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知識點總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知識點總結

資源簡介

政治必修二知識點
第一課 生活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
第一框 人民民主專政: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
一、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
1.國家。
(1)本質: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
(2)根本屬性:階級性是國家的根本屬性。
(3)決定因素: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性質決定著國家的性質。
2.我國的國家性質。
(1)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民主專政是我國的國體,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中具有根本性意義。
(2)人民民主專政的特點。
我國人民民主專政根本不同于剝削階級掌握的國家政權。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擁有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的權利,對極少數敵對分子實行專政。
(3)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人民當家作主。
3.人民民主的特點: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
(1)最廣泛的民主:不僅表現在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而且表現在民主主體的廣泛性。
(2)最真實的民主:表現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質的保障,人民能夠自己管理國家,表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廣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實現。
(3)最管用的民主:表現在我國建立了一整套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
4.我國的專政職能。
(1)對象:對極少數敵對分子實行專政。
(2)作用:維護社會治安和社會秩序,保護國家、集體和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保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二、必須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必要性
(1)法律依據:堅持人民民主專政作為四項基本原則之一,莊嚴地載入了我國憲法。
(2)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政治保證。
第二框 政治權利與義務:參與政治生活的基礎
一、神圣的權利 莊嚴的義務
1.我國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基礎:依法行使政治權利、履行政治義務。
2.公民的政治權利和自由。
(1)含義:公民依法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表達意愿的權利和自由。
(2)內容。
①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公民依法享有選舉國家權力機關代表和被選為國家權力機關代表的權利。這一權利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權利,行使這個權利是公民參與管理國家和管理社會的基礎和標志。
②政治自由: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③監督權。
內容:公民的監督權包括批評權、建議權、申訴權、檢舉權和控告權等。
3.公民的政治義務。
(1)含義:公民對國家、社會應承擔的政治責任。
(2)內容。
①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
②遵守憲法和法律。
③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
④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
二、參與政治生活 把握基本原則
1.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
(1)含義。
(2)體現。
①任何公民的合法權利都受到保護。
②任何公民的違法犯罪行為都會受到法律制裁。
2.堅持權利與義務統一的原則。
(1)關系。
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是統一的,二者是不可分離的。
①權利與義務在法律關系上是相對應而存在的,都是實現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徑。
②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權利的主體,又是義務的主體。
③權利的實現需要義務的履行,義務的履行確保權利的實現。
(2)要求。
①要樹立權利意識,珍惜公民權利。
②要樹立義務意識,自覺履行公民義務。
3.堅持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相結合的原則。
(1)原因。
在我國,國家與公民個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2)要求。
①國家尊重和保障公民個人的合法權益。
②公民在行使權利與履行義務時,要把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結合起來。當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產生矛盾時,個人利益要服從國家利益。
第三框 政治生活:自覺參與
一、當代中國公民的政治生活
1.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基本內容:依法行使政治權利,履行政治義務。
2.參與社會公共管理活動。
(1)我國有農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等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和民主管理制度,有政府對社會進行管理,提供各種公共服務。
(2)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和民主管理,政府工作的改進和決策的完善,都有賴于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和有效監督。
3.參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1)重要地位: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
(2)如何實現: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4.關注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1)原因。
①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離開世界而單獨存在和發展。
②國際社會的競爭與合作對每個國家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2)要求。
①關心祖國的前途和命運。
②關注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③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二、我們總要參與 我們總會參與
1.明確政治生活的作用。
2.學習政治知識。
3.參與政治生活,貴在實踐。
第二課 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
第一框 民主選舉:投出理性一票
一、選舉方式的選擇
1.我國當前的選舉方式。
(1)從選民的角度看,有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
①含義。
直接選舉:由選民直接投票選舉被選舉人的方式。
間接選舉:先由選民選出自己的代表,再由他們代表選民選舉的方式。
②優點和局限性。
(2)從候選人的角度看,有等額選舉和差額選舉。
①含義。
等額選舉:正式候選人名額與應選名額相等的選舉方式。
差額選舉:正式候選人名額多于應選名額的選舉方式。
②優點和局限性。
2.影響和制約選舉方式選擇的因素。
采取什么樣的選舉方式,要根據社會經濟制度、物質生活條件、選民的文化水平等具體條件來確定。
3.我國的選舉方式。
(1)根據我國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我國采用直接選舉與間接選舉相結合的選舉方式。
(2)選舉方式的選擇必須體現國家性質,并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狀況相適應。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要采用符合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選舉方式。
二、珍惜自己的選舉權利
1.公民參與民主選舉的積極意義。
(1)公民切實行使好這一權利,有利于更好地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
(2)是否積極參加選舉,是衡量公民參與感、責任感的重要尺度。
(3)認真行使這一權利,是公民政治參與能力和政治素養高低的體現。
2.公民應如何行使選舉權。
(1)公民要不斷提高參與民主選舉的素養。
(2)公民應積極參加選舉,增強自身的參與感和責任感。
(3)行使選舉權利,應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為重;要在理性思考的基礎上審慎投票。
第二框 民主決策:作出最佳選擇
一、參與民主決策的多種方式
1.間接參與
2.直接參與
(1)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①含義:公民向決策機關反映意見、提出建議,參與民主決策。
②意義:拓寬民意反映渠道,是決策機關科學決策的重要前提。
(2)專家咨詢制度。
①含義:專家學者利用自己掌握的專業知識、相關信息等,對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重大事項進行分析論證。
②意義:有利于集中學者的智慧,提高決策的科學性。
(3)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
①含義:決策機關將涉及公共利益的各項決策進行公示,公民在了解有關內容后發表意見,提出建議。
②意義:公民享有對涉及公共利益的決策的知情權,這是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前提和基礎,有利于增強決策透明度和公民參與度。
(4)公民通過社會聽證制度參與決策,可以幫助決策機關發現擬訂方案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修正、完善。
二、同歷決策過程 共享決策成果
1.公民通過各種渠道、采用多種方式參與決策過程,是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重要環節。
2.(1)有助于決策充分反映民意,體現決策的民主性。
(2)有利于決策廣泛集中民智,增強決策的科學性。
(3)有利于促進公民對決策的理解,推動決策的實施。
(4)有利于提高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和信心,增強公民的社會責任感。
第三框 民主管理:共創幸福生活
一、最廣泛的民主實踐
1.農村村民自治。
(1)自治機構:村民委員會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
(2)法律保障:《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
(3)自治內容。
內容 形式 地位
村民 選舉 村民直接投票選舉村民委員會成員 自己選舉當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礎,也是村民參與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徑
村民 決策 村民會議 凡是涉及全村村民利益的事,都由村民會議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討論決定
村民 管理 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規民約 是實現“自己的事情自己辦,自己的難題自己解”的有效途徑
村民 監督 村務公開、民主評議村干部、村委會定期報告工作 保證村民能切實監督村委會的工作和村干部的行為,使村民自治逐步走上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
2.城市居民自治。
(1)自治機構:居民委員會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
(2)法律保障:《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
(3)自治內容。
內容 形式 作用
居民選舉 居委會成員居民選舉 調動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提高居民參與政治生活的能力
居民決策 社區大事居民定
居民管理 日常事務居民管理
居民監督 各項工作居民監督
二、共建祥和文明社區
1.發展基層民主自治的地位和意義。
(1)發展基層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是我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
(2)實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證人民群眾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管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是人民當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徑。
(3)實行農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擴大基層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最為廣泛而深刻的實踐,我國作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礎性工程重點推進。
2.青年學生應積極參與民主管理。
(1)必要性:青年學生著眼于未來的發展,特別需要參與民主管理的經歷。
(2)重要性。
①學習民主管理的知識和技能。
②體驗民主管理的意義和價值。
③逐步增強和提高自己政治參與的責任意識和實際本領。
同一主體,且分析正確亦可)
第四框 民主監督:守望公共家園
一、選擇民主監督的方式
1.我國公民享有監督權的原因: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當家作主。
2.公民行使民主監督權的合法渠道。
(1)信訪制度。
①含義:給國家機關寫信、打電話或當面向有關人員反映自己的意見,提出批評、建議。
②意義:是我們行使憲法所規定的提出批評、建議、申訴、控告和檢舉權利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實行民主監督的有效方法。
(2)人大代表聯系群眾制度。
①含義:將自己的意見、建議和要求反映給人大代表,形成人大代表的議案,上傳到國家權力機關。
②意義:使公民行使監督權、參與民主監督得以真正落實。
(3)輿論監督制度。
①含義:公民可以依法在新聞媒體上公開發表意見,包括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
②特點:輿論監督透明度高、威力大、影響廣、時效快,發揮著獨特的監督作用。
(4)民主監督的新形式:監督聽證會、民主評議會、網上評議政府等活動。
二、負責地行使監督權利
1.公民行使監督權的意義。
(1)有利于被監督者改進工作。
(2)有助于激發公民關心國家大事、為現代化建設出謀劃策的主人翁精神。
2.公民如何行使監督權。
(1)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惡勢力進行斗爭,勇于使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監督權。
(2)必須采取合法方式,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不能干擾公務活動。
單元總結(一)
1.我國公民的政治權利和政治義務。我國公民的政治生活以依法行使政治權利、履行政治義務為基礎。我國公民享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政治自由、監督權等政治權利與自由,要履行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遵守憲法和法律,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等政治義務。
2.我國公民參與政治生活要把握的基本原則。必須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平等地享有權利,平等地履行義務,平等地適用法律。必須堅持權利與義務統一的原則,既要樹立權利意識,珍惜公民權利;又要樹立義務意識,自覺履行公民義務。必須堅持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相結合的原則,在行使權利與履行義務時,要把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結合起來。
3.當代中國公民政治生活的內容。依法行使政治權利和履行政治義務,參與社會公共管理活動,參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關注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理念。
4.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途徑和方式。這包括公民參與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需要從具體途徑或方式、意義和要求等角度進行對比把握。
第三課 我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第一框 政府:國家行政機關 
一、政府的職能
1.政府的性質。
我國政府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國家行政機關。
2.政府的主要職能。
(1)保障人民民主和維護國家長治久安。
(2)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主要是進行宏觀調控、市場監管,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高生產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3)組織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①宣傳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和科學文化知識,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②政府組織和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事業,努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4)加強社會建設。政府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保證人民幼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5)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政府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
(6)各級政府必須在黨的領導下,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我國正在深化機構改革和行政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創新監管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二、便民利民的政府
1.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人們的社會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人們又享受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
2.公民正確處理與政府的關系:了解政府的性質與職能,相信我們的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尋求政府的幫助,監督政府的行為。
第二框 政府的責任:對人民負責  
一、堅持對人民負責的原則
1.我國政府的宗旨和工作的基本原則。
為人民服務是政府的宗旨,對人民負責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則。
2.對人民負責的要求。
(1)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工作態度。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要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真心實意對人民負責的思想。
(2)樹立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我們的政府不斷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行政效率,增強服務意識,努力使政府的各項工作經得起實踐、群眾和歷史的檢驗。
(3)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
二、求助有門 投訴有道
1.政府為公民求助或投訴提供的途徑。
(1)開設熱線電話。
(2)設立信訪部門。
(3)依法建立行政裁決制度。
2.公民向政府求助或投訴的意義。
(1)對公民:有助于解決自己的困難,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2)對政府:有助于政府不斷改進工作。
第四課 我國政府受人民的監督
第一框 政府的權力:依法行使
一、政府依法行政
1.我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2.依法行政的含義。
依法行政指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權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權力必須依據憲法和法律規定。
3.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
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勇于負責,敢于擔當,堅決糾正不作為、亂作為,堅決克服懶政、怠政,堅決懲處失職瀆職。
4.政府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必要性。
依法行政是貫徹依法治國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也體現了對人民負責的原則。
(2)重要性。
人民:有利于保障人民群眾的權利和自由。
政府:有利于加強廉政建設,提高政府的權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權力的缺失和濫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社會:有利于帶動全社會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維護法律,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
二、科學決策 民主決策 依法決策
1.政府權力的行使包括決策、執行、監督等環節。
2.政府必須審慎行使權力,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和依法決策。
(1)在科學決策方面,不斷完善決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統,提高決策的科學性。
(2)在民主決策方面,增強決策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使決策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
(3)在依法決策方面,確保決策制度科學、程序正當、過程公開、責任明確。
3.我國政府正在建立健全決策問責和糾錯制度,凡是損害群眾利益的做法都要堅決防止和糾正。
第二框 權力的行使:需要監督  
一、對政府權力進行制約和監督
1.對政府權力進行制約和監督的必要性。
政府權力運用得好,可以指揮得法、令行禁止、造福人民;權力一旦被濫用,超越了法律的界限,就會滋生腐敗,貽害無窮。
2.如何制約和監督政府的權力。
(1)有效制約和監督權力的關鍵,是要健全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體系。這個體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2)建立全面的行政監督體系。
①行政系統外部的監督:包括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國家監察機關的監督,中國共產黨的黨內監督,人民政協的監督,社會與公民的監督,司法機關的監督。
②行政系統內部的監督:包括上級政府、審計部門、下級政府的監督。
3.政府接受監督的意義。
(1)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確的決策。
(2)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減少工作失誤。
(3)防止濫用權力,防止以權謀私、權錢交易等腐敗行為。
(4)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建立起一個具有權威的政府。
二、為政務公開喝彩
1.政務公開的內涵。
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原則,推進決策公開、執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
2.政務公開的意義。
(1)有利于規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2)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便于公民監督政府的工作,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單元總結(二)
政府方面的知識可以通過“1+4×2+1”的方式進行整合。
1.第一個“1”是指我國政府的性質,即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性質決定了我國的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
2.所謂“4×2”是指教材共包括四個框題,每個框題涉及兩個知識點。把握政府的五個方面的職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職能、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職能、組織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職能、加強社會建設職能、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職能);把握政府兩個方面的作用(管理和服務,便民利民的政府);把握政府責任或原則的三個具體表現(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工作態度,樹立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把握公民向政府求助或投訴的途徑(開設熱線電話,設立信訪部門,建立行政裁決制度等);把握政府依法行政的原因(必要性、意義)和要求(具體要求、總體要求);把握政府科學、民主、依法決策的意義和要求;把握加強對政府權力監督的原因(必要性、意義)和要求(健全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體系、建立比較全面的行政監督體系);把握政府自覺接受監督的意義。
3.第二個“1”指政府權威問題,要明確政府權威的決定因素和體現、有無權威的標志、政府權威樹立的要求與措施等。
第五課 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第一框 人民代表大會:國家權力機關  
一、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
1.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人民當家做主。
2.
3.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性質 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地方各級國家權力機關
地位 在我國國家機構中居于最高地位 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起構成了我國國家權力機關的完整體系
職權 立法權、決定權、任免權、監督權 本行政區域內的一切重大問題,都由它討論決定,并由它監督實施
常設機關 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 地方各級人大常務委員會
與其他國家機關的關系 其他國家機關都由它產生,對它負責,并受它監督 同級其他國家機關都由它產生,對它負責,并受它監督
二、肩負著人民的重托
1.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
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是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
2.人大代表的產生與任期。
人大代表由民主選舉產生,每屆任期五年。
3.人大代表的義務。
(1)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各項職權,參加行使國家權力。
(2)與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聽取和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和要求,努力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并接受人民監督。
4.人大代表的權利。
包括審議權、表決權、提案權和質詢權。
第二框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一、我國的政權組織形式
1.政體。
(1)含義: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
(2)我國的政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民主集中制。
(1)地位:是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組織和活動原則。
(2)含義: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的制度。
(3)表現:
①人民代表大會與人民的關系: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在人民代表大會的活動中,法律的制定和重大問題的決策,實行少數服從多數原則;對違反人民意志、損害人民利益的或不稱職的代表,人民有權依照法律程序罷免。
②人民代表大會與其他國家機關的關系: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權力機關,其它國家機關都由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
③中央和地方國家機構的關系: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國家機構的職權,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3.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1)含義: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由人民選舉代表組成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統一管理國家事務的政治制度。
(2)地位:以人民代表大會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勢
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基本內容。
(1)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
(2)人民通過民主選舉選出代表,組成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
(3)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其他國家機關,依法行使各自的職權。
(4)實行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和活動原則等。
2.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原因。
(1)根本因素: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性質。
(2)必要性:是中國人民奮斗的成果和歷史選擇,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好制度。
(3)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動員了全體人民投身于現代化建設;保證了國家機關協調高效運轉;維護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
3.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措施。
(1)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必須保證和發展人民當家作主,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
第六課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第一框 中國共產黨執政: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一、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執政地位的確立
1.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執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人民的正確選擇。
2.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中國人民前進,不斷奪取新勝利的核心力量。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
4.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實現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三大歷史任務。
5.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二、依法治國 依法執政
1.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是歷史形成的,是憲法確立的。
2.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
(1)內涵: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2)實現總目標的根本保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3.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的關系。
(1)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須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面過程和各方面。
(2)依法執政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本方式。
(3)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首先是依憲執政。
(4)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相統一。
第二框 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 執政為民  
一、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1.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
2.毛澤東思想: 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3.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
4.“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
5.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6.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發展。
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決定因素:中國共產黨的性質。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段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2.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1)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
(2)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
第三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  
一、執政參政 特色鮮明
1.我國民主黨派的性質:是各自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和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
2.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1)我國政黨制度的地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特色政黨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2)我國政黨制度的基本內容。
①通力合作的友黨關系: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是親密友黨。
②多黨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對民主黨派的領導是政治領導。
③多黨合作的基本方針: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
④多黨合作的根本活動準則:遵守憲法和法律。
⑤多黨合作的重要機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其一,人民政協的性質: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
其二,人民政協的主題和職能:人民政協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的職能,是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
二、適合國情 優勢顯著
1.偉大政治創造。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偉大政治創造,是從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新型政黨制度,是對人類政治文明的重大貢獻。它不是一黨制,也根本區別于西方的多黨制。
2.新型政黨關系。
(1)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能夠真實、廣泛、持久代表和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國各族各界根本利益。
(2)把各個政黨和無黨派人士緊密團結起來,為著共同目標而奮斗。
(3)通過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種意見和建議,推動決策科學民主化。
第七課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針
第一框 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平等、團結、共同繁榮  
一、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
1.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是我國重要的國情之一。
2.新型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平等團結互助和諧。
3.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
(1)民族平等原則。
①法律依據,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歷史現實依據:我國各族人民都對祖國的文明做出了貢獻,都是國家的主人。
③各民族無高低優劣之分,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權利,依法平等地履行應盡的義務。
(2)民族團結原則。民族的團結、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是社會穩定的前提,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保證,是國家統一的基礎。
(3)各民族共同繁榮原則。這是由社會主義的本質決定的,是國家實現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二、鞏固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1.處理好民族關系問題,既是國家的重大問題,又是人們生活中必須面對的具體問題。
2.自覺履行憲法規定的維護國家統一和全國各民族團結的義務,把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責任付諸行動。
3.作為當代青年學生,我們應該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實際行動共同維護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第二框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適合國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一、符合國情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1.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1)含義: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我國憲法規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
(2)我國民族自治地方分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
(3)我國民族自治機關: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
(4)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內容:自治權。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有管理地方財政的自治權;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國家計劃的指導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經濟建設事業;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保護和整理民族的文化遺產,發展和繁榮民族文化;等等。
2.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必然性。
(1)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必然選擇,是由我國的歷史特點和現實情況決定的。
(2)社會和政治基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傳統,“大雜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點,以及各民族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關系。
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
1.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
3.有利于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4.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蓬勃發展。
第三框 中國共產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  
一、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
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宗教信仰自由包括兩個方面:既包括信仰宗教的自由,又包括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2)地位:宗教信仰自由是憲法規定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是我國尊重和保護人權的重要體現。
2.依法管理宗教事務。
3.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堅持我國宗教的中國化方向。
4.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1)原因:既是社會主義社會對我國宗教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國各宗教自身的要求。
(2)要求。
第一,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熱愛祖國、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
第二,宗教活動要服從和服務于國家的最高利益與民族的整體利益。
第三,支持他們努力對宗教教義作出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闡釋。
第四,支持他們反對一切利用宗教進行危害社會主義祖國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動。
二、弘揚科學精神
1.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宗教:全面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要遵循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宗教。
2.弘揚科學精神。
(1)堅持不懈地對人民群眾進行科學世界觀和無神論的宣傳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學的社會風尚。
(2)我們中學生要弘揚科學精神,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青年,創造美好的人生。
單元總結(三)
1.把握一個核心、兩個主體、三項制度、四個問題。
一個核心就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兩個主體是人大代表和中國共產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三項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的政黨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四個問題是人大代表與人民的關系、現代化建設中如何發揮黨的作用、民族成就取得的政治因素、共產黨與民主黨派的關系。
2.行為主體的“為什么”和“怎么樣”。
(1)人大代表為什么要這樣做?
(2)人大代表應該怎樣做?
(3)黨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
(4)黨怎樣做某一件事?
(5)政協(委員)如何做某事?
3.中國共產黨、全國人大、國務院、人民政協之間的聯系。
中國共產黨集中人民的意志,形成自己的主張和政策,然后通過全國人大的法定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成為國家的法律和決定,實現對國家的領導;全國人大通過的法律和決定,由國務院和其他國家機關貫徹執行;一般情況下,國務院根據黨的代表大會提出的建議和做出的決定,起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提請全國人大審議,并征求全國政協委員的意見,最后由全國人大批準。如下圖:
第八課 走近國際社會
第一框 國際社會的主要成員:主權國家和國際組織
一、主權國家的地位和國際組織的作用
1.主權國家。
(1)地位:在當代國際社會中,主權國家是最基本的成員,是國際關系的主要參加者。
(2)分類:主權國家具有多樣性。按國家性質劃分,有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等;按經濟發展程度劃分,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3)構成要素。
①人口、領土、政權和主權是構成主權國家的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權。
②主權的地位:主權作為國家統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權力,是一個國家的生命和靈魂。
③主權的特性:對內表現為國家最高權力的至高無上性;對外表現為國家最高權力的獨立自主性。
(4)主權國家享有的基本權利:包括獨立權、平等權、自衛權、管轄權。
(5)主權國家應履行的義務:包括不侵犯別國、不干涉他國內政、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等。
2.國際組織。
(1)地位:是國際社會的主要成員。
(2)類型:依據不同的標準可分為不同類型。其中有政府間的和非政府間的,有世界性的和區域性的。
(3)作用。
①促進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的交流與合作。
②協調國際政治、經濟關系。
③調解國際爭端,緩解國家間的矛盾,維護世界和平等等。
二、活躍在聯合國舞臺上的中國
1.聯合國。
(1)聯合國的概況。
①聯合國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爭取得勝利的產物,目前擁有193個會員國。
②聯合國是當代國際社會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間的國際組織。
③聯合國設立了大會、安全理事會、經濟及社會理事會、托管理事會、國際法院、秘書處等主要機構。
(2)聯合國的宗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國際合作與發展。
(3)聯合國的原則:①各會員國主權平等,②履行憲章規定的義務,③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④不得對其他國家進行武力威脅或使用武力,⑤集體協作,⑥不干涉任何國家的內政。
(4)聯合國的作用。
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實行人道主義援助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2.中國與聯合國的關系。
(1)中國在聯合國中的地位。
中國是聯合國的創始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
(2)中國在聯合國中的作用。
①一貫遵循《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支持按《聯合國憲章》精神所進行的各項工作,積極參加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活動。
②中國在世界裁減軍隊、保護環境、保障人權和解決地區沖突等一系列全球性問題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對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第二框 堅持國家利益至上  
一、國際關系及其決定性因素
1.國際關系。
(1)含義:國際關系是指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以及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的關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
(2)內容:國際關系的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關系等。
(3)形式:競爭、合作與沖突是基本形式。
2.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
(1)國家利益是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
(2)國家間的共同利益是國家合作的基礎,而利益對立是引起國家沖突的根源。
(3)國際關系的實質是一種利益關系。維護國家利益是主權國家對外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任何國家都不應以維護本國國家利益為由,侵犯別國的主權和安全,干涉別國的內政。
二、堅定地維護我國的利益
1.原因: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利益與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就是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我們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國家利益至上,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3.要求:我國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
第九課 維護世界和平 促進共同發展
第一框 和平與發展:時代的主題
一、呼喚和平、渴望發展的歷史潮流
1.和平問題。
(1)含義:是指維護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戰爭的問題。
(2)世界和平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
(3)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新干涉主義有所上升。局部動蕩頻繁發生,恐怖主義、網絡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
2.發展問題。
(1)含義:是指世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問題。全球發展的最突出問題是南北發展不平衡。
(2)特點:注重提高質量,知識經濟方興未艾,更加關注經濟可持續發展,經濟全球化是其基本經濟特征。
(3)當今世界發展形勢依然嚴峻,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①當今世界貧富懸殊,且差距越來越大。
②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依然存在。
③發展中國家比較普遍存在貧窮和饑餓現象。
④最突出的問題是南北發展不平衡。
二、維護和平、促進發展的有效途徑
1.主要障礙: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的存在。
2.有效途徑: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改變舊的國際秩序,建立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國際新秩序。
3.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內容。
(1)保障各國享有主權平等和內政不受干涉的權利。
(2)保障各國享有平等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
(3)保障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享有平等的發展權利。
(4)保障各個民族和各種文明共同發展的權利。
三、中國的主張和作為
在國際事務中,堅持正確義利觀,維護我國的獨立和主權,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進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第二框 世界多極化:深入發展  
一、世界多極化的發展趨勢
1.當今世界發展的趨勢:世界多極化深入發展。
2.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形成。
(1)世界多極化的發展將是一個漫長曲折的充滿復雜斗爭的演變過程。
(2)許多國家都在調整目標,力圖為自己確立有利態勢。美國極力維護其世界唯一超級大國地位,日本和德國正在努力躋身政治大國行列,中國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3.世界多極化發展是建立在多種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的基礎上的,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發展。
二、抓住機遇 迎接挑戰
1.國際競爭。
(1)表現:有經濟競爭、文化競爭、軍備競爭、人才競爭、科技競爭等。
(2)實質:當前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
各國應對舉措:當前很多國家的戰略重點都是發展經濟和科技,努力增強自己的綜合國力,力圖在世界格局中占據有利地位。
2.我國應對國際競爭挑戰的措施。
抓住機遇和利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增強綜合實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第三框 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和宗旨  
一、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我國外交政策的決定因素:我國的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
2.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內容。
(1)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2)基本立場:獨立自主。
(3)基本目標:維護我國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4)基本準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包括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二、譜寫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新篇章
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三原則。
(1)“另起爐灶”,就是與舊中國“屈辱外交”徹底決裂,建立新的外交關系。
(2)“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就是要先清除帝國主義在我國的殘余勢力,再考慮建交問題。
(3)“一邊倒”,就是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國家一邊。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地位:我國對外關系的基本準則。
(2)提出:1953~1954年周恩來總理系統闡述。
(3)成就標志:1971年我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國總統訪華,簽署聯合公報。
3.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外交戰略的調整。
提出和平和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對我國外交戰略進行了重大調整,使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更加成熟和完善。
4.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進入新時代,我國開啟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征程。我國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積極因素和堅定力量,是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話語權進一步增強,發揮著負責任大國的作用。
單元總結(四)
1.多角度理解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措施。
主權國家角度 主權國家在享有獨立權、平等權、自衛權、管轄權的同時,積極履行不侵犯別國,不干涉他國內政,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等國際義務
國際組織角度 發揮國際組織在促進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的交流與合作,協調國際政治、經濟關系,調解國際爭端,維護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
聯合國角度 遵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發揮聯合國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國際合作與發展方面的作用
國際關系角度 各國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兼顧與他國的合理關系,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
國際秩序角度 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建立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國際新秩序,推動世界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2.我國在對外關系方面各種做法的原因。
(1)必要性:主權國家的權利和義務;我國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決定國際關系;國際形勢的要求(符合時代潮流、符合多極化的發展趨勢);符合聯合國的宗旨和原則。
(2)意義。①對我國:提升國際地位,展示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為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等。②對世界: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推進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和國際關系民主化;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周至县| 大关县| 新巴尔虎左旗| 灵宝市| 珠海市| 化隆| 准格尔旗| 即墨市| 正阳县| 仁化县| 化州市| 青田县| 阿勒泰市| 正阳县| 兴安盟| 社旗县| 灵台县| 大庆市| 英德市| 普宁市| 资中县| 吴桥县| 灵璧县| 蚌埠市| 绥化市| 内丘县| 赤峰市| 克拉玛依市| 塘沽区| 丰顺县| 安溪县| 岳普湖县| 梁河县| 临汾市| 清原| 铁岭市| 镇赉县| 永安市| 汕尾市| 麻城市| 乐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