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期末重點知識復習資料(word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期末重點知識復習資料(word版)

資源簡介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期末重點知識復習資料
第一章 地球與地圖
一、地球的形狀、大小
1、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
(1)站在海邊,遙望遠處駛來的船只,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見船身,而且送離岸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桅桿后消失。
(2)站得高,看得遠(登高望遠)。
(3)發生月偏食時,地球擋住一部分月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給地球照鏡子,使我們看見了地球的球體形狀。
(4)北極星的高度因緯度而異;
(5)麥哲倫環球航行;
(6)衛星照片
2、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3、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劃分。
(1)比較經線和緯線的特點:
緯線(緯度) 經線(經度)
形狀 圓(除極點外) 半圓(兩條相對應經線組成一個圓)
長度 1.赤道最長,極點最短為0,度數越大,緯線越短;2.同緯度的緯線等長 等長 (約為2萬千米)
指示方向 東西方向 南北方向
起始線 赤道(0°緯線)(距南、北兩極相等的緯線圈) 本初子午線(0°經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原址)
度數范圍 0°~90°(南北緯) 0°~180°(東西經)
度數分布規律 北緯(N):向北越來越大南緯(S):向南越來越大判定:緯度向北變大的是北緯N,向南變大的是南緯S 東經(E):向東越來越大西經(W):向西越來越大判定:經度往東變大的是東經E,向西變大的是西經W
特殊線(點) 赤道(0°)、南北回歸線(23.5°)、南北極圈(66.5°)、30°和60°、兩極(90°) 本初子午線0°、西經20°經線、東經160°經線、180°經線
劃分界線 赤道以北為北半球N、赤道以南為南半球S0°——30°N(S)為低緯度30°——60° N(S)為中緯度60°——-90°N(S)為高緯度回歸線和極圈是五帶的分界線 20°W以東到160°E為東半球,20°W以西到160°E為西半球(大大為西,小小為東——經度大于160的都在西半球,小于20的都在東半球,其余東經E在東半球,西經W在西半球)
畫圖:地理書第6頁 圖1.6 緯線和緯度
4、經緯網:準確描述一個地點的地理位置,例如北京:40°N,116°E
注意:除南北極點外,任何其他地點位置的描述都由一經一緯組成,且要注明東西經南北緯(0°緯線、0°經線、180°經線不需要方向)
二、用事實分別說明地球自轉、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
地球自轉 地球公轉
方向 自西向東(北逆南順----北極上空看:逆時針方向;南極上空看:順時針方向) 自西向東(俯視逆時針方向)
周期 一天(約24小時) 一年
旋轉特點 繞地軸不停地自轉 地軸始終傾斜66.5°繞太陽不停地公轉
引起現象 晝夜交替(周期24小時)時間差異(東邊比西邊早) 季節變化(正午太陽高度和白晝時間長短不同;春:3、4、5月;夏:6、7、8月;秋:9、10、11月;冬:12、1、2月。南半球與北半球季節相反)五帶形成(各地一年中獲得太陽熱量不同,自北向南為北寒帶、北溫帶、熱帶、南溫帶、南寒帶)
1、太陽光線的直射點有規律地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上。
北半球與南半球的季節相反(春——秋;夏——冬)
畫圖:地理書第13頁 圖1.18 地球公轉示意圖

2、地球表面五帶的劃分:北寒帶(66.5°N--90°N)、北溫帶(23.5°N--66.5°N)、熱帶(23.5°N--23.5°S)、南溫帶(23.5°S--66.5°S)、南寒帶(66.5°S--90°S)
3、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氣候終年寒冷;熱帶:有陽光直射現象,氣候終年炎熱;溫帶:既無陽光直射現象,又無極晝極夜現象,四季變化明顯
畫圖:地理書第14頁 圖1.14 地球上的五帶

三、地圖
1、地圖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圖例
(1)比例尺:
①比例尺的計算: 比例尺是個分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②比較比例尺的大小與范圍大小和內容詳略之間的關系:
同樣大小的地圖:比例尺小 → 表示范圍大 → 內容簡單
比例尺大 → 表示范圍小 → 內容詳細
讀比例尺技巧:記?。?千米=10萬厘米=100000厘米(1后面5個0)
(2)運用地圖辨別方向
辨別方向:①一般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②指向標法: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
③經緯網定向法: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3)圖例和注記
圖例=符號 注記=文字和數字 識記圖1.24一些常用圖例
2、地形圖
(1)等高線地形圖:用等高線(海拔相等的線)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圖;
①海拔: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②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2)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等高線向高處凸出彎曲是山谷,等高線向低處凸出彎曲是山脊,兩個山頂之間的較低部位是鞍部,等高線重疊的地方是陡崖)(坡陡之處等高線密集,坡緩之處等高線稀疏)
畫圖:地理書第25頁圖1.36 等高線地形圖上不同的山體部位
(3)五種基本地形的特點:
平原:海拔較低,<200米,地面平坦;
高原:海拔較高,>500米,地面坦蕩,邊緣陡峻;
山地:海拔較高,>500米,峰巒起伏,坡度陡峻;
丘陵:海拔不高,<500米,起伏不大,坡度和緩;
盆地:海拔沒有一定標準,四周高,中間低。
3、根據需要選擇常用地圖,查找所需的地理信息,養成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地圖的習慣。
第二章 海洋與陸地
1、海陸分布:
(1)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全球海陸所占比例,描述海陸分布特點。
比例:海洋占地球表面積的71%,陸地占地球表面積的29%。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分布: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況識記P29圖2.6
①七大洲:(面積從大到?。﹣喼?、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②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大印北)
③洲界:
亞洲與非洲:蘇伊士運河;
北美洲與南美洲:巴拿馬運河
亞洲與歐洲: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亞洲和歐洲連在一起叫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分界線最長,自北向南分別是山、河、海(世界最大內陸湖)、山和海、海峽?!?br/>亞洲與北美洲:白令海峽
畫圖:地理書第33頁 圖2.6 大洲的分布、 圖2.7 亞洲與歐洲、非洲的分界
2、海陸變遷:
(1)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運動(喜馬拉雅山發現海洋生物化石三葉蟲等:?!懀?、海平面升降(臺灣海峽看到人類活動痕跡:陸——海)、人類活動(荷蘭填海造陸:?!懀?br/>大陸漂移假說:(魏格納提出)2億年前地球陸地是一個整體——分裂——分離——七大洲四大洋:
(2)知道板塊構造學說,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識記P37圖2.19
20世紀60年代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由七大板塊組成即歐亞板塊、北美洲板塊、南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帶。
① 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
a) 地中海 — 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b)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② 阿爾卑斯山(歐洲):位于歐亞板塊與非洲板塊交界處。
喜馬拉雅山(亞洲):位于歐亞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
科迪勒拉山系(美洲):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交界處。
地中海將消失:位于歐亞板塊與非洲板塊的擠壓碰撞處
紅海將擴大:位于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張裂地區。
畫圖:地理書第42頁圖2.23 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及主要山系的分布
第三章 天氣與氣候
一、多變的天氣
1、天氣與我們的生活:知道“天氣”和“氣候”的區別:
天氣 氣候
概念 一個地方短時間里陰晴、風雨、冷熱等的大氣狀況 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
區別 1 短時間 2、經常變化 1、長時間 2、變化不大
聯系 兩者都是指大氣的狀況,氣候是對長時間天氣的綜合
2、天氣預報圖
(1)氣象預報圖(衛星云圖):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陸地,白色表示云雨區。不同地區,云層厚度是不同的。云的顏色越白,表示云層越后。云層厚的地方一般是陰雨區。
(2)天氣符號圖
畫圖:地理書第49頁 圖3.5 常用的天氣符號
(3)天氣預報圖:通常,天氣預報要說明一日內陰晴、風雨、氣溫和降水的情況。
知道:①.降水的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②.氣溫是大氣冷熱的程度,氣溫的單位一般用℃表示,讀作攝氏度。
③.風力和風向的表示方法。風向是指風吹來的方向,風力指風的大小。
④.污染指數與空氣質量等級:指數小,質量好;級別大,質量差
二、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1、氣溫的變化
氣溫的日變化:一天中,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后2時左右(14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后。(會計算氣溫日較差。氣溫的日較差:某地一天中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之差。)
氣溫的年變化: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則相反。(會計算氣溫年較差。氣溫年較差:一個地方的月平均氣溫最高值同月平均氣溫最低值之差 。)
2、會使用氣溫資料,繪制氣溫曲線圖,并讀圖說出氣溫的變化規律。
3、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1)等溫線:同一時間氣溫相同的點連在一起組成的線。
(2)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P53圖3.17
① 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氣溫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
② 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陸地氣溫低,海洋氣溫高。
③ 在山地,氣溫隨著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2.空氣質量:空氣質量的高低,與空氣中所含污染物的數量有關,可以用污染指數來表示。
空氣質量級別 一級 二級 三級 四級 五級
污染指數 0~50 51~100 101~200 201~300 300 以上
空氣質量狀況 優 良 輕度污染 中度污染 重度污染
三、降水與降水的分布
1、降水的形成
①降水的概念: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
②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③測量降水量的基本儀器是雨量器。
④降水的形成必須具備的條件:(暖濕氣流上升運動)
2、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圖,說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異。P56圖3.21
① 從赤道向兩極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② 在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③ 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少,沿海地區降水多。
④ 在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⑤ 世界降水量最豐富的地區是赤道附近;最貧乏的是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
⑥ 世界降水量最豐富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齊(世界“雨級”);最少的地方是阿塔卡馬沙漠(世界“干極”)。
3、使用降水資料,繪制降水量柱狀圖,并讀出降水的變化規律。
四、世界的氣候
1、降水的季節變化
2、影響氣候的因素和氣候類型的分布
(1)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試舉例分析。
緯度位置影響——赤道地區終年炎熱,而南極大陸則冰雪覆蓋
海陸位置影響——新疆塔里木盆地氣候干燥,同緯度的北京氣候比較濕潤
地形影響——臺灣島臺灣山脈東側降水比西側多。(青藏高原緯度較低,但是氣候寒冷)
(2)氣溫和降水是氣候的兩大要素。
氣溫 降水
緯度位置 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 赤道附近多,兩極地區少,從赤道向兩極越來越少(限于大陸東岸地區)
海陸位置 同緯度地區,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陸地氣溫低,海洋氣溫高 從沿海到內陸降水越來越少(溫帶地區最明顯)
地形 在山地,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3)主要分布在溫帶地區亞歐大陸東岸、內部、西岸的氣候類型
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大陸內部:溫帶大陸性氣候
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4)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及分布
①熱帶主要氣候類型
a.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區,全年高溫多雨。
b.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熱帶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終年高溫,一年中有明顯的干季和濕季。
c.熱帶季風氣候:以亞洲南部、東南部的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最為顯著。這種氣候終年高溫,一年中也可以分為旱雨兩季,風向隨季節而變化。旱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干旱少雨;雨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降水集中。
d.熱帶沙漠氣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和內陸地區,這種氣候降水量稀少,終年炎熱干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
②溫帶的主要氣候類型
a.溫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地區。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亞熱帶是低溫少雨)。大致以1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為界,此線以北為溫帶季風氣候,以南為亞熱帶季風氣候。
b.地中海氣候:主要位于大陸西岸的30°~40°地區,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集中,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
c.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分布在中緯度內陸地區,冬冷夏熱,氣溫變化大,降水量較少,集中在夏季。
d.溫帶海洋性氣候:位于40°~60°中緯度地區大陸西岸,以歐洲西部分布最廣,全年溫和多雨,氣溫和降水的年變化比較小。
③寒帶氣候:分布在南極洲和北冰洋沿岸;終年寒冷。
④高原山地氣候:分布在高山、高原地區;氣候復雜,有垂直變化。
氣候類型 分布地區
A.熱帶季風氣候 中南半島和印度半島
B.熱帶雨林_氣候 南美洲、非洲、亞洲東南部的赤道兩側
C.熱帶草原氣候 南美洲、非洲熱帶雨林氣候兩側
D.熱帶沙漠氣候 南北回歸線的大陸西岸和內陸地區
E.亞熱帶季風氣候 中低緯度大陸東岸
F.溫帶季風氣候 亞歐大陸東北部
G.溫帶大陸性氣候 主要分布在中緯度的內陸地區,亞洲和北美洲內陸地區分布較廣
H.地中海氣候 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廣,大致在南北緯 30°~40°大陸西岸
I.溫帶海洋性氣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緯 40°~60°的大陸西岸,以歐洲西部分布最廣
J.高原山地氣候 主要分布在高原和高山地區
K.寒帶(極地)氣候 極圈以內的高緯度地區
第四章 居民與聚落
一、人口與人種
1、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的特點
(1)世界人口增長:從1830年到1999年,世界人口每增長10億人口所需時間逐漸趨短,這表明在這段時間內,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逐步趨快。2006年3月,世界人口總數已達65億。(說明人口數據是一個動態的數據,也就是說是一個變化的數據。所以要說清楚人口數據是哪一年的數據,通常以最近一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數據為準。)
(2)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A、一般來說,發達國家和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率低,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率就高。B、人口的增長速度在世界各洲是不同的,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大洲,其次是南美洲,歐洲的人口增長速度最慢。)
(3)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 = 總人口/總面積(人/平方千米),即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
人口分布:a 人口稠密區:亞洲的東部和南部 、歐洲以及北美洲東部等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
(原因:①社會經濟條件:亞洲的東部和南部地區都是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人類在這里聚居的歷史悠久,農業發展較早;歐洲和北美洲這兩個地區都是工業發展較早的地區,經濟發達。②自然條件:這四個地區都分布在中低緯度近海地區,氣候較為適宜;同時,都在平原地區,所以自然條件都比較優越。)
b 人口稀疏地區:極端干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于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寒冷的高緯度地區或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寒、熱、高、干)。如撒哈拉沙漠 大洋洲西部沙漠 亞馬遜平原 北冰洋沿岸 青藏高原
(原因:極端干旱;過于濕熱;終年嚴寒等。自然條件惡劣,不適合人類的生產和生活。)
2、舉例說明人口問題對環境及社會、經濟的影響
①人口增長過多過快帶來問題:交通堵塞、居住條件差、就業困難、生活貧困、環境污染、資源減少等。
②人口不斷減少停止增長,帶來的問題: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國家用于老年人的社會養老等費用增加等問題。
③采取措施:人類必須控制自己,做到有計劃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3、鄉村人口向城市遷移
(1)原因:a) 鄉村人口增長造成勞動力過剩
b) 城鄉差別:城市就業機會、物質生活條件、文化教育等條件較鄉村好。
(2)帶來的問題
a) 一方面為城市提供大量的勞動力,有力地支持城市建設;解決鄉村人多地少的問題。
b) 另一方面則可能造成城市人口過多而引發城市物質供應問題,城市就業問題,城市社會治安問題,城市環境問題等。
4、世界三大人種特點,并在地圖上指出三大人種的主要分布地區。
(1)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根據人類體質方面的特征來劃分。(世界上所有人種都是平等的,沒有優劣之分)
(2)世界三大人種的主要分布區:白種人:歐洲、西亞、北非、美洲、大洋洲
黃種人:亞洲東部和東南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的部分地區
黑種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及大洋洲西北部
(說明:三大人種既有大范圍的集中分布,又有小范圍的零星分布,其次還有各人種混居區。)
二、語言和宗教
(一) 主要語言的分布(見教材P75圖4.13)
1、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是世界上的主要語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2、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
基督教: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分布在 歐洲、美洲、大洋洲。
伊斯蘭教:其教徒被稱為穆斯林,分布在亞洲的西部和東南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
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
(宗教建筑:基督教——教堂;伊斯蘭教——清真寺;佛教——寺廟,佛塔。)
我國維吾爾族、回族多信仰伊斯蘭教, 藏族、蒙古族多信喇嘛教(佛教中的一派)
三、聚落:
包括鄉村和城市。一般來說,先有鄉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鄉村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生產活動。城市聚落居民主要從事工業、服務業等工作。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工農業生產比較發達,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
1、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
房屋 道路修筑情況 商店的多少 學校的多少 醫院的多少 有無農田 有無果園 有無魚塘 自然景觀改變大小
密集度 高度
鄉村 ?。ㄏ∈瑁?矮 少 少 少 少 有 有 有 小
城市 大(稠密) 高 多 多 多 多 無 無 無 大
2、 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1)影響聚落形成與發展的主要環境因素:地形、氣候、資源、交通等
(2)建筑風格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當地氣候特點 民居的建筑特點
因紐特人的冰屋 嚴寒 冰塊構筑,低矮,無窗,門小,墻厚,保溫性好。
黃土高原的窯洞 干燥,冬冷夏熱 利用厚厚的黃土層,挖鑿成窯洞,冬暖夏涼。
傣族竹樓(高架屋) 潮濕,炎熱多雨 雙層,樓上住人。涼爽,通風,防潮。
新疆的平頂屋 干燥,風沙大 平頂房,屋頂可以曬莊稼。
西亞的鄉村 炎熱,干燥 墻厚,窗小。減少白天太陽熱量的傳入和熱風。
(3)保護世界遺產的意義
傳統聚落是歷史時期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它們從不同側面記錄了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護甚至任意破壞,將導致無法挽回的損失。
第五章 發展與合作
1、國家和地區:世界的國家和地區 ---220多個(一些還沒有獲得獨立的殖民地和屬地,叫做“地區”)
a) 面積居世界前六位的國家: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面積最小的國家是梵蒂岡。
b) 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有11個。其中中國和印度人口超過10億。(中國人口最多,印度居第二位)
c) 地跨兩洲的國家:埃及(亞非)、土耳其(亞歐)、俄羅斯(亞歐)、美國(北美、大洋洲)
d)領土:國界線范圍以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的總稱。
e) 領土:國界范圍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
f)政治制度: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如美國是資本主義國家,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
2、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
(1)劃分:依據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亞洲的日本。發展中國家主要分部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目前,中國也是發展中國家。)
(2)運用數據和實例,說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發展水平差異?!?(南北差異)
課本P89 圖 5.6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人口和國內生產總值比較”
地圖冊P41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
人口約占世界的1/5 人口約占世界人口的的4/5
國內生產總值約占世界的3/4 國內生產總值約占世界的1/4
生活、教育水平高 人口高增長
生產力高度發達 生活、教育水平低,以第一產業為中心
(3)知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地區分布特點。
發達國家: 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部(澳大利亞例外 --- 在大洋洲)— “北”
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南部 — “南”
“南北對話”—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在經濟、政治上的商談。
“南南合作”— 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互助合作。
3、國際合作
聯合國:世界最大的國際組織(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宗旨:“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有6個主要機構 ,5個常任理事國(中、法、俄、英、美)
世界貿易組織:總部 — 瑞士日內瓦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和平、友誼、進步”
亞太經合組織(APEC)
歐盟
七年級地理上冊復習提綱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
一、地球的知識
1.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不規則球體的認識過程,最早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事件是麥哲倫環球航行。
2.地球的大?。浩骄霃?371千米,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赤道半徑大于極半徑。
二、地球儀的知識
1.地球儀上的點:北極點是地軸與地球儀最北端的交點,南極點是地軸與地球儀最南端的交點。
2.地軸是從地球內部穿過地心的假象的軸。
3.比較緯線、緯度和經線、經度
緯線和緯度 經線和經度
形狀 圓(與赤道平行) 半圓(連接南北極點)
長度 從赤道向南北兩極逐漸縮短 經線長度都相等
方向 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經線指示南北方向
度數 0°~90°向北增大是北緯,向南增大是南緯 0°~180°向東增大是東經,向西增大是西經
字母表示 北緯N, 南緯S 東經E, 西經W
重要的經緯線 0°赤道,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最長的緯線 低緯度:0°~30° 中緯度:30°~60° 高緯度:60°~90° 南北回歸線:23.5°N、23.5°S南北極圈:66.5°N、66.5°S 東經度與西經度劃分:0°和180° 東半球與西半球劃分: 20°W、160°E 西半球:160°E—180°—20°W東半球:20°W —0°—160°E
4.經緯網定位(重點內容)
甲:50°N 、 20°E ;北半球、東半球;中(高、中、低)緯度 五帶中屬北溫帶
乙:20°S 、170°W ;南半球、西半球;低(高、中、低)緯度 五帶中屬熱帶
三、地球的運動
1. 比較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繞轉中心 方向 周期 意義
自轉 地軸 自西向東 北極上空:逆時針南極上空:順時針 一天 晝夜更替和各地的地方時不同
公轉 太陽 自西向東 一年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的更替、五帶的劃分
2.地球公轉運動的特征:地球在公轉過程中,地軸與公轉軌道面的夾角總保持66.5度,且地軸總指向北極星附近。
3.地球公轉示意圖(完成下圖):
(1)在圖中畫出公轉方向(逆時針方向)
(2)①是秋分日,時間是9月23日,此時太陽直射赤道線。
②是冬至日,時間是12月22日,此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
③是春分日,時間是3月21日,此時太陽直射赤道線。
④是夏至日,時間是6月22日,此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
4.五帶的劃分(完成下圖):
在圖中標出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略,請同學們自行繪制)
在圖中標出五帶的名稱(請同學們自行繪制)
熱帶的特點是:有太陽直射現象,終年炎熱
南北溫帶的特點是:無太陽直射現象,無極晝極夜現象,四季分明
南北寒帶的特點是:有極晝極夜現象,終年寒冷
四、地圖的知識
1.地圖的基本要素有比例尺、方向、圖例。
2.比例尺的知識:
①比例尺的公式: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比例尺又叫縮尺
例:在1:2000000的地圖上圖上距離為2cm,實際距離是40千米
②比例尺的表示形式(三種):文字式、數字式、線段式
③比例尺的大小比較:比值大的比例尺就大,比較比例尺大小最好將幾種形式統一成數字式。
④比例尺的大小體現出地圖內容的詳細程度
a.如圖幅相同,比例尺越大,地圖所表示的實際范圍越小,但表示的內容詳細,精確度高;反之比例尺越小地圖所表示的實際范圍越大,但表示的內容簡略,精確度低。
b.如果地圖所表示的實際范圍相同,比例尺越大,圖幅面積越大;反之,圖幅面積越小,反映的地理事物就越簡略。
c.規律:大范圍地區的地圖多采用較小的比例尺(如世界政區圖),小范圍地區的地圖多選用較大的比例尺(如平面圖、軍事圖)。
例1:去公園游玩要用到導游圖,下列比例尺比較合適的是( C )
A.1:200000 B.1:1000000 C.1:30000
3.地圖上的方向:①一般情況下“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例:右圖中A點在B點的正西方向
C點在A點的東南方向
B點在C點的西北方向
②利用指向標判斷方向,
指向標所指方向為北方。
例:右圖中A點在B點的西南方向
C點在A點的東北方向
B點在C點的正西方向
③利用經緯網定方向。
A.方格狀或圓弧形經緯網圖:a辨別南北緯:緯度數值向北遞增的為北緯,向南遞增的為南緯,同一經線上的各點為正南正北。b辨別東西經:經度數值向東遞增的為東經,向西遞增的是西經,同一緯線上的各點為正東正西。
B.以南北極為中心的經緯網圖:a判別南北極:根據地球自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在北極上空看呈逆時針,在南極上空看呈順時針。b辨別東西:東西為相對方向,根據自轉箭頭指向來辨別東西方向(應根據略弧段即兩點間經度差小于180°的弧定向)
4.圖例和注記:地圖上表示各種地理事物的符號叫圖例(常見的圖例要能認識),地圖上的文字說明和數字叫注記。
5.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①海拔和相對高度(如右圖)
A是相對高度
B是海拔
②把陸地海拔高度相同的點連接成的線就是等高線,同一條
等高線上的各點的海拔相同,相鄰的兩條等高線間的高程差相等。
③等高線的疏密狀況表示坡度的陡與緩: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度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④常見的等高線地形圖
⑤計算氣溫的垂直變化
⑥修水壩,選壩址,并繪水壩集水區域和庫區范圍。一般在河流流出盆地的出口處(河流峽谷地區)修壩,具有投資少,蓄水多的優點。
⑦繪小河,判斷小河流向。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一、陸地和海洋
1.地球上的海陸分布:地表71%是海洋,29%是陸地。地表海陸分布是不均勻的,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無論是南半球還是北半球,海洋的面積都大于陸地的面積)。
2.陸地和海洋的類型:(陰影為陸地)
大陸,最大的大陸是亞歐大陸
半島,最大的半島是阿拉伯半島
島嶼,最大的島嶼是格陵蘭島
大洋
海峽
海灣
3.七大洲的分布(按大到小):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北美洲、歐洲 ;
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極洲 ;
赤道穿過的大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
赤道穿過的大陸是:南美洲大陸、非洲大陸 。
跨經度最多的大洲是:南極洲;跨經度最多的大洋是:北冰洋。
4.四大洋,太平洋:最大、海水最深、島嶼最多,跨東和南北半球;
大西洋:第二、呈“S”形狀、跨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印度洋:大部分在南半球;
北冰洋:海冰覆蓋,海水淺,位于北半球,跨經度360°.
5.大洲的分界線:
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
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蘇伊士運河。
亞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白令海峽。
南北美洲的界線:巴拿馬運河。
二、地形
1.五種地形特征
平原:地面起伏小,海拔低于200米;最大的平原 亞馬孫平原;
高原:地面起伏小,坦蕩,海拔較高,邊緣陡峻;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山地:地面崎嶇,海拔高,大于500米,坡度陡溝谷深;最長的山脈:安第斯山,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
兩大山脈帶:環太平洋沿岸山脈帶;橫貫亞歐大陸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脈帶。
丘陵:地面崎嶇,海拔較低,相對高度小于200米,坡度較??;
盆地:四周高,中間低且較平坦,最大盆地:剛果盆地 。
2.七大洲的地形特點
亞洲:中間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積廣大;海拔較高,相對高度大。
歐洲:地形以平原為主,海拔最低;地勢南北高,中部低。
非洲:地形以高原為主,有“高原大陸”之稱
北美洲:西部山地、中部平原、東部低矮的高原和山地,地勢東西高,中部低。
南美洲:西部山地、東部中部平原高原相間分布
大洋州:西部高原、中部平原,東部山地,地勢東西高,中部低。
南極洲:冰雪覆蓋,平均海拔最高
3.海底地形:大陸架、大陸坡、海溝、洋盆、海嶺,坡度最平緩的是大陸架,最陡的是大陸坡,最深的是海溝,面積最大的是海盆,最年輕的是海嶺。
三、海陸變遷
1.德國的 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學說。
2.板塊構造學說:
①地表不是一個整體,全球分為六大板塊,分別是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位于海洋)。
②板塊是處在不斷運動中。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較穩定,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
③板塊的相對運動
板塊相對移動方向 邊界的類型 地貌 案例
板塊張裂 生長邊界 裂谷或海洋 東非大裂谷的形成、紅海面積擴大、大西洋面積擴大
板塊碰撞 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 消亡邊界 褶皺山脈 喜馬拉雅山系阿爾卑斯山系
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 消亡邊界 海溝、島嶼、海岸山脈 太平洋西部島弧鏈、安第斯山脈、臺灣山脈
主要山脈的成因:
喜馬拉雅山脈是 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相撞而成;
安第斯山脈是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相撞而成;
落基山脈是是美洲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相撞而成。
3.火山地震
①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環太平洋沿岸山脈帶;橫貫亞歐大陸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脈帶。
②分布成因:在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
第三章 世界的氣候
一、天氣和氣候
1.天氣與氣候的概念:
天氣 氣候
區別 1.短時間 2.多變性 1.較長時間 2.相對穩定性
聯系 天氣是形成氣候的基礎;氣候是對多年天氣狀況的概括
2.衛星云圖上白色表示云層,綠色表示陸地,藍色表示海洋。
3.天氣符號(課本46面圖3.6)常見的天氣符號要記住。
4.風向標的讀法:要會判斷風向和風力大小
風尾,風尾所在風桿的一端指向為風向,每道風尾長的代表兩級風,短的代表一級風。
風旗,所在一端為風向,一面風旗代表八級風。
二、氣溫和降水
1.描述一個地方的氣候特征要從氣溫和降水兩個方面來描述。
2.氣溫的變化:
①日變化:一天中最高氣溫出現在14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后。
年變化:北半球一年中大陸上7月氣溫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氣溫最高,2月最低。
南半球一年中大陸上1月氣溫最高,7月最低;海洋上2月氣溫最高,8月最低。
②日平均氣溫:一般是北京時間2時、8時、14時、20時測定的氣溫值的平均值
月平均氣溫:一個月中所有日平均氣溫的平均值
年平均氣溫:一年中12個月平均氣溫的平均值
③氣溫日較差:一天中氣溫的最高值與最低值的差
氣溫年較差:一年內月平均溫最高值與最低值的差
3.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P61):
①從低緯度向兩極氣溫降低;②同緯度的海洋與陸地氣溫不同,夏季(7月)陸地氣溫高于海洋,冬季(1月)陸地氣溫低于海洋;③同緯度的陸地,氣溫隨著海拔升高而降低,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0.6 ℃。
4.降水的主要形式有:對流雨、地形雨、鋒面雨。
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地形雨)
5.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見P65):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氣溫(℃) -20 -15 -6 6 14 19 24 21 16 5 -7 -16
降水(mm) 10 5 22 47 71 81 136 169 112 57 24 12
①赤道附近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
②南北回歸線穿過的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或內陸降水少。
原因:大陸西岸在副熱帶高氣壓控制下降水少,大陸東岸夏季風來自海洋,降水多。
③中緯度大陸,沿海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世界的雨極是印度的乞拉朋齊,世界的干極是南美洲的阿塔卡馬沙漠(智利)
7.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有地形與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和人類活動。
①緯度位置:低緯度地區太陽高度角大,獲得的熱量多,高緯度地區太陽高度小,獲得的熱量少,因而氣溫從赤道向兩極逐漸降低。
②海陸位置:氣溫: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陸地氣溫低,海洋氣溫高;降水:近海迎風地區降水多,近海背風地區降水少 ,遠離海的地區降水少;
③地形因素:氣溫:山上氣溫低 ,山下氣溫高 ;陰坡氣溫低,陽坡氣溫高;降水:迎風坡多地形雨,背風坡少雨。
④人類活動:人工造林、修建水庫,使當地氣溫變化趨于緩和;亂砍濫伐,使當地氣候惡化;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急劇增加,使全球升溫,旱澇災害頻繁;氯氟化合物的排放破壞高空臭氧層,導致地面太陽紫外線輻射增強,危及人類健康。
例:赤道地區終年炎熱、南極大陸終年冰雪覆蓋的影響因素是緯度因素。安第斯山脈南段西側降水比東側多的影響因素是地形因素。青藏高原夏季氣溫低的影響因素是地形因素。同一緯度的北京降水比蘭州多的影響因素是海陸因素。
8.世界主要氣候類型
氣候類型 分布規律 典型地區 氣候特點
熱帶 熱帶雨林氣候 南北緯10°之間 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馬來群島 全年高溫多雨
熱帶草原氣候 南北緯10°至回歸線之間 非洲中部、巴西、澳大利亞大陸北部和南部, 終年高溫,分干濕兩季
熱帶季風氣候 北緯10°至北回歸線之間大陸東岸 印度半島、中南半島 終年高溫,分旱雨兩季
熱帶沙漠氣候 南北回歸線至30°大陸內部、西岸 非洲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島、澳大利亞中西部 終年干旱少雨
亞熱帶 亞熱帶季風氣候 南北緯25°—30°大陸東岸 我國秦嶺—淮河以南地區 冬季低溫少雨、夏季高溫多雨
地中海氣候 南北緯30°—40°大陸西岸 地中海沿海 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干燥
溫帶 溫帶季風氣候 北緯35°—55°大陸東岸 我國華北、東北、日本、朝鮮半島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溫多雨
溫帶大陸性氣候 南北緯40°—60°大陸內部 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部 冬冷夏熱,降水少,溫差大
溫帶海洋性氣候 南北緯40°—60°大陸西岸 西歐 全年溫和多雨
亞寒帶 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南北緯50°—70°之間的大陸 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部 冬長嚴寒,夏短溫暖
寒帶 苔原氣候 北半球極地附近的沿海 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冰洋沿岸 全年嚴寒
冰原氣候 南北半球極地附近內陸 南極大陸、格陵蘭島 全年酷寒
高山高原氣候 高大的山脈、高原 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脈 氣候垂直變化明顯
①大陸東岸的氣候類型有: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②大陸西岸的氣候類型有: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③大陸內部的氣候類型有:溫帶大陸性氣候。
④亞洲沒有溫帶海洋性氣候,而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是亞洲獨有的。
⑤歐洲的溫帶海洋性氣候是世界最典型的。地中海氣候主要是分布在地中海周邊。非洲的熱帶面積最大。
第四章、居民和聚落
一、世界的人口
1.世界人口總數在2011年達到70億。
世界人口增長特點:
——————188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現在
人口增長極為緩慢 人口增長迅速 人口增長速度迅猛
2.與人口增長有關的概念: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一定時期內活產嬰兒數/同期平均人口總數×100%
死亡率:一定時期內死亡人數/同期平均人口總數×100%
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人數—死亡人數)/人口總數×100%
3.世界的人口增長速度各地不同:非洲最快,歐洲最慢;發展中國家快,發達國家慢。
4.人口密度=該區域人口總數÷該區域總面積(單位:人/平方千米)
5.世界人口分布:亞洲的 東部 和 南部、歐洲的 西部 、北美洲和南美洲的 東南部等_中低_緯度臨海地區是人口稠密地區;這些地區是氣候溫和,降水較多的平原和盆地。
人口稀少地區: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極地(緯度高)空氣稀薄的高山高原(地勢高)原始的熱帶雨林(赤道附近)
6.人口問題有兩個方面:
①人口增長過快:環境問題(城市以環境污染為主,鄉村以生態破壞為主)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就業困難、犯罪率上升等問題;
②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現象嚴重(增加政府財政和社會福利負擔)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
人口增長必須與資源、環境 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二、世界人種、語言、宗教
1.人種:根據人類膚色,體質方面的特征所劃分的人群。
2.世界人種的分布:黃種人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北美洲北部北冰洋沿岸的因紐特人和美洲的土著人印第安人也是黃種人。
白種人主要分布在 歐洲、 大洋洲、北美洲北部, 亞洲西部和南部、大洋州。
黑種人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美洲的黑種人是被當作奴隸販賣到美洲的。
南美 洲種族成分非常復雜,號稱“世界人種大融爐”。
3.世界的語言:漢語、英語、俄語、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六種語言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其中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4.世界語言的分布:
漢語主要分布在亞洲、東南亞等地區,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
英語主要分布在歐洲的西部、北美洲、亞洲的南部等地區,主要有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等國。
俄語主要分布在歐洲東部,亞洲的西北部、北部等地區,主要是俄羅斯;
法語主要分布在歐洲的法國和非洲的一些國家;
西班牙語主要分布在歐洲的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在拉丁美洲廣為流行,巴西和一些島國講葡萄牙語,其他國家大多講西班牙語);
阿拉伯語主要分布在亞洲的西部和非洲的北部。
5.世界的三大宗教: 基督教是信徒最多、流傳最廣的宗教,起源地是巴勒斯坦,目前主要集中分布在歐洲、大洋洲和南北美洲,該教經典為《圣經》,代表性建筑物是教堂。
伊斯蘭教在中國也叫清真教或回教,該教的教徒也被稱為穆斯林,起源地是沙特阿拉伯,目前,該教主要分布在亞洲的西部和東南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該教經典為《古蘭經》代表性建筑物是清真寺。
佛教起源地是古印度,目前,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該教代表性建筑物是佛塔、寺廟。
6.中國的居民中回族和維吾爾族多信仰伊斯蘭教,藏族和蒙古族多信仰佛教,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
7.聚落包括城市和鄉村。
房屋 道路 教育條件 信息流通快慢 物質娛樂生活
城市 密集、高 密、交通方便 好 快 豐富多樣
鄉村 分散、矮 稀疏、不方便 差 慢 較貧乏
8.鄉村民居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公路分布。
9.寒冷地區的民居墻體厚實,屋內建有壁爐、火炕,窗戶比較小,有的窗戶還裝雙層玻璃,在冬天積雪較多的地方,屋頂大多高聳。濕熱地區的民居墻體相對單薄,門窗開得大 。
東南亞的民居(高腳屋)反映當地自然環境的特點是高溫、多雨 。
北非民居屋頂大多是平頂是因為氣候炎熱干燥;平頂可以晾曬農產品。
西亞的厚墻小窗屋的優點是防曬、隔熱、防風沙;
中國黃土高原上的窯洞的優點是就地取材,成本低,冬暖夏涼。
中國傣族竹樓的優點是通風散熱、防蟲、防潮。
第五章世界的發展差異
一、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
1.國家和地區:全世界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面積居前六位的國家分別是歐洲的俄羅斯、北美洲的加拿大、亞洲的中國、北美洲的美國、南美洲的巴西、大洋洲的澳大利亞。面積最小的國家梵蒂岡。
2.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是中國,人口居世界第二的是印度。
3.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分別是亞洲的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日本,歐洲的俄羅斯,北美洲的美國、墨西哥,南美洲的巴西,非洲的尼日利亞。
地廣人多的國家如:中國、印度、美國;
地廣人稀的國家:加拿大、澳大利亞;
地狹人多的國家:日本;
地少人少的國家:梵蒂岡
4.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通常把世界上的國家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大洋洲。除澳大利亞、新西蘭外,都分布于北半球;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拉丁美洲和非洲,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
5.“南南合作”是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
“南北對話”是指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合作。
6.發達國家國家利用其掌握的高技術和從發展中國家購買來的廉價原材料,制造技術含量高的工業品,銷售到世界各地,獲取高額利潤。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由于歷史上長期受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侵略剝削,大量資源被掠奪,生產品種單一,建設資金不足,生產效率不高,導致社會經濟發展相對落后。
7.發達國家工業以加工制造業為主,農業生產技術水平高;發展中國家工業以資源型和資源加工型為主,農業生產技術水平低。
8.國界是一國與鄰國或公海之間的界線。它是國家主權范圍的邊界。國界是人為劃分的,有的依據山脈、河流、海洋、經緯線來劃分,有的依據民族、語言、宗教等來劃分。如:美國、加拿大以湖泊為界,法國、西班牙以山脈為界,埃及、蘇丹以經緯線為界
9.國界范圍以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總稱領土
二、國際合作
1.國際間的矛盾與沖突: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從根本上影響著國際社會的安定和人民的和平生活。
2.當今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
3.世界上規模最大和最有影響力的全球性國際組織是聯合國,簡稱是UN ,總部設在紐約。聯合國安理會的主要只能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 。
4.全球性經濟貿易組織是世界貿易組織,簡稱是WTO,總部設在日內瓦。
5.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簡稱國際奧委會,是當今世界上最有影響的國際體育組織,其總部設在瑞士洛桑,奧林匹克的理想是和平、友誼、進步。奧林匹克的精神是“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狮市| 上杭县| 工布江达县| 礼泉县| 东兰县| 龙胜| 界首市| 万载县| 浦江县| 略阳县| 四子王旗| 仙游县| 海门市| 皋兰县| 大埔县| 榆社县| 汨罗市| 常宁市| 图片| 大同市| 九江县| 贵溪市| 呼玛县| 东城区| 翼城县| 陇西县| 方山县| 姚安县| 西畴县| 彭泽县| 镇巴县| 平和县| 那曲县| 富裕县| 贵定县| 抚宁县| 涞水县| 麦盖提县| 包头市| 北京市| 台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