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四《哲學與文化》期末必背重點知識必修四《哲學與文化》必背重點 第一單元 探索世界與把握規律u 哲學基礎知識1、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其內容(P8)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哲學的基本問題包括兩方面的內容:第一方面:思維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第二方面: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2、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P10)①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②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本原的,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u 辯證唯物論知識1、規律的客觀性、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論 (P23)原理: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又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更多資料請關注公眾號:醒說政治方法論:規律是客觀的、普遍的,要求我們必須尊重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不能違背規律,一旦違背規律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2、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及其方法論(P24)原理:①規律是客觀的和普遍的,又是可以認識和利用的。②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利用規律的必要條件。方法論:想問題、辦事情既要尊重客觀規律,又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3、意識的能動作用原理及其方法論(P23)原理:①人能夠能動的認識世界,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能動創造性,能夠把握深藏于事物內部的本質和規律。②人能夠能動的改造世界,創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觀事物。方法論:要求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4、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及其方法論(筆記)原理:①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②意識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阻礙作用。方法論:①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堅持一切從實出發,實事求是,使主觀符合客觀;②意識具有能動作用,要求我們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5、如何做到一切從實行出發、實事求是(P25~P26)①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②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③把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更多資料請關注公眾號:醒說政治④既要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u 唯物辨證法知識(一)聯系觀1、聯系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論(P28)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普遍聯系之中,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2、聯系的客觀性及其方法論(P28~P29)原理:聯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自在事物和人為事物的聯系都是客觀的。方法論:①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②聯系是客觀的,并不意味著人對事物的聯系無能為力,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3、聯系的多樣性及其方法論(P29)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事物的聯系是多種多樣的。方法論:聯系的多樣性要求我們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4、整體與部分的辨證關系及其方法論(P30~P31)原理:①整體居于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部分處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從和服務于整體;②整體和部分相互聯系、密不可分。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③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也會影響部分。方法論(或:系統優化的方法):①我們應當樹立全局觀念,用綜合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②要立足整體,把各個部分、各個要素聯系起來考察,優化組合,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③同時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二)發展觀1、發展的普遍性、實質及其方法論(P32)原理:①物質世界處于永恒運動、變化、發展的過程中。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認識都是不斷發展的。②唯物辯證法認為,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方法論:①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反對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②要有創新精神,反對思想僵化,因循守舊。2、量變與質變的辨證關系及其方法論(P33~P34)原理:①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②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方法論:①要重視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②要抓住時機促成質變,以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③要堅持適度原則。3、事物發展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的原理及其方法論(P34~P35)原理: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方法論:①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此我們要對未來充滿信心,熱情支持和悉心保護新事物,促使其成長、壯大;②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此我們還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勇敢地接受挫折與考驗。(三)矛盾觀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原理及其方法論(也叫:對立統一關系原理)(P37)原理:(1)矛盾的同一性指:①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②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矛盾的斗爭性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更多資料請關注公眾號:醒說政治(2)矛盾同一性與斗爭性的辯證關系:①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脫離斗爭性而存在,矛盾雙方的同一是對立中的同一,是包含著差別的同一;②矛盾的斗爭性也不能脫離同一性而存在,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③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方法論:要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把握對立。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論(P38)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方法論:①要敢于承認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②要堅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全面的觀點)看問題。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論(P38)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矛盾的特殊性表現在: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矛盾,矛盾的雙方各有其特點。方法論:想問題辦事情,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4、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原理及其方法論(P39~P40) 原理:①兩者相互聯結。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不包含著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②普遍性與特殊性在一定場合下相互轉化。方法論:想問題辦事情,要堅持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做到共性與個性具體的歷史的統一。5、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辯證關系及其方法論(P41)原理:①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次要矛盾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方法論:①辦事情要善于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②又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次要矛盾。6、矛盾主次方面的辯證關系及其方法論(P41)原理: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②矛盾的次要方面也會影響事物的性質,主次方面一定條件下會相互轉化。方法論:要求我們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7、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的方法(P42)①所謂兩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看到主、次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看到矛盾的主、次方面。②所謂重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③我們要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的方法,反對形而上學的一點論和均衡論。第二單元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u 認識論知識1、實踐的三個特征 (P49~P50)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P50~P52)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③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④實踐是認識的目的。3、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及其方法論 原理:①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或:實踐決定認識)。表現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是認識的目的;②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的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促進實踐的發展;錯誤的認識則會把實踐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實踐的發展。方法論:①我們既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積極投身社會實踐;②又要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做到理論與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4、真理的客觀性、具體性和有條件性 (P53~P54)真理的客觀性: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表現為:①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②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③對同一個確定對象的認識,真理只有一個,不因人而異。真理的具體性:真理都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真理的有條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更多資料請關注公眾號:醒說政治方法論:真理是客觀的,要求我們勇于堅持真理;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要求我們堅持理論與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5、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 (P55~P56)認識的反復性:認識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認識會受到主體、客體等多種條件的限制,決定了一個正確的認識要經過多次反復才能完成。認識的無限性:人類的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認識的上升性:認識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方法論: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6、認識具有反復性的原因(P55末段)認識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①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受具體實踐水平的限制,總要受不同的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等條件的限制。②從認識的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有一個過程。這就決定了認識具有反復性。u 歷史唯物主義知識(一)社會歷史觀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P60~P61)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著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②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2、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P61)①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不完全同步。它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②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3、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P62)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②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4、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相互關系(P63)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②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5、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特點及其解決(P64)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決定了它可以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即改革)加以解決。更多資料請關注公眾號:醒說政治6、社會主義改革的依據、目的和作用(P64)依據:①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要求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狀況;②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要求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的狀況。目的: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作用: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7、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作用及其方法論(P65~P68)原理: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表現為: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方法論: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二)人生價值觀1、人的價值的構成及其評價(P69~P70)構成:人的價值包括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兩個部分,是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的統一。評價: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就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對一個人的價值的評價歸根結底是看他的貢獻,最根本的是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2、價值觀的導向作用(P71~P72)①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②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向導。3、正確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評價標準(P74、P76)①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②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4、如何實現人生價值(P77~P82)(1)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2)要弘揚勞動精神,積極投身于為人民服務的實踐,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和實現價值。(3)要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創造和實現價值。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只有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才能在奉獻社會中創造和實現自己的價值。(4)要在砥礪自我中創造和實現價值。為此,需要: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頑強拼搏、自強不息;②努力增長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個人的素質;③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確價值觀的指引;④要錘煉品德修為,打牢道德根基。第三單元 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1、文化的功能(作用)(P90~P91)①引領風尚功能。文化引導人們認識真善美,為人們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養。②教育人民功能。文化教育人,幫助人們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③服務社會功能。文化服務社會,滿足人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為人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④推動發展功能。文化推動發展,是國家繁榮振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對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⑤塑造人生功能。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更多資料請關注公眾號:醒說政治⑥促進民族復興功能。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P92)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②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凝聚性和連續性。3、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P95、P96)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②“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③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批判地予以繼承;④要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P96)①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統一,鑄牢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為解決當代中國和世界發展中的許多問題提供有益借鑒。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正確認識和處理國際關系,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5、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P98)①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②中國人民具有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6、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性(P98)①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②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7、如何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P100)①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②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和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③弘揚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8、民族文化的作用(P102)①在一個民族的歷史與現實中,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激發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②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9、文化多樣性的意義(P103)①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②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與活力。10、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P103)①面對文化多樣性,我們要在堅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礎上,尊重差異,理解個性;②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11、文化交流的意義(P104)①文化交流構成了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②各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會對不同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創新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③正是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的原則,積極推進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才推動了人類文化的發展。更多資料請關注公眾號:醒說政治12、文化交流的要求(P105)①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的原則。(P104第一段第三行)②應該維護各國各民族文化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而不應該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13、文化交融對文化發展的意義(P105)①文化交融推動文化的發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豐富。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勞動智慧的結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②人類正是通過文化交融,積極借鑒別國別民族思想文化的長處和精華,才為本國本民族文化的豐富發展汲取豐富營養,增強本國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為世界文化發展繁榮作出了貢獻。14、如何正確對待外來文化(P106~P108)①對待外來文化,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做到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學習借鑒外國一切有益經驗和積極成果;②立足中國國情,實現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應當堅持“洋為中用”,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③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當代中國文化發展。15、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P119)①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②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③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6、如何堅定文化自信(P119)①我們要繼續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夯實文化自信的基礎;②我們要堅定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③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特別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自信。17、如何建設文化強國(P116~P118)①建設文化強國,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②建設文化強國,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③建設文化強國,要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④建設文化強國,要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⑤建設文化強國,要堅定文化自信。18、如何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P123、P112~P115)①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②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文化前進方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更多資料請關注公眾號:醒說政治;③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加強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全社會思想道德建設,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⑤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⑥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立足時代之基,回答時代問題。文化創新和發展的關鍵是回答時代問題,完成時代任務;⑦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通過綜合創新,形成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