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課程標準】 知道九一八事變,了解中國局部抗戰的開始。知道西安事變,理解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意義。【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了解日本侵略者制造九一八事變的經過、結果,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線索,認識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本質。了解西安事變的經過,認識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歷史意義。提高學生對歷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形成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過程與方法: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和感染力;采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與講述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開展師生雙邊活動;通過問題探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問題的能力;通過閱讀材料,培養學生分析史料的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九一八事變的歷史史實,使學生認識到九一八事變使中國陷入嚴重的民族危機,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成為中華民族的歷史責任,以此樹立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責任感。通過介紹西安事變的發生與和平解決,使學生感受張學良、楊虎城的愛國精神,認識共產黨人以民族利益為重的博大胸襟。【教學重點】九一八事變和西安事變【教學難點】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及意義。【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讀書指導法、情境教學法、網絡教學法、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自由閱讀法等。【教學過程設計】(一)情景導入每一年的9月18日晚,東北沈陽總要響起長長的警報聲,在全國還有許多城市也在這一天拉響了警報,這是為了讓人們記住1931年9月18日發生的“九一八事變”這個國恥日。你知道“九一八事變”發生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這一天讓我們中國人沒齒難忘,痛心疾首?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第18課: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二)整體感知、自主探究一.九一八事變環節1多媒體課件播放九一八事變視頻學生結合課文簡單敘述九一八事件的大致經過。(培養學生講述歷史事件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回答:時間——1931年9月18日;地點——南滿鐵路柳條湖段;經過——炮轟沈陽城,占領沈陽,占領東北三省;結果——短短4個月,東北全部淪于敵手。環節2學生分組討論:日本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變?多媒體展示材料(材料教學,論從史出)材料一 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如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田中奏折》材料二 “滿蒙并非中國的領土。”“今天之滿蒙地位……不僅在我國國防上,就是在經濟上,也可以說是我國的生命線。”材料三 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波及日本,促使其國內階級矛盾尖銳,日本統治集團急于利用侵略中國東北的戰爭來擺脫國內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材料四 20世紀30年代初,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忙于應付本國的經濟危機,無暇東顧;中國內部,蔣介石政府集中重兵“圍剿”紅軍,無心北顧。這給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以可乘之機。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1)日本侵略中國蓄謀已久;(2)中國東北是日本生命線;(3)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危機促使日本加快了侵略步伐;(4)歐美國家忙于應付本國經濟危機,無暇東顧;(5)蔣介石忙于在南方“圍剿”紅軍,無心抗戰。環節3學生閱讀課文自主完成:偽滿洲國于何時何地成立?執政是誰?有哪些危害?學生回答:1932年,長春。執政是末代皇帝溥儀。危害:企圖將東北從中國分裂出去,東北3000萬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環節4多媒體課件播放《松花江上》以及日軍占領東北后所犯罪行的圖片。教師:看著這凄慘的圖片,聽著這悲傷的歌曲,你有什么感想?假設你生活在當時的東北,面對日本的侵略,你會怎么做?學生:憤怒、起來反抗等教師過渡:九一八事變后,中華民族與日本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國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不愿做亡國奴的中國人奮起抗爭。提問: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表現在哪些方面?多媒體展示材料材料一 1931年11月上旬,在我國東北齊齊哈爾南嫩江橋地區爆發了一場震驚中外的嫩江橋抗戰。這是自九一八事變以來,中國軍隊第一次有組織地大規模地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阻擊戰,也是中國抗日戰爭的首戰。材料二 抗日英雄譜:楊靖宇 馬占山 趙一曼 趙尚志 八女投江學生回答:東北的抗日義勇軍和楊靖宇的東北游擊隊,以及后來改編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教師總結:東北各族民眾和未撤走的東北軍愛國官兵組織起抗日義勇軍。中國共產黨派楊靖宇等在東北組織游擊隊,抵抗日軍的侵略。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開始了。二、華北危機與一二·九運動多媒體展示材料材料一 1935年五六月間,日本侵略者密謀策劃,在天津和河北等地制造事端,并以武力相威脅,先后迫使南京國民政府接受達成了“何梅協定”和“秦土協定”,把包括平津在內的河北、察哈爾兩省的大部分主權奉送給日本。之后,日本帝國主義積極策動所謂華北五省“華北自治運動”,策劃成立由其直接控制的傀儡政權,全面在華北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侵略。材料二 “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嚴峻的形勢激起北平各階層人民的極大憤慨。1935年12月9日凌晨,廣大愛國學生的抗日怒火像火山一樣爆發了……學生速讀課文,結合以上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935年,北平學生發出了“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桌子了”,談談你對這一呼聲的理解?他們又是如何做的?如何評價材料二中的學生運動 (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愛國主義教育)學生回答:日本占領東北后,于1935年策動了“華北自治運動”,妄圖使華北五省脫離中國版圖,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學生回答:1935年12月9日,北平學生示威游行,向群眾宣傳抗日,與國民黨軍警英勇抗爭,他們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華北自治”“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口號,掀起了愛國救亡運動。教師強調總結: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學生的愛國救亡運動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圖吞并華北的陰謀,打擊了國民黨政府對日妥協的政策,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三、西安事變環節1.學生快速閱讀了解西安事變,根據材料和教材內容,討論回答:西安事變爆發的原因有哪些?(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多媒體展示材料材料一 1935年7月,國民黨華北軍分區代理委員長何應欽,與侵華日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何梅協定”,拱手讓出河北、察哈爾兩省的大部分主權,使華北名存實亡。材料二 1935年12月17日。中國共產黨瓦窯堡會議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1936年1月,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聯名發出《為紅軍愿意同東北軍聯合抗日致東北軍全體將士書》。材料三 1935年9月20日,蔣介石在西安設立西北剿匪總司令部,調東北軍入陜甘剿共。1935年10月1日,東北軍在勞山戰役中,王以哲的67軍110師2個團和師部被殲,師長何立中戰死,團長裴煥彩被俘。1935年10月29日,東北軍在榆林橋戰役中,107師和619團全部被殲,團長高福源被俘。1935年11月22日,東北軍在直羅鎮戰役中,紅軍僅以800多人的傷亡就殺、傷、俘6 000多東北軍精銳109師的士兵。材料四 1935年的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學生數千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舉行了抗日救國示威游行,反對華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國主義,要求保全中國領土的完整,掀起全國抗日救國新高潮。學生討論回答,教師總結(1)日軍侵略東北,使中華民族處于亡國的危機關頭,民族矛盾的激化是西安事變爆發的根本原因。(2)中國共產黨提出建立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感召了張學良、楊虎城。(3)張學良、楊虎城的愛國之心是西安事變爆發的個人因素。(4)蔣介石一意孤行,堅持圍剿紅軍是西安事變爆發的直接原因。環節2播放視頻西安事變 教師講述: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扣押蔣介石,實行“兵諫”,并通電全國,要求停止內戰,聯共抗日。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西安事變震驚全世界,引發了國內外各種政治勢力的強烈反響。如何解決西安事變,當時就有不同的看法,我們一起看看材料。多媒體展示材料材料一 西安事變引起了國內外各種政治勢力的強烈反響。日本:企圖挑撥親日派擴大內戰,以便擴大侵略中國。12月17日,日本外相聲言“南京政府絕不能與張學良妥協,否則日本政府將不能坐視”,并暗中支持何應欽向西安進兵。美英:支持和平解決。擔心親日派乘機掌權,日本擴大侵華,排擠美英的在華勢力。主張只要蔣介石還能繼續統治下去,不妨就和共產黨采取某種形式的聯合。南京國民政府:掌握實權的親日派何應欽在日本支持下主張“討伐”張學良,企圖置蔣介石于死地,取而代之。國民黨內親美英派竭力主張和平解決。他們派蔣介石顧問澳大利亞人端納(曾任張學良顧問)飛抵西安探聽,宋子文、宋美齡也親自到西安和張、楊進行談判。材料二 反對新的內戰,主張南京與西安間在團結抗日的基礎上,和平解決……用一切方法聯合南京左派……反對親日派……揭破日寇及親日派利用擁蔣的號召,發動內戰的陰謀……給張、楊以積極的實際的援助(軍事上的與政治上的)……切實準備討伐軍進攻時的防御戰……這種防御戰……依然是為了促成全國性抗日統一戰線的建立與全國性抗日戰爭的發動。——1936年12月19日《中央關于西安事變及我們任務的指示》活動探究:相互討論在十年內戰中,蔣介石殺害了成千上萬的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西安事變捉住了蔣介石,如果你是共產黨,如何處置蔣介石呢?說說理由?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大家都說出了自己的主張,歷史上最終沒有殺掉蔣介石。為什么呢?現在,讓我們回歸歷史,尋找真相。 (培養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教師總結:西安事變后,中國局勢極為動蕩。處死蔣介石,中國有可能重新陷入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而內戰一起,必使日本有機可乘,從而有利于日本進一步侵略中國。在此背景下,中國共產黨高瞻遠矚,從全民族利益出發,不計宿怨,提出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主張,并派周恩來等赴西安談判。有力地推動了國民黨向停止內戰、聯共抗日方向轉變。所以,西安事變之所以能和平解決,是當時各種政治力量較量的結果,也是中共以民族利益為重,努力的結果。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從此,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課堂小結九一八事變是日本侵華的開始,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導致東北三省淪陷,在民族危亡之際,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逼蔣抗日,經過中國共產黨和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變最終和平解決,從此抗戰成為中國的主旋律。我們要做的是銘記歷史,要勿忘國恥!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死者的血,生者的淚,提醒每一位中國人銘記歷史的屈辱,并在銘記中奮進!在奮進中崛起!板書設計時間: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 經過:九一八事變→日軍占領東三省→偽滿洲國建立抗爭:抗日義勇軍(楊靖宇) 東北抗聯影響: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爆發時間: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運動 原因:日本制造華北危機,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威脅口號:“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等影響: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時間: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 過程:扣押蔣介石——和平解決意義:抗日民族統一戰爭初步形成教學反思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多種資源,通過恰到好處的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體驗、思考,討論,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并且通過小組討論學習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比較注重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例如對九一八事變和西安事變兩大知識點進行前后梳理。本節課注重學生情感的升華,樹立學生對國家、民族歷史責任感以及人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要幫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和能力。九一八事變和西安事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