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彰顯個性氣息的建筑設計理念:通用技術核心素養(技術意識、工程思維、創新設計、圖樣表達、物化能力)和STEM(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是多學科融合的綜合教育)教育理念是不謀而合。STEM教育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東西,不一定非要和機器人和開源電子,它也可以本土化,它是完成可以融入通用技術課程的,能夠融入我們日常的課程。因此,選用該通用技術選修課教材-建筑及其設計。在進行本節內容講解的時候,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今天我們的大城市都缺少能代表城市形象的偉大建筑”缺少什么呢?建筑物缺乏個性(文化),讓學生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設計主題,設計出既滿足建筑物基本需要,同時也具備個性的特征。學習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了解建筑的基本要求,四種境界。(安全-舒適-美觀-自然和諧共生)2)建筑的個性特點3)建筑與文化的關系(二)過程與方法:閱讀理解、案例分析、交流討論、多媒體展示、師生互動。(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建筑物是我們一生中接觸最多的東西,通過案例分析,讓學生明白建筑物作為人居住和生存的環境的基本需求。作為建筑設計師如果想要自己的作品能夠成為傳世之作,那么除了需要滿足基本的需求,更多的要具有文化的內涵。通過設計活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24個字選擇2個字作為設計主題”,讓學生體會建筑物的文化內涵,同時也進行德育教育。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了解建筑的基本要求,四種境界;(安全-舒適-美觀-自然和諧共生建筑的個性特點。教學難點:建筑與文化的關系教學過程:教學情境一:【課程導入】教師閱讀篇首語【設計意圖】用音樂和閱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情境二 :【PPT展示】一、建筑的基本要求【視頻播放】案例分析: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中華榫卯結構)【PPT展示】(一)安全性【提問】建筑物抗震等級和地震震級關系。【師生互動】【提問】什么是結構(建筑物)安全呢?【生】結構的穩定性和結構的強度【設計意圖】通過觀看視頻,讓學生了解地震和建筑物,從而引出設計的問題。教學情境三:【PPT展示】(二)舒適性: 建筑物的目的是為了人的各種活動提供良好的空間。人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和建筑有關的空間中度過的。因此,建筑除了應滿足基本的安全要求以外,還要考慮到人的生理、心理需求,使人感到方便和適用,這樣的建筑才能真正成為人生存其間的場所。1)人體活動尺度的要求2)物理要求3)使用過程和特點的要求(社會生活)【案例分析】車站的設計【師生互動】必須充分考慮旅客的活動順序和特點,才能合理地安排【設計意圖】結合學生生活中的實際案例,讓學生理解在設計建筑物時如何讓人感覺舒適。教學情境四:【PPT展示】(三)美觀性【圖片組播放】【設計意圖】通過觀看中國較丑的建筑物圖片,讓學生去發現問題,避免在自己的作品中犯這樣的錯誤。教學情境五:【PPT展示】(四)與環境和諧共生:建筑是人類居住生存環境的一部分,也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不可或缺的連接體。建筑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共生。【案例分析】名師作品 ——流水別墅(圖片組)【設計意圖】通過對于流水別墅圖片組的欣賞,讓學生體會到在設計中我們充分利用周圍的自然環境進行設計,適應自然環境而不是去改造自然環境、破壞自然環境,設計出的建筑物會讓人感覺非常的舒適。教學情境六:【PPT展示】二、建筑的個性特點獨特性:一座偉大的建筑物之所以成為傳世之作,為后人瞻仰和贊美,重要的一點在于獨具匠心的建筑造型、建筑色彩和其傳達的特有的文化意蘊,而不是盲目的跟隨潮流和傳統。【案例分析】典型建筑物圖片【設計意圖】讓學生不同地方的建筑特點是不一致的,要想自己的建筑能夠傳承就應該更對的注重建筑的內涵。教學情境七:STEM項目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24個字選擇2個字作為你們小組的設計主題,利用桌上分配的材料,小組內進行設計制作,要求在8分鐘內完成作品,做出一個能夠彰顯主題和小組特色的作品。作品完成之后本小組推舉一名同學作為作品的介紹人,介紹本小組作品所表達的作品含義和特點。作品評分標準:在8分鐘內完成小組作品作品完成之后本小組推舉一名同學作為作品的介紹人,介紹本小組作品所表達的作品含義和特點。對于前面介紹的3個小組,分別給予3分、2分、1分的獎勵,一組進行展示,選擇除自己小組外的另一個小組的成員進行作品打分(滿分為10分)。等待所有成員匯報完成,教師將有一個加分的權利,對于表現比較突出的小組進行加2分。特別提示:建筑作品一定要體現設計主題以及特點。【設計意圖】通過活動設計,培養學生小組合作和表達能力,提升學生的技術素養。教學反思:首先,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些小小的瑕疵,這個可以在今后的教學中改進。其次,進行活動設計的時候,對于學生的實際情況預期不是很準確,部分小組未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完。最后,在學生進行答辯的時候,部分學生語言不夠規范,需要進步的訓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