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遠古的傳說教學設計一、教學分析1. 本課的單元地位分析:本課是中國史前時期的最后一段時光,通過探討五六千年前的遠古傳說來分析早期中國文明的萌芽,這一萌芽包括民族的不斷交融、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國家形態雛形的出現。它孕育了后來的早期國家夏商周時代,故此課起到承上啟下作用。2. 課標與本課子目呈現方式分析:本課在《初中歷史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是:讓學生知道炎帝、黃帝的傳說故事,了解傳說與神話中的歷史信息。它有三個子目:第一個子目“炎黃聯盟”講述炎帝與黃帝等的部落戰爭以及部落之間聯盟與交融的故事;第二子目“傳說中炎帝和黃帝的發明”講述炎黃發明創造,結合考古發現去印證傳說中可信的歷史信息。第三個子目是“堯舜禹的禪讓”,講述炎帝黃帝之后的神話傳說,并通過禪讓制講述早期國家形態下的權力轉移方式。3. 本課教學內容的邏輯結構分析:本課教學調整三個子目順序,先講述第二個子目傳說中炎帝黃帝的發明創造,再講第一個子目炎黃聯盟和第三個子目堯舜禹的禪讓。從內容上講,先認識炎黃的發明創造,讓學生對炎黃有一定了解后再去認識炎黃領導部落戰爭和部落聯盟,不會顯得突兀。炎黃聯盟和堯舜禹的禪讓這兩個子目存在先后承接關系,均講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過渡更容易。二、教學目標1.史料實證:通過炎黃的神話傳說和同時期的考古資料,讓學生知道在文字誕生之前,了解歷史有兩種不同類型的史料:實物史料和口述史料;通過研究神話傳說與真實歷史的區別與聯系,讓學生初步掌握通過考古的實物史料與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的對比印證去探索真實的歷史。2.家國情懷:通過講解海內外華人對“人文初祖”及“炎黃子孫”的身份認同讓學生不斷構筑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感;通過炎黃聯盟和華夏民族的形成讓學生知道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發展趨勢。四、教學重點與難點1. 重點:炎黃對中華文明的貢獻2. 難點:華夏民族的形成和特點;遠古傳說與歷史事實的聯系和區別。五、教學過程1. 新課導入。通過時間軸,復習舊知,引出今天要學習的時間段,即五六千年前的傳說時代。并對傳說時代進行簡單解釋。讓學生知道前兩課內容主要通過考古資料來了解歷史,但此課除考古資料,我們主要通過口耳相傳的口述史料來了解歷史。緊接著通過圖片猜傳說故事,讓學生知道我國存在很多有關遠古時代的神話傳說。這些傳說有的是思考人類起源問題,有的是人類征服改造自然的記錄。而其中炎黃是最為有名的傳說人物。通過海內外華人捐資修建的“中華三祖堂”的一副對聯引出本課內容結構,進入正科講授。2. 正課講授。(1)創文明:傳說中炎帝與黃帝的發明1) 炎帝姓姜,號神農氏。他教民農耕,是農業生產創始人。同時還是醫藥之神,“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并講述其女兒女娃“精衛填?!钡膫髡f,讓學生帶著三個問題看圖討論傳說中炎帝的發明:傳說中炎帝有哪些發明?這些傳說哪些有考古依據?你認為傳說和史實有什么聯系?2)黃帝,姓公孫,號軒轅氏?!妒酚洝の宓郾炯o》載:“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介紹完黃帝,讓學生帶著三個問題看圖討論傳說中黃帝的發明:黃帝的發明哪些可信?你判斷可信與否的依據是什么?你認為傳說和史實有什么區別?3)討論完炎帝黃帝的發明創造后,提問學生:教材上有沒有考古資料印證了炎黃時代的發明創造呢?然后展示課本上的考古學者的考古發現以及一些實物資料??脊艑W者在河南、陜西、山西、甘肅、浙江等地發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獨木舟、骨笛、蠶繭和絲織品等,反映了我國原始社會晚期的社會發展水平。4)通過神話傳說與考古資料的互相印證,最后討論遠古傳說與真實歷史的關系。學生討論,老師總結。真實歷史是真實存在的客觀事實。人們要通過史料去了解真實的存在的客觀事實。文字發明以前,人們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是先民們對上古洪荒時代歷史的一種夸張的記述,屬于口述史料。但口述史料一定能反映真實的歷史嗎?不一定。遠古傳說中蘊含比較可靠的歷史史實,而通過考古挖掘證的實物,我們能證實傳說的某些成分。考古挖掘出來的這些古董,被我們稱之為實物史料。我們通過口述史料和實物史料的對比印證,能獲得比較真實的歷史。因此事實與傳說,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傳說中被考古資料證明的部分是可信的;沒有被證明的就是暫時不可信的內容。(2)融部落:炎黃聯盟與華夏的形成1)介紹完炎黃二帝傳說后,再介紹中華三祖里的蚩尤,蚩尤上古時代九黎族部落首領,神話中的武戰神。蚩尤和炎帝黃帝是流傳下來的最有名的部落首領。考古證明,五六千年前的中國,邦國林立,但適合生存的土地是有限的,為爭奪適宜放牧和淺耕的土地,部落戰爭不斷,強的合并弱的,或兩個實力相當的部落結成聯盟,形成了部落聯盟,而部落聯盟是走向國家的關鍵一步,有些部落聯盟已經初具國家雛形了。接下來主要介紹兩場戰爭與炎黃聯盟的形成。2)阪泉之戰與涿鹿之戰的介紹。引用《史記》相關資料來講述戰爭故事。3)用關系圖來說明炎黃聯盟對華夏民族、中華民族形成的意義。結合梁啟超的文字討論華夏民族形成的特點,即華夏民族是在多民族不斷交往中融合形成的,后來的中華民族也是如此。4)最后總結黃帝炎帝對中華文明發展的意義:①炎黃聯盟形成日后的華夏族,炎黃則成為華夏的人文初祖。②那個時代的發明創造,體現中華民族的勤勞與智慧。(3)立制度:堯舜禹禪讓的傳說1)簡要講述堯舜禹的故事,提煉堯舜禹身上的美德。堯是生活簡樸、克己愛民;舜是孝感天地,仁慈寬厚;禹是勤勞吃苦,治水有功。點出這些品德都是中華民族留下來的傳統美德,被投射在堯舜禹這些先民的身上。2)講完堯舜禹身上的美德后,再講述部落聯盟如何選舉首領,即通過禪讓制,將聯盟首領的位子傳給賢德之人。堯看中舜身上的美德,舜看中大禹身上的美德,才相繼讓位的,而不看你和我是否有血緣關系。3)堯舜禹時代的故事都是傳說,提問學生,有沒有考古資料印證堯舜禹時代的傳說?課本上有提到那個時期的考古信息嗎?簡要介紹一下陶寺遺址。陶寺遺址,距今4300-4000年,有宮殿建筑、天文建筑及各種禮器,被認為有可能是堯的都城,有專家認為已經進入早期國家形態。中國歷史發展到這個時候,距離國家的誕生已經越來越近,中國第一個王朝即將誕生。3. 課堂總結。這節課了解了史前時代中國的遠古傳說,特別是炎帝和黃帝的傳說故事,我們分清楚了神話傳說和真實歷史的關系,我們知道了神話傳說并不全是虛構的,也有真實的歷史信息蘊含其中。通過真實的歷史信息,我們知道了華夏民族是在不同部落民族不斷交流交往中形成的,而這些不斷交融的先民們有著許多美德和輝煌的發明創造,體現了華夏民族古老的智慧。六、板書設計(思維導圖式 圖片格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