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中通用技術蘇教版技術與設計2第一單元第一節《常見結構的認識1》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本節課屬于高中通用技術必修2第一個單元的起始章節的第一課時,承擔著技術月設計1和技術與設計2的銜接任務,同時是技術與設計2的開始章節,故其地位和任務很重要。教材從廣義的結構概念出發,通過案例闡述結構無處不在,結構影響事物存在的性質,從而揭示學習結構的必要性,進而過度到從力學角度理解結構,開始結構與設計的學習。教材中所選取的案例偏離學生的實際,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故舍棄,選擇為學生身邊熟悉的且感興趣的能起到同等作用的案例來替換原有教材中的案例,旨在激發學生的興趣,加深其對結構概念的理解深度。學情分析:學生在完成高中通用技術必修1內容后,經歷的一個技術產品設計的全歷程,尤其在想法物化的過程中出現諸多問題,對技術設計的興趣出現明顯的兩極分化,如何合理過度技術與設計1到技術與設計2,如何吸引部分不感興趣的學生的興趣,強化感興趣學生的興趣,是本部分內容教學的關鍵。故用學生身邊的、常見的、感興趣的案例入手,以解決學生遇到的頑固問題的解決為突破口,讓學生感覺到有用,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①、理解廣義結構的概念,知道結構無處不在及結構的多樣決定事物存在的性質;②、從力學角度理解結構,明晰合理結構的界定;③、會分析結構構件的受力、理解構件的5中基本形式并在具體案例中區別。2、過程與方法:通過案例分析過程,體會透過現象發現本質的方法;通過結構構件受力分析的過程學會分辨構件基本形式方法;通過理解結構含義的過程,遷移結構的思想與方法到自己的生活學習中。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結構的興趣和好奇心,并把其轉化為后續技術學習的動力,初步構建結構的意識和思想,并能在后續的學習體驗中明晰結構的意識和方法,逐漸實現結構意識的內化。課型:新授課課時:第一課時教學重點:結構意識的構建教學難點:能分辨構建的基本形式教學方法:講授法、案例分析法、討論法教學過程:一、引題在技術與設計1中,我們經歷了一個技術產品設計的完整歷程,在想法物化為現實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問題,最終呈現的作品有諸多的缺憾,其問題之一在于缺少對結構的認識。從這節課開始,從結構的角度來認識技術設計——結構與設計。前二節我們學習結構的基礎知識,第三節應用論進行簡單結構設計和實踐,最后一節賞析經典的結構。這節課我們開始常見結構的認知。二、廣義的結構1、無處不在的結構展示自然界、社會、技術等領域的結構2、結構是事物存在的基礎和支撐,多樣的結構決定了事物存在的性質。①、展示一般的自行車、山地車、公路賽車、童車、殘疾人專用自行車及摩拜單車的結構變化。②、金剛石和石墨現象分析。什么是結構?3、結構:事物的各個組成本分之間的有序搭配和排列。①、構件:事物的組成部分。②、有序的理解:闡述仿生學的由來。為什么要學習結構?如何學習結構?三、結構與力1、從力學角度來看,結構是指能夠承受一定力的架構形態,可以抵抗能引起形狀和大小改變的力。①、架構形態的理解;②、合理的結構:能承受各種外力,抵抗各種形變。(結合學生在技術與設計1中設計的作品)2、分析結構受力主要是進行構件的受力分析和構件承載能力分析。結合物理中的受力分析談構件的受力分析。3、構件的基本形式①、根據構件的受力和形變把構件分為:受拉、受壓、受彎曲、受扭轉、受剪切②、學生閱讀教材P5構件5中基本形式的受力模型圖。討論構件5中基本形式受力模型特點。練習討論:預制混凝土中鋼筋的位置、單杠中各構件的受力等四、本節課小結及作業1、小結:略2、作業:用所學結構知識分析教材中的案例。板書設計:黑板左邊:§1.1常見結構的認知(1)一、廣義結構1、結構無處不在2、結構是事物存在的基礎和支撐3、結構的定義:事物的各個組成之間的有序的搭配和排列——構件的概念二、結構與力1、從力學角度來定義結構:——架構形態、合理的結構2、結構的受力分析:構件的受力分析、構件的承載能力分析3、構件的基本形式:受拉、受壓、受彎曲、受扭轉、受剪切黑板右邊:案例中構件受力分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