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敵后戰場的抗戰教學設計一、教學分析1. 本課的單元地位分析本課為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第4課時,上承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正面戰爭的抗戰,下啟抗戰勝利,敘述了國共合作抗日時期,根據地軍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敵后戰場堅持抗戰的歷史史實。敵后抗戰與正面戰場相互配合,構成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整體,為最終抗戰的勝利作出歷史性貢獻,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課標與本課子目呈現方式分析平型關大捷——正面戰場的抗日史實毛澤東《論持久戰》和抗日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中國軍民的在抗日戰爭中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百團大戰——敵后戰場的抗日史實課標要求列舉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抗日史實,體會中國軍民在抗日戰爭中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本課有三個子目:平型關大捷、毛澤東《論持久戰》和抗日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百團大戰。呈現了在全民族抗日的過程中,涌現出大批愛國士兵、軍民,體現中華民族反侵略、求生存的共同追求及不怕犧牲、頑強抗戰的民族精神。3. 本課教學內容的邏輯結構分析首戰告捷——平型關大捷光輝思想——《論持久戰》經營后方——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主動出擊——百團大戰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的關頭,八路軍在正面戰場領帶第一個大勝仗——百團大戰;國內出現“亡國論”與“速勝論”的錯誤觀點,毛澤東以《論持久戰》的光輝思想指導中國共產黨在敵后戰場團結中國軍民,發揮群眾智慧,取得人民游擊戰爭的勝利,取得百團大戰的勝利,為全民族抗戰的勝利作出突出貢獻。二、教學目標1.通過識讀《平型關戰斗示意圖》《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形勢圖》《百團大戰示意圖》等地圖,提高通過地圖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時空觀念】2.通過《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的抗戰時間線索》鍛煉學生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構建歷史事件、人物和現象之間的聯系,讓學生能夠將歷史事件置于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考察;【時空觀念】3.通過學習林彪、彭德懷、狼牙山五壯士等人物事跡,體會中國軍民在抗日戰爭中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認識抗擊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家國情懷】4.通過對抗戰期間重要人物的講話等史料的呈現,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歷史敘述,并對各種歷史解釋加以理解,對歷史史實進行正確的理解和判斷。【史料實證】四、教學重點與難點1.重點。學習平型關大捷、抗日根據地建設、百團大戰;理解敵后戰場的概念,認識敵后戰場與正面戰場是互為補充、相互配合的關系。2.難點。理解中共在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建設措施,認識到中共敵后戰場的成功源于人民戰爭路線。五、教學過程1. 新課導入。通過歌曲《保衛黃河》引領學生認知在國家危亡之際,全民族抗戰共同抵御外敵歷史背景,從回顧國民黨正面抗戰的事跡到帶領學生走進敵后戰場,了解中共帶領下的中國軍民,如何為國家浴血奮戰的新知。2. 正課講授。一、首戰告捷——平型關大捷講述故事:以板垣征四郎于1936年“一場有預謀的旅游”這一故事情節導入背景:日軍企圖占領山西、進一步占領華北。但在平型關卻遭遇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八路軍115師,受挫。引導讀圖:學生觀看《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形勢圖》《平型關大捷示意圖》,分析山西的位置、平型關及太原的位置,加深對平型關的戰略地位的了解。講述故事:“一場殊死的搏斗”。從日軍行進方向、八路軍埋伏地點老爺廟、補充伏擊戰的細節(草鞋、輜重隊的頑強抵抗、八路軍的殊死搏斗)、圍殲日軍約1000人等講述戰爭大致過程與結果。體會戰爭勝利來之不易。設問:這場戰役有何意義?通過學法指導,教師引導學生從材料中提取關鍵信息予以分析,并歸納成句。使學生認知這場戰役是全國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取得的第一個勝利,粉粹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戰爭的勝利使八路軍威名遠播。過渡:全民族抗戰以來,面對日軍相繼攻陷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地。一時間,對抗戰失去信心者大肆宣揚悲觀中國“亡國論”,嚴重擾亂抗戰軍心民心。1937年9月八路軍取得平型關大捷,1938年臺兒莊取得大捷,于是又有人高唱迅速擊敗日本的中國“速勝論”。中國的抗戰該如何進行?毛澤東的光輝思想指引了方向。光輝思想——《論持久戰》講述:1938年,毛澤東在延安做了題為《論持久戰》的長篇演講,批駁當時流行的種種錯誤觀點,系統闡明黨的抗日持久戰方針。那么,中國怎樣才能持久戰呢?他提出打持久戰的兩個重要觀點:1、游擊戰爭 2、依靠人民群眾。這一光輝的思想,給了迷茫國人希望,也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堅持抗戰的決心和信心。經營后方——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過渡:而中國大量的民眾在哪呢?共產黨應該去往何方呢?到敵人的后方去!這是1938年的抗日救亡歌曲,也是中共努力的方向。最危險的地方也許是最安全的地方,共產黨帶著部隊來到敵人占領區,建立抗日根據地,發動群眾的力量帶領當地軍民進行戰斗。學生觀看地圖:《敵后抗日根據地的開辟》,找出并歸納根據地建立的大致范圍、代表等基礎知識。課堂提問:在敵后,共產黨如何經營后方呢?我們分別從軍事、政治、經濟的角度學習。播放視頻:《艱苦卓絕的敵后抗戰》,找出提及的戰術。觀看視頻:從視頻中感知人民群眾在黨的帶領下開展不同戰術的游擊戰爭。人民群眾根據地形地貌采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發揮其智慧,實現軍民共戰,這成為敵后抗戰獲得勝利的重要軍事保障。教師補充三三制原則:在敵后政權的分配上,工農階級代表的共產黨員、小資產階級和中產階級各占三分之一原則進行政權建設的選舉,廣泛吸納各階層群眾參與抗日斗爭,成為鞏固會根據地的有力武器。提問:國共合作之前,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的土地政策是什么?對比一下,現在在抗日根據地的土地政策有何改變?目的是什么?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根據學生的作答引導:從革命時期的打土豪、分土地到現在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可見黨的目的在于號召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一同抗擊日寇,根源在于此時民族危機,中日民族矛盾代替國共階級矛盾成為社會的主要問題,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到共產黨政策依據國情不斷變化,促進社會發展。過渡:但我們所在的抗日根據地,經濟困難,該如何恢復發展呢?共產黨采取了“大生產運動”。教師補充:在敵后抗日根據地,解放區的軍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掀起熱火朝天的大生產運動。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志親自動手開荒種菜,學習紡紗,更加激勵了解放區軍民生產的熱忱,圖為邊區軍民開展紡紗運動。教師提問:共產黨一邊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還在政治和經濟兩方面不斷改善邊區軍民的生活,這對于整體抗戰有何作用?學生能從抗日積極性、物質保障等角度思考。教師出示材料《抗日根據地抗擊日軍兵力比例圖》及材料,帶領學生分析:敵后戰場中,共產黨和廣大戰士軍民的力量壯大,敵后戰場逐漸成為主戰場。四、主動出擊——百團大戰講述背景:根據地的發展,威脅敵人的后方,日軍開始“囚籠政策”及“三光政策”。出示地圖及圖片:學生觀看,了解什么是“囚籠政策”和“三光政策”。并通過《百團大戰形勢圖》了解八路軍斗爭目標、地點、意義等知識。五、知識結構——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的抗戰史實六、課堂提升——抗戰精神通過講述白求恩、柯棣華等國家友人大愛無疆的援助精神、講述狼牙山五壯士革命主義不怕犧牲的精神、講述百團大戰中中國的人道主義精神,凸顯偉大革命精神是抗戰的寶貴財富。延伸到當下的全球疫情,在又一次考驗面前,中國人民舉國同心、全民防控;同時將人道主義散播到世界,為全球疫情防控注入動力,體現中國強大后的大國擔當。課堂總結。六、板書設計(思維導圖式 圖片格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