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學設計一、教學分析1. 本課的單元地位分析本課講述淝水之戰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打破了原有民族的布局,縮小了民族間的差異。之后各民族間繼續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形成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促進了中華文明的發展,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本課單元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2. 課標與本課子目呈現方式分析課程標準:通過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本課分為三個子目:淝水之戰、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淝水之戰、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淝水之戰進一步確定了早已存在的南北對峙局面。淝水之戰以后,南北繼續分別發展。后來鮮卑族拓跋部建立了北魏,統一了北方,實現局部的統一。北魏孝文帝統治時進行了改革,其改革順應了民族交融的歷史發展潮流,進一步促進了民族交融和北方經濟的發展,為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魏晉以來,隨著許多少數民族的內遷和北方漢族的南下,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和交融交融的內容愈加深入,從吃穿住行到思想文化,民族交融已經漸成趨勢。北方的民族大交融為以后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3.本課教學內容的邏輯結構分析本課以“民族交融”為教學立意,通過“兵戈聲里看交融——淝水之戰”“改革浪中促交流——孝文帝改革”“胡風漢韻大交融——北方地區民族的發展”三個主題展開,通過剖析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相遇時,統治者的態度會影響交往的方式,但客觀上都促進民族的交融,豐富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二、教學目標1. 通過年代尺和地圖的解讀,構建時空觀念,了解淝水之戰概況及南北朝發展的過程2.閱讀圖文材料,分析淝水之戰失敗的原因,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影響,民族交融的形式、表現等,提高從史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培養歷史解釋和史料實證素養。3. 認識到各民族沖突、在交流與交融中相互影響,推動了中華民族的不斷發展,形成正確的唯物史觀。4. 體會各民族在交融中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增強家國情懷四、教學重點與難點1. 重點: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和影響2. 難點:民族交融的方式和影響五、教學過程環節一:新課導入導入一:出示圖片,提問:“觀察兩幅圖,左邊是拓跋燾來自鮮卑族,是北魏的第三位皇帝,右邊是拓跋宏,北魏第六位皇帝,也是鮮卑族。你認為兩人最大的差別是什么?(服飾)為什么同一朝代,同一民族的兩個人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呢?讓我們一起解密19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設計意圖】通過創設情境,設疑,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正課講授環節二:兵戈聲里看交融——淝水之戰1.展示年代尺師講述:西晉滅亡后,南方建立東晉;北方出現歷史上的“十六國”,在激烈的角逐中前秦統一了黃河流域。前秦統治者苻企圖滅亡東晉,統一中國,于是發動了一場大戰——淝水之戰,他是否如愿呢?請同學們閱讀課本93頁,結合《淝水之戰形勢圖》簡介這場戰爭并完成表格填寫。2.小結歸納:梳理淝水之戰的時間、交戰雙方、交戰兵力對比、成語典故、結果以及歷史影響。3. 問題探究:(1)請你結合材料分析前秦戰敗的原因。今伐晉有三難:天道不順,一也;晉國無釁,二也;我數戰兵疲,民有畏敵之心,三也。——《資治通鑒·淝水之戰》4.小結:苻堅驕傲自大、軍隊戰斗力不強、指揮不當,戰線過長等。因此要順應民心,凝心聚力,才能一統天下【設計意圖】看圖說史,提高學生信息提取和表達能力。材料分析提高學生歷史解釋能力,認識到事物具有兩面性的唯物史觀。環節三:改革浪中促交流——孝文帝改革過渡:淝水之戰后雖北方再度分裂,可各民族間的交融卻并未因此停留,而在這各族人民雜居相處中,游牧在陰山地區的鮮卑族拓跋部開始崛起,他們建立了北魏政權,公元439年,建立的北魏政權再次統一北方。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2.展示材料:思考北魏面對統治危機,將何去何從?民族 生產 方式 生活 方式 政治 制度 文化漢族 以農耕 為主 定居 比較完備 先進北魏 鮮卑族 以游牧 為主 逐水草 而居 相對落后 相對 落后過渡語:面對民族矛盾與沖突,前秦選擇罔顧人民意愿,強行東征,而我們的北魏,卻有了不一樣的選擇。他們決定改革,用文治移風易俗。主導這次改革的人是誰呢?3.出示材料,認識孝文帝: 雅好讀書,手不釋卷。 五經之意,覽之便講,學不師授,探其精奧。 史家百傳,無不該涉。 善談老莊,尤精釋義。 才藻富瞻,好為文章,詩歌銘頌,任興而作,有大文筆,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書·高祖紀》4.播放視頻,結合材料思考孝文帝為何遷都洛陽?材料一:《悲平城》詩說:“悲平城,驅馬入云中,陰山常晦雪,荒松無罷風。”材料二: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北齊)魏收《魏書》①平城位于今山西大同東北,地處偏北,地形多山氣候寒冷,不利于農作物生長,所以出產的糧食不能滿足都城眾多人口的需要,不適合作為規模較大的王朝的都城。(從地理環境看)②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對中原廣大地區的統治,平城鮮卑貴族集中,崇尚武力,不利于改革。(從鞏固政權的角度看)5.小結:因此,遷都洛陽,為改革的深入推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請根據材料思考改革的內容還有哪些?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北魏孝文帝詔書(選自《魏書》)(3)為了使鮮卑貴族懂得門第的重要性,孝文帝為他的六個弟弟聘婦。所聘之婦均出八族及清修之門。——摘編自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6.出示材料,思考改革有何影響材料一:南朝官員陳慶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陽的風貌,感慨地說:以前以為長江以北都是落后的“異族”風氣,現在才知道中原地區禮儀興盛,人才濟濟,難以言傳。二:自西晉以后,經過兩百年的戰亂,洛陽已是一片瓦礫。孝文帝遷都后……經過北魏不僅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而且還成為當時最大的商業中心。小結: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實力。【設計意圖】通過閱讀表格、插圖、文字等材料,歸納或描述材料內容等,引導學生提取有效信息,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歷史解釋素養。7. 孝文帝改革對我國今天的改革開放以及多民族之間的關系有何啟示?小結:改革是強國之路,應堅持改革開放;民族團結能促進國家發展,我們應樹立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意識。【設計意圖】通過設問,引導學生思考,發揮歷史學科以史為鑒功能。過渡語: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交融,下面來看一下改革后民族交融的具體情況環節四:胡風漢韻大交融——北方地區民族的發展創設情境,假如我們穿越到北魏洛陽參加婚禮,會看到什么樣的場景?請閱讀課本95頁,思考民族交融的表現還有哪些?小結:各民族錯居雜處,加強了相互交流;生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學習;政治制度上少數民族學習漢族君主專制;思想文化上少數民族學習漢族文化;社會習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鑒吸收。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閡與民族偏見逐漸減少。【設計意圖】通過圖片,提高學生整理、分類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素養。3.北朝的強盛來自……變替的“胡化”和“漢化”……扭轉了魏晉以來的帝國頹勢 ,并構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國的歷史出口。——摘自吳宗國主編《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思考:民族交融對我國歷史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小結: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并為隋唐時期乃至現今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設計意圖】通過解讀材料,分析、提取、歸納信息,提高學生表達和歷史理解的能力。環節五:課堂小結。展示年代尺,梳理本課知識點。升華:魏晉南北朝時期在碰撞中找到了民族的出路,為南北互動、中外交流提供了波瀾壯闊的背景,更孕育出恢宏的盛唐文化。經歷多次民族交融后,中華民族文化的內涵也在不斷豐富,不斷充盈,呈現出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的力量。今天的我們,更應堅定民族自信,傳承中華文明!【設計意圖】通過年代尺梳理,增強學生時空觀念,幫助學生梳理主干知識,增強學生家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六、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