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辛亥革命教學設計一、教學分析1. 本課的單元地位分析:本課為《辛亥革命》。上承《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下接《中華民國的創建》,無論從教材角度還是歷史長河視角,都是具有重大意義的一課。1840年鴉片戰爭后,隨著列強的侵略和民族危機的加深,中國人民開始了民族獨立的斗爭和國家富強的探索。辛亥革命從中國人民抗爭的角度來講,它是一次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從近代化的探索來看,它將中國近代化進程推向制度層面。本課是上承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下啟新民主主義革命,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2. 課標與本課子目呈現方式分析:《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了解武昌起義的史實,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本節課主要由革命志士的奮斗和武昌起義兩個內容構成,體現了課標要了解武昌起義史實和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3. 本課教學內容的邏輯結構分析:本課的兩目之間是遞進關系,武昌起義前,革命黨人已經進行了多次武裝起義,均以失敗告終,但已經動搖清朝專制統治,錘煉革命力量,為武昌起義成功做出了重要鋪墊。武昌起義的槍聲震動了舊世界,振奮了民眾的革命精神,在武昌起義的推動下,全國各地的自發斗爭迅速發展,形成資產階級革命高潮。二、教學目標1.時空觀念:能夠運用歷史地圖從時空上分析革命志士的奮斗過程,并歸納出分布的特點。通過歷史地圖分析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的過程。2.史料實證:能夠運用相關史料,分析武昌起義成功的原因和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3.歷史解釋:了解辛亥革命發生的背景和過程,認識辛亥革命的意義,進一步理解革命的艱難性、復雜性與長期性。4.唯物史觀:通過革命黨人為挽救民族危機所做的種種努力的視角認識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統治,促進民族解放的必然過程。5.家國情懷:感受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者追求民主自由的理想信念、頑強不屈的革命勇氣與前赴后繼的犧牲精神。學習革命烈士為民族獨立解放而不懈努力的奮斗精神,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四、教學重點與難點1. 重點:武昌起義。2. 難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五、教學過程1. 新課導入。給出刊載在《申報》上的兩幅廣告圖:當時中國治療貧血癥的“人造自來血”,時間分別是1911年10月和11月。設問:認真觀察兩幅圖片上文字分別是什么?從第一幅圖“救二十世紀貧血癥之良藥”到第二幅圖“專制與共和之過渡”,這一變化與哪一歷史事件息息相關?辛亥革命指什么?【設計意圖】從學生感興趣的廣告圖片導入,從而起到凝神起興的作用。同時讓學生認識到廣告語與時代緊密結合,從而引導學生了解到辛亥革命使中國社會從專制走向共和,引導學生給出辛亥革命的廣義和狹義的定義。從而導入新課。2. 正課講授。環節一:革命探索——1、辛亥革命爆發的背景呈現材料:1911年,歲在辛亥,10月10日夜的零星槍響,將一個疲態盡露的老大帝國搖晃得如泰山之崩。武昌發生的那些事,是一場意外,意外里的意外。這場意外,毀了一個王朝,像扳道岔一樣,把古老的中國,扳到了另一個軌道上。——張鳴《辛亥:搖晃的中國》設問:根據所學知識,請用歷史史實說明辛亥革命是不是一場意外。為什么?分析:面臨民族危機的加劇,清朝統治的日益腐敗,中國人開始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農民階級的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地主階級的自救洋務運動失敗,資產階級的改良戊戌變法沒有成功,革命的重擔落在了資產階級革命派身上。隨著《辛丑條約》的簽訂,清政府成為洋人統治中國的工具,清政府的腐敗使得更多的人認識到只有推翻清朝統治才能挽救中國。從而得出辛亥革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同時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的建立,尤其是同盟會的建立,使民主革命運動有了一個統一的領導和明確的奮斗目標,大大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而三民主義的提出,資產階級革命有了指導思想。【設計意圖】通過閱讀材料讓學生聯系學過的知識,從而得出辛亥革命的背景。歷史發展的趨勢:中國人民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來看,辛亥革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時代背景:《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成為洋人統治中國的工具,清政府的統治不得人心。組織基礎:同盟會的成立,革命有了統一的領導和明確的奮斗目標。思想基礎:三民主義的傳播,辛亥革命有了指導思想。環節一:革命探索——2、革命志士的奮斗(1)、給出《革命黨人發動的武裝起義圖》。設問: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到重要的四次起義,并觀察四次起義主要分布在哪個地區?并分析原因。分析:革命黨人領導的四次起義均分布在南方地區,這和南方地區最早開放,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快速,同時交通發達,便于海外聯系等因素有關。【設計目的】通過觀察地圖,聯系已有知識,培養學生的時空素養。從而讓學生理解革命最早爆發在南方地區及其原因。(2)、引導學生閱讀課本,了解四次起義的時間、地點、領導人、結果和影響。并完成年代尺。接著給出資料,孫中山給劉道一寫的挽聯、《清史稿》中關于徐錫麟的記錄、秋瑾的詩句、黃興的《絕命書》、林覺民的《與妻書》。分析:這些起義由于缺乏充分的群眾基礎,條件不夠成熟,以及領導不力的原因,都以失敗而告終,但是,革命黨人的英勇戰斗無疑促進了廣大民眾的覺醒,在政治上打擊了清朝統治者,推動革命形勢一浪高過一浪地向前發展,為辛亥革命的爆發做了準備。【設計目的】學生在整理完成年代尺的同時,通過閱讀材料,感受革命黨人追求民主自由的理想信念、頑強不屈的革命勇氣與前赴后繼的犧牲精神。從而落實家國情懷的培養。從而讓學生理解革命志士領導的一系列起義為辛亥革命的爆發起到了革命實踐的作用,同時理解正是革命志士的這種奮斗精神和犧牲精神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環節二:革命烽火——武昌起義(1)、黃花崗起義后,革命黨人并未放棄。終于在1911年10月迎來了革命勝利。引導學生閱讀課本并掌握武昌起義的主要內容,并給博物館寫一份關于“武昌起義”的解說詞。【設計目的】學生通過閱讀課本并總結概括武昌起義的主要內容,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總結歸納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武昌起義爆發的時間:1911年10月10日;地點:湖北武昌;革命團體:共進會、文學社、同盟會;革命主力:湖北新軍中傾向革命的士兵;經過:10月9日,意外爆炸,計劃泄露;10月10日,奪軍械庫,占領武昌;10月11日,建軍政府,黎任都督;結果:全國響應,清朝瓦解學生在了解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完成解說詞,從而固化知識。(2)、給出有關武昌起義成功的兩則材料:同盟會領導的多次起義,由于群眾基礎薄弱,又往往采取突然襲擊的單純軍事冒險方式,所以最后都失敗了。但是,每次起義都能使清王朝的統治受到打擊。革命軍黨人那種以滿腔熱血為革命奮不顧身的崇高精神,振奮了全國人民的反抗意志,激起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斗爭。——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另一方面,也是湖北、武汊地區革命黨人長期進行艱苦、扎實的宣傳、組織和發動工作,為首義成功準備了主觀條件。湖北革命黨人工作嚴謹、踏實,尤其是新軍士兵中做了非常扎實細致的組織動員工作,使得原本是清朝軍隊的新軍,轉變為革命的軍隊。——華中師范大學 朱英【設計目的】學生通過材料分析,得出前期革命志士的奮斗,推動革命浪潮到來。從而更能理解革命志士的奮斗作用。革命黨人深入新軍傳播革命思想,使新軍很多人不滿清朝統治,傾向革命。革命思想的傳播促進了革命的爆發,從而得出辛亥革命的爆發有偶然性,更有偶然中的必然。引導學生從歷史史實出發正確解讀和理解歷史,從而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環節三:革命烈火——辛亥革命的意義呈現資料一: 天子已退位,清朝統治不復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國已經正式成為一個共和國。歷史上很少見到如此驚人的革命,或許可以說,從來沒有過一次規模相等的、在各個階段中流血這樣少的革命。—1912年2月12日倫敦《泰晤士報》社論材料二 辛亥革命有什么意義呢?……第一,覺得凡不是中國人,都沒有權來管中國的事情。第二,覺得凡是中國人,都有權來管中國的事。第一件叫民族精神的自覺,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覺。——梁啟超《辛亥革命之意義》材料三 辛亥革命使中國人拋棄了對皇帝的崇拜,促使人們敢于發表以前不敢說的主張,民眾心理有了巨大變化。—— 學者金沖及在《辛亥革命的歷史地位》材料四 從前皇帝自稱為天子,如果有人說皇帝是強盜,可以打倒,別人一定把他看作瘋子。孫中山就曾經是一個被人家看作是瘋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擁護別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瘋子。—— 吳玉章材料五 共和政體成,專制政體滅;中華民國成,清朝滅;總統成,皇帝滅;新內閣成,舊內閣滅;新官職成,舊官職滅;新教育興,舊教育滅;槍炮興,弓矢滅;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剪發興,辮子滅……陽歷興,陰歷滅;鞠躬禮興,拜跪禮滅;卡片興,大名刺滅……——《新陳代謝》(《時報》1912年2月)【設計目的】辛亥革命的意義是本課的重點,通過史料分析讓學生依次得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從而引導學生理解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紀中國發生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是中國社會轉型的標志事件。環節四:課堂小結。材料 “不孝兒覺民叩稟:父親大人,兒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補于全國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林覺民《稟父書》(1911年4月)材料 “孫未得為國滅賊,又被賊捕,死不足惜,家中萬勿過于哀痛。人固有一死,此死固孫所樂…”?——1913年投身二次革命的楊體銳寫給祖父母的家書。分析:通過兩位革命先烈的家信,我們可以感受到革命者拳拳愛國情,心系天下的民族精神,追求民族自由的理想信念,英勇無畏的革命勇氣和前赴后繼百折不撓的犧牲精神,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革命先烈們想用自己和家人的犧牲,達到“為天下人謀幸福”的理想。他們的這種理想在民國時期并沒有實現,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中國人民經過不斷地奮斗,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辛亥革命已然離我們遠去,革命人士也已經長眠。但是他們的理想、他們未竟的事業,已經實現,今天“山河已無恙。這盛世,如您所愿!”,我們要學習革命先輩們的愛國主義精神、革命大無畏的犧牲精神,要勇于承擔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與使命,不斷開創未來!【設計目的】:通過對兩位革命先烈家書的分析,感受并繼承革命烈士為民族獨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奮斗精神,從而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落實家國情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