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6張PPT)第18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time to studyGOOD GOOD STUDY · DAY DAY UP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變則通【課程標準】1.認識資產階級維新派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2.概述晚清時期義和團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3.認識八國聯軍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學習重難點】重點:戊戌維新運動、八國聯軍侵華。難點:義和團運動的性質以及對它的評價、《辛丑條約》的影響。壹義和團——扶清救國貳八國聯軍侵華——如何救國?叁戊戌變法——變法救國《馬關條約》的簽訂列強瓜分中國甲午戰爭后,掀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激發了救亡圖存的民族意識。1、背景一、戊戌變法——變法救國(1)政治:張謇主張“實業救國”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較快,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1、背景(2)經濟(根本原因):(3)思想:西方近代思想的傳入,甲午戰爭后,民族意識覺醒,維新思想得以傳播。一、戊戌維新運動1、背景維新思想材料一:《易》曰:“窮則變,變則通。”知天下事未有久而不變者也“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變亦變,不變亦變”日本以變法而強大,中國如果不變法,將會因守舊而滅亡。——《變法通議》(托古改制)梁啟超《時務報》(實行君主立憲制)康有為《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減少變法阻力)嚴復《天演論》(社會進化論)譚嗣同一、戊戌維新運動2、代表人物《仁學》14.序幕: 公車上書(2)概況:康有為、梁啟超等聯合各省舉人,聯名上書,反對簽訂《馬關條約》。四項解決辦法:一、下詔鼓天下之氣;二、遷都定天下之本;三、練兵強天下之勢;四、變法成天下之治。(1)時間:1895年。(3)影響:拉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3、高潮: 百日維新(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宣布變法歷時103天,史稱“百日維新”。內 容 作 用政治 準許臣民上書言事;舉薦人才;精簡機構,裁撤冗員;取消旗人特權經濟 鼓勵發展農工商業,提倡私人辦廠;創辦國家銀行;鼓勵商辦鐵路、礦業;舉辦郵政文教 廢八股;創辦各種學堂;派人留學;準許民間辦報;設譯書局軍事 按西法武裝訓練新式軍隊,添造軍艦 5、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②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有機會參與政權 有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有利于先進科學文化的傳播 增強國防力量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慈禧太后囚禁光緒帝,臨朝訓政,康、梁出逃,“戊戌六君子”被殺,除京師大學堂外,改革措施全部廢止。6、結果:失敗獄中題壁譚嗣同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學習與歸納歸納: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2)嚴重脫離群眾,沒有嚴密的組織(1)頑固守舊勢力的強大。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力量太弱小(4)把希望寄托于沒有掌握實權的皇帝身上。(3)操之過急且具體策略失當根本原因:客觀原因:(1)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愛國政治運動, 維新派揭露帝國主義企圖瓜分中國的陰謀,喚起了人們的近代民族意識,促進中華民族的覺醒。(2)是資產階級變革社會制度的初步嘗試,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加快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3)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有利于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愛國性進步性啟蒙性4、意義1、背景2、口號3、過程4、結果、失敗的原因5、評價二、義和團——扶清救國(自主學習p103頁)1、背景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加深;2、口號:扶清:有利于爭取官兵,卻容易放松對清政府的警惕;滅洋:能動員廣大民眾反帝,但帶有籠統排外的局限(2)直接原因:反洋教斗爭的興起。西方勢力深入中國城市、鄉村后引發了一系列沖突。(1)根本原因:二、義和團——扶清救國(自主閱讀p103頁)“扶清滅洋”材料一 “最恨和約,誤國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材料二 挑鐵道,把線砍,旋再毀壞大輪船。……一概鬼子都殺盡,大清一統慶升平。根據兩則材料如何評價“扶清滅洋”的口號?1898年冬興起:開始興起,提出“扶清滅洋”1899年底蔓延:清政府先撫后剿,運動轉向直隸1900年6月高潮:清政府招撫,義和團控制京津1900年8月結束:中外聯合鎮壓,義和團運動漸息義和團在中外聯合絞殺下失敗3、過程先撫后剿—招撫利用——鎮壓剿滅農民階級的局限性;(1)積極性:具有強烈的反帝愛國傾向,它所展現的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犧牲精神,阻止了帝國主義妄想瓜分中國的策略。4、結果:失敗① 清政府的策略:5 、評價② 主觀上:③ 客觀上:中外反動勢力強大。(1)失敗原因(2)局限性:存在明顯的盲目排外行為;無法阻止中國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淵。三、八國聯軍侵華——如何救國2、背景:義和團運動。1、國家:日本德國法國美國英國意大利俄國奧匈(2)1900年6月中旬 八國聯軍攻陷大沽炮臺,向天津進犯,7月,天津陷落;8月中旬 北京失陷,慈禧攜光緒出逃西安;3、經過:(1)1900年6月, 西摩爾率聯軍從天津向北京進發,在廊坊附近遭到義和團和清軍阻擊;(3)“東南互保”協議: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列強為了維護在華利益,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1)根本原因:(2)直接原因:《辛丑條約》簽訂圖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與德、俄、英、法等十一個帝國主義國家簽訂了空前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這就是李鴻章和慶親王奕劻代表清政府與各國列強簽約時的情景。4、結果:1901年9月,清政府與11國侵略者簽訂《辛丑條約》。2、《辛丑條約》內容及危害條約內容 主要危害標志著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加重了中國人民負擔,使中國經濟受到列強控制,加劇中國的貧困和經濟的衰敗“使館區”成為“國中之國”,列強通過外交途徑加強對清政府的控制置于列強武裝控制加強,嚴重破壞中國的主權完整標志著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6、影響: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懲辦“首禍諸臣”賠款白銀4.5億兩將北京東交民巷劃定為使館區,中國人不得居住,各國可派兵駐守拆毀炮臺,駐兵要地禁止中國人參加反帝集會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的歷程《天津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步步深淵《南京條約》《辛丑條約》1840-1842鴉片戰爭1856-1860第二次鴉片戰爭1894-1895甲午中日戰爭開始淪為完全陷入加深1900-1901八國聯軍侵華進一步推向中華民族的昨天,可以說是“雄關漫道真如鐵“中華民族的今天,正可謂“人間正道是滄桑”中華民族的明天,可以說是“乘風破浪會有時”核心素養/家國情懷合作與探究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當代青年學生肩負的責任和使命?1、樹立遠大的理想,有為實現理想的堅定信念。2、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努力把自己培養成時代所需要的人才3、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在社會實踐中實現自己的人身價值4、樹立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1.面對亡國滅種的危局,中華民族一面英勇反抗外國侵略,一面開始了近代化道路的艱辛探索。下列對這期間歷史事件之間關系的敘述,符合史實的是A. 鴉片戰爭爆發是虎門銷煙的導火線B. 第二次鴉片戰爭直接導致辛亥革命的發生C. 《馬關條約》的簽訂引發了公車上書D.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結束后掀起了洋務運動C練當 堂 練 習2.據記載:“山東義和等團,非欲謀亂也。平日受侮教堂,久已痛深骨髓。自德人占據膠澳,教焰益張,宵小恃為護符,借端擾害鄉里,民間不堪其苦……地方官不論曲直,一味庇教而抑民。遂令控訴無門,保全無術,不得已自為團練,借以捍衛身家。”這表明A.中西文化領域矛盾尤為激烈B.清政府嚴控列強的傳教活動C.地方官縱容義和團抵抗侵略D.民族危機引發了義和團運動D練3.《辛丑條約》規定,拆除大沽及有礙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臺,各國可在北京至山海關沿線鐵路12個重要地區駐扎軍隊。這一規定反映了西方列強意圖對中國進行A.武力震懾B.文化侵略C.嚴刑懲兇D.心理征服A練感謝您的聆聽!授課人:黃麗歐第18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課程標準】1.認識資產階級維新派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2.概述晚清時期義和團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3.認識八國聯軍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教材分析】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面對“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資產階級維新派發動戊戌變法運動,宣傳維新思想,從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多個方面開展革新;反洋教斗爭中興起的義和團運動展現了人民群眾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反抗侵略的抗爭精神。維新變法的失敗,表明改良道路的受挫;義和團又以失敗告終。八國聯軍侵華,被迫簽訂《辛丑條約》,民族危機加深,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學情分析】學生已在初中學習過維新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辛丑條約》等基礎知識,對這一時期基本歷史線索也有所了解,但更多地限于感性認識,缺乏對這一時期史實的整體把握。教學時應引導學生理解挽救民族危亡斗爭的性質和意義,理性分析斗爭的局限性,深入體會復雜的歷史面相。【學習目標】唯物史觀 認知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程,中國人民肩負的反侵略反封建的歷史任務。時空觀念 通達時空觀念掌握1898年戊戌變法運動,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義和團運動高潮,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史料實證 運用史料實證探究戊戌變法的影響,義和團“扶清滅洋”的口號。《辛丑條約》的嚴重后果。歷史解釋 明確歷史解釋研思百日維新反映的時代要求,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民族危機加深的表現。家國情懷 感悟甲午中日戰爭后,民族危機的加深,中國各階級階層挽救族危亡的斗爭。【學習重難點】重點:戊戌維新運動、八國聯軍侵華。難點:義和團運動的性質以及對它的評價、《辛丑條約》的影響。【學習過程】導入:《生在紅旗下的視頻》以今天的盛世,回顧中國挽救民族危亡的概況,引出課題。一、戊戌維新運動1、背景:(1)時勢:1895年4月,中日簽定《馬關條約》。甲午中日戰爭后,民族危機加劇,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2)經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逐漸壯大(3)階級:(4)思想:西方近代思想的傳入,甲午戰爭后,民族意識覺醒,維新思想得以傳播。康有為 代表作品:《孔子改考制》《新學偽經考》影響:為變法維新提供了理論依據,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梁啟超 代表作品:在《時務報》上發表了《變法通議》等文章史料1:材料3:《易》曰:“窮則變,變則通。”知天下事未有久而不變者也“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變亦變,不變亦變”日本以變法而強大,中國如果不變法,將會因守舊而滅亡。——《變法通議》2.代表人物 :康有為、梁啟超、嚴復、譚嗣同3.過程(1)序幕:公車上書①概況::1895年,康有為、梁啟超等聯合各省舉人,聯名上書,反對簽訂《馬關條約》 ②意義:揭開了維新變法改革的序幕,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4.高潮:百日維新(1898.6.11-1898.9.21)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 “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歷時103天,被稱為“百日維新”。內 容 作 用 性質政治 準許臣民上書言事;舉薦人才;精簡機構,裁撤冗員;取消旗人特權 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有機會參與政權 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經濟 鼓勵發展農工商業,提倡私人辦廠;創辦國家銀行;鼓勵商辦鐵路、礦業;舉辦郵政 有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文教 廢八股;創辦各種學堂;派人留學;準許民間辦報;設譯書局 有利于先進科學文化的傳播 5.結果:戊戌政變①慈禧太后囚禁光緒帝,臨朝訓政;②康有為、梁啟超出逃海外;③“戊戌六君子”被殺害④改革措施全部廢止,京師大學堂除外。6.思考歸納:根據所學知識并結合材料,分析維新運動失敗的原因。根本原因: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力量弱小客觀原因:①守舊勢力很強大②維新派缺可靠的社會基礎,沒有嚴密的組織③把希望寄托于沒有掌握實權的皇帝身上。7.意義:① 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愛國政治運動, 維新派揭露帝國主義企圖瓜分中國的陰謀,喚起了人們的近代民族意識,促進中華民族的覺醒。②是資產階級變革社會制度的初步嘗試,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加快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③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有利于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義和團運動(自主學習p103頁)原因:(1)根本原因:《馬關條約》簽訂后,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日益加劇。(2)直接原因:反洋教斗爭的興起,西方勢力深入中國城市、鄉村后引發了一系列沖突,特別是德國強占膠州灣,進一步刺激了山東民眾。2、口號:扶清滅洋史料2: “最恨和約,誤國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史料3: 挑鐵道,把線砍,旋再毀壞大輪船。……一概鬼子都殺盡,大清一統慶升平。根據材料評價義和團的口號:扶清:有利于爭取官兵,卻容易放松對清政府的警惕;滅洋:能動員廣大民眾反帝,但帶有籠統排外的局限。結局:失敗①清政府的策略:先撫后剿—招撫利用——鎮壓剿滅②列強的態度:要求清政府取締——聯合鎮壓③失敗原因:主觀上: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客觀上:中外反動勢力強大。5 、評價(1)積極性:具有強烈的反帝愛國傾向,它所展現的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犧牲精神,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2)局限性:存在明顯的盲目排外行為;無法阻止中國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淵。三、八國聯軍侵華觀看視頻:觀看《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動漫視頻,八國聯軍指的是?列強“向中國開戰”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對中國產生了怎樣的政治影響?1.背景: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日益加劇。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打著“扶清滅洋”的旗號,在京津地區形成高潮。2.過程(1)1900年6月, 西摩爾率聯軍從天津向北京進發,在廊坊附近遭到義和團和清軍阻擊;(2)1900年6月中旬 八國聯軍攻陷大沽炮臺,向天津進犯,7月,天津陷落;8月中旬 北京失陷,慈禧攜光緒出逃西安;(3)“東南互保” :以李鴻章、張之洞為首,經過郵政部大臣盛宣懷的聯系,東南的督撫與西方列強簽訂了協議,互不侵犯,保持了中國東南各省在這場“戰爭”中的中立,史稱“東南互保”。3.結果:失敗1901年9月,清政府與11國侵略者簽訂《辛丑條約》1900年12月,列強向清政府提出《議和大綱》,后又訂立詳細條款。4.《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危害(自主完成圖表)《辛丑條約》內容 主要危害懲辦“首禍諸臣”;禁止華北科舉考試5年,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任何“與諸國仇敵之會” 標志著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向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年息4厘,本息共計白銀約9.82億兩 加重了中國人民負擔,使中國經濟受到列強控制,加劇中國的貧困和經濟的衰敗將北京東交民巷劃定為使館區,中國人不得居住,各國可派兵駐守 “使館區”成為“國中之國”,列強通過外交途徑加強對清政府的控制拆除大沽及有礙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臺,各國可在自北京至山海關沿鐵路12個重要地區駐扎軍隊 置于列強武裝控制加強,嚴重破壞中國的主權完整禁止中國人參加反帝集會 標志著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四、總結: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的歷程戰爭 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時間 1840-1842 1856-1860 1894-1895 1900國家 英國 英國、法國 日本 英法美俄德意日奧條約 《南京條約》 《天津條約》 《北京條約》 《馬關條約》 《辛丑條約》影響 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語:中華民族的昨天,可以說是“雄關漫道真如鐵“中華民族的今天,正可謂“人間正道是滄桑”中華民族的明天,可以說是“乘風破浪會有時”五、合作與探究: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當代青年學生肩負的責任和使命?樹立遠大的理想,有為實現理想的堅定信念。2、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努力把自己培養成時代所需要的人才3、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在社會實踐中實現自己的人身價值4、樹立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宣誓:勿忘國恥,強國有我,愿以吾輩之青春捍衛盛世之中華捍衛中華捍衛中華六、當堂練習1.面對亡國滅種的危局,中華民族一面英勇反抗外國侵略,一面開始了近代化道路的艱辛探索。下列對這期間歷史事件之間關系的敘述,符合史實的是A. 鴉片戰爭爆發是虎門銷煙的導火線( )B. 第二次鴉片戰爭直接導致辛亥革命的發生C. 《馬關條約》的簽訂引發了公車上書D.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結束后掀起了洋務運動2.據記載:“山東義和等團,非欲謀亂也。平日受侮教堂,久已痛深骨髓。自德人占據膠澳,教焰益張,宵小恃為護符,借端擾害鄉里,民間不堪其苦……地方官不論曲直,一味庇教而抑民。遂令控訴無門,保全無術,不得已自為團練,借以捍衛身家。”這表明( )A.中西文化領域矛盾尤為激烈B.清政府嚴控列強的傳教活動C.地方官縱容義和團抵抗侵略D.民族危機引發了義和團運動3.《辛丑條約》規定,拆除大沽及有礙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臺,各國可在北京至山海關沿線鐵路12個重要地區駐扎軍隊。這一規定反映了西方列強意圖對中國進行A.武力震懾B.文化侵略C.嚴刑懲兇D.心理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8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賽課.pptx 第18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賽課教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