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穩固結構的探析(結構與強度)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本節課是蘇教版《技術與設計2》第一單元第二節《穩固結構的探析》第二課時內容,是“結構與設計”的重點章節,是為本章最終目標“簡單結構的設計”打基礎、做鋪墊。課時內容由“認識結構的強度”和“探究影響結構強度的主要因素”兩部分組成,其中本課的重點是探究“影響結構強度的主要因素”,在探究“影響結構強度的主要因素”部分主要是通過“結構的形狀”“結構的材料與連接”兩方面展開的。本節內容承前啟后,不僅可使學生對結構的基本知識有更深的認識與鞏固,而且也是以后結構的設計、結構的賞析的基礎。二、學情分析:在此前學生已學過了與結構相關的結構類型、結構的受力情況、結構的穩定性等知識,對結構的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掌握,加上在初中的物理課程中已有相關的知識介紹,學生有較好的知識基礎,但缺少理性的判斷,對影響結構強度的幾個因素理解不全面。利用學生喜歡探究的特性設計這一系列的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非常有幫助的,對于探究影響結構強度也是有利的。三、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知道結構強度的定義。 (2)懂得影響結構強度的主要因素。(3)能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2、過程與方法(1)通過實驗觀察,歸結影響結構強度的因素。(2)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強實踐動手能力。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培養學生的分工合作精神。四、教學重難點1、 重點(1)通過實驗、觀察,分析、總結出影響結構強度的三個因素。2、 難點(1)形狀與結構強度的關系。(2)理論知識到實踐能力的遷移。五、教學策略和手段:教學過程采取情景導入——知識構建——試驗探究——綜合分析這一模式,積極倡導,使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等能力。六、教學準備投影儀,木板、卡紙、不同截面形狀的梁的強度試驗套件、構件的不同連接方式的強度相框等七、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利用多媒體播放2013年3月4日7時50分許,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市第三中學綜合樓外廊地坪突發局部塌陷,目前已致7名學生受傷住院,30余名學生留院觀察的事件 ,讓學生感受到結構被破壞的情景,引出課題——結構的強度。二、知識建構(一)、結構的強度結構的強度就是指結構具有抵抗被 外力破壞的能力。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講解結構穩定性和強度的區別。那這個能力的高低又以什么去度量呢?(二)、應力構件單位截面面積所受的內力稱為 構件的應力。應力的計算σ= F/S 其中,F為內力,S為受力面積。三、試驗探究(一)、影響結構強度的主要因素1、演示課文P18小試驗,探究“形狀”是影響結構強度的一個因素。每4位同學為一小組做“不同截面形狀的構件做成的梁的抗彎強度的探究”, 驗證結構強度與形狀有關,并培養學生的分工協作能力;同時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并結合日常實際情況,分析結構形狀對結構強度的影響。2、教師演示折斷粉筆、折彎木板,探究“材料”是影響結構強度的一個因素。3、讓學生探討用四塊木板連接成一個簡易的相框有哪些連接方式,教師展示幾種常用的邊接方式,驗證結構強度與構件之間的連接方式有關。四、小結五、課堂鞏固:P19-20馬上行動和探究內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