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中思想政治思維導圖與考點速記第一部分 思維導圖一、高中政治(一)經濟生活5(二)政治生活(三)文化生活(四)生活與哲學第二部分 考點速記高中政治主觀題速記(一)經濟生活1.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它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為了解決商品交換的困難而逐步出現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貨幣從產生時起,就具有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兩種基本職能;除了基本職能外,貨幣還具有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等職能。貨幣產生促流通,職能分為兩方面。2.匯率又稱匯價,是兩種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如果用 100 單位外幣可以兌換更多的人民幣,說明外幣對人民幣的匯率升高,又稱外匯匯率升高,或者說人民幣對外幣的匯率降低,表明人民幣貶值;反之,則說明外匯匯率跌落,或人民幣對外幣的匯率升高,表明人民幣升值。國際貿易有匯率,匯率變動多米諾,本幣貶值出口多,吸引外國旅游客。3.商品的價格最終是由價值決定的,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生產某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隨著社會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商品的價值量也隨著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社會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價格大小價值定,時間效率意義重。4.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是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商品價格受供求關系的影響,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價值規律兩內容,上下波動得運行。5.價格變動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第一,價格變動對生活的影響:(1)一般來說,商品價格上漲較高時,人們的購物需求就減少,反之,則增大;(2)價格變動對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響較小,對高檔耐用品的需求量影響較大;(3)消費者對既定商品的需求受相關商品價格變動的影響(如“互為替代品”和“互補商品”)。第二,價格變動對生產的影響:(1)調節生產;(2)調節生產要素的投入。價格變動影響多,涉及生產和生活。6.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征,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它包括三個方面:國有經濟、集體經濟以及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第二,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公有經濟三方面,主體地位看表現。7.我國現階段,除公有制經濟外,還有大量的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和外資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它們和公有制經濟一樣,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必須堅持和完善這一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的新格局。多種經濟共發展,基本制度不能亂;鞏固發展公有制,鼓勵支持和引導。8.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除了按勞分配以外,還存在其他多科分配形式,主要包括按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個體勞動者的合法收入受國家保護;健全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是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生產要素所有權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確認,體現了國家對公民權利的尊重,對勞動、知識、人才、創造的尊重,有利于激發各生產要素的活力,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多種方式需并存,保護合法激活力。9.效率和公平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具有一致性,同時又存在矛盾,需要從兩個方面來看: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效率和公平分別強調不同的方面。正確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要做到:第一,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進公平;第二,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懸殊;既要落實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獻精神。公平效率兩點論,正確處理需謹慎。10.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常發展,既需要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又需要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加強宏觀調控,不只是為了彌補市場的不足,更是由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標要求國家必須發揮宏觀調控職能。我國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是: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國家宏觀調控的手段是經濟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三者各有所長、各具特色、相互聯系、相互補充。國家宏觀調控應以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為主,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發揮宏觀調控的總體功能。宏觀調控應運生,目標手段保完成。(二)政治生活1.我國的國家性質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br/>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國家性質有特點,廣泛真實和管用。2.民主決策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公民向決策機關反映意見、建議。專家咨詢制度:專家學者利用自己掌握的專業知識、相關信息等,對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重大事項進行分析論證。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決策機關將涉及公共利益的各項決策進行公示,公民在了解有關內容后發表意見,提出建議。社會聽證制度:在聽證會上,公民充分發表意見、提出建議。決策方式有多種,公民參與意義重。3.政府的性質和職能我國政府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國家行政機關。保障人民民主和維護國家長治久安:保衛國家的獨立與主權;保護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各種合法權益;保護國家企業和個人的合法財產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協調人民內部矛盾,打擊犯罪分子,維護社會治安和社會秩序。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組織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宣傳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和科學文化知識;組織和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事業。加強社會建設: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保證人民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優化生態環境,防止污染。政府性質屬行政,主要職能有五種。4.審慎行使權力,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政府權力的行使包括決策、執行、監督等環節。政府的決策是否科學,關系著國計民生。政府必須審慎行使權力,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和依法決策。在科學決策方面,不斷完善決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統,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在民主決策方面,增強決策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使決策能夠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在依法決策方面,確保決策制度科學、程序正當、過程公開、責任明確。審慎用權要民主,科學決策系民生。5.如何對政府權力進行制約和監督(1)有效制約和監督權力的關鍵,是建立健全制約和監督體系。這個體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發揮人民民主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就要切實保障廣大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使人民能夠有效地監督政府權力的運行。加強法制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2)建立全面的行政監督體系我國的行政監督體系有行政系統外部監督和行政系統內部監督。行政系統外部監督包括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中國共產黨的黨內監督、國家監察機關的監督、司法機關的監督、人民政協的監督、社會與公民監督;行政系統內部監督包括上級政府的監督、下級政府的監督、審計部門的監督。(3)積極實施政務公開政府堅持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原則,推進決策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監督權力不濫用,機制體系來完成,陽光工程促透明。6.人民代表大會權力機關是人大,代表人民來當家。我國的國家權力機關是人民代表大會,它包括全國人大和地方各級人大,它們一起構成了我國國家權力機關的完整體系,統一行使立法權、決定權、任免權、監督權,其中全國人大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地方各級人大是地方各級國家權力機關。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由廣大人民通過民主選舉選出人大代表,組成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人民統一行使國家權力。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是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肩負人民的重托,依照憲法和法律賦予的各項職權,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力,除審議各項議案、表決各項決定外,還享有提案權和質詢權。人大代表地位重,肩負重托有使命。7.民主集中制在我國,同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相適應的政權組織形式,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它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組織和活動的最重要特點,就是實行民主集中制。即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由人民選舉代表組成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統一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民主集中制的表現:(1)在人民代表大會與人民的關系上,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2)在人民代表大會與其他國家機關的關系上,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權力機關,國家行政機關、司法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3)在中央和地方國家機構的關系上,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國家機構的職權,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人大制度是政體,民主集中把事理,集中體現三方面,人大人民和其他,還有中央和地方。8.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執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國人民經歷長期的實踐鄭重作出的歷史性選擇,是由它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須堅持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不斷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黨的領導是必然,執政方式來體現。9.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指導思想與時進,中特體系馬列毛。(三)文化生活1.文化與經濟、政治首先,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影響:文化由經濟、政治決定,又對政治、經濟具有反作用,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其次,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第一,文化與經濟交融: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第二,文化與政治交融:人們為了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世界范圍內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斗爭,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總之,文化與經濟、政治的融合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一種趨勢,這種融合,不是它們之間簡單的相加,而是相互滲透、相互推動。經濟政治和文化,影響交融難分家。2.文化影響人的特點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一般不是有形的、強制的。人們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響,往往是自覺學習、主動接受文化熏陶的過程。文化對人的影響,無論表現在交往方式、思維方式上,還是表現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個方面,都是深遠而持久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一經形成,就具有確定的方向性,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會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潛移默化受熏陶,深遠持久不易變。3.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不同民族和國家的文化各具特色。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是: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世界民族相聯結,求同存異共繁榮。4.推動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另一方面,使外域文化傳入中國,促進中華文化的發展和進步。我們既要更加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傳播交流意義重,積極行動播文明。5.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與活力的重要保證。文化創新的作用,既表現為不斷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又表現為不斷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是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作用巨大意不凡,必由之路理解全。6.文化創新的途徑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文化創新既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又是一個“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過程。實現文化創新,需要博采眾長,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在文化交流、借鑒與融合的過程中,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文化創新要克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傾向,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防止片面性,才能保證文化建設沿著正確的方向、采用正確的方法進行。我們要立足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著眼于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歷史與現實、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匯點上,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努力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文化創新要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文化創新要關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文化創造者要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推陳出新改傳統,博采眾長為我用。克服傾向保方向,努力鑄造新輝煌。一根雙基四主義,站在時代高點靠群眾。7.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貫穿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愛國主義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所以必須高揚愛國主義的旗幟。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在當代中國,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愛國核心要牢記,內容具體與時進。8.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文化中的文學藝術和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成就都充分表明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獨樹一幟、獨領風騷。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征。不同區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它們都體現了中華文化多樣性、博大精深的特征。獨樹一幟領風騷,區域特色試比高。9.弘揚民族精神的意義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之魂,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鑄造中華民族精神支柱,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強基固本。高擎火炬意深遠,強基固本使命擔。(四)生活與哲學1.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也是物質的。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共同本質實在性,物質來把世界統。2.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運動是無條件的、永恒的和絕對的,靜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和相對的。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則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物質運動不可分,絕對運動要承認。相對靜止也存在,運動特殊的狀態。3.整體與部分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二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理解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我們應當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時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整體部分之關系,正確理解有意義4.事物的發展就是由量變到質變,在新質的基礎上又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在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要善于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量質互變不停歇,點滴做起抓時機。5.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兩個方面,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矛盾的基本屬性是同一性和斗爭性。它們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兩種基本屬性。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是由事物內部對立面的統一和斗爭引起的。矛盾雙方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相互結合,不僅是事物內部對立雙方的本質聯系,而且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對立統一矛盾觀,變化發展動力源。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辯證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認識方法。辯證法的兩點論是有重點的兩點論,而不是均衡論;重點論是看到兩點中的重點,而不是一點論。我們要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的方法,反對形而上學的一點論和均衡論。堅持辯證分析法,兩點重點要齊全。7.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它決定了社會發展的基本方向。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會內部的矛盾,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人類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不斷地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從而推動社會歷史由低級向高級發展。普遍規律定方向,基本矛盾來推動。8.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在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中實現的,而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在階級社會中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的形式,因此,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社會基本矛盾仍然貫穿于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全過程,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可以通過社會主義社會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即通過改革的形式加以解決。因此,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前進上升總趨勢,發展動力有不同。9.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基本理論觀點對于實際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它要求我們必須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為人民的利益而奮斗。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人民群眾創歷史,作用地位意義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