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二 第4課 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第4課 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教學目標教學目標1.唯物史觀:了解古代勞作工具的改進,以及與此相適應的勞作方式的變化,知道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這一原理。分析戰國時期、清中后期生產工具對社會的不同影響,理解生產工具變革對人類社會的革命性意義。2.時空觀念:梳理古代東西方生產工具發展歷程,理清時空脈絡,形成宏觀歷史視野,培養歷史時空觀念。3.家國情懷:認識科技創新的意義,培養創新意識,形成責任擔當意識和歷史使命感。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難點重點:中國古代勞動工具的變化和主要勞作方式。難點:認識生產方式的變革對人類社會發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義。課前準備:課前準備1.教師利用教科書及其他相關備課資料進行前期課前準備。2.學生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背景資料,搜集有關資料。教學過程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師】同學們閱讀課本導語內容,思考古代用什么工具從事農業耕作?戰國時期,鐵農具在農業生產中逐步推廣。銳利而耐用的鐵農具的普及,使得人們耕作、拓荒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圖為出土于河南輝縣的戰國鐵犁鏵,人們耕地時把它安裝在犁上,用來破土,省力易行。【新課講授】【師】同學們閱讀課本,學習農業工具的演變歷程。一、農業工具的變化1.耕作工具(1)演變:人類的耕作工具種類繁多,材質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銅、鐵等。(2)分類石器農具 特點 質地堅硬,比骨、竹、木器更為耐用。制作 舊石器時代:以打擊為主。新石器時代:在打制的基礎上增加磨制;需要專人制作。青銅農具 青銅在當時是珍貴的資源,青銅農具數量有限。鐵制農具 世界:公元前15-前14世紀,小亞細亞東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鐵技術,后來該技術逐漸傳入兩河流城中亞、北非和歐洲。中國:①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在農業生產中逐步推廣。②南北朝時期出現了灌鋼法制作的農具。【師】同學們結合圖片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學習灌溉工具。2.灌溉工具(1)原始社會末期,人類已經能夠制造陶器,汲水灌溉。(2)在古埃及和中國等地,人們懂得利用杠桿原理進行灌溉。(3)中國東漢末期出現翻車,三國時期馬鈞對其進行革新,其后翻車在民間廣泛使用。(4)唐代出現筒車,借助水力汲水入筒進行灌溉。3.畜牧工具豢養馴化禽畜的古代畜牧業,也有其自身的工具設施。古人用圈廄來飼養禽畜,用馬槽來喂馬。不少工具設施到今天依然發揮著作用。【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本學習從事手工業使用的工具。二、手工業工具的進步1.紡織工具(1)中國①約3萬年前:中國山頂洞人用骨針縫制獸皮。②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古人使用陶紡輪作為紡線工具。③漢朝:畫像石中出現人們使用紡車紡紗的場景,提花機可織出帶有精美花紋的絲織品。④元朝以后:紡織機成為農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產工具。(2)西方:古代西方也出現過紡紗用的紡車。2.制瓷工具(1)新石器時代晚期:許多地區采用坯車制坯,不僅能制成圓形坯件,而且通過調節坯車轉動的快慢可以控制坯件的薄厚。(2)南朝:為了防止在燒制過程中氣體和有害物質污損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缽中。(3)唐宋時期:為了使器物在燒制過程中不粘連,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燒制好的黏土塊——支釘。3.冶煉工具(1)鍛打金屬原料的方式:制作小型金屬器具,使用的工具包括用來熔化金屬原料的土爐、對金屬原料進行打擊的錘、磨平金屬的銼等。(2)鑄造的方式:制作大型金屬器具,使用的工具包括熔化金屬原料的坩堝、使液態金屬成型的范等。三、勞作方式的發展【師】同學們觀察圖片,圖片描繪的是哪種耕作方式?下面我們學習農業家庭式的勞作方式。1.農業家庭式勞作(1)條件:①鐵犁牛耕的逐步推廣。②集體勢作的形式逐漸瓦解。(2)表現:①中國戰國時期:鼓勵發展以家庭為單位的男耕女織生產模式。②古希臘羅馬:氏族部落解體之后,一家一戶的家庭勞作日漸普及。【師】同學們閱讀課本22頁歷史縱橫的內容,思考戰國時期諸侯國鼓勵男耕女織的原因。中國古代諺語說:“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婦不織,或受之寒。”男耕女織的生產方式,在世界歷史上普遍存在,它是古代社會家庭的自然分工方式。男的種田,女的織布,各司其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庭生產,自給自足,是小農經濟的經營方式。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為古代國家提供了賦稅和徭役。提示:戰國時期商人積聚了大量財富,勢力越來越大,影響農業生產。為了限制工商業的發展,保護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田稅征收,鞏固自身統治,因此,諸侯國鼓勵男耕女織的生產模式。【師】同學們閱讀學思之窗的內容,結合材料思考農業家庭勞作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學思之窗】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指出,在中國封建時代,“農民不但生產自己需要的農產品,而且生產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業品”。提示:(1)農業家庭式勞作有利于促進古代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術,盡可能多地獲得農產品,以滿足自身需求,并為古代社會提供賦稅等。(2)農業家庭式勞作有利于社會穩定。人們固定在土地上,并在家里進行簡單的手工業生產,人員流動性較小,社會不穩定因素減弱。2.農業莊園式勞作(1)特征:眾多奴隸或農奴在莊園的土地上進行集中勞作,勞動者被束鋪在土地上,生產力低下。(2)表現①羅馬共和國晚期:戰爭給羅馬帶來大量奴隸,出現了大型奴隸制莊園。②中古時期的西歐:大量農奴或農民在領主的莊園中服勞役。③魏晉南北朝時期:塢堡除軍事作用外,也帶有莊園經濟的色彩。【師】同學們知道中古時期的歐洲莊園是什么面貌嗎?提升:(1)興盛:9--13世紀是西歐封建莊園興盛時期。(2)性質:封建農業經濟組織形式。(3)特點①土地構成:莊園采用勞役地租的剝削方式,這就決定了莊園的土地被劃分成領主自營地和農奴份地兩部分。農奴份地的所有權歸封建主,農奴的子弟在繼承份地時要向封建主繳納繼承金。②勞作方式:封建主派管家監督農奴耕種,并在莊園上修建倉庫、馬廄等,備有耕畜和一些農具。③勞動分配方式:自營地上的收獲全歸封建主,農奴靠耕種自己的份地維持生活。3.手工業家庭與作坊式勞作(1)表現:古代還有以制作手工業產品為生的手工業家庭,以及擁有某種手工工藝的民營和官營作坊。(2)特點①手工業者世代傳承。②由統治者登記造冊進行管理。【師】請同學們通過所學知識總結中國古代生產方式的演變。(1)原始社會主要是刀耕火種土地屬于氏族公社所有,生產工具非常簡陋,人們勞動以氏族為單位,集體耕作,集體享受勞動成果,共同勞動,共同消費,沒有壓迫和剝削。(2)夏、商、西周時期主要是石器鋤耕土地屬于國王所有(井田制),工具有所改進,主要有耒耜、石刀、石鋤等,勞動者是奴隸和平民,他們集體耕作,奴隸主會剝奪他們的勞動果實。(3)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主要是鐵犁牛耕土地私有,勞動資料主要有鐵農具和耕牛,勞動者是農民,他們或耕種自己的土地或租種地主的土地,以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注意精耕細作,但受封建政府和地主的剝削。【深化探究】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鐵器逐步推廣到各個生產領域,特別是農業生產領域,大量鐵制農具的使用引來了農業生產技術的一場革命。——《國史概要》材料二 明清時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過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時期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江東犁,到明清時期已被鐵搭取代。鐵搭用人,而江東犁用牛。《天工開物》記載:“吳郡力田者,以鋤代耜,不藉牛力。愚見貧農之家,會計牛值與水草之資,竊盜死病之變不若人力亦便。”(注:鐵搭,農具名,有4至6個略向里彎的鐵齒,用于刨土)(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古代農耕文明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變化。(2)根據材料二,說明明清時期耕作方面出現變化的表現及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該變化可能產生的直接影響。答案:(1)農業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不斷進步;犁的改進更適合不同地區土質特點和耕作的實際需要。(2)表現:牛耕大量退出,江東犁被鐵搭取代,人力取代畜力。原因:明清時期人口大量增加,人力資源充足且成本低;使用牛耕成本較高。影響:耕作技術上出現倒退,農業難有突破;農業占用大量勞動力,不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解析:(1)據材料一中“逐步推廣到……農業生產領域”“革命”“北方地區”“江南水田”,概括得出。(2)“表現”據材料二中“牛耕大量退出”“被鐵搭取代”“鐵搭用人”概括即可;“原因”可從當時人口數量變化、人地關系及勞動成本等角度來分析;“影響”可從耕作技術倒退、不利于為資本主義萌芽成長提供大量勞動力方面來分析。課后總結:課后總結最后同學們根據思維導圖了解古代中國和世界生產工具的演變情況。板書設計古代的生產工具一、農具的變化1.耕作工具2.灌溉工具3.畜牧業工具二、手工業工具的進步1.紡織工具2.制瓷工具3.冶鐵工具三、勞作方式的發展1.農業家庭式勞作2.農業莊園式勞作3.手工業家庭與作坊勞作【課后作業】小組合作:你能從你身邊找到傳統生產工具的身影嗎?如果有拍張照片,如果沒有就找一種你感興趣的古代生產工具,制作網頁或者PPT來介紹一下它的主要用途、演變歷程。從這種農具出發,搜集材料,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論題明確,史實充分,史論結合,邏輯清晰,不少于150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