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原始農耕生活教學分析1. 本課的單元地位分析習近平總書記說:考古發現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展示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考古工作,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本課屬于史前時期,史前時期未留下任何文字資料,如何培養學生對這段歷史的信任感和史證意識?課標告訴我們,要重視考古發現。2. 課標與本課子目呈現方式分析教材有三個并列子目: “原始農業的發展”、“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 其內在邏輯是總分關系。第一和第二、第三個子目是從抽象到具體的歸納概括關系,第二個子目與第三個子目之間是并列關系。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分別是北方黃河流域、南方長江流域原始農耕文明的典型,他們使用磨制石器、種植農作物、飼養家畜,定居生活。3. 本課教學內容的邏輯結構分析本課教材列舉大量文物圖片,重視實證意識培養。同時,還配有《中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分布圖》,農耕文明具有地域多樣性,民族多樣性,歷史傳承性,通過展示中國農耕時代重要遺址圖,進一步引出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中華文明起源于新石器時代,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就是進入農耕文明的典型代表。教師需要展示大量考古圖片,創設情境,“回歸史學”,強化學生時空概念,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二、教學目標1、唯物史觀和史料實證:通過豐富的考古發現,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使學生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通過講述原始社會晚期生產力的提高,貧富分化的出現,國家的產生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初步感知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決定性作用,由此滲透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教育。2、歷史解釋:初步掌握用表格進行歸納與分析的學習方法,得出簡單的或主要的歷史結論的能力,如歸納出原始農業興起與發展的四個標志、新石器時代的特點等。3、家國情懷: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教學重點與難點1. 重點: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二者是我國黃河、長江流域最具代表性的原始農耕遺址。2. 難點: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為中國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對中華文明產生深遠影響。五、教學過程1. 新課導入。PPT展示袁隆平院士的照片,配文字:于大千世界,“一日三餐,米香彌漫,飽食者當常憶袁公”,他以雜交水稻造福人類;于泱泱中華,他把一生獻給科研,挺起了中國崛起的脊梁;于雜交水稻團隊,他是指路明燈、精神領袖;于家庭,他是相濡以沫的丈夫、偉岸如山的父親、慈祥和藹的爺爺。 教師講述:同學們大家好,照片上的老人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農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同志,袁院士于2021年5月22日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袁院士一生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杰出貢獻,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水稻的國家,除了水稻,我們的祖先們還栽培了其他農作物,接下來就讓我們穿越到一萬多年前,了解一下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狀況。2. 正課講授。在漫長的探索中,我國先民對各類可食用植物的認識逐漸加深。展示三張圖片:水稻、粟、黍教師提問:猜一猜這些農作物的名稱,我國什么時候開始栽培這些農作物?第一部分:南稻北粟---原始農業的興起與發展PPT展示課本第9頁中國原始農耕時代重要遺址圖:中國的農耕遺址非常豐富,南北都有。圖示人工栽培水稻、粟和黍的考古遺址,得出結論:原始農業的起源:距今10000年左右,長江中下游(南方地區)的先民開始栽培稻;北方地區的先民開始栽培粟和黍。世界上最早栽培稻、粟和黍均發現于中國。第二部分:南北方的相遇---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地圖展示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的位置,分別位于長江流域(南方)和黃河流域(北方)。1)、小游戲:PPT展示河姆渡和半坡遺址的農作物、房屋、手工業代表作品等,學生閱讀教材后,歸類這些考古發現,分別屬于哪個遺址。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講述這些考古發現的用途、特點、價值等,引導學生通過考古發現了解史前文明,培養學生的史證意識。2)、歸納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有哪些不同點,又有哪些相同點?通過相同點的歸納,概括新石器時代的特點:3)、教師提問:河姆渡和半坡居民都屬于新石器時代,都是原始農耕生活,為什么農作物、房屋建筑,會有這么大的差異呢?這些差異主要是由自然地理環境決定的。半坡地區地處北方,冬天寒冷干燥,風沙大,需要半地穴式房屋防沙保暖。粟是一種非常耐旱的植物。這些都非常符合北方的自然條件。河姆渡居民地處南方,氣候濕潤,溫暖多雨,河姆渡地勢低洼,需要建立干欄式房屋遠離地面,防潮通風,且適宜水稻種植。第三部分:邁入文明社會---農耕時代的其他遺址展示山東大汶口、山東龍山、杭州良渚文化的代表作。教師講述,這些陶器、玉器非常精美,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來制作。探究一:以下材料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狀況?材料1:山東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后期父系氏族社會的典型文化形態。距今5千年前后,大汶口原始居民會制作黑陶和白陶。大汶口晚期的墓葬,有的隨葬品很多且精美,有的墓室一無所有。材料2:良渚遺址位于浙江杭州余杭區,距今5300—4300年,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祭壇上權貴的墓地里,隨葬品豐富且有制作精美的玉器。普通墓葬的隨葬品很少。結論:表明新石器晚期已經出現了貧富分化的現象,私有制產生,社會階級分化已相當明顯。這為早期國家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出現這些變化最根本的原因是生產力的進步。探究二:閱讀以下材料,原始農業出現的意義是什么?有農業,然后人類的食物,乃能為無限制的擴充,人口的增加,才能無限制。人類才必須定居。一切物質文明,乃有基礎。——呂思勉《中國通史》結論: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對人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 課堂總結。PPT展示袁隆平院士的照片以及袁院士的題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助力增產,厲行節約,保障糧食安全。教師講述:河姆渡先民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人,而水稻產量占世界食用糧食產量的70%,從這個角度來說,祖國的先民對人類的貢獻很偉大,無論是水稻,粟,每一個先民都是現代的“袁隆平”,值得我們現代的中國人乃至全世界人去懷念與崇敬他們,希望我們在優秀祖先的激勵下,做好每一件小事,去創造更美好的明天!課后鞏固:六、板書設計(思維導圖式 圖片格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