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教學設計)一、教學理念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注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基于《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相關要求和對教學內容的分析,實施符合學情的教學方法與手段,以“云夢秦簡”為線索串聯知識點、貫通整節課,引入史學界對秦及秦始皇研究的前沿成果,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認識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及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重大意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符合歷史發展潮流;感悟秦始皇在國家統一及鞏固過程中的雄才偉略和政治智慧;了解秦朝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探討秦朝崩潰的原因,并從中吸取寶貴的歷史經驗教訓;通過上述教學活動,最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判斷,突出培養以家國情懷為目標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提高歷史思維品質與能力,切實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二、教材分析本課內容在中國歷史上影響重大、地位重要,且在本單元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上承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尤其是秦國商鞅變法為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諸侯紛爭給社會帶來巨大災難,人民渴望安定統一;各區域經濟的發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帶來的阻礙。這些都為秦統一準備了客觀條件。下啟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即“漢承秦制”,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對漢朝乃至古代中國都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三、學情分析高一學生在初中內容學習的基礎上,對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和感性認識。但對于高一學生而言,本課發生的年代相對遙遠,較難有深切的感受;加之本課課時少、概念多、容量大,學生理性思維和歷史分析能力不足,在對于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概念本身及其重大意義的理解與把握上存在一定困難。應適當補充圖片文字等材料、創設具體的歷史情景,切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激發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同時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等方法,加深對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及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重大意義的理解與感悟,進而樹立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判斷,凸顯家國情懷的滲透與涵養。四、教學目標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認識到秦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符合時代潮流;結合相關時間和地圖,知道秦的統一進程和業績,培養學生歷史時空觀;通過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認識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及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重大意義,感悟秦始皇在國家統一過程中的雄才偉略和政治智慧;通過了解秦朝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崩潰的原因,并從中吸取寶貴的歷史經驗教訓;最終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判斷,培育與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凸顯家國情懷的滲透與涵養,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五、教學重難點重點:結合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的史實,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的形成及其深遠影響。難點:對于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概念本身及其重大意義的理解與把握上存在一定困難。六、教學設計思路以“云夢秦簡”為線索串聯知識點、貫通整節課。通過引導學生從“喜”和“政”的主要生平活動中提取有效信息,結合所學知識,了解秦統一六國的原因,認識到秦朝大一統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符合歷史發展潮流,幫助學生樹立唯物史觀;結合相關歷史地圖,引導學生掌握秦朝的統一業績,培養學生歷史探究能力和歷史時空觀;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從“政”的主要生平活動中提取有效信息,掌握秦朝鞏固大一統局面的主要措施,培養學生合作交流能力,感悟秦始皇在國家統一及鞏固過程中的雄才偉略和政治智慧;引入史學界對秦及秦始皇研究的前沿成果,自主探究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及鞏固的重大歷史意義,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實證意識、歷史解釋素養,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使命感;最后通過了解秦朝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崩潰的原因,并從中吸取寶貴的歷史經驗教訓,最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判斷,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家國情懷。七、教學過程(1)新課導入【情境導入法】通過播放《國家寶藏》中的“云夢睡虎地秦簡”相關視頻片段(央視著名主持人撒貝寧扮演云夢睡虎地秦墓主人“喜”對云夢秦簡的一段介紹),指出“喜”雖然只是秦國再普通不過的一個小小基層官吏,但他卻見證了一個偉大時代的誕生,并通過自己一輩子的勤勉工作,為這個時代貢獻了自己的力量,自然引出這個偉大時代,即本課主題“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設計意圖】由學生相對熟悉又感興趣的《國家寶藏》中的“云夢睡虎地秦簡”相關視頻片段導入,貼近學生生活,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進而通過小人物“喜”的一段話,自然引出本課主題,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欲,又與本課最后總結提升首尾呼應,邏輯嚴密,結構完整,渾然一體。(2)講授新課環節一:“小國蓄能”——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的原因【情境創設法】通過云夢秦簡《編年記》中對“喜”生平的簡單介紹,引出戰國時期諸侯割據混戰,人民渴望安定統一,以及秦國實力的逐漸壯大。進而結合相關地圖,通過簡要介紹秦襄公“位列諸侯”、秦孝公“傲視群雄”和秦王嬴政的主要生平,引導學生從“喜”和“政”的主要生平活動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全面了解秦統一六國的原因,認識到秦大一統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符合歷史發展潮流。【設計意圖】通過小人物“喜”和大人物秦國先代國君尤其是“政”的主要生平介紹,并結合所學知識,創設具體的歷史情境,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神入歷史,認識到秦統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深切地感受到秦大一統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符合歷史發展潮流,培養學生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認識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環節二:“大國崛起”——秦大一統局面的形成【地圖展示法、材料分析法】通過結合秦滅六國和秦朝“開疆拓土”的相關地圖,幫助學生厘清秦統一六國的時序和北擊匈奴、收河套、筑長城、修直道,南征百越、修靈渠、平西南夷、修五尺道等一系列開疆拓土的重大軍事措施,并通過“瑯琊臺刻石”相關記載和袁行霈、嚴文明《中華文明史》的相關評價,認識到在大人物“政”和千千萬萬個小人物“喜”的不懈努力下,秦朝建立起了中國古代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材料1: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 ——瑯琊臺刻石材料2:在這個疆域之內不僅居住著華夏民族,即后來的漢族,還有巴人、蜀人、越人、蠻人和西南夷等眾多的民族。秦朝是我國古代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袁行霈、嚴文明《中華文明史》【設計意圖】通過結合具體的歷史地圖,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厘清秦統一六國的時序和一系列開疆拓土的重大軍事措施,增強學生的歷史時空觀,通過材料分析,幫助學生對秦大一統局面的形成由感性認知逐漸上升為理性認知,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品質。環節三:“帝國春秋”——秦朝鞏固大一統的主要措施【小組合作法、圖示法】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通過結合相關圖片、文字等材料,從“政”的主要生平活動中提取有效信息,分別從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掌握秦朝鞏固大一統局面的主要措施;重點采用圖示法和材料分析法,引導學生掌握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形成(主要為地方上的郡縣制、中央的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及其歷史作用;并通過分析云夢秦簡的相關記載和圖片等材料,幫助學生了解秦朝鞏固大一統的其他措施:定法令、編戶籍、整頓風俗、統一文字等,認識到這些措施為經濟、文化的發展創造了便利條件,也有利于鞏固大一統的政治局面,且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通過結合相關圖片、文字等材料,從“政”的主要生平活動中提取有效信息,掌握秦朝鞏固大一統局面的主要措施,尤其是采用圖示法重點介紹分析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突破本課重難點,進而培養學生合作交流能力和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實證意識、歷史解釋素養,感悟秦始皇在國家統一過程中的雄才偉略和政治智慧。再次引用并分析云夢秦簡中涉及定法令(案例“穴盜”)、編戶籍、整頓風俗(案例“毒言”)和統一文字等鮮活生動的一手史料,創設歷史情境,使學生神入歷史,拉近時空距離,激發了學習積極性和探究欲,進一步了解秦鞏固統一的其他措施,以云夢秦簡為線索把本課知識前后貫通,相互呼應,令人印象深刻、耳目一新。(3)總結提升環節四:“大道行思”——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的歷史意義和秦速亡的經驗教訓【自主探究法】老師引導學生在掌握秦鞏固大一統局面措施的基礎上,通過分析鄒紀萬在《秦漢史》中相關評價,自主探究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及鞏固的重大歷史意義及其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發展的深遠影響。材料3:這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偉大事業,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在此之前,無論名義上如何,中國實際上是分裂的,所謂“諸夏”或“中國 ”只是一個籠統概念,并無確切的范圍和實際的組織。直到秦統一,“中國”二字才有具體的表現,它代表著一個具有明確政治制度的龐大帝國和明確地理區域的廣大國土和民眾。這個劃時代的變革,不但結束了列國的局部戰爭,廢除了列國間重重的關隘和限制,而且更重要的是“大一統”的觀念從此深入人心,促使中國人產生融合智慧、發展共同文化的偉大思想......甚至在疆域方面,亦因統一事業的完成而有了進一步的擴展......奠定了此后兩千年中國版圖的基礎。 ——鄒紀萬《秦漢史》【材料分析法】老師引導學生再次回顧“政”的主要生平活動,從中了解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現,并引入史學界前沿學術成果,通過分析材料,挖掘秦速亡在文化方面的深層次原因,認識到秦朝滅亡的復雜性,并從中吸取寶貴的歷史經驗教訓。材料4:統一的專制政治局面下,始終存在一個統治上的矛盾:一方面要盡可能使“普天之下”都收入版圖,接受治化;同時,擴充的版圖愈大,要使宇內道一風向、心悅誠服就愈感困難。 ——王亞南《中國官僚政治史》 材料5:南郡守騰謂縣、道嗇夫:古者,民各有鄉俗,其所利及好惡不同,或不便于民,害于邦。是以圣王作為法度,以矯端民心,去其邪僻,除其惡俗。法律未足,民多詐巧,故后有間令下者。凡法律令者,以教導民,去其淫僻,除其惡俗,而使之之于為善也。——《云夢秦簡 · 語書》材料6:秦之“法律令”與關東文化存在距離,特別是與楚“俗”之間存在較大距離……由文化差異與沖突引起的楚人對秦政的反感,及齊、趙等地人民對楚人反秦戰爭的同情,是導致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陳蘇鎮《漢代政治與〈春秋〉學》【情境創設法】最后再次回到本課的大人物“政”和小人物“喜”,通過展示美國漢學家貝德士和明朝思想家李贄對大人物“政”的評價和“云夢秦簡考古平面圖和復原圖”,拉近學生與歷史人物之間的距離,再次強調這個偉大時代的誕生離不開大人物和小人物們的堅持與付出,首尾呼應,自然升華主題。材料7: “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個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輕議。” ——明.李贄材料8:始皇帝的所作所為表明:他并非將軍,但有著無與倫比的軍事嚴謹性;他是勤奮的邊疆巡視者,又是一名深居宮中、行為不為人知的隱士;他是擁有實用理智的強悍的管理者,有時又像一名江湖騙子;他還是龐大帝國的組建者,但在凝聚人們的忠誠感上犯下了錯誤。最引人注目的一點是:始皇帝在其任內,無事不成......作為一名帶領國家走過漫長、困難時代的君主,都應該備受贊譽。在多大程度上,后來出現的動亂應當歸于他的錯誤政策?其可悲且不能勝任的繼承者以及其他非人為因素,應該為之負多少責任?這些,都很難說清楚......——【美】貝德士《中華帝國的建立》材料9:當一個偉大的時代來臨的時候,其實有很多的小人物,都在兢兢業業地做好著自己應該做的事情。當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把自己所承載的工作做到最好的時候,這個時代一定是一個偉大的時代! ——《國家寶藏》【設計意圖】引入史學界對秦及秦始皇研究的前沿成果,自主探究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的重大歷史意義,培養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實證意識和歷史解釋素養,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使命感;通過了解秦朝社會矛盾、農民起義和史學界相關研究成果,認識到秦朝崩潰原因的復雜性,并從中吸取寶貴的歷史經驗教訓;最后再次回到大人物“政”和小人物“喜”,首尾呼應,并創設具體的歷史情境,拉近學生與歷史人物之間的距離,體悟到正是他們的堅持與付出,才開創了這個偉大的時代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指出“喜”留給后人的不僅僅是國寶“云夢秦簡”,他的勤勉、敬業和執著這種“云夢精神”才是留給后人最最珍貴的“國家寶藏”!進而讓學生認識到如今的我們也正處在這個偉大時代的形成之中,我們也應向“政”和“喜”們學習,在自己的工作上、在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為這個偉大時代的誕生添磚加瓦,以不同的方式讓“云夢精神”永遠流傳下去!最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判斷,涵養家國情懷,升華本課主題。教學評價設計首先,應堅持過程評價法,注重整個學習過程中如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等課堂教學環節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參與熱情等方面的變化,對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各種表現如分析材料、語言表達、觀點闡述、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方式方法等進行評價,并及時提取有效信息進入學生歷史學習檔案,作為整體評價學生歷史學習成績的重要依據。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及時給予科學有效的指導,指出學生的不足及改正方法,表揚其優點,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與品質。最后,在評價過程中應注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與落實,尤其是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等素養的滲透,采取多種科學有效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全面客觀評價。九、板書設計十、教學反思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堅持“依標施教”和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基于對教學內容的科學分析,實施符合學情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設計科學合理,突出重點、攻克難點,條理清晰,教學活動注重師生互動、生生交流,關注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尤其突出家國情懷的滲透與涵養。但本課課時少、概念多、容量大、理論性強,加上學生理性思維和歷史分析能力不足,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特別注意做到以下幾點:把握好各個環節的節奏,注重時間的合理分配和活動的有效性;堅持“依標施教”的原則,對教材進行有效整合,突出重難點,避免在知識點的落實上平均用力、面面俱到而造成時間不足、重難點不突出;對材料的選擇與解讀要精準,設問要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注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落實的途徑與方式,尤其對家國情懷的滲透與涵養要貫穿始終。十一、點評PAGE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