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題名稱 8.2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向西)課 型 新授課課時安排 1課時一、教材分析: 《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是統編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學與文化》第八課的第二課時,是第八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后續學習正確對待外來文化奠定基礎。課文包括兩目,第一目是文化交流與文化發展,包括文化交流的原則、作用以及正確對待文化交流的態度;第二目是文化交融與文化發展,包括文化交融的原因、作用以及正確對待文化交融的態度。本章節內容較為簡單,教學過程中選取典型并貼近生活實際的時政素材,引導學生發現文字之美,感受漢字的生命力,堅定文化自信。 《哲學與文化》不能將哲學教學與文化熏陶分割開來。教學要聯系學生實際,兼顧家國情懷與理論學習,將哲學與文化相結合,以提升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培養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二、學情分析: 第一,文化理論部分難度較哲學部分低,議學材料也十分豐富。在教學設計中藥主要選擇新鮮有力度的時政素材,使之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更好發揮議題式教學的優越性。第二,學生對社會生活中的文化現象了解較多,且十分感興趣,這為理論聯系實際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熱情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第三,小組討論的習慣大致已經形成,為合作探究學習奠定的基礎。第四,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推動文化發展,本課時以“向西”為線索,通過議題串起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推動文化發展的典型事例,使學生在分析材料的同時提升對文化交流、文化交融、文化發展關系的認識,以提高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為主要目標,以立德樹人為教學的根本目標。三、學習目標: 必備知識:文化交流的原則、作用以及正確對待文化交流的態度;文化交融的原因、作用以及正確對待文化交融的態度 關鍵能力:利用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的相關知識分析“向西”的緣由及意義;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古今中外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事件的本質四、核心素養: 政治認同:理解中華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其他民族、國家文化,明白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意義,感悟中華文化的魅力,認同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正確性 科學精神:利用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的相關知識分析“向西”的緣由及意義 公共參與:為中國風變得更“潮”出謀劃策五、學習重難點: 教學重點: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的作用;正確對待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的態度 教學難點: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的必要性六、議學活動設計:導入新課: 說起“向西”,你想到什么?議學活動1:求 法——玄奘為何西行?教師活動1: 展示議學材料:西行求法,為下一步探究做好準備。 展示議學問題:玄奘西行,取真經歸國,譯經傳佛法。結合材料,思考以下問題:玄奘為何西行?他帶去了什么?帶回了什么?談談你對《大唐西域記》文化價值的認識。你還知道哪些中外文化交流的實例?和同學們分享一下。 2.議學活動要求:仔細思考,與同學們分享自己的觀點。認真閱讀課本相關知識,將自己的觀點轉化成專業術語,并注意術語的規范使用。 3.展示議學提示:文化交流構成了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 學生活動1: 閱讀材料,提取關鍵信息,做好議學準備。 認真研讀議學問題,列出自己的觀點,經過小組合作探究,每一小組中心發言人歸納整理本組成員的觀點,做好分享準備。 根據議學提示,在課本對應位置將基本觀點備注清楚。設計意圖: 議題式教學要創設有吸引力的議學情境,做到議學材料豐富。本活動作為第一項活動,以“西行求法”作為開篇,在結合史實的基礎上,調動學生積極性,增強文化自信;用玄奘西行為素材,引導學生明白文化交流的重要意義,為后續學習做好準備。同時,小組成員互相協作,合作探究,在分享過程中增進理解,在思維碰撞中加深對課本基本理論的認識,在小組成果展示中增強凝聚力和自豪感,調動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參與度,掌握必備知識,鍛煉關鍵能力,提高核心素養。議學活動2:傳 承——國風如何變國潮?教師活動2: 1.展示議學材料:國風國潮,創設議學情境,為下一步探究做好準備。 2.展示議學問題:中國風加電音就是這么潮!結合材料,思考以下問題:《云宮迅音》因何而“潮”?這體現了什么文化道理?請為《云宮迅音》變得更“潮”出謀劃策。結合文化交融的相關知識,說說如何才能使中國風更“潮”? 3.議學活動要求:結合自身實際,列出發言要點,小組中心發言人匯總本組成員觀點,做好發言準備。注意術語的規范使用。 4.展示議學提示:文化交融促進文化發展與創新 學生活動2: 1.閱讀材料,提取關鍵信息,做好議學準備。 2.認真研讀議學問題,列出自己的觀點,經過小組合作探究,每一小組中心發言人歸納整理本組成員的觀點,做好分享準備。 3.根據議學提示,在課本對應位置將基本觀點備注清楚。設計意圖: 《云宮迅音》中國風加電音,80年代的國風可以這么潮。第二個活動的設計想要達到的目的是使學生在感悟中國風時尚魅力的同時,思考文化交融對文化復雜的作用,明白文化交融在促進文化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學習本課時重點知識的同時,為下一課時的學習埋下伏筆。議學活動3:求 真——斯諾為何西行?教師活動3: 1.展示議學材料,斯諾西行,創設議學情境,為下一步探究做好準備。 2.展示議學問題:斯諾,一個被高度贊揚的中國人的美國朋友,向世界展示了紅色中國的真實狀況。結合材料,思考以下問題:斯諾為何西行?他給陜北帶去了什么?他帶走了什么?《紅星照耀中國》為何改名為《西行漫記》?它的出版有何意義? 3.議學活動要求:結合自身實際,列出發言要點,小組中心發言人匯總本組成員觀點,做好發言準備。注意術語的規范使用。 4.展示議學提示: 斯諾為求真而去。他帶去了世界對紅色中國的關心與關注,帶回了真實的紅色中國。它的出版,向世界展示了真正的中國共產黨,讓世界更了解紅色中國與根據地軍民的精神。這本用英語書寫的中國歷史,使世界第一次真正認識中國共產黨,是中美文化交流見證。 學生活動3: 1.閱讀材料,提取關鍵信息,做好議學準備。 2.認真研讀議學問題,列出自己的觀點,經過小組合作探究,每一小組中心發言人歸納整理本組成員的觀點,做好分享準備。 3.根據議學提示,在課本對應位置將基本觀點備注清楚。設計意圖: 中外文化交流是本課時要解決的重點問題。本環節以斯諾西行為線索,在增強學生分析能力的同時,提高提取和把握關鍵信息的能力;分析《西行漫記》出版的意義,則意在提升學生綜合分析能力,為后續學習奠定知識與能力基礎。議學活動4:貢 獻——“一帶一路”源自中國,屬于世界七、素養提升:1.時間:6分鐘2.內容:中華文化的發展是世界文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材料,思考以下問題:你知道“一帶一路”助力文化交流的實例嗎?和同學們分享一下。有人說,“一帶一路”是逆全球化的倡議,是中國的陰謀。你如何看待這一觀點? 3.意圖:將提高學生學科核心素養貫穿全部教學過程,讓理論照進現實,提升綜合運用理論分析文化現象的能力。知識總結議學活動5:求 知——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1.某市皮影藝術博物館聯合當地大劇院推出沉浸式互動皮影秀,將皮影戲用投影巨幕呈現讓皮影與脫口秀同臺演出,通過跨界藝術和聲光電技術將皮影藝術的精致與活力展現得淋漓盡致,讓觀眾看得津津有味。這一做法說明( ) ①傳統皮影藝術的深厚底蘊能激發觀眾的共鳴 ②與不同藝術形式融合豐富了傳統皮影戲的內涵 ③堅持不斷創新才能讓古老的皮影藝術永葆生命力 ④采用新表演方式才能使皮影藝術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詳解】①③:"沉浸式互動皮影秀"通過跨界藝術和聲光電技術將皮影藝術的精致與活力展現得淋漓盡致,讓觀眾看得津津有味,說明傳統皮影藝術的深厚底蘊能激發觀眾的共鳴,堅持不斷創新才能讓古老的皮影藝術永葆生命力,①③符合題意。②:"沉浸式互動皮影秀"沒有豐富傳統皮影戲的內涵,②說法錯誤。④:采用新表演方式可以使皮影藝術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才能”說法太絕對,④說法錯誤。 故本題選A。 2.瓷都景德鎮對陶瓷文化的傳承,不僅是古法工藝的傳承,還包括歷史記憶的保留。既有大批瓷窯遺址的挖掘保護,又有陶瓷文化場館的建設。既傳承優質白瓷,也制造具有現代工藝的釉瓷;在結構陶瓷、生物陶瓷等諸多領域取得突破。景德鎮窯火的薪火相傳得益于( ) ①面向世界、博采眾長,積極吸納和引進外國的優秀工藝 ②植根于民族歷史文化,把古法工藝作為創新的根本途徑 ③具有強烈的文化創新意識,用科技促進陶瓷工藝的創新 ④在繼承優秀基因的基礎上推動傳統陶瓷文化創造性轉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詳解】 ③④:瓷都景德鎮對陶瓷文化的傳承,不僅是古法工藝的傳承,還包括歷史記憶的保留。既有大批瓷窯遺址的挖掘保護,又有陶瓷文化場館的建設。既傳承優質白瓷,也制造具有現代工藝的釉瓷;在結構陶瓷、生物陶瓷等諸多領域取得突破。由此可見,景德鎮窯火的薪火相傳得益于具有強烈的文化創新意識,用科技促進陶瓷工藝的創新,在繼承優秀基因的基礎上推動傳統陶瓷文化創造性轉化。③④符合題意。①:材料強調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未涉及面向世界、博采眾長,積極吸納和引進外國的優秀工藝。①與題意不符。②:景德鎮窯火的薪火相傳得益于把立足于社會 實踐作為創新的根本途徑。古法工藝不是創新的根本途徑。②說法錯誤。故本題選D。習語近人2 / 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