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哲學與文化》--2022年高考政治核心考點第一單元 探索世界與把握規律第一課 時代精神的精華1.什么是哲學 ①從本義上看:哲學是一門愛智慧或追求智慧的學問;哲學是現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靈魂”;②從本質上看: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③從產生看: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④從特點看:哲學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它有科學與非科學之分。(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2.什么是世界觀 哲學與世界觀關系如何 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哲學 世界觀區別 ①含義不同: 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②形成不同: 哲學則是哲學家自覺研究的結果。 世界觀自發形成的③特點不同: 哲學并非人人都有;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 世界觀人人都有,世界觀是零散的、不自覺的、簡單化的聯系 ★①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②哲學和世界觀的研究對象都是整個世界。是關于整個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問題。3.什么是方法論 世界觀與方法論關系如何 哲學與世界觀和方法論三者之間是什么關系 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關系:區別: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方法論是用世界觀作指導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論。聯系: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不存在脫離世界觀的方法論,也不存在脫離方法論的世界觀。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4.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如何 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區別:哲學研究對象是整個世界,揭示整個世界的最一般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論指導;具體科學研究對象是某一具體領域,揭示世界某一具體領域的規律,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體方法指導。聯系:①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哲學的發展。-*②哲學為具體科學研究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③哲學與具體科學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不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5.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其內容是什么 (1)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不是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問題。)(2)內容:①第一方面:思維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問題。(也可表述為: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何者為本原的問題;誰決定誰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 ②第二方面: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6.是什么是哲學上的兩個對子 哲學史上的兩大基本派別是什么 哲學史上的兩個對子①哲學上“兩個對子”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 ②哲學史上的兩大基本派別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二元論是不可能的,二元論的實質偏向于唯心主義)7.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分歧(劃分的唯一標準)是什么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分別是什么 (1)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唯一標準(分歧):物質和意識誰是世界本原 ⑵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三種基本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a.基本觀點: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某一種或某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如認為金、木、水、火、土、氣等具體形態是世界本原。即:物質=物質的具體形態。b.合理性:否認神創論,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正確的。近代形而上學(機械)唯物主義a.基本觀點:把自然科學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質結構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即:自然科學中的物質結構=物質。原子的屬性=物質的屬性。b.進步性:克服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樸素性和直觀性,在自然科學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局限性:第一,把自然科學中的物質結構直接混同于物質概念。第二,機械性 第三,形而上學性。第四,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c.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經典觀點:狄德羅:自然界由數目無窮、性質不同的異質元素構成培根:萬物的基礎是原始物質,是基本元素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 基本觀點: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具有能動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概念,概括了宇宙間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二不是指某一具體物質形態,或那些不可再分的物質結構。⑶唯心主義根本觀點: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本原的,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兩種基本形態: 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a.基本觀點: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等)理解為世界的本原,認為客觀事物乃至整個世界都依賴于人的主觀精神?!@里的人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別人,如英雄、帝王等。如:“智子疑鄰”中,丟斧子的人在思想方法上犯了從主觀出發的錯誤,屬于主觀唯心主義世界觀。)客觀唯心主義a.基本觀點:把客觀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如:在現實生活中,宗教思想認為在客觀世界之外有一個萬能的主宰;封建迷信思想都認為有超現實的理念或上帝、神靈等主宰世界。)8.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使命是什么 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使命(1)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性: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人民的理論。它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場探求人類自由解放的道路,為最終建立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會指明了方向。(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使命: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實踐觀點【提示】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是區別于其他哲學的本質特征(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①第一次在科學的基礎上實現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結合,實現了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歷史觀的統一。②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是科學的,就在于它正確揭示了世界的本質和運動規律,它的全部理論都來自實踐,又經過實踐的反復檢驗。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變世界的科學、指導人類解放的科學,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③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獨特的理論品質。第二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1.什么是物質 它與物質形態是關系 含義: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物質的屬性:a.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b.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c.還有可知性、永恒性、無限性等一般屬性。物質和物質的具體形態的關系區別:物質的唯一特性,客觀實在性。物質是永恒存在的,不生不滅。物質形態,除了具有客觀實在性,還有自己的個別屬性,是有生有滅的,是暫時存在。聯系:A.物質是對宇宙間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和現象共同本質的抽象概括,物質依賴于具體的物質形態。B.二者的關系是一般與個別、共性與個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2.自然界的物質性原理與方法論分別是什么 原理內容:自然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一部分。方法論: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3.人類社會的物質性原理是什么 (1).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2)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三者都是客觀的物質的要素,這些要素的客觀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4.什么意識 意識的本質是什么 (1).產生: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意識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即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2).從意識的生理基礎看: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人腦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3).從意識的內容看(對象:)意識是對物質世界的反映,離開了客觀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識。意識有正確錯誤之分。(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而內容則是客觀的)本質: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5.世界統一于物質的原理與方法論分別是什么 原理內容:①自然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都具有客觀的物質性;人的意識本身就根源于物質。②物質是本原,意識是物質的派生物,物質決定意識。因而,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方法論:我們要自覺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統一性原則,堅持科學無神論立場,反對一切有神論。6.什么是運動 物質與運動是什么關系 (物質與運動辯證關系原理與方法論)哲學上所講的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物質和運動的關系(不可分的)①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強調物質離不開運動。離開運動談物質是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觀點。)②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載體,脫離物質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強調運動離不開物質,離開物質談運動是唯心主義觀點。)7.什么是規律?規律與規則是不是一回事 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規則是規定出來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規律是客觀的,規則則是主觀的,是人制定的。正確的規則都是規律的正確反映。8.規律的客觀性與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論是什么 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A.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B.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的規律。C.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9.意識具有能動性原理與方法論是什么?原理:(1)人能夠能動的認識世界(意識能夠能動的反映世界、意識能夠指導人們能動的認識世界)①意識活動的特點: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能動創造性(也是能動的認識世界的原因)②人的意識不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把握深藏于事物內部的本質和規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沒有不可認識之物。(2)人能夠能動的改造世界(意識能動的反作用于物質):①意識能動的指導人們改造世界。即通過實踐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創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觀事物。(意識與客觀世界的關系)正確的意識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推動作用;錯誤的思想意識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往往起阻礙作用。②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方法論:人們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意識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意識。10.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辯證關系原理與方法論是什么?原理內容:a.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條件。b.人的主觀能動性受客觀規律的制約。方法論:1.尊重客觀規律2.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3.要求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實事求是)11.物質與意識辯證關系原理與方法論是什么?①物質決定意識。(原理)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方法論) ②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意識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事物的發展。(原理)要求我們樹立正確意識,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方法論)12.什么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為什么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怎樣才能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1)含義: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就是我們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的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的根本立足點。)(2)哲學依據: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關系。(3)如何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①要求我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②要求我們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③既要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第三課 把握世界的規律1.什么是聯系?聯系有什么特點?所謂聯系,就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普遍性 客觀性 多樣性2.聯系的普遍性原理與方法論是什么?含義:任何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表現:①事物之間: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②事物內部:各個部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的;③整個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沒有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原理及方法論:聯系是普遍的,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反對用孤立的觀點看問題3.聯系的客觀性原理與方法論是什么?含義: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表現:事物的聯系就與實踐的關系來說,可分為自在事物的聯系和人為事物的聯系。二者都是客觀的。離開事物真實聯系,主觀臆造并不存在的聯系,是詭辯論的一個重要特征。原理及方法論:聯系的客觀性,要求我們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4.聯系的多樣性原理與方法論是什么?含義:事物的聯系是多種多樣的;表現:直接聯系和間接聯系、內部聯系和外部聯系、本質聯系和非本質聯系、必然聯系和偶然聯系等。原理及方法論:聯系具有多樣性,①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②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5什么是整體與部分?兩者的辯證關系原理與方法論是什么?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發展的各個階段從數量上看它是多。整體是事物的全局和發展的全過程從數量上看它是一原理及方法論:整體與部分是辯證統一的。(1)整體:整體居于主導地位,整體統率著部分,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也會影響部分。要求我們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2)部分:部分處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務和服從于整體。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要求我們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相互 區別 含義 整體是事物的全局和發展的全過程從數量上看它是一。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發展的各個階段從數量上看它是多。地位 作用功能 整體居于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具備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 部分處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從和服務于整體。 相互 聯系 相互依賴 密不可分 相互聯系,密不可分,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 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離開了整體,部分就不成其為部分。相互作用 相互影響 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會影響到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到整體功能, 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 6.什么是系統?它有哪些基本特征?給我們什么方法論啟示?(1)含義: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2)系統的基本特征: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原理及方法論: 系統具有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要求我們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用綜合的思維方法認識事物。7.發展的普遍性與實質原理與方法論是什么?發展的普遍性:物質世界處于永恒運動、變化、發展的過程中。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認識都是不斷發展的。發展的實質: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要堅持發展的觀點看問題8.事物發展的狀態是什么?事物發展狀態的原理與方法論是什么?(什么是量變與質變?兩者的辯證關系原理與方法論是什么?)事物發展的形式或狀態:量變和質變(1)量變是事物數量的增減或場所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生活中的統一、相持、平衡、靜止、連續性、穩定性都屬于量變)。(2)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轉變,是一種根本的、顯著的變化。(同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靜止的破壞都是質變)★原理及方法論:(1)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重視量的積累;(2)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抓住時機,促成質變;(3)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9.什么是新事物和舊事物?兩者的劃分標準是什么?為什么新事物一定戰勝就事物?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發展前途的事物。舊事物:是違背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最終會走向滅亡的事物。劃分標準:判定一個事物究竟是新事物還是舊事物的標準,不是形式的新舊,不是出現時間的先后,也不是力量的強弱,其根本標志在于是否同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相符合。新事物一定會戰勝就事物,因為:A、從新事物本身看: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發展前途的事物,它在舊事物的母體中孕育產生,克服了舊事物中消極的、過時的、腐朽的東西,汲取了其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為舊事物的不能容納的新內容,因而具有舊事物所不可比擬的優越性。B、從舊事物本身看:舊事物違背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最終會走向滅亡。C、從社會歷史領域看:新事物符合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反映了社會進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因此,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是宇宙間不可抗拒的規律。10.事物發展的途徑的原理(前進性與曲折性統一)及方法論是什么?事物發展的趨勢或途徑:前進性與曲折性(1)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a.事物發展的過程:任何事物都要經歷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發展過程。b.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通過克服舊事物中過時的、消極的內容,保留其中積極合理的因素,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c.辯證否定的地位:辯證的否定是聯系和發展的環節。(2)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為什么?)。a.新事物的發展總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弱點和不完善的地方。b.人們對新事物的認識有一個過程。c.舊事物在開始時比較強大,總是頑強抵抗和極力扼殺新事物。③事物發展的途徑: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前進性與曲折性的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原理內容及方法論: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要求我們:a.我們要對未來從滿信心,b.我們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勇敢地面對挫折與考驗。11.什么是矛盾?它的基本屬性是什么?矛盾是反映事物內部的對立和統一關系,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矛盾的基本屬性:斗爭性和同一性。原理內容及方法論:矛盾是對立統一,要求我們一分為二的觀點,即全面的觀點看問題。12.如何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斗爭性?兩者關系如何?(為什么說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與動力?)(1)同一性(統一屬性)含義: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體現:①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②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即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特點: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有條件的。(2)斗爭性(對立屬性)含義: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體現:對立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 特點:矛盾的斗爭性則是絕對的。無條件的(3)聯系: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與矛盾的斗爭性是絕對的:①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脫離斗爭性而存在,矛盾雙方的同一是對立中的同一,是包含著差別的同一;(同一性以斗爭性為前提)②矛盾的斗爭性也不能脫離同一性而存在,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③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推動事物運動、變化和發展,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原理及其方法論: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或對立統一關系原理或矛盾的兩個基本屬性)①矛盾即對立統一。②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即矛盾雙方相互依賴、相互貫通,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③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斗爭性是絕對的。矛盾雙方的同一是對立中的同一,是包含差別的同一;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④矛盾雙方對立統一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與動力)【方法論】我們必須要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把握對立。13.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其地位如何?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與方法論是什么?矛盾的普遍性:含義: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空間維度、橫向角度);矛盾貫穿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時時有矛盾(時間維度、縱向角度)。地位: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原理及其方法論:矛盾的普遍性,我們要敢于承認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積極尋找正確方法解決矛盾。14.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它包括哪幾種情形?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與方法論是什么?矛盾的特殊性含義:矛盾具有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表現:a.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這些不同的矛盾構成了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質)b.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區別事物發展的不同過程和階段)c.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論: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們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15.什么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矛盾分析法的精髓)?它的地位與作用如何?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矛盾分析方法的精髓①含義: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②哲學依據:矛盾的特殊性原理。③為什么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地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作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16.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與方法論是什么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①矛盾問題的精髓是什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絕對和相對的關系)。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內容a.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場合下可以相互轉化。③方法論意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從中國國情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是一個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特殊規律的過程,它體現了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原理及其方法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一。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另一方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場合下可以相互轉化。 要求我們做到共性與個性具體的歷史的統一。17.什么是主次矛盾 主次矛盾辯證關系原理與方法論是什么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復雜事物有許多矛盾,側重于解決問題) 原理及其方法論:(1)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要求我們辦事情要抓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2).次要矛盾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要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好次要矛盾。(3).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辯證統一關系要求我們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18.什么是矛盾主次方面 矛盾主次方面辯證關系原理與方法論是什么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一個矛盾有兩個面,地位不同,側重于分析問題) 原理及其方法論:(1).矛盾主要方面是指在某一矛盾中,處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看問題要全面,要分清主流、支流,著重抓主流。(2).矛盾次要方面處于被支配地位。矛盾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看問題不能忽視次要方面、忽視支流。(3).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辯證統一關系,要求我們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19.什么是兩點論與重點論 兩者關系如何 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①哲學依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辯證關系。②堅持兩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③堅持重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④兩點論與重點論是密切聯系的辯證法的兩點論是有重點的兩點論,而不是均衡論;重點論是看到兩點中的重點,而不是一點論。我們要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的方法,反對形而上學的一點論和均衡論。20.矛盾分析法的內容有哪些方面 矛盾分析法是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的內容包括:①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②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③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④堅持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⑵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和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特別提醒】①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主要矛盾決定事物的發展方向。②區別主要矛盾與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 矛盾主要方面存在于復雜事物中,主要矛盾=1,次要矛盾≥1。 存在于一個矛盾中,主要方面=1,次要方面=1。標志性詞語:關鍵、重點、中心、重心、根本任務、核心、重中之重、牽牛鼻子、突出任務、核心問題、首要地位、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好鋼用在刀刃上、打蛇打七寸等 標志性詞語:抓主流、識大局、全局意識、主體、主題、本質、辨方向、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等作用:主要矛盾決定事物的進程。 作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適用情況:一般“做事情”時使用 適用情況:一般“看問題,判斷事物性質”時使用【特別提醒】①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是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也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聯系、發展、矛盾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的說法錯誤。②對立統一規律(或矛盾)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不能認為矛盾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矛盾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矛盾是聯系的內容;矛盾是發展的動力)第二單元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第四課 探索認識的奧秘1.什么是認識 它包括哪兩個階段 如何認識這兩個階段 (1)含義: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2)形式或階段: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是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系、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認識,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理性認識:理性認識是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三種形式。(3)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a.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b.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一關系。2.什么是實踐 他的基本形式是哪些 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1)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凡是實踐,都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可以把人們頭腦中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2)實踐活動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變革社會的實踐、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3)特點:a.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主體”“對象”“手段”“結果”)原因:實踐的基本要素包括實踐的主體(人)、實踐的對象(客觀事物)和實踐的手段(工具設備)。都是客觀的。制約實踐活動的客觀事物及其規律也具有客觀性。b.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計劃”“方案”“規劃”)原因: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人將在實踐中形成的認識用于指導實踐。c.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社會性強調“合作”等,受橫向因素的影響—社會性;歷史性強調歷史過程,受縱向因素的影響—歷史性)原因:實踐不是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而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實踐活動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特別提示】①實踐的第一、二個特點并不矛盾,主體的客觀性滲透著能動性,意識能動性以客觀性為基礎。②夸大客觀物質性否定主觀能動性,會導致機械唯物主義;夸大主觀能動性否定客觀物質性,會導致唯心主義。3.如何理解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在實踐活動中,人們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觀物質對象發生關系,從而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認識的來源只有一個,那就是實踐。獲取認識的途徑有兩個,可以是書本、網絡….等間接經驗;也可以是實踐中得到的直接經驗。(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①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②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這些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③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3)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①實踐處在主觀和客觀的交匯點上。②通過實踐,人們可以把自己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③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指導實踐,為實踐服務。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否則就失去了它的實際意義。【特別提醒】區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檢驗標準、根本目的來源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強調的是認識在實踐基礎上“從無到有”;動力 實踐是認識的“動力”強調的是認識在實踐基礎上的“深化和發展”。關鍵點“實踐有新的需要”“新的認識工具出現”“人的認識能力和水平提高”。檢驗標準 認識回到實踐中去,指導實踐。沒有談到指導的結果如何。目的 認識指導實踐成果了或者失敗了,談到了指導實踐的結果。4.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與方法論是什么 實踐與認識的辯證統一關系原理原理內容: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要求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促進實踐的發展,錯誤的認識阻礙實踐的發展??茖W理論對實踐具有推動作用。我們要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3.我們要堅持實踐和認識相結合,既要參加社會實踐,又要加強理論學習。46.什么是真理 它的最基本屬性是什么 如何理解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1)含義: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2)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不同的人認識不同的原因)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每個人的知識結構、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不同,對同一個確定的對象會產生多種不同的認識。(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在同一條件下人們對同一對象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駁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5.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原理與方法論是什么 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真理具有相對性)⑴真理都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⑵真理都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并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豐富、發展和完善。⑶方法論: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表明,真理與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這要求要正確對待謬誤。6.認識發展的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原理與方法論是什么 (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1)認識具有反復性: 由于受各種條件的限制,認識具有反復性。①從認識的主體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總要受到不同的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心理素質等條件的限制。②從認識的客體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也有一個過程。③這就決定了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2)認識具有無限性:①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②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③人類的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3)認識的發展具有上升性:①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表明,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真理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認識不是直線前進,也不是循環運動)②但是,那些經過實踐反復檢驗的、已經確定的真理并沒有被推翻,而是不斷地向前發展。【原理及方法論】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要求我們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展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特別提醒】①真理作為正確認識,對人們的實踐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是有用的。但不能說有用的認識就是真理,因為它否定了真理的判斷標準。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表明承認人的認識上的主觀性和差別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觀真理。③真理都是客觀與主觀、實踐與理論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的觀點是錯誤的。真理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④不能認為被超越的真理中包含錯誤的內容。那些經過實踐反復檢驗已經確定的真理,在它的適用條件和范圍下,永遠是真理。⑤圖示法解讀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反復性 人們對某一事物的認識過程:實踐——認識………實踐——認識 (對一個事物的認識結束)無限性 人們對整個世界的認識過程:實踐——認識………實踐——認識……(對整個世界的認識永遠不會結束)人類認識無限發展上升性 人們對某一事物的認真或對整個世界的認識 從深度上看:認識不斷深化;從廣度上看:認識不斷擴展;從進程上看;認識不斷向前推移:實踐——認識………實踐——認識……… 認識的深化、擴展和向前推移第五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1.什么是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兩者的辯證關系原理是什么 (1)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的物質生活過程,主要指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還包括地理環境、人口等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2)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的精神生活過程,既包括社會意識的各種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學、道德、藝術、宗教等觀點,也包括社會心理和自發形成的風俗、習慣。2.歷史觀的基本問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3.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何者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兩種基本的歷史觀。4.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a.性質上: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 (“性質”決定“性質”)b.過程上: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變化”決定“變化”)(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a.時間上:社會意識有時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不完全同步)(3)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b.性質上: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特別提示】區別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物質與意識的關系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區別 地位 哲學的基本問題 歷史觀的基本問題作用 對二者何者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依據 對二者何者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基本依據。聯系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問題在歷史領域的具體表現5.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與普遍規律是什么 生產方式: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有機結合和統一構成社會的生產方式。(1)生產力:人類改造自然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疽兀喊▌趧诱?、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2)生產關系: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和產品分配關系。(3)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的狀態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要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②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發展起阻礙作用。(4)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①經濟基礎:是指由一定社會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決定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②上層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③二者的辯證關系:a.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b.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就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上層建筑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就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c.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6.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和實現途徑分別是什么 (1).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和過程: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2).社會發展的實現途徑(社會基本矛盾是如何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即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產生、發展和解決中實現的。(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①在階級社會,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②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通過改革解決)7.如何理解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革 a.改革(的實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b.特點: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但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c.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7.什么是人民群眾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與方法論是什么 (1)含義: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杰出人物。(2).范圍:在我國現階段,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和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愛國者,都屬于人民群眾的范圍。(3).地位: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8.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1)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作用)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民群眾作為物質生產的承擔者和社會生產力的體現在,創造了人們必需的生活資料。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2)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作用)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3)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作用)人民群眾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②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制度的更迭,都是通過人民群眾的革命實現的;③人民群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創造和改變社會關系,從而不斷推動社會歷史進步和發展。方法論: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9..什么是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 兩者的內容與地位是什么 堅持它們有什么重要意義?怎樣堅持?(1)我們黨的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重要性(地位):群眾觀點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立場和根本觀點,是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出發點。(2)我們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重要性(地位):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3)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意義: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勝利并成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也是推動改革開放不斷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4)基本要求(在新時代如何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①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必須發揮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權益,更好地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0.【原理內容及方法論】①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實踐)的主體。②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第六課 實現人生的價值1.哲學上的價值含義是什么 價值的含義:哲學意義上的價值是指一事物對主體的積極意義,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屬性和功能。特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2.什么是人的價值 它包括哪兩個方面,如何評價人的價值 (1)含義: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社會、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拓展:①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②人的價值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③人的真正價值在于創造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3)、人的價值的評價標準:對一個人的價值的評價主要是看他的貢獻,最根本的是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3.什么是價值觀 如何理解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價值觀是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價值的基礎上,形成的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價值觀的導向作用:(1)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一方面,價值觀影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另一方面,價值觀影響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2)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向導。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的選擇,都是在一定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指導下進行的。(3)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標準。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和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精神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4.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和地位和特點分別是什么 如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①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建設什么樣的國家)②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建設什么樣的社會)③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培育什么樣的公民)(2)地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3)特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體現了社會主主義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了時代特征。(4)如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基本遵循。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5.什么是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它們有什么特征 人們對事物能否滿足主體的需要以及滿足的程度作出判斷,稱為價值判斷。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作出的選擇,就稱為價值選擇。特征:(1).社會歷史性特征(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內涵: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意義:a.有助于我們正確評價歷史和現實中的各種價值觀念,防止簡單化和片面化傾向。b.有助于我們的價值觀念與時俱進,從而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進行正確的價值選擇。(2).主體差異性(因人而異)a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往往因人而異。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可能作出不同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b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也就不同。在階級社會中,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階級性。(主體差異性)6.怎樣才能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1).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各種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社會存在在人的頭腦中的反映,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因此,我們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就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2).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①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最高標準: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②做事情對錯的根本衡量尺度: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③要求:我們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獻身人民的事業、維護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最高的價值追求。④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人民群眾的利益關系處理各種利益關系最重要的是必須首先考慮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是最緊要和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要把個人、集體、社會利益三者的統一作為選擇標準。a.當個人的利益同人民群眾的利益發生沖突時,要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進行選擇。b.當個人的利益與他人利益發生沖突時,要善于從不同角度思考,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當選擇。7.怎樣創造與實現人的價值 ⑴弘揚勞動精神,實現人生價值。(根本途徑)勞動和奉獻的人是幸福的,積極投身于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根本途徑。①在勞動中創造人生價值(為什么)A.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也是人的存在方式。B. 只有在勞動中,人才能自由地彰顯和發揮自己的智力和體力、意志和情感,創造和實現價值。一個人在勞動中創造的財富越多,意味著他的貢獻越大,自身價值就越大。C.在社會主義社會,勞動是創造美好生活、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①在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為什么)積極投身于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⑵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客觀條件)為什么:①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人在實踐活動中創造和實現自己價值的時候,必須利用社會和他人提供的各種物質條件和知識成果。②只有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才能在奉獻社會中創造和實現自己的價值。③我們強調在與社會的統一中創造和實現個人的價值,并不否認追求人的個性發展。但是,這種個性不應表現為人的怪異和陋習,而應表現為對他人、對社會的獨特的貢獻方式。⑶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①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頑強拼搏、自強不息。②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③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確價值觀的指引。④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需要錘煉品德修為,不斷打牢道德根基。第三單元 文化傳承與創新第七課 繼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1.什么是文化 它的核心是什么 ⑴文化的內涵:①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及其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②狹義的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現象,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內容,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等非意識形態的內容。⑵本質: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文化的核心: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響著人們的文化實踐與文化生活。2.文化與經濟政治是怎樣的關系 ①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不同時代的經濟和政治,決定了不同時代的文化。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經濟、政治,給予經濟、政治以重大影響。②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發展。64.什么是文化載體 文化與文化載體是什么關系 ①所謂文化載體,是指文化的記錄、記載、標識、傳承和表現的物化形式。文化載體承載、表達和展現著文化的內容。②文化載體是多種多樣的,器物、行為、制度、民俗等都是文化的載體。3.文化的功能與作用有哪些 文化的功能: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功能。(1)文化對人的作用①文化引導人們認識真善美,為人們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養。②文化教化育人,幫助人們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③文化服務社會,滿足人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為人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④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⑤積極參與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2)文化對社會的作用①文化推動發展,是國家繁榮振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對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②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當代中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以認同、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文化為前提。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③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發展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涵有哪些 有什么特點 主要內容(內涵):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等。①核心思想理念: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②中華傳統美德: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③中華人文精神:促進社會和諧、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內容。特點: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連續性,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特質的體現,是世界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中斷而延續至今的文化。5.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什么 ①在當代中國,學習、研究、應用傳統文化,既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也是一個“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過程。②今天,我們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批判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68.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是什么 ①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辦好今天的事情,推動國家發展。②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標識,涵養著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觀。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統一,鑄牢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諸如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夠為解決當代中國和世界發展中的許多問題提供有益借鑒。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強調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平發展,這些思想和理念有助于正確認識和處理國際關系,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6.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要求各是什么 (如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1).創造性轉化的要求: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必須按照當今時代的特點和要求,對傳統文化中有借鑒意義的內涵和陳舊的表達形式予以改造,轉化為符合時代特點和要求的新內涵和新的呈現形式,使之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2).創新性發展的要求: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必須按照當今時代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的進步和發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行補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為適合當今時代實踐和社會發展要求的文化形式。(3).關系:密切相關,前后相繼的關系。創造性轉化是創新性發展的前奏,創新性發展是創造性轉化的升華。70.中華民族精神的內容和核心分別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1)中華民族精神的內容: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2).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貫穿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相輔相成,體現著愛國主義這個主題。無論什么時候,愛國主義都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3)中華民族精神的作用①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的人民。②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③中華民族精神的發展:民族精神作為民族文化的結晶,其形成和發展既是長期歷史積淀的過程,也是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的過程。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長期實踐中不斷結合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要求,豐富著民族精神。7.新時代,如何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 在新時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8.如何理解文化的民族性 (1).民族文化的地位: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2).民族文化的作用:在一個民族的歷史與現實中,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激發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3).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價值觀(4).民族文化的體現:民族文化體現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思維方式,以及民族節日、民族服飾等方面。第八課 學習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1.文化的多樣性指的是什么 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怎樣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指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的內容與形式各有特色為什么尊重文化多樣性?(1)地位:文化多樣性表征文化存在的豐富程度。(2)原因: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國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國和各民族的政治、經濟等社會條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3)意義: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人類實踐創造的成果,都有其獨特魅力和價值。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與活力。 如何尊重文化多樣性?(1)原則:面對文化多樣性,我們要在堅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礎上,尊重差異,理解個性。(2)正確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2.文化交流的原則是什么 文化交流有什么意義 文化交流的原則:求同存異、取長補短 文化交流的意義:文化交流構成了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各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和交流會對不同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創新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75.如何進行文化交流、推動文化發展 ①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的原則。②我們應該維護各國各民族文明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而不應該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 76.文化交融是如何推動文化發展的 (1)文化交融推動文化的發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豐富。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勞動智慧的結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僅屬于這個民族,而且屬于整個世界。(2)人類通過文化交融,積極借鑒別國別民族思想文化的長處和精華,增強本國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為世界文化發展繁榮作出了貢獻。③推進人類文化交融,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各國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3.如何正確對待外來文化 (1)、面向世界,博采眾長①.對待外來文化的錯誤觀點:徹底拒斥外來文化的文化復古主義、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盤西化論。②.對待外來文化的正確態度:文化發展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我們要學習借鑒有利于加強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有利于豐富我國人民文化生活的積極成果、一切有利于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和運行機制,以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2)、立足國情,交流互鑒①.理論依據:a外來文化也不能直接解決中國的問題。b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才能發揮積極作用c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動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發展。②.對待外來文化的原則:立足中國國情,實現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應當堅持“洋為中用”,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當代中國文化發展。4.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涵是什么 在社會主要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者)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指導思想),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任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方向),大力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性質),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目的)。第九課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有何歷史必然性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客觀依據(1)客觀依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由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決定的,是由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決定的,是由我國社會制度、發展道路決定的,是由繼承和創新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弘揚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要求決定的,是由我國文化自身發展規律決定的。(五大決定因素)(2)重要意義:只有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才能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才能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相適應 與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相銜接 與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相匹配。(兩個才能)2.文化發展的基本路徑有哪些 一、堅定理想信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1.文化發展的指導思想: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2.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3.文化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4.文化發展的主體:人民。文化發展要依靠人民。(1)文化創作的源泉: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產品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2)文化創作導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5.文化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的。不斷滿足人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質,是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目的。6.文化發展的措施:(1)加強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2)生產創作出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文化作品,二、立足時代之基,回答時代問題1.文化與時代的關系:①每一種文化都是特定時代的產物,打上了深刻的時代烙印,是時代精神的展現。②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類歷史前進的時代潮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體現時代特征,反映時代風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2.文化創新和發展的關鍵:回答時代問題,完成時代任務。只有立足時代、解決特定的時代問題,才能推動社會進步,才能吹響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號角。三、融通不同資源,實現綜合創新⑴融通不同資源的要求: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特別是要把握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外優秀文化等資源。⑵實現綜合創新的要求:①我們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②既向內看,深入研究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又向外看,積極探索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③既向前看,準確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趨勢,又向后看,善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通過綜合創新,形成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4.如何建設文化強國 ⑴.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堅決抵制、依法取締腐朽文化,是我們加強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文化建設的基本要求)⑵.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魂聚力,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⑶.要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①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②要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③要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激勵人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于祖國、忠于人民。④要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弘揚時代新風。⑷.要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①建立健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創作生產體制機制,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加快發展現代文化產業,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提升文化產品的質量。②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讓國外民眾深化對中國的認識,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5.為什么要堅持文化自信 怎樣堅持文化自信 ⑴持文化自信的原因 (為什么?)①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②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③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⑵.文化自信不僅僅是對歷史發展某一階段優秀文化的自信,也是對全部中華優秀文化的自信。★⑶.堅持文化自信要求(如何堅持文化自信?)①文化自信離不開經濟的發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我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升,社會主義中國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屹立在世界東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強了我們文化自信的底氣。我們要繼續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夯實文化自信的基礎。②我們要堅定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③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特別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自信。6.如何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⑴.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⑵.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文化前進方向,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⑶.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加強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全社會思想道德建設,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⑸.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⑹.文化創新和發展的關鍵是回答時代問題,完成時代任務。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立足當今中國時代之基,解決時代問題。⑺.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融通古今中外不同資源,實現綜合創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