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9張PPT)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 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種粟,谷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芒種開了鏟, 夏至不著棉,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處暑動刀鐮,白露快割地, 秋分無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嚴,大雪河封上, 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臘月,大寒整一年。二十四節氣歌冬至二十四節氣一 何為冬至二 冬至起源三 冬至習俗四 食在冬至五 冬至詩歌目錄一 何為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冬至冬至是什么依照我國傳統的歷法,以五日為一候,三候十五日為一個節氣。冬至三候分別是:蚯蚓結、麋角解和水泉動。冬至三候冬至是什么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冬至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因此,在潮濕陰冷的土壤中存活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以休眠的姿態,靜候春天的到來。 冬至三候——蚯蚓結冬至是什么麋鹿俗稱“四不像”,頭似馬,身似驢,蹄似牛,角似鹿,是世界珍稀動物,在我國曾經一度瀕臨滅絕。雄麋鹿有長長的角,每年冬至前后,它們的角會自然脫落,要到第二年夏天才會長出新角。 冬至三候——麋鹿解冬至是什么冬至之時,山中泉水已感受到陽氣之溫熱,雖然表面還是冰雪苦寒,但冰面之下已有泉水在流動。冬至三候——水泉動冬至是什么二 冬至起源始于周朝,行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后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冬至冬至的起源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先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冬至冬至的起源三 冬至習俗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節日,古代人在這天舉行祭天、祭拜祖先或掃墓,也在冬至這天舉行“迎日”活動。冬至古代人的冬至是祭孔拜師和敬老的日子。拜訪師長,表達敬意;向親朋好友贈送禮物,分享節日快樂;贈長輩鞋襪,在日影最長之日祈求長輩長壽。冬至古代人的冬至一到,就進入我們常說的“數九寒天”,數完“九九”就算九盡了,“九盡楊花開”,那時候天氣就暖和了。冬至古代人的冬至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四 食在冬至飲食習俗豐富多彩,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冬至食在冬至吃餃子是為了紀念東漢時期的醫圣張仲景。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冬至食在冬至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為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冬至食在冬至相傳 為了紀念西施的智慧。人們便把餛飩定為冬至節的應景美食。冬至食在冬至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冬至食在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冬至食在冬至臺灣食在冬至臺灣糯糕 蘇州冬釀酒 寧夏吃“頭腦”五 冬至詩歌冬至詩歌邯鄲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冬至詩歌小至(唐)杜甫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浮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感恩師長,傳承傳統文化,不忘中華民族之“根”!同學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