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教學設計一、教學分析1. 本課的單元地位分析本課上承三國鼎立的分裂割據局面,主要介紹了三國歸晉之后西晉的發展脈絡,西晉的統一對國家發展來說是歷史的進步,但不久又陷入了分裂的局面。同時,本課對中原人口南遷、少數民族內遷、民族政權并立作了介紹,為江南的開發和北方的民族大融合的學習埋下伏筆。2. 課標與本課子目呈現方式分析本課的課標要求是知道兩晉南北朝的更替。“西晉的建立”主要講述三國鼎立到西晉統一的這段歷史,但西晉統一后統治階級的昏庸腐化,奢侈之風盛行,社會矛盾尖銳。“八王之亂”分析了西晉短命而亡的歷史背景,八王之亂破壞了西晉的統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晉的國力。“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 講述了少數民族的內遷、西晉的滅亡、東晉的建立,介紹了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同時,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也日益頻繁。3. 本課教學內容的邏輯結構分析本課以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的統一與分裂為發展主線,通過“分久必合,曇花一現”和“五胡內遷,民族交融”兩個主題展開學習。通過“誰結束了三國鼎立”、“西晉為何短命而亡”、“西晉之后南北方政權更迭”和“北方各族內遷帶來的社會變化”四個問題的探究,使學生了解西晉的建立、統一及八王之亂的史實,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內遷和內遷帶來的社會變化,探究西晉迅速滅亡的原因,知道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替。二、教學目標1. 通過閱讀地圖冊和時間軸,梳理西晉建立、統一的過程;并結合補充材料認識西晉統一的歷史意義,幫助學生樹立時空觀念和歷史解釋意識。2. 通過圖片、視頻和史料,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使其認識西晉的統治情況及滅亡的原因,梳理八王之亂的史實,分析其影響。3. 結合地圖和史料,了解這一時期少數民族內遷的概況,并通過歷史圖片認識少數民族內遷的影響,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歷史解釋能力。4. 通過學習這一時期的歷史,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認識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是在各族人民的交流、交往、交融中不斷形成的;認識到統一是歷史之大勢,分裂中孕育著新的統一因素。四、教學重點與難點1. 重點:西晉的建立、統一與滅亡;少數民族內遷;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2. 難點:理解西晉統一的歷史意義和西晉滅亡的原因;認識少數民族內遷的影響。五、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回顧第16課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歷史,出示《三國勢力對比表》,通過“你認為誰最有實力一統三國?三國亂世將以何種方式結束,它又將迎來怎樣的時代?”的情境設問導入本課。【設計意圖】以三國鼎立為背景,以復習舊知的方式,結合《三國勢力對比表》,通過情境設問導入本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通過課程標準的展示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提高學習的針對性。(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正課講授)第一部分:分久必合,曇花一現探究一:是誰結束了三國鼎立局面?(1)結合歷史地圖和教材知識,以三國一統順序為線索,通過時間軸線講解西晉的統一過程,幫助學生樹立時空觀念。263年,魏滅蜀(樂不思蜀)→266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晉,以洛陽為都,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統一全國,三國鼎立局面結束。(2)根據《三國鼎立示意圖》、《西晉疆域圖》,和《晉書·食貨志》記載,思考西晉統一有何歷史意義?歷史意義: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 ,實現了全國的統一,社會安定下來,有利于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設計意圖】通過閱讀地圖冊和時間軸,梳理西晉建立、統一的過程;并結合補充材料認識西晉統一的歷史意義,幫助學生樹立時空觀念。對比西晉初社會安定局面與“西晉統一局面僅持續36年”的史實,引出探究二:西晉為何會短命而亡?閱讀材料,分析西晉的政治和社會風氣?材料一:西晉時期的皇室及許多大臣是大地主、大貴族出身。他們缺乏雄才大略,處處維護自己家族權勢,在生活上以奢侈為榮,追求享樂。(石崇和王愷斗富)…… ——七上《中國歷史》材料二:“綱紀大壞,貨賂公行,勢位之家,以貴陵物,忠賢路絕,讒邪得志,更相薦舉,天下謂之互市焉。” ——《晉書·惠帝紀》材料三:“錢之為物,無德而尊,無勢而熱,排金門而入紫闥。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凡今之人,惟錢而已!”還說錢“為世神寶,親之如兄,字曰‘孔方’。——[西晉]《錢神論》分析得出原因一:西晉政治統治腐敗,奢侈腐化,追求享樂;社會生活上唯利是圖,金錢至上。閱讀材料四、五,分析西晉的統治政策和統治階級內部問題?材料四:“(晉武帝)懲魏氏孤立之敝,故大封宗室,授以職任。” ——《資治通鑒》材料五:(晉惠帝司馬衷)及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帝曰:“何不食肉糜?” ——《晉書 惠帝記》同時,通過視頻和相關史料引導學生分析“八王之亂”帶來的影響:“八王之亂”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使西晉的國力消耗殆盡;同時,形成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為江南開發創造條件。進而歸納原因二:晉惠帝昏庸無能,八王之亂導致西晉衰落。閱讀材料六、七分析西晉的民族關系?材料六:“自從魏氏以來,夷虜依附內地,很少有兇暴侵掠的后患。而今受任官吏,有的詭詐,侵擾侮辱邊夷;有的求賞謀利,妄加討伐殺戮”。 ——《二十四史全譯 晉書》材料七:匈奴左賢王劉宣憤恨地說:“晉為無道,奴隸御我”……“今司馬氏骨肉相殘,四海鼎沸,興邦復業,此其時矣。——《二十四史全譯 晉書》分析得出原因三:西晉統治者的剝削壓迫導致內遷少數民族起兵反晉。316年,西晉被內遷的匈奴(前趙)所滅。并引導學生通過原因得出啟示:(1)勵精圖治,提倡節儉(2)以民為本、維護社會穩定(3)維護民族平等、團結。【設計意圖】通過圖片、視頻和史料,對西晉的政治和社會風氣、內部矛盾、民族關系三大方面的分析,認識西晉滅亡的原因,突破本節重難點,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由此引發西晉的統治危機——八王之亂,并通過西晉滅亡的原因得出歷史啟示。第二部分:五胡內遷,民族交融。自東漢以來,氣候逐漸變冷,居住在我國西部和北部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不斷向內地遷徙,其中主要有匈奴、鮮卑、羯、氐、羌五族,歷史上稱為“五胡”內遷。閱讀《西晉內遷少數民族分布圖》和教材P87文字,概括少數民族內遷分布情況。西晉時,山西、陜西內遷的各族人口,已經占當地總人口的一半。【設計意圖】結合地圖和相關史料,了解這一時期少數民族內遷的概況,并通過歷史圖片認識少數民族內遷的影響,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歷史解釋能力。探究三:西晉之后政權更迭情況?通過分析歷史地圖,結合教材P88內容,分析概括西晉滅亡后,南北方政權更迭情況?十六國前期,戰亂頻繁,紛爭不斷,使我國北方地區遭受嚴重破壞。直到公元4世紀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漸強盛,并統一了黃河流域。苻堅任用漢人王猛為丞相,銳意改革。大力興辦學校,提倡儒學,學習漢族先進文化。前秦境內胡漢之間的對立和矛盾有所緩和。【設計意圖】通過《東晉十六國形勢圖》、《南北朝形勢圖》和材料閱讀,分析歸納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順序,突破本節課重難點,提高學生讀圖識圖和從材料中獲取歷史信息能力,培養學生時空觀念。探究四:北方各族內遷帶來的社會變化?北方各族的內遷還帶來了社會生活的變化。通過教材88頁相關史實內容,結合甘肅嘉峪關魏晉墓磚畫“牧馬圖”“農耕圖”等變化,和西晉洛陽貴族使用的家具、課后活動2中少數民族接收中原文化內容的分析,歸納出當時民族交往、交流日益增多的史實。漢族與少數民族相互學習,少數民族統治者開始逐漸接受漢族文化,各民族在經濟、文化上開始相互認同,為后來的統一創造了條件。【設計意圖】 通過北方各族的內遷帶來的社會變化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認識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是在各族人民的交流、交往、交融中不斷形成的;認識到統一是歷史之大勢,分裂中孕育著新的統一因素。3. 課堂總結。西晉的統一,結束了東漢以來的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對國家發展來說是歷史的進步,但不久又陷入了分裂的局面,此后政權并立,政局紛亂復雜。但分裂中孕育著新的統一因素,東晉十六國以來,尤其是南北朝時期(孝文帝改革)民族交融不斷加強,促進了各民族經濟、思想和文化上的認同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展,這些都為新的統一奠定基礎。六、板書設計(思維導圖式 圖片格式)【設計意圖】總結本課所學知識,拉長歷史時間線,站在從東漢末年到隋朝建立這300多年的歷史大時空下看待魏晉南北朝時期歷史發展和民族交融,初步了解民族和人口遷徙帶來的影響,為后面歷史知識的學習埋下伏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