩個大洋是………………………………………………………(   )
A.太平洋和印度洋 B.太平洋和大西洋  C.北冰洋和印度洋 D.北冰洋和大西洋
6.地理工作者在喜馬拉雅山脈的巖層中發現有魚、海螺等海洋生物化石;
很久很久以前,臺灣島和大陸是相連的。其原因是………………………………(  ?。?br/>A.火山爆發和海嘯             B.地殼變動和海陸升降
C.登山運動員攜帶的物品和人們的填海造陸  D.氣候變化和冰川消融
7.世界著名的填海造陸的歐洲國家是……………………………………………………(   )
A.荷蘭      B.丹麥      C.英國     D.瑞典
8.跨經度最多的大洋是…………………………………………………………………(  ?。?br/>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
9.由三個大洲包圍的世界大洋是…………………………………………………………(  ?。?br/>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10.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山脈是………………………………………(   )
A.阿爾卑斯山脈  B.喜馬拉雅山脈   C.安第斯山脈   D.落基山脈
11.下列大洲,按面積大小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br/>A.亞洲、歐洲、南極洲       B.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C.亞洲、歐洲、北美洲       D.亞洲、南極洲、大洋洲
12.緯度最高的大洲是……………………………………………………………………(  ?。?br/>A.亞洲     B.北美洲      C.歐洲     D.南極洲
13.下列海峽中,既是兩大洲的分界線,又是兩大洋的分界線的是……………………(  ?。?br/>A.馬六甲海峽   B.白令海峽     C.麥哲倫海峽   D.英吉利海峽
14.世界上最大的島嶼在哪個大洲?……………………………………………………(   )
A.大洋州     B.非洲       C.南美洲     D.北美洲
15.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原因是我國……………………………………………(    )
A.位于亞歐板塊的內部 B.在海洋陸地的交界地帶
C.位于地殼比較活躍的地帶 D.多火山,地形多為山地、高原
16. “大陸漂移假說”是由誰提出的:………………………………………………(  )
A.哥倫布 B.麥哲倫 C.達爾文 D.魏格納
17.下面四幅圖是表示地球演變過程中海陸分布的變化情況,根據大陸漂移的假說,由早到晚的排列順序是………………………………………………………………………………(  ?。?br/>A.③④②① B.①③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③
18.中國東部面臨的大洋是………………………………………………………………(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19.右圖中表示海峽的位置的是………………………(  ?。?br/>A.甲 B.乙 C.丙 D.丁
20.紅海在不斷擴大,是由于…………………………(  ?。?br/>A.地殼下沉 B.海面上升 C.板塊張裂 D.板塊碰撞
21.能夠解釋在寒冷的南極大陸發現有煤層的原理是(   )
A.海底擴張學說 B.大陸漂移學說
C.板塊構造學說 D.地質力學
讀圖,回答22—23題:
甲 乙 丙 丁
22. 甲、乙、丙、丁四大洲中,與其它三個洲都相鄰的大洲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3.甲、丙、丁三大洲共同瀕臨的大洋是:…………………………………………(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24.對四大洋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太平洋面積最大,印度洋面積最小
B.大西洋的形狀像“S”,太平洋形狀像“W”
C.太平洋的面積與大西洋、北冰洋、印度洋面積之和幾乎相等
D.北冰洋緯度最高、太平洋跨經度最廣
25.對板塊構造學說的理解,正確的是………………………………………………( )
A.地球表層由六大板塊組成,板塊與板塊交界處都為高大的山脈
B.世界六大板塊中南極洲板塊全部為陸地,印度洋板塊全部為海洋
C.六大板塊是不斷運動著的,這種運動現仍在繼續進行
D.板塊構造學說最初是由美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
26.世界的陸地主要分布在:…………………………………………………………( )
A.北半球、東半球 B.東半球、南半球
C.西半球、北半球 D.南半球、西半球
27.地球上海陸面積之比約為…………………………………………………………(    )
A .3 :7 B . 6 :4 C.4 :6 D.7 :3
28.從世界地圖上看,下列大洲陸地相連的是…………………………………………(  )
A.亞洲和歐洲   B.歐洲和非洲  C.亞洲和北美洲 D.南美洲和南極洲
29.下列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是………………………………………(  )
A.北美洲  B.歐洲  C.大洋洲  D.非洲
30.地跨熱帶、溫帶、寒帶的大洲是……………………………………………………(  ?。?br/>A.非洲   B.大洋洲   C.南極洲   D.亞洲
二.非選擇題(40分)
31.讀大洲大洋分布示意圖,回答:

(1)寫出圖中字母所表示的大洋名稱。
A.________ B._____ ___ C.________
(2)寫出圖中數字所表示的大洲名稱。
②. _____ __ ④ _ ______ ⑥ _____ __
(3)赤道穿過的大陸有亞洲、 、 。
(4)跨經度最多的大洲是 。面積最大的大洲是 。
(5)七大洲中沒有陽光直射的是圖上數字中的 和 。
(6)四大洋中,面積最大的是___ _____洋。緯度最高的是____ ____洋。
輪廓形狀像“S”的是____ ____洋。

32.讀下圖,回答下列問題。

(l)A~D四個半球中,表示東半球的是____ ____,表示南半球的是___ _____。
(2)東西半球相比,陸地面積比較大的是________半球,
南北半球相比,海洋面積比較大的是________半球。
(3)北極地區與南極地區海陸分布有所不同,
南極地區以____ ____為主,北極地區以_____ ___為主。
33.讀亞洲與歐洲、非洲的分界線圖,完成下列問題。
(1)在圖上相應位置上填注亞洲、歐洲和非洲。
(2)圖中A為 山脈,
B為 河, C為 山脈。
(3)有一艘海船從黑海駛向印度洋,它將依次經過:
海峽、 海、
運河、 海。
34.讀世界板塊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圖,回答:
(1)寫出圖中字母所表示的板塊名稱。
A._____ ___,B.____ ____,C._____ ___,
D._____ ___,E.___ _____。
(2)六大板塊中,幾乎全部是海洋的是____ ____板塊。
(3)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多___ _____和_ _______。
(4)大洋洲在 板塊。
① ② ③ ④
EMBED PBrush
A
B
C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2 頁 (共 1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
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第一節大洲和大洋課堂檢測題(二)
一、單項選擇題。(60分)
1.人們常說的地理大發現是指(  ?。?br/>A、中國人張騫出使西域 
B、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到中國
C、中國人鄭和七下西洋,足跡遠及非洲東海岸,并留下著名的航海圖
D、意大利人哥倫布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大陸
2.水半球的范圍最接近( )
A.北半球 B.南半球 C.東半球  D.西半球
3.下列四個半球的中心,生存環境最好的是( )
A.西半球 B.水半球 C.南半球  D.北半球
4.全部位于東半球的大洋是(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5.下列大洲中,被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包圍的是( )
 A.非洲 D.大洋洲 C.亞洲 D.北美洲
6.下列海峽中,既是兩大洲的分界線,又是兩大洋的分界線的是( )
 A.馬六甲海峽 B.白令海峽
  C.麥哲倫海峽 D.英吉利海峽
二、讀亞洲與歐洲、非洲的分界線圖,完成下列問題。(40分)
1、在圖上相應位置上填注亞洲、歐洲和非洲。
2、圖中A為________山脈,B為________河,C為________山脈。
3、有一艘船從黑海駛向印度洋,它將依次經過:________海峽→________海→ _______運河→____海。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1 頁 (共 1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
《第二節 海陸的變遷》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南頭中學 李圣元
一、成功之處
1、本課以故事導入,直接點出海陸變遷的觀點,使學生對“海陸是不斷變化的”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
2、第一部分以小組探究——虛擬實地考察(喜馬拉雅山發現古代海洋生物化石、海底發現古代人類活動的遺跡、荷蘭的圍海造田)的形式,使學生在感性上認識海陸的變遷。
3、第二部分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以觀察思考“世界地圖中各大洲的輪廓”為切入點,引出“魏格納與大陸漂移假說”的故事,引導學生在探究學習中善于發現,大膽設想,重視收集證據,對學生認識科學史,激發科學興趣,培養科學方法和探究精神是不可多得的一種嘗試。同時,使學生從更深層次認識海陸變遷,牢固樹立“海陸是不斷變化的”科學觀念。
4、教學中設置的兩個“探究活動”非常合理,但對海陸變遷不同方式的探究和人文活動對海陸分布影響的討論未予以展開。
二、不足之處
我想以下的一些環節作以下的改動更好些:
對于魏格納發現大陸漂移假說的故事不要讓學生讀,讓學生概括這個故事,效果會好點,時間也好控制;對六大板快的分布的識記少了點,課堂練習再加強。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1 頁 (共 1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
七年級(上冊)地理
第二章 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第一課時)課堂實錄
執教:中山市南頭鎮初級中學 梁光華
師:下面我們首先是“放電影”的環節,請大家坐好,慢慢閉上眼睛,回想上一節課我們學過的“關于等高線地圖的認讀,回想一下,一分鐘時間。
(學生靜坐閉目回想,一分鐘后……)
師:慢慢睜開眼睛,看屏幕,(投影“等高線地形圖”習題)上一節課我們學過等高線地形圖,是怎樣認讀的呢?
(學生看屏幕)
師:請看一下,第一題誰回答。好!露露你來。
周露露:選C。
師:C,怎么算出來的呢?
周露露:把500米減去200米。
師: 500米減去200米等于相對的高度,正確。
(掌聲)
師:第二題,敏儀你來。
吳敏儀:是鞍部。
師:(指圖) C這個地方是鞍部嗎?看答案,正確。
(掌聲)
師:第2個,D處,櫟華你來。
覃櫟華:山脊。
師:(指圖)等高線向外面突出的,是屬于(眾生答:山脊),看答案,正確。
(掌聲)
師:(指圖)E處呢?嘉輝你來。
羅嘉輝:山谷。
師:這里等高線是向內部凹進去的,所以我看這里屬山谷是正確的。
(掌聲)
師:好了,上一節課我們學的內容,大家回去還要認真地對著地圖去多點揣摩。
師:同學們,我們都想擁有這樣一個家(展示圖片)──溫馨的家,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小家;還有呢,我們所有的人類都有一個共同的家園,是什么?(展示圖片)
生(眾):地球。
師:地球有幾個?
生(眾):一個。
師:所以對這個唯一的家園,我們要……
生(眾):愛護,保護。
師:沒錯,要保護好。
師:那么,我想問一下大家,我們生活在地球的里面還是表面呢?
生(眾):表面。
師:沒錯,是表面。那這節課我們就認真去了解一下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的情況。
(展示課題: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
師:(出示投影)看我們上一節課布置的“問題探究”,有4個問題,已經要求預習了,請各個小組由小組長組織現在馬上展開討論,時間5分鐘。
(學生小組討論,老師巡視指導,5分鐘后……)
師:時間到了,請大家坐好。
師:下面我們看看問題,哪個小組先來講一午第一個問題?請小組長舉牌。好,請“亞洲”小組來講。其他小組注意聽了,把他們沒講到的補充上來。
林豪朗:第一個問題是“為什么我們不把人類居住的這個星球稱為‘水球’?”因為習慣性地叫它做“地球”,也因為我們生活在陸地上,不可能生活在水面的嘛(眾生笑),人如果生活在水里就會缺氧,而且遠古的人們生活在陸地上,很少見到很大的海洋,所以我們還是叫它做“地球”。
林豪朗:請大家翻開27頁,(眾生翻書)圖2.3這個男孩說的話把它畫下來,圈出“習慣”、“地球”、“生活在陸地上”,請問各同學還有什么疑問?
劉寶宜:既然題目問為什么不把這個星球稱為“水球”,那它肯定有它其中的原因,請問你可以給我們講解一下嗎?
林豪朗:因為地球的表面積是海洋占71%,陸地只占29%,海洋的面積大過陸地的面積。
吳敏儀:你說海洋的面積大過陸地的面積,那為什么叫它“水球”,海洋多,應該叫它“水球”嘛。
林豪朗:因為我們是習慣地叫它“地球”。(眾人笑)
覃櫟華:因為人類古代的時候,對地球的認識不多,認為地球的陸地比海洋多,所以就稱它為“地球。
師:這位同學就補充了剛才那位同學的答案。
楊巧儀:我補充一下,在26頁的“閱讀材料”:早期人類所認識的世界,僅僅是陸地上人們足跡和視野所及的非常狹小的天地。
林豪朗:(大家)還有什么疑問?沒有了嗎?
師:好!講結束語。
“亞洲”小組:謝謝!
(掌聲)
師:第一個問題剛才經過同學的講解和還有提問,我們看看,為什么我們不把人類居住的這個星球稱為“水球”,大家聽明白了沒有?
生(眾):聽明白了。
師:多少個原因?寶宜你來說說。
劉寶宜:第一是因為我們居住在陸地上,所以習慣上把地球稱為“地球”,第二是因為古代人們活動范圍狹小,他們認為地球上陸地的面積比海洋面積要廣,所以就把地球稱為“地球”了,而不稱為“水球”。
師:你就是古人在給這個星球起名的時候,因為看到的基本上是什么?
生(眾):陸地。
師:然后起好這個名字之后就一直這樣叫下來,叫習慣了。
師:好!
(掌聲)
師:至于這個問題我們的認識,剛才補充的時候幾位同學也補充了很多內容。談到我們的認識,那么我們在今天怎么去了解它呢?既要了解古代的,也要了解現代的,還有,我們可以猜想一下,將來它還會不會變化呢?
生(眾):會。
師:那我們就要進一步去探究它了。
師:第二個問題,哪個小組來說說?請“中國”小組,其他各組要積極一點。
郭穎欣:大家翻到28頁,(眾生翻書)“從地球儀或世界地圖上看,全球陸地被海洋包圍,并分隔成幾塊面積廣大的大陸和許多面積較小的島嶼,大陸和它周圍的島嶼合稱為大洲。請同學們把這幾句話畫起來。
師:第一個名稱“大洲”,已經出來了。
郭穎欣:大家請看圖2.5,“大陸、半島、島嶼與海洋”,“半島是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半島(應為大陸)與海峽(應為島嶼)之間有一條狹窄水道是海峽,海峽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請把這兩句話畫起來。
(眾生畫書)
郭穎欣:(大家)還有什么疑問嗎?
覃櫟華:半島的特征是怎樣的?
郭穎欣:半島的特征是連接陸地的,而且呈三角形。
師:大家有什么疑問都可以舉手的。
劉寶宜:我認為剛剛那個半島的特點應該可以說是“三面臨海,有一面是連接著陸地。
師:大家認為這個解釋恰當嗎?
生(眾):恰當。
(掌聲)
師:大家還有什么疑問提出來。
吳敏儀:說說島嶼的范圍和(分布的)地方。
覃櫟華:島嶼是沒有連接大陸的,而且四面有水,在海中。
師:注意島嶼與大陸的區別,大家看圖2.5里面,島嶼是怎樣的呢?
生(眾):(面積)不大。
師:(與大陸)有什么不同?
生(眾):島嶼是四面臨海,面積比較小。
師:沒錯,島嶼的面積要比大陸的面積……
生(眾):小。
師:一般來說要小很多。
師:大家看到,(指圖)在海中的一些陸地,一小塊一小塊分布在海中,這些稱為什么?
生(眾):島嶼。
師:只有一面連接陸地,其它三面臨海的……
生(眾):半島。
師:稱為半島,因為它只有一面與陸地相連。
師:那被海水包圍的小塊的陸地,我們又稱它為什么?
生(眾):島嶼。
師:如果很多的島嶼連在一塊呢?
生(眾):群島。
師:沒錯,叫做“群島”了。
劉寶宜:島嶼也有最大的,請問一下你知道最大的島嶼是什么島嶼,它在哪里?
郭穎欣:是北美洲的格陵蘭島。
師:大家注意(這個島),找到這句話了沒有?
生(眾):找到了。
師:請把它畫起來。
師:我想再問一句:(大家知道)世界上是最大的半島在哪里嗎?
生(眾):在……
師:大家注意,我們以后還會學到的,最大的半島是在……
生(眾):印度。
師:印度再過去一些,叫做“阿拉伯半島”,大家記住這個名稱。
(“中國”組下,掌聲)
師:第三個問題我們來看一下,“南美洲”小組,請。
師:剛才兩個小組都比較積極地解決了問題,我們看看第三個(匯報)小組的同學。
周露露:請同學們翻開29頁,29頁上面有一段話:全球陸地共分為七個大洲,即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極洲。大家可以看一下圖2.6,這里有七大洲的形狀;四大洋分別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我們還可以知道亞洲的面積是最大的,大洋洲的面積是最小的。
師:你們找亞洲和大洋洲的位置沒有?
生(眾):找到了。
師:把它們圈起來。
周露露:面積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面積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大家要在圖中畫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要記住它們(的名稱),看第一個字,把它們連起來記: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周露露:(出示投影)這些都是七大洲的形狀;這是七大洲的記憶(方法)。
師:大家齊讀一次。
(眾生齊讀)
師:大家背一背,看誰最快背出來。
(眾生背書)
師:誰能背出來了?請你來(指羅嘉輝),面向后面。
羅嘉輝: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師:太棒了!
(掌聲)
師:這樣可以簡便地把它們記下來。
周露露:(大家)還有什么問題嗎?
李敏婷:我想問一下,四大洋是怎樣形成的?
周露露:被陸地穿插分割形成的,分成四大洋。
周露露:(大家)還有什么問題呢?
劉寶宜:那大洲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吳敏儀:是海陸漂移把它們分散了(形成的)。
劉寶宜:我認為書本上也有答案,在29頁的第一行:大陸和它周圍的島嶼合起來稱為大洲。
周露露:(大家)還有什么問題嗎?
師:剛才的疑問,我們看有同學答出來,大洲怎樣形成,后面還有一個小節會學到,請大家關注后面的內容,做好預習。
(掌聲)
師:我們看看剛才的同學分析了大洲和大洋,最后一個問題(誰來講解)。“南極洲”,請!
劉寶宜:大家好,我們是“南極洲”小組,今天我為大家講解的是第四個問題:地球上各大洲的輪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請各位翻開31頁,根據圖2.8:各大洲的輪廓和分布特點,我們可以作出如下的分析,我們來看一下,最上面那個女孩說的話:“咦,大洲怎么一南一北的成對稱分布?”我們來看一下,就是在這個花瓣一樣把地球剪下來(的圖上),左上角是南極洲,右上角也是南極洲,然后再下來,左下角是南極洲,右下角也是南極洲,然后它說:“大陸的形狀還多是三角形的呢!”你們看一下,南極洲這里是不是有一個三角形?
生(眾):是。
劉寶宜:大家看一下,南美洲也差不多是一個三角形嗎?
生(眾):是。
劉寶宜:那你們說這個小男孩說的話對嗎?
生(眾):對。
劉寶宜:然后我們可以看問題:輪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這時拓展一下,如果我們把七大洲畫在一個平面上,那你們可以觀察一下,它是不是這個洲和這個洲是重合的;我們看一下第29頁,右邊東半球這個圖,亞洲和非洲如果再靠近一點是否就重合的了?
生(眾):是。
劉寶宜:那你們再看一下,亞洲和歐洲是否更近?
生(眾):是。
劉寶宜:所以它們如果再繼續拼,把它們拼起來,可能就會重合在一起,就是邊緣與邊緣之間是差不多互補,我的凹進去,你的突出來,剛剛好填了那個部分。我們組對這個問題的了解不是很多,如果各位同學有問題要問,可以現在舉手發言。
(眾生沉思)
劉寶宜:請問哪個小組要問問題嗎?我們組不一定能為你們解答,但是我們可以拿出來大家一起解答。智泉,你說。
陳智泉:七大洲的分界線是什么?
劉寶宜:七大洲的分界線?請同學們拿出老師給我們發下來的那張資料,我們看一下: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 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的第8個小點,全班同學把它讀一遍好不好?
(全班齊讀)
劉寶宜:那現在請問一下智泉同學你所提的問題得到答案了嗎?
陳智泉:知道了。
劉寶宜:豪朗。
林豪朗:那亞洲和大洋洲的分界線是什么呢?
劉寶宜:亞洲和大洋洲?看一下先哦。請同學們翻開29頁,大洋洲?也就是說的是這個,(指東半球地圖)你們看一下它們中間有一條紅色的圖例嗎?
生(眾):是。
劉寶宜:那你們說它是什么呢?
生(眾):洲界。
劉寶宜:那它應該有一個名稱,是什么呢?
生(眾):不知道。
劉寶宜:它是一條海峽,以海峽、海溝為界。至于它叫什么名字,由于我們組知識還不夠淵博,才疏學淺,所以請豪朗同學多閱讀課外書,然后找到答案,再告訴我們全班同學,好嗎?
生(眾):好。
劉寶宜:看同學們的反應多熱烈??!謝謝豪朗同學提出的問題,我也會回去找(答案)的。敏儀,你有問題要問?
吳敏儀:我回答他(指豪朗)的問題,是以海峽和海溝為界的。
師:具體的名稱我們后面可以查一下書。
劉寶宜:那現在還有小組有問題嗎?
生(眾):沒有了。
劉寶宜:真的沒有了?剛才說沒有,那還不是問了好幾個出來;有問題就要問。如果不問的話,我們小組……櫟華。
覃櫟華:我想問一下哪個大洲的島嶼比較多。
劉寶宜:哪個大洲的島嶼比較多?這個……有沒有同學可以幫我們解答,樂于助人呀,敏儀。
吳敏儀:我覺得是亞洲,你看31頁那個圖,亞洲的旁邊有很多小塊的板塊,這是島嶼,連接亞洲的。
(掌聲)
劉寶宜:大家還有問題要問嗎?
生(眾):沒有了。
劉寶宜:沒有的話我們“南極洲”小組就功成身退,我們為大家講解到這里,謝謝!
(掌聲)
師:好,四道問題我們都解決了,那我們看一下,剛才大家了解到的內容,一起來小結一下。
師:(一邊小結一邊出示投影),首先我們了解到了“地球”名稱的由來,知道了把這個星球叫作“地球”,而不叫作……
生(眾):水球。
師:第二個問題知道了什么?
生(眾):地表各部分的名稱。
師:第三個呢?
生(眾):地表的大洲和大洋。
師:第四個,大家知道了地球上各大洲的……
生(眾):輪廓特征。
師:基本上都呈什么形狀?
生(眾):三角形。
師:好,大家知道這些之后,馬上試一下,去“練兵場”; (出示投影)上面是世界海陸分布圖,下面有各大洲和大洋的名稱,你可以點著鼠標把名稱掛上去,如果你掛在準確的位置,它就可掛住,如果你放的位置不準確,它就會掉下來。看看誰先來試試。
(眾生踴躍舉手)
師:豪朗你先來試一下,大家看看他能掛住多少個。
(林豪朗上臺操作)
師:好,1個、2個、3個、4個……哇,全部都掛上去了。
(熱烈掌聲)
師:還有,看看下一個圖,關于北半球和南半球的。誰來?櫟華。
(覃櫟華上臺操作)
師:注意,放不準確就會掉下來的。(第一個掉了,眾生笑)好第2個對了……好了,掌聲!
(掌聲)
師:誰能把剩下的放上去呢?敏儀。
(吳敏儀上臺操作)
師:好,全部放上去了。
(掌聲)
師:經過兩個同學的努力,終于全部掛上去了。好,再看下一幅,東、西半球的,穎欣。
師:這是東、西半球的,看準了。1個、2個,大家幫數一下。
生(眾):4個、5個、6個……
師:我們給點掌聲她,還差一個沒掛上去,誰來?君儀。
(掌聲,君儀上臺操作)
師:來,試一下,最后一個能不能準確地掛上去。哇,好??!掌聲送給她。
(掌聲)
師:經過6位同學的努力,把我們所有的圖都完成了,下面還一些地方我們要注意的,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無論在哪一個半球,怎么看,我們都要記住它們的位置。
師:大家記一下課后要做的作業,拿練習本記下來?!秾W習輔導》上的這幾道題要做,下面是下一節課我們要探究的問題。
(學生記錄課后作業)
師:問題探究暫時不用抄。大家看看你們桌子上的地球儀。
師:請大家觀察一下,在地球儀表面我們看到的各大洲、大洋和的名稱和位置,請大家注意一下,地球儀中最中間這條緯線我們叫它做什么?
生(眾):赤道。
師:請大家轉動地球儀,仔細觀察,赤道穿過哪些大洲?一個一個洲看。
(生觀察、議論)
師:都觀察清楚沒有?
生(眾):觀察清楚了。
師:那我們馬上來試一下,誰能夠說出來?敏玲。
何敏玲:非洲、南美洲、亞洲。
師:非洲、南美洲、亞洲。
師:還有沒有補充?首先我們來看一看(轉動地球儀),穿過非洲、南美洲、亞洲,沒錯了,還有一個是嗎?
生(眾):大洋洲。
師:穿過多少個洲?
生(眾):4個洲。
師:這是我們注意的,我們還要觀察,南、北回歸線穿過的大洲;另外,回去后還要注意大洲、大洋在地球上的分布,通過制作大洲大洋地圖加深了解。
老師寄語: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希望同學們明白,我們所了解的知識還很有限,因此需要不斷地學習和探索,探索雖然艱難,但其中卻樂趣無窮。希望你們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充分享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快樂!
(下課)
                    2010年10月12日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13 頁 (共 13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
《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中山市南頭鎮初級中學 梁光華
在第二章第一節《大洲和大洋》課堂教學中,我充分地運用了生本教育的理念,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教學效果。
首先,基于郭思樂教授所說的:“最好的教學方法是讓學生提問,解決問題,不要只傳授知識──要鼓勵行動”這一理念,我在課前預習時給出了4個前置問題讓學生去準備:①為什么我們要把人類居住的這個星球稱為“地球”?②我們把地表海陸各部分分別稱為什么?③地球上有哪幾個大洲和大洋?④地球表面各大洲的輪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要求學生根據問題閱讀教材和地理圖冊,找出每個問題相關的知識點,并把自己發現的問題也記錄下來。這樣能幫助學生有目的地做好預習工作,完成初步感知教材內容的任務。
接著,基于郭思樂教授所說的:“先教后學不僅局限于一般的預習,更多的是通過活動去學習,教師要善于把學生的學轉化為活動來完成。這里指的活動,一個基本的要求就是覆蓋某些必要的基礎知識?!边@一理念,我引入新課后,就讓學生分成4人小組圍繞前置問題展開了討論,在小組長的組織下,大家紛紛發表意見,把找到的問題答案交流,并探討各自發現的新問題。老師一邊巡視,一邊指導。這種交流活動是自由的、活躍的、有效的。限時討論之后,就讓學生分小組上臺匯報,除了講解問題的答案及其相關的知識點,匯報的同學還要組織提問、解疑和管理課堂紀律,基本擔當了老師的角色。通過分組討論、上臺匯報這些活動,改變了傳統的“灌輸——接受”的落后模式,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老師關注的往往只是少數優生,大多數學生極少有表現自我的機會,更不要說登臺表演了;而在生本教學的課堂上,學生是主角,他們在合作中感受與他人討論、探究的樂趣,在登臺匯報中體會“能為人師”的成功喜悅,大大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就算是登臺沒發言的同學,能站在臺上,面對全班同學,也是一種很好的鍛煉,甚至影響其一生。學生匯報完一個問題后,老師再適當加以小結點撥,特別是牽涉到地圖的,要強調讀懂;在大洲大洋地圖的認讀中,我是要求學生用1張黃色紙剪出七大洲的輪廓圖,再把它們貼在藍色的紙上,每個學生都自己親自動手制作一幅大洲大洋地圖,拿著這幅自己制作的地圖來分析大洲大洋的問題,學生對應該掌握的知識點就能更清晰明了。
這節課還有一個亮點就是課件制作精美實用,每張幻燈片的畫面都很注意圖文的搭配,插圖美觀而不奪目,文字簡潔而清晰,雖然幻燈片不多,但每張幻燈片都充滿活力,融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關注度。信息技術和教學內容的有機整合,加大了課堂密度和知識容量,讓知識以恰當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并很好地把學生的匯報串聯起來,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著極大的熱情,并能夠十分主動地參與其中。
不可否認,這節課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一是部分學生課前預習和個別小組的討論不夠深入,以致上臺匯報時所講的知識點欠具體,特別是與知識點相關的內容較少涉及,今后要加強這方面的指引;二是學生匯報后老師小結補充稍過多了點,看起來好像一切都水到渠成,或許這樣也會遏制了一部分學生的思維;三是由于擔心課堂教學任務不能完成,對于部分學生的質疑不敢放開討論,學生們顯得意猶未盡,對學生的積極性會造成負面影響。
總的來說,作為一節生本教育實踐課,本節課能夠運用了生本教育的理念,體現了以生為本的特點,基本做到了全面依靠學生、信任學生,為大家提供了一個生本課堂的有用案例。冀希望于今后能克服以上不足,把生本教育繼續下去,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更廣闊的學習空間。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1 頁 (共 1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
A.“陸地和海洋”教學設計書
一、教學理念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構建基于現代技術的開放式的地理課程、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并重的評價機制。
二、教材內容
本章內容主要講述的是地球上海洋和陸地的分布狀況和形成原因。本章共分兩節,第一節大洲和大洋,介紹了大洲和大洋的比例,基本分布特征,一些地理事物的概念,七大洲的名稱和分布特點,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狀況。第二節海陸的變遷,這部分內容進一步解釋了形成世界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原因,包括海陸變遷的原因和大陸漂移學說、板塊構造學說兩個學說的基本觀點,以及建立在這兩個學說上的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
本章共分兩節:“第一節大洲和大洋”、“第二節海陸的變遷”。
教學重點:
七大洋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分布和輪廓特征;
能夠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島嶼、半島、大洋、海、海峽等地理事物;
大陸漂移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
用所學的知識解釋世界的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的分布。
教學難點:
七大洋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分布和輪廓特征;
用所學的知識解釋世界的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的分布。
三、教材內容分析
地球表面最顯著的差別是世界陸地和海洋的分布,它構成了地球的基本面貌特征。對于地球上海洋和陸地分布狀況、成因的了解,是我們學習自然地理知識和人文地理知識十分重要的。本章在《世界地理》基礎知識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章內容為后面章節的學習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本章內容前后互為照應,大陸漂移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是形成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形態的原因,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形態同時也驗證了大陸漂移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在本章的教學中注意知識間的因果關系。
操作方法和教學要點:
1、教材處理和教學內容設計
(1)緊扣地圖,聯系舊知識,學習新知識
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讀圖、用圖的能力不強,對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比較陌生,所以在本章中,教師要開始有目的、有步驟地引導學生讀圖和用圖。如在閱讀“世界海陸分布圖”時,要聯系第一章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劃分圖中出現過的大洲名稱和各大洲的輪廓特點,從外形上對各大洲辨認,初步建立大洲相對位置的概念,使形象記憶與意義記憶相結合,以加深印象。還要重視對書中各種地圖的分析和辨別,做到名稱和圖形能夠一一對應記憶。
(2)以文釋圖,以圖釋文,加強讀圖訓練
本章內容中共有24幅各類的地圖、景觀圖等。圖的信息量很大,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讀圖,養成用圖的習慣。如在對圖2.5“大陸、半島、島嶼與海洋”和圖2.6“大洲和大洋的分布”的讀圖時,先讓學生自己對照課文內容后,看圖說明,使學生通過自己觀察思考而理解海陸分布的各種不同形式與各大洲和大洋的輪廓;然后讓學生自己把各輪廓繪制在空白的平面圖上。這樣漸漸地讓學生養成讀圖,用圖的習慣。
(3)理清知識聯系,建立網絡結構
本章內容前后互為照應,大陸漂移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是形成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形態的原因,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形態同時也驗證了大陸漂移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在本章的教學中注意知識間的因果關系。
2、教學過程的展開
結合本章重難點,以及地理的學習方法與教學方法,可以根據以下幾個步驟進行講解:
首先解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輪廓及空間分布,這部分內容從東西半球圖、南北半球圖和世界海陸分布圖入手,明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相對位置及輪廓特點,理解大洲、大陸、島嶼、半島、大洋、海、海峽等地理事物的概念。書本有豐富的圖片和材料,可以以預先設置好的問題引導學生閱讀,讓學生通過文字了解本章的主要內容,并通過讀圖練習進行強化。
然后是講解海陸的變遷,通過一些實例讓學生分析海陸變遷的原因;通過相關的“活動題”讓學生找出大陸漂移的證據,讓學生了解科學探究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念和科學興趣。
最后利用板塊構造學說的觀點,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釋世界的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的分布,從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整個教學設計緊扣材料和地圖,以問題引導學生層層深入理解世界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及成因,初步掌握地理的學習方法。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全球海陸分布特點,記住海陸面積比例;學會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和海峽;能在世界地圖上說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布特征;運用實例說明海陸的變遷,了解大陸漂移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并能解釋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2、能力目標:能通過閱讀“世界海陸分布圖”、“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圖”和“大陸的漂移圖”和“六大板塊與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圖,提高讀圖能力和析圖能力,并能從地圖中獲得更多的地理信息。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今天正確反映在地圖上的海陸面貌是無數人科學探究的結果,樹立學生認識事物的發展觀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學生受到科學史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念、科學興趣和探究精神。
五、教法:自主學習法、討論法、分析法、綜合法
六、教學檢測安排:本章內容安排一次單元測試
七、課時安排:(4課時)
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 2課時
第二節 海陸的變遷 2課時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形態
大陸漂移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2 頁 (共 1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
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第一節大洲和大洋課堂檢測題(一)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10分,共60分)
1.世界上第一進入太空的宇航員是(   )
A、中國的楊利偉  B、美國的阿姆斯特朗
C、原蘇聯的加加林 D、葡萄牙的麥哲倫
2.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叫(  ?。?br/>A、半島 B、海峽 C、島嶼 D、海灣
3.關于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地球又被稱為“水星”      B.六分海洋,四分陸地
C.約71%是海洋,29%是陸地    D.陸地彼此連成一片
4.緯度最高的大洲是( ?。?br/>A.歐洲 B.北美洲 C.南美洲 D.南極洲
5.世界上最大的島嶼位于( )
A.亞洲 B.非洲 C.南美洲 D.北美洲
6.從地球儀或世界地圖上看,大陸的形狀似(  )
  A、圓形  B、方形  C、三角形 D、梯形
二、讀東西半球圖,完成下列問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
1、在圖上相應位置填上:歐洲和大西洋。
2、北回歸線穿過的大洲有北美洲、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面積最大的大洲是___________,面積最大的大洋是____________。
4、到南極考察的船舶,在________________洲的南端出發最容易到達南極洲。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1 頁 (共 1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共26張PPT)
21世紀教育網精品教學課件
世界海陸分布
復習篇
1.甲、乙、丙、丁四大洲中,與其它三個洲都相鄰的大洲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甲、丙、丁三大洲共同瀕臨的大洋是(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3.甲、乙、丙、丁四大洲分別是按面積由大小的排列順序是( )
A.甲乙丙丁 B.甲丁乙丙
C.丁甲乙丙 D.甲乙丁丙
讀圖.回答后面問題。
D
D
A
新課篇
  
知道了世界有七大洲和四大洋,下面讓我們繼續踏上環游世界的旅程吧。
制作:南頭鎮初級中學 梁光華
1、世界的陸地和海洋在不同的半球分布情況如何?
2、七大洲的分界線分別是什么?
3、溝通四大洋的水道分別是什么?
陸地主要分布在______,
海洋主要分布在______。
北極地區主要是____,
南極地區主要是____。
北半球
南半球
陸地
海洋
1、哪幾個大洲主要分布在東半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哪幾個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哪幾個大洲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哪幾個大洲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亞洲
歐洲
非洲
大洋洲
北美洲
南美洲
亞洲 歐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極洲 大洋洲
4、赤道橫穿哪幾個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洲 亞洲 大洋洲 南美洲
3、本初子午線穿過的大洲有____________________。
歐洲
非洲
南極洲
2、世界上跨越經度最多、緯度最高的大洲是___________。
南極洲
各大洲的分界線
(1)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
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   
 加索山脈— 黑海— 土耳其海峽。
(2)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
 蘇伊士運河-紅海。
(3)南北美洲的分界線:
 巴拿馬運河。
(4)亞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
  白令海峽。
(5)歐洲和非洲的分界線:
  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
1、各大洲在不同半球的分布。
2、海陸分布的總體特征:很不均勻。
3、大洲的分界線。
4、溝通各大洋的水道。
68億
課堂小結
1.緯度最高的大洲是( ?。?br/>A.歐洲 B.北美洲 C.南美洲 D.南極洲
2.下列海峽中,既是兩大洲的分界線,又是兩大洋
的分界線的是(  )
 A.馬六甲海峽 B.白令海峽
 C.麥哲倫海峽 D.英吉利海峽
3.水半球的范圍最接近( )
A.北半球 B.南半球 C.東半球 D.西半球
4.下列四個半球的中心,生存環境最好的是( )
A.西半球 B.水半球 C.南半球 D.北半球
5.全部位于東半球的大洋是(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6.下列大洲中,被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包圍
的是( )
A.非洲  D.大洋洲 C.亞洲 D.北美洲
D
B
B
C
C
C
1、完成《學習輔導》相關習題:P14-15的1、6、7、8、9、10、11、13、18題。
2、預習新課:
第二節 問題探究
?、俚厍蛏虾j懽冞w的原因有哪些?
②大陸漂移假說的基本觀點是什么?
③板塊運動學說包括哪些內容?
④地球上的主要火山地震帶分布在哪里?
⑤當地震發生時,該怎么辦?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人生在于探索,人生在于求真,愿我們在求真知的路途上勇往直前,學有所成!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
第二章 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教學設計(第二課時)
執教人:中山市南頭鎮初級中學 梁光華
一、教材分析:
本課時講述的是七大洲和四大洋在不同半球的分布情況,從中認識各個半球中海陸分布的不均勻;進而了解到各大洲的分界線和溝通各大洋的水道,從比較宏觀的角度加深了對世界海陸分布狀況的認識。
二、學情分析:
學生學習了“大洲和大洋”第一課時的知識,通過觀察世界海陸分布圖已對地球表面大洲、大洋的名稱、輪廓特征和分布狀況等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課時旨加深學生對大洲大洋的相互聯系的認識。
三、教學目標:
1.進一步明確大洲和大洋在不同半球的分布;
2.讀圖熟悉大洲的分界線;
3.了解四大洋的聯系;
四、教學重難點:
1、重點:大洲和大洋在不同半球的分布;
2、難點:識記大洲的分界線。
五、教具:
地球儀、課件、手工制作的大洲大洋輪廓圖。
六、教學方法:提問法、討論法、歸納法、活動法。
七、基本思路:
復習舊課→引入新課→展示前置問題,學生分小組閱讀討論→學生代表上臺匯報分析,老師作小結→課時總結→布置課后作業→老師寄語。
八、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出示復習題)
(二)新課導入:
知道了世界有七大洲和四大洋,下面讓我們繼續踏上環游世界的旅程吧。
(三)出示學生預習問題:
1、世界的陸地和海洋在不同的半球分布情況如何?
2、七大洲的分界線分別是什么?
3、溝通四大洋的水道分別是什么?
(四)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老師巡堂指導。
(五)各小組派代表匯報討論的情況,老師歸納小結。
小結:
問題1:
①陸地主要分布在東半球和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和南半球;北極地區主要是海洋,南極地區主要是陸地。②亞洲、非洲、歐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東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南美洲、南極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南半球,亞洲、非洲、歐洲、大洋洲、北美洲主要分布在北半球。③世界海陸分布的總體特征是:很不均勻。
問題2:
(1)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蟾呒铀魃矫}— 黑?!?土耳其海峽。
(2)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蘇伊士運河-紅海。
(3)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
(4)亞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白令海峽。
(5)歐洲和非洲的分界線: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
問題3:
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是:馬六甲海峽
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是:巴拿馬運河
連接太平洋和北冰洋的是:白令海峽
連接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是:蘇伊士運河
(六)課時總結。
(七)布置課后作業:
1、完成《學習輔導》相關習題:P14-15的1、6、7、8、9、10、11、13、18題。
2、預習新課:
第二節 問題探究
?、俚厍蛏虾j懽冞w的原因有哪些?
②大陸漂移假說的基本觀點是什么?
③板塊運動學說包括哪些內容?
④地球上的主要火山地震帶分布在哪里?
⑤當地震發生時,該怎么辦?
(八)學習反饋。(小測題)
一、單項選擇題。(60分)
1.人們常說的地理大發現是指(   )
A.中國人張騫出使西域 
B.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到中國
C.中國人鄭和七下西洋,足跡遠及非洲東海岸,并留下著名的航海圖
D.意大利人哥倫布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大陸
2.水半球的范圍最接近( )
A.北半球 B.南半球 C.東半球  D.西半球
3.下列四個半球的中心,生存環境最好的是( )
A.西半球 B.水半球 C.南半球  D.北半球
4.全部位于東半球的大洋是(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5.下列大洲中,被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包圍的是( )
A.非洲 D.大洋洲 C.亞洲 D.北美洲
6.下列海峽中,既是兩大洲的分界線,又是兩大洋的分界線的是( )
A.馬六甲海峽 B.白令海峽 C.麥哲倫海峽 D.英吉利海峽
二、讀亞洲與歐洲、非洲的分界線圖,完成下列問題。(40分)
1、在圖上相應位置上填注亞洲、歐洲和非洲。
2、圖中A為________山脈,B為________河,C為________山脈。
3、有一艘船從黑海駛向印度洋,它將依次經過:________海峽→________海→ _______運河→____海。
九、老師寄語: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人生在于探索,人生在于求真,愿我們在求真知的路途上勇往直前,學有所成!
附:學生問題集錦(假設問題):
(1)如果大洲在各半球中是平均分配,地球會變成怎樣
(2)北冰洋和南極洲對調位置后地球會怎樣
大洲和大洋
大洲分界線
溝通大洋的水道
大洲在各半球的分布
世界海陸分布的總體特征是:很不均勻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2 頁 (共 1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
第二章 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執教人:中山市南頭鎮初級中學 梁光華
一、教材分析:
本課時講述的是世界海陸的分布,認識地球面貌的基本特征。教材首先列舉了陸地和海洋面積的比較,讓學生認識地表七分海洋、三分陸地的特點,再以地形圖直觀地呈現出大陸、半島、島嶼等的不同;從陸地到七大洲,讓學生對各大洲的名稱、位置、輪廓特征有一定的了解。這部分內容,重點應放在七大洲的分布和輪廓特征以及四大洋的位置。
二、學情分析:
學生學習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的知識,通過觀察地球儀和地圖已對地球表面的情況有了初步的了解,本節課旨在讓學生對海陸的分布有清晰的印象。
三、教學目標:
1.了解世界海陸分布的概況;
2.讀圖識分大陸、島嶼、半島、大洲以及大洋、海和海峽;
3.熟悉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和輪廓特征;
四、教學重難點:
七大洲的分布、輪廓特征和四大洋的位置。
五、教具:
地球儀、課件、手工制作的大洲大洋輪廓圖。
六、教學方法:提問法、討論法、歸納法、活動法。
七、基本思路:
復習舊課→引入新課→展示前置問題,學生分小組閱讀討論→學生代表上臺匯報分析,老師作小結→學生活動:比賽制作大洲和大洋地圖→課時總結→拓展練習→布置課后作業→老師寄語。
八、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出示復習題)
(二)新課導入:
節選有關地球全貌的視頻或圖片,引導學生從小家進入人類的大“家”的學習中來。(地球人生活圖片和衛星拍攝的地球圖片)
(三)出示學生預習問題:
1、為什么我們要把人類居住的這個星球稱為“地球”?
2、我們把地表海陸各部分分別稱為什么?
3、地球上有哪幾個大洲和大洋?
4、地球上各大洲的輪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四)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老師巡堂指導。
(五)各小組派代表匯報討論的情況,老師歸納小結。
小結:
問題1:①古人起名時并不了解地球的全貌;②人類生活在陸地上。
問題2:了解以下概念:
大洲、大陸、半島、島嶼、海、洋、海峽
問題3:七大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順口溜: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順口溜:太大印北)
問題4:大致呈三角形。
(六)制作大洲大洋地圖比賽:每人制作一幅,再從4人小組中挑選出12幅優秀作品進行比賽,課后對優秀作品公開展覽。
(七)課時總結。
(八)布置課后作業:
1、完成《學習輔導》相關習題。
2、預習新課。
第二課時“問題探究”
①七大洲的分界線分別是什么?
②溝通四大洋的水道分別是什么?
③世界的陸地和海洋在不同的半球分布情況如何?
(九)學習反饋。(小測題)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10分,共60分)
1.世界上第一進入太空的宇航員是(   )
A.中國的楊利偉  B.美國的阿姆斯特朗
C.原蘇聯的加加林 D.葡萄牙的麥哲倫
2.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叫(   )
A.半島  B.海峽  C.島嶼  D.海灣
3.關于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地球又被稱為“水星”     B.六分海洋,四分陸地
C.約71%是海洋,29%是陸地 D.陸地彼此連成一片
4.緯度最高的大洲是( ?。?br/>A.歐洲 B.北美洲 C.南美洲 D.南極洲
5.世界上最大的島嶼位于( )
A.亞洲 B.非洲 C.南美洲 D.北美洲
6.從地球儀或世界地圖上看,大陸的形狀似(  )
A.圓形  B.方形   C.三角形  D.梯形
二、讀東西半球圖,完成下列問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
1、在圖上相應位置填上:歐洲和大西洋。
2、北回歸線穿過的大洲有北美洲、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面積最大的大洲是___________,面積最大的大洋是____________。
4、到南極考察的船舶,在________________洲的南端出發最容易到達南極洲。
九、老師寄語: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希望同學們明白,我們所了解的知識還很有限,因此需要不斷地學習和探索,探索雖然艱難,但其中卻樂趣無窮。希望你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能充分享受這種付出汗水后收獲的快樂。
附:學生問題集錦(假設問題):
(1)為什么會有陸地和海洋
(2)地球上為什么有那么多水 海水是從哪里來的
(3)人類未來能不能在海里生活
(4)為什么大陸的形狀多是三角形的
(5)為什么大洲是對稱分布
七大洲的形狀:基本呈三角形
海陸的名稱:大洲、大陸、半島、島嶼、海、洋、海峽
大洲和大洋
海陸的比例: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七大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2 頁 (共 1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共15張PPT)
21世紀教育網精品教學課件
大陸為什么會漂移?
讀圖分析:
地球表層分成幾大板塊?它們的名稱是什么?哪一大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
圖中, “ ”表示什么? “→←”表示什么? “←→”表示什么?
喜馬拉雅山的形成過程
喜馬拉雅山的形成過程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的分布與板塊交界地帶有什么關系?
世界的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圖
3、六大板塊中,幾乎全部位于海洋上的板塊是:( )
A、印度洋板塊 B、美洲板塊
C、太平洋板塊 D、亞歐板塊
4、印度半島所在的板塊是:( )
A、亞歐板塊 B、印度洋板塊
C、非洲板塊 D、美洲板塊
5、關于板塊間的運動方式及其產生的結果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板塊上升形成高原
B、板塊下降形成海洋
C、板塊碰撞擠壓可以形成高大山脈
D、板塊拉伸張裂形成深海溝。
6、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災害的國家,原因是我國( )
A、位于亞歐板塊內部
B、地形多為山地、高原
C、位于亞歐大陸與太平洋之間
D、地處地殼比較活躍的地帶
7、下列地理現象中,不能用板塊構造理論解釋的是:( )
A、日本多地震
B、印度尼西亞多溫泉
C、意大利多火山
D、中國東南沿海多臺風
板塊的運動
板塊構造學,六塊來拼合; 塊內較穩定,邊界地殼活。
碰撞成山脈,張裂海洋谷;
若問交界處,火山地震多。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
《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聽課反思
南頭中學  黃巧媚
本學期我們把《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的章節作為精品課程的研究模塊,在這研究的過程中,我們積極準備,全情投入。由梁光華老師和李圣元老師各上了一節有針對性的、精彩的錄像課,聽課對我有以下的反思:
一、課前復習 
這兩位老師都能抓住前一節課的重點來復習,并注意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引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做到溫故知新。
二、引入新課
新課的引入都能采用多媒體的視頻和動態的畫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并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和欲望,增強了學習內容的直觀性,這樣的引入恰當和自然。特別是李老師能利用成語故事“滄海桑田”的視頻,把學習內容直觀化,易于讓學生接受。
三、新課講授
梁老師的《大洲和大洋》的課堂充滿“生本教育”的教育理念,整個教學過程都是學生為學習的主體,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的教學理念貫穿始終,從學生自學—討論—匯報—點撥—練習中,讓學生能夠實實在在地學習地理知識,認識地理原理,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特別注意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探究的能力。通過分組討論學習、上臺匯報,改變了傳統的“灌輸——接受”的落后模式,在合作中感受與他人討論、探究的樂趣,在登臺匯報中體會“能為人師”的成功喜悅,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就算是登臺沒發言的同學,能站在臺上,面對全班同學,也是一種很好的鍛煉。
李老師的《海陸的變遷》的教學過程,結合課本圖文,虛擬實地考察。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圖文閱讀、分析、判斷能力;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學生小組合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同時,學生分組把自己收集、整理、討以小組為論的結果,在全體同學面前展示,共同分享探究成果。老師通過點評,對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采用的方法進行歸納總結,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這種采用小組集體匯報的形式,讓小組成員均有展示自我的機會,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均有促進、激勵作用。體現了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原則。
四、拓展練習
在教學過程中都能設計練習,檢測學生學習的效果,讓師生及時了解課堂的學習情況,并對學生的知識漏洞進行及時的輔導與糾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運用知識的能力。
我覺得這兩位老師都能以自己最好的一面參與精品課程的研究,身體力行地做好相關的每一項工作,以同科組的老師起了榜樣的作用。都能以最新的教學理念引領地理課堂教學,給地理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很值得地理同行的學習。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1 頁 (共 1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共18張PPT)
21世紀教育網精品教學課件
1.圖中A、B的相
對高度是( )
A.100米
 B.200米
 C.300米
 D.400米
2.從地形部位看,
C處是__________D處是____E處是____
讀“等高線地形圖”,完成1~3題:
C
鞍部
山脊
山谷
復習篇
新課篇
我們都擁有一個溫馨的家。
請愛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人類共同的家園
──地球
制作:南頭鎮初級中學 梁光華
1、為什么我們不把人類居住的這個星球稱為“水球”?
2、我們把地表海陸各部分分別稱為什么?
3、地表上有多少個大洲和大洋?
4、地球上各大洲的輪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世界海陸分布
人類第一個乘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的原蘇聯宇航員加加林說,我們給地球起錯了名字,他應該叫做“水球”。因為,從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一個蔚藍的十分美麗的星球,它的表面積大部分被海水覆蓋著。
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既然地球的表面積 大部分被水覆蓋著,那么,當初人們在給地球起名字的時候,為什么把它叫做“地球”,而不叫做“水球”呢?
想一想
原因:一是古人活動范圍狹??;二是人類生活在陸地上。
大陸、島嶼、半島、群島
面積較小的陸地
面積較大的陸地
陸地伸入海洋的部分,三面環水,一面連陸
面積最大的島嶼:位于北美洲的格陵蘭島
大陸+島嶼=大洲
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叫做海峽
地球上共分為七個大洲
三 角 形
各大洲的輪廓有什么共同特征?
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地球”名稱的由來
地表的各部分的名稱 
地球的大洲和大洋
地球上各大洲的輪廓特征
練兵場
1、完成《學習輔導》相關習題:P14-15的2、3、4、5、12、14、15、16、17、19題。
2、手工制作:世界大洲和大洋地圖
3、預習新課:
第二課時“問題探究”
①世界的陸地和海洋在不同的半球分布情況如何?
②七大洲的分界線分別是什么?
③溝通四大洋的水道分別是什么?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希望同學們明白,我們所了解的知識還很有限,因此需要不斷地學習和探索,探索雖然艱難,但其中卻樂趣無窮。希望你們在今后學習和生活中能充分享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快樂!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
初一地理精品課《海陸變遷》聽課反思
南頭初級中學 丘增元
2009年10月30日,星期五上午第三節,南頭初級中學地理科組開展精品課程教研活動,本次活動由李圣元老師在初一(2)班講授精品課的公開課,課題是《海陸變遷》。
這次公開課開展得非常成功,我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F在對這節地理課進行反思,總結李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和一些有待改善的不足之處。
這節課有很多優點,總結如下:
一、李老師教態自然大方,令人感覺親切,學生都喜歡跟老師交流,課堂氣氛和諧、融洽;
二、教學課堂節奏緊湊,連貫性強;
三、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四、教學目標明確,重點、難點突出;
五、課堂筆記工整條理;
六、密切聯系現實生活;
七、非常注重對學生的科學觀和情感觀的培養;
六、教學任務很好完成,實效不錯。
對這節課我有點小建議,對于魏格納發現大陸漂移假說的故事不要讓學生讀,讓學生概括這個故事,效果會好點,時間也好控制。還有就是對六大板快的分布的識記少了點,課堂練習再加強。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1 頁 (共 1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修武县| 大冶市| 揭东县| 山阳县| 武川县| 咸宁市| 鹰潭市| 牡丹江市| 蚌埠市| 郸城县| 怀集县| 宜兴市| 合肥市| 唐海县| 郴州市| 得荣县| 杭锦后旗| 青冈县| 磐安县| 贵州省| 钟山县| 钦州市| 滕州市| 伊春市| 视频| 固安县| 定西市| 建始县| 宁陵县| 灵璧县| 百色市| 宜春市| 浏阳市| 黄陵县| 闵行区| 锡林浩特市| 南和县| 都兰县| 玛纳斯县| 三江| 稻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