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混亂中的不斷前行——《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教學設計一、教材與學情本課為中外歷史綱要第六單元《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中的第二課,第一課《辛亥革命》已經從背景、內容和意義三個方面對辛亥革命進行了完整的學習,為第二課學習《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打下了基礎。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過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等知識點,但是對于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幾乎沒有涉及,比較陌生。但是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只要教師將知識線索理清,學生可以依據教材和材料概括出主要內容。二、教學目標“課程標準”要求:了解北洋軍閥的統治及特點;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結合教學經驗、知識體系的完整性、當前學術前沿情況和學情,需要對教學目標進行調整:從總體上看待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社會,從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和思想文化四個方面入手,讓學生通過學習對這個時期的社會有一個比較的完整、理性的認識。教學重點: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與思想文化;教學難點:如何全面、理性看待北洋軍閥統治下的社會。三、教學思路與重難點突破根據教材、學情分析和調整后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本課圍繞“混亂中的不斷前行”這一主題,將教材分為兩個部分(或者說兩條并行的線):一是“北洋統治下的混亂”,主要涉及教材第一目“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運動”、第二目“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二是“混亂中的不斷前行”,主要涉及教材第二目的最后一段,第三目“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和新氣象”,第四目“新文化運動的開展”。重點突破:教學過程中主要以教師設問引導為主線,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和材料自主概括整理和小組合作討論分析概括“北洋統治下的混亂”表現和“混亂中的不斷前行”在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現。學生已經具備自主整理知識的能力,教師以設問引導學生充分挖掘教材和材料,培養學生的材料解讀能力。難點突破:教師最后用問題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從不同角度看待北洋軍閥統治之下的社會會有不同的看法?師生共同交流探討這個話題并得出結論——只有我們掌握更多的資料,從更廣的領域來看待該段歷史,才能實現全面、理性看待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社會。四、教學過程【導入】老師:上一節課學習了辛亥革命,中華民國建立,《臨時約法》頒布,這是中國的一次歷史性巨變,從專制走向共和。那么中國是否沿著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設計的路線前進呢?為什么?學生:袁世凱被南方的臨時參議院選舉為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的手中。教師:難道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對袁世凱一點防范措施都沒有嗎?學生:有的,為防范袁世凱專權,頒布的臨時約法實行責任內閣制,通過參議院、國務員和法院來限制總統的權力。老師:對的。其實,為了限制袁世凱的權力,南方革命黨人除了特意給袁世凱設計了一個責任內閣制的《臨時約法》以外,還明確提出袁世凱必須到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但是還是被政治手段老道的袁世凱給糊弄了,結果就有了我們今天學習的這一幕。【教學過程】一、北洋統治下的混亂教師:請大家結合教材并閱讀下面的“民國部分大事記”材料,概括北洋軍閥統治下的中國社會情況。民國部分大事記1912年3月 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3月 國民黨理事長宋教仁遇刺;1913年7月 討袁二次革命;1913年11月 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1914年5月 公布《中國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1914年5月 袁世凱被迫簽訂不等的“中日民四條約”;1915年10月 “國民代表大會”一律“贊成”君主立憲;1915年12月12日 袁世凱稱帝;1915年12月 反袁護國運動;1916年3月 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年號,不久去世;1916∽1917年 兩次北洋府(總統府)院(國務院)之爭;1917年7月 張勛復辟帝制,溥儀再上臺;1917年8月 護法運動;1920年7月 直皖軍閥戰爭;1922年4月 第一次直奉軍閥戰爭;1924年9月 第二次直奉軍閥戰爭。學生:袁世凱稱帝(獨裁專制)與反專制的斗爭;袁世凱去世后北洋軍閥內部斗爭、戰爭不斷。教師:可以說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統治之下,各種矛盾錯綜復雜,民不聊生。那么這個時期就是一無是處嗎?這個時期有沒有些許的進步讓我們有所欣慰呢?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從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和思想文化方面去概括。二、混亂中的不斷前行學生:政治方面,1917年8月14日參加一戰,加入協約國一方,收回了德國、奧匈帝國在天津、漢口的租界,撤銷兩國領事裁判權;中國參戰付出巨大的犧牲,為協約國一方取勝做出了貢獻,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學生:經濟方面,民族工業迅速發展。教師:民族工業之所以能夠迅速發展,是由于那些原因造成的?學生:民國的建立,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為民間興辦實業創造了一些條件;西方列強忙于歐戰,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學生:社會生活方面,南京臨時政府的除舊布新、頒布新法令,人們逐漸接受文明開化的新習俗和新風尚。學生:思想文化方面,開展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科學、新道德、新文學。教師:新文化運動的開展有什么意義呢?學生:這場運動涉及到的內容遠比辛亥革命時期更為廣泛和深刻;推動了思想文化革新,有著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教師:前面我們學習了“北洋統治下的混亂”,那個時期是一個混亂的時期,等我們學習了“混亂中的不斷前行”后發現那個時期也進步的地方。為什么我們對同一歷史時期會有的不同的判斷結論呢?學生:思考的角度不同,導致不同的結果。教師:很好。我們要對北洋統治時期的社會有個全面的認識,就得從多角度入手,從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觀察這段社會,這樣才能對北洋政府統治下的社會有一個清晰、理性的認識。五、板書設計混亂中的不斷前行一、北洋統治下的混亂二、混亂中的不斷前行六、教學反思將教材結構進行大膽的處理,以幫助學生理清本課的知識線索,并從整體上看待北洋軍閥統治下的社會。北洋軍閥統治下的經濟和思想文化中,可以滲透家國情懷,民族資本家、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社會民眾愛國情懷給當時社會進步注入了動力。“混亂中的不斷前行”意味著在非正常狀態下的一種努力,也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中國各個階層的努力去改變社會現狀,這是當時中國發展的整體方向,不能因為“混亂”而否定一切的“前行”。政治經濟社會生活思想文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