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北洋政府的統治與軍閥割據教學設計一、教學分析1. 本課的單元地位分析本課為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的第4課內容——第11課《北洋政府的統治與軍閥割據》,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等人的努力,辛亥革命后形成了兩大重要成果——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第10課中袁世凱把臨時政府遷往北京,竊取了革命果實;第11課的內容則主要是袁世凱對《臨時約法》的逐步破壞,革命派則掀起了維護民主共和的二次革命和護國戰爭,是辛亥革命的延續。袁世凱在思想上的尊孔復古和死后北洋軍閥的割據紛爭,成為第4單元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興起重要背景。2. 課標與本課子目呈現方式分析課標:知道袁世凱獨裁統治和復辟帝制的史實,了解北洋軍閥混戰的黑暗局面。本課子目:按時序性和邏輯性分為二次革命、袁世凱復辟帝制、護國戰爭、軍閥割據這4個子目。二次革命后,袁世凱公然采取一系列復辟帝制的對內獨裁、對外賣國的手段,這些復辟活動引發全國人民的反對,護國戰爭爆發,袁世凱在絕望中死去,導致北洋軍閥分裂割據,中國陷入動亂之中。3. 本課教學內容的邏輯結構分析本課主要圍繞革命派與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軍閥之間的斗爭,實質是民主共和與專制獨裁這一對主要矛盾來展開。二、教學目標1. 知道袁世凱獨裁統治和復辟帝制的史實,了解《中華民國約法》的內容并理解其落后性,認識到歷史發展潮流的不可逆。(史料實證、歷史解釋)2. 了解二次革命、護國戰爭等史實,理解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的延續,感悟孫中山等革命派作出的頑強努力和堅定的革命精神,認識到資產階級革命派無法帶領中國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唯物史觀)3. 通過革命派與北洋軍閥的斗爭梳理,認識到民主共和與專制獨裁的斗爭是復雜而艱巨的,要珍惜民主、捍衛共和。(時空觀念、家國情懷)四、教學重點與難點1. 重點: 二次革命、護國運動。2. 難點: 袁世凱復辟帝制和軍閥割據,尤其是責任內閣制等概念。五、教學過程1. 新課導入。時代背景下的孫中山與袁世凱生平對比時間軸,可以看出孫中山畢生致力于革命救國,為推翻專制而辭去臨時大總統職位;而袁世凱憑借他在清政府組建的北洋政治軍事集團,逼迫清帝退位,成功竊位就任臨時大總統。這反映了兩個派別之間的爭斗——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與以袁世凱為代表的的北洋軍閥。2. 正課講授。【1】 議席之爭:“宋案”&二次革命(1)袁世凱一再破壞責任內閣制。(2)宋教仁遇刺(導火線)革命派:1912年宋教仁以同盟會為基礎,聯合其他幾個政黨,組成國民黨,并在第一屆國會選舉中占有明顯優勢。袁世凱:1913年春,準備北上組閣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遇刺身亡,年僅31歲。經查,“宋案”的幕后兇手竟是袁世凱的親信。“宋案”成為二次革命的導火線。(3)二次革命袁世凱武力鎮壓國民黨后,孫中山黃興等號召南方反袁,1913年7月江西都督李烈鈞在湖口宣布獨立。隨后,江蘇、廣東、安徽等省相繼獨立,這就是 “二次革命”。但國民黨力量渙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凱鎮壓下去。二次革命反映了革命派的保衛民主共和與袁世凱代表的獨裁專制軍事進攻之間的爭斗,與辛亥革命的性質一樣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目的一樣都是建立、維護民主共和,因此二次革命實質上是“辛亥革命的繼續”。設計意圖:通過用示意圖和史料對革命派和袁世凱的行動進行梳理,理解對國會議席的爭奪之間導致“宋案”發生,而“宋案”又成為二次革命的導火線。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和歷史解釋素養。【2】國體之爭:復辟帝制&護國戰爭袁世凱的復辟活動:鎮壓二次革命后,再也不能阻擋袁世凱獨裁專制的步伐。用時間軸的形式歸納“洪憲帝制三部曲”——謀正式總統、謀終身總統、稱帝。重點解析《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與《中華民國約法》的不同,和袁世凱接受日本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大部分內容的原因。革命派的反袁活動:孫中山發表《討袁檄文》;梁啟超、蔡鍔離京,前往南方籌劃討伐袁世凱事宜。1915年底,蔡鍔、李烈鈞、唐繼堯在云南宣告獨立,組織護國軍北上討袁,護國戰爭爆發。結果: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歷時83天。6月在絕望中死去。護國戰爭結束。用三則材料探究袁世凱皇帝夢破滅的原因:材料一:“梁啟超、黎元洪、段祺瑞等或請辭或告假”“今日要人之辭職,皆托于病。然試究其所患者之病,大抵皆因國體而影響于身體之病也。”——《申報》1915年9月22日材料二:“改變國體之計劃,在今日尚為時機未熟”。“各國公使之忠告”的初衷,“因恐國體問題而啟內亂,將有損之利益。”——《英俄日之勸告》1915年10月30日材料三:“人心有至大之勢力,決不能以他種勢力戰勝之”,“當事者且憂郁以沒”,足見“人心勢力之可胃,固如是也”。——《人心》《申報》1916年6月9日引導學生分別得出:①民主革命派的反對、北洋嫡系部署的陽奉陰違; ②帝國主義態度的轉變;③違背人心。得出認識:正如孫中山所說:“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復辟成為時代逆流,民主共和順應民心。設計意圖:用時間軸梳理袁世凱的復辟活動,用地圖展現護國戰爭形勢圖,培養學生的時空素養;通過史料探究袁世凱復辟失敗的原因,培養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素養,從而認識到歷史潮流和民心的不可逆。【3】地盤之爭:軍閥割據&護法運動軍閥割據:1916年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裂。這些軍閥為了爭奪地盤和鞏固政權,不惜出賣國家利益,依附帝國主義。以地圖和表格的形式呈現。大小軍閥連年混戰,中國陷入了軍閥割據紛爭的動亂之中。請學生根據漫畫和表格,歸納對中國社會造成了哪些不利影響?人口死亡、經濟破壞、戰爭不斷,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孫中山說:“夫去滿洲一專制,轉生出無數強盜之專制,其為毒之烈,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矣!”護法運動:繼任的北洋統治者拒絕恢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國會,為了維護共和,1917年秋,孫中山在廣州組織護法軍政府,試圖借助滇系、桂系等西南軍閥開展護法運動。結果南北軍閥達成妥協,1918年5月,孫中山被迫離開廣州回到上海,護法運動失敗。設計意圖:通過地圖和史料認識到北洋軍閥割據及其危害;感悟孫中山等革命派作出的頑強努力和堅定的革命精神,珍惜民主,維護共和,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3. 課堂總結。以時間軸的形式呈現1912-1928年期間的歷史特征——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革命派與北洋軍閥之間的議席之爭、國體之爭、地盤之爭,實質上反映了專制獨裁與民主共和之間的爭斗,過程曲折反復,最終資產階級沒能帶領中國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袁世凱為復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的尊孔復古逆流仍在,孫中山因沒有軍隊而被軍閥排擠,是否有新的階級能承擔起民主革命的任務呢?中國路在何方?讓我們對后面的歷史學習,拭目以待。設計意圖:通過思維導圖總結本課內容,認識到民主共和與專制獨裁的斗爭是復雜而艱巨的,認識到資產階級革命派無法帶領中國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落實家國情懷。留下懸念,承上啟下,為下單元學習做準備。六、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