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 東漢的興衰教學設計一、教學分析1. 本課的單元地位分析:本課上承西漢,下啟三國,無論是本課還是本單元在中國古代史中都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2. 課標與本課子目呈現方式分析:第一子目主要了解東漢的建立,第二、三子目知道東漢外戚、宦官專權造成的社會動蕩。3. 本課教學內容的邏輯結構分析:第一子目主要講述西漢末年朝政腐敗,外戚王莽篡權建立新朝加劇了社會動蕩,而劉秀最終建立東漢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取得“光武中興”的局面。第二子目主要講述后續繼任的皇帝大多年幼,更沒能解決西漢及東漢前期長期存在的問題,導致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為東漢的滅亡埋下伏筆。第三子目主要講述這種危機加上自然災害引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沉重打擊了東漢統治,東漢王朝自此一蹶不正,逐步走向滅亡,中國歷史由此進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二、教學目標1.從歷史解釋的角度來說,要了解西漢滅亡、東漢實現“光武中興”的原因,知道導致東漢走向滅亡的相關因素,理清西漢滅亡、東漢興衰的邏輯關系。2.基于相關史料進行問題設計,通過史料與問題,引導學生分析西漢統治存在的問題和東漢王朝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而引導學生分析漢光武帝采取的措施,一定程度上解決問題贏得了“光武中興”的局面,而沒有解決的問題,導致東漢中后期外戚、宦官專權,動搖了東漢統治,東漢王朝走向滅亡。四、教學重點與難點1. 重點:了解東漢的建立,知道東漢外戚、宦官專權造成的社會動蕩。2. 難點:東漢建立后需要解決的問題及采取的措施,東漢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造成的社會動蕩。五、教學過程1. 新課導入。教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我們先來回顧下漢武帝為鞏固大一統采取了哪些措施?學生:“推恩令”的實施、刺史制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鹽鐵專賣、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北擊匈奴等。教師:這些措施主要是為解決哪些問題?學生:諸侯及地主豪強勢力過強(中央權力被削弱)、思想上不統一、民族關系……教師:其實,歸納起來就是為了解決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矛盾、思想上的矛盾、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一旦激化必然會影響到大一統,那接下來我們圍繞著這些矛盾來學習第13課,了解東漢及其興衰的原因。2. 正課講授。(1)西漢滅亡教師:公元9年,王莽奪取政權,建立新朝,西漢滅亡。外戚王莽篡權,這不屬于我們上述的四個矛盾,這是西漢王朝一直存在的一個影響統一的因素,這就是皇帝與外戚之間的矛盾。(2)東漢建立教師:王莽奪取政權建立新朝后,他不僅僅沒能解決社會問題,反而加劇了社會動蕩,激起了各地的農民起義。西漢宗室劉秀在公元25年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就是光武帝。轉承:綜合上述種種,西漢的滅亡是多種因素共同導致。劉秀建立政權后,他面臨著哪些問題?劉秀統治后期被稱為“光武中興”,他是怎么解決這些問題的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劉秀面臨的問題和他采取的措施。閱讀并分析下列材料,你認為漢光武帝劉秀即位之初遇到了哪些問題?閱讀教材,劉秀通過哪些措施進行應對? 這些措施起到了哪些作用?材料一:(西漢末年)廣大勞動人民……不得不依附豪強地主,忍受著“收太半之之賦”的殘酷剝削;或者淪為奴婢,過著“與牛馬同欄”的悲慘生活;或者四處流亡,饑餓至死。材料二:西漢末,共設郡國103個,縣邑道侯國1587個。對眾多的郡縣,如何加強中央的統一管理,是劉秀重建國家的一個重要問題。材料三:東漢初年,匈奴族利用中原混亂之際,擴大實力,控制了東自烏桓、鮮卑,西至西域各族所居住的廣大地區,并南下騷擾北邊長達二十余年。(注:以上材料均引自朱紹侯《中國古代史 上冊》,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第5版,分別出自第227頁、第253頁、第272頁)學生回答,教師歸納:材料一:問題是豪強勢力增強,百姓民不聊生,階級矛盾激化。其實質是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辦法是釋放奴婢,減輕農民負擔。材料二:問題是郡縣(侯國)數量眾多,不利中央管理。其實質是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矛盾。辦法是合并郡縣,裁減官員。材料三:問題是匈奴實力擴大,南下騷擾北邊。實質是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矛盾。辦法是允許少數民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轉承:剛剛我們結合材料看到問題并提出了解決辦法,下面,請大家閱讀課本64頁第1段,看看漢光武帝劉秀又是怎樣做的呢?這些辦法能不能解決問題?為什么?(3)光武中興學生回答,教師歸納:釋放奴婢,減輕農民負擔,增加了勞動力,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有利于農業發展和經濟恢復;合并郡縣,裁減官員,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統一,在一定程度上也減輕了人民負擔;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解除了匈奴對北部邊境的騷擾。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西漢末年以來的大部分矛盾。小結:所以,到光武帝劉秀統治后期,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歷史上也把其統治后期稱為“光武中興”。而所謂“光”和“中興”,就是包含了復興和發展漢室的意思,所以說從某種角度來說,東漢是對西漢的一種繼承,這也是中華文明延續千年不曾中斷的原因,當然,繼承中也有變革。轉承:劉秀統治后期被稱為“光武中興”,那么他真的解決了社會矛盾嗎?劉秀曾先后多次下令釋放奴婢,也從側面反映自西漢以來的豪強地主勢力強大,東漢政權就是依靠豪強地主建立起來的,這也是東漢與西漢不同的地方。課本63頁的“東漢宅院畫像磚”和64頁的“陶院落”反映豪強擁有私人武裝,勢力強大。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并沒有真正解決。關于外戚問題,劉秀在位時期,確實得到控制,而東漢中后期開始,外戚勢力重新抬頭。為什么外戚勢力可以重新抬頭呢?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來了解東漢如何走向衰亡的。(2)外戚宦官交替專權請你對兩則材料所示社會現象進行解釋。課后活動1:東漢后期10個皇帝的即位年齡及壽命。學生:皇帝早逝,新即位的皇帝年齡普遍比較小,母后主政,借助外戚管理朝政,導致外戚專權。而新皇帝長大之后,要奪回權力,從而借助宦官的力量除掉外戚,導致宦官專權。皇帝們壽命普遍都不長,新皇帝的母后主政,從而再次使得外戚專權。從此,東漢陷入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大一統的局面被破壞。轉承:外戚、宦官專權一定會導致統治腐敗嗎?那我們一起看看課本65頁“材料研讀”和“相關史事”,說一說東漢外戚、宦官專權導致了怎樣的局面?相關史事: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個皇帝,獨攬朝政20余年。他一家人全都當官封侯,橫行霸道,把數千平民當做自己的奴婢,各地上供朝廷的物品先要送到他家后才敢獻給皇帝。材料研讀:漢順帝末年,京都流行一首童謠:“直如弦,死路邊;曲如鉤,反封侯。”學生:造成了政治腐敗,激化了社會矛盾,動搖了東漢統治。轉承:豪強地主的問題一直存在,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問題又出現,影響大一統的主要問題沒能解決,必然會導致社會動蕩;而社會矛盾的激化,必然引起人民的反抗。公元184年,張角等領導的黃巾起義爆發,一時間“天下向應”,這也反映了此時的社會矛盾十分尖銳。③黃巾起義閱讀課本65頁第2段,結合所學說一說黃巾起義有何特點?這些特點具體在哪里?學生:不同:有組織、有準備;體現:張角創立太平道、頭裹黃巾、在各地同時發動攻擊等。小結:面對黃巾起義,東漢統治者調和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最后將起義鎮壓下去。雖然黃巾起義失敗了,但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豪強地主力量進一步擴張,我們熟悉的曹操、孫權等豪強勢力將先后登上歷史舞臺,所以說黃巾雖然被鎮壓,但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使其一蹶不振。3. 課堂總結。西漢政權無法解決面對的問題,王莽也沒能解決問題,最終走向衰亡。光武帝劉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大一統王朝需要解決的中央與地方、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漢族與少數民族的矛盾,實現“光武中興”;東漢中后期,皇帝與外戚宦官、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中央與地方的矛盾不斷激化,黃巾起義雖然被鎮壓,但是影響大一統的問題仍然未被解決。這一課里,我們提到了皇帝、外戚、宦官、豪強、人民等諸多角色,我們講了各種矛盾,東漢走向衰亡是各種矛盾激化導致,而最終使東漢一蹶不振的是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矛盾的激化,皇帝、外戚、宦官、豪強等等都會影響社會發展進程,但真正創造歷史的人民群眾,雖然矛盾有很多,但協調好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才是關鍵所在。東漢終究告一段落,中國歷史將步入三國兩晉南北朝,上述問題如何解決,將由他們來思考。六、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