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2 《經濟與社會》(最新版本)第四課 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4.2 我國的社會保障【課標要求】1.評析實現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政策;2.列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措施。【學業要求】1.通過學習,明確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安全網”,以維護社會公平為目的,從而增強對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政治認同。2.通過積極參與有關社會保障的社會調查和實踐活動,積極為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建言獻策。3.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既看到享受社會保障是社會成員的法定權利,又依法履行相應的法定義務。【核心素養】1.政治認同:探究我國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必要性、意義和措施,認可我國日益完善的保障,增強對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認同感。2.科學精神:學以致用,評析政府運用再分配手段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舉措。3.公共參與:嘗試對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共同富裕、營造良好社會風尚、完善社會保障的政策提出建議,增強社會參與意識。【教學重點】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必要性、意義和措施【教學難點】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措施【教學過程】熱點導入: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民生”仍然是貫穿其中的一條主線。報告提出,加快發展社會事業,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的政策更加有力,力度進一步加大。在醫療方面,今年繼續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保財政補助標準和大病保險保障水平;在社會保障方面,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適當提高城鄉低保標準,發展社區養老服務和嬰幼兒照護服務,解決好“一老一小”問題……議題:社會保障的基本出發點和歸宿是什么?給我們什么啟示?提示:維護社會公平是社會保障的基本出發點和歸宿。啟示:完善社會保障,要公平對待每個公民并確保其享受相應的社會保障權益。為此,要建立起覆蓋全民、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形成沒有漏洞的“安全網”。同時,完善社會保障要更多地維護弱勢群體的利益,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和諧發展。議題式教學:知識點1 多種多樣的社會保障情境創設:《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保障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繼續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保障水平,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增加30元,一半用于大病保險。降低并統一大病保險起付線,報銷比例由50%提高到60%,進一步減輕大病患者、困難群眾醫療負擔。抓緊落實和完善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政策,盡快使異地就醫患者在所有定點醫院能持卡看病、即時結算,切實便利流動人口和隨遷老人。推進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落實退役軍人待遇保障,完善退役士兵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接續政策。適當提高城鄉低保、專項救助等標準,加強困境兒童保障。加大城鎮困難職工脫困力度。提升殘疾預防和康復服務水平。我們要盡力為群眾救急解困、雪中送炭,基本民生的底線要堅決兜牢。議題1:(1)我國的社會保障主要包括哪些內容?(2)我國政府為什么多次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示:(1)我國的社會保障主要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2)有利于改善退休人員生活,使其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調節收入差距,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公平;經濟發展是社會保障的基礎,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應該也必須上調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名師點撥:社會保障體系的內容比較地位 資金來源 對象 作用社會保險 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 它通過政府、單位、個人三方共同籌集資金 有權利享有社會保險的人 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依法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社會救助 是最先形成的、歷史最悠久的社會保障形式 它是政府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 對因自然災害或其他經濟社會原因而無法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給予無償幫助 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是保障社會成員生活安全和生存權利的“最后一道防線”社會福利 是最高層次的社會保障 它是政府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 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兒童和其他社會成員 以滿足社會成員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質量不斷得到改善和提高社會優撫 是社會保障的特殊構成部分 它是政府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 現役軍人、復員退伍軍人以及軍烈屬 實行物質照顧、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撫慰,具有褒揚性、補償性、優待性、綜合性的特征情境創設:某市出臺《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實施意見》,要求全市執行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消除城鄉二元制醫保待遇差別,實現城鄉居民公平享有基本醫療保險權益:建立城鄉低保標準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機制,穩步提高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實現孤困兒童和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全覆蓋。該市通過完善社保體系,讓城市發展更有溫度,讓民生幸福更有質感,確保全面建成高質量小康社會不落一人。議題2:(1)該市在完善社保體系中采取了哪些社會保障形式 (2)運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知識,談談該市應如何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提示:(1)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屬于社會保險;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屬于社會教助;對孤困兒童和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屬于社會福利。(2)該市提高城多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觸防范和化解社會成員的生存危機。保障基本生活權利,有效維護社會生活秩序的穩定:該市執行了統一的城鄉用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調節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該市完善社保體系,讓城市發展更有溫度,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知識點2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情境創設:截至2021年6月底,全國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10.14億人、2.22億人、2.74億人。三項社會保險基金總收入3.23萬億元,總支出3.02萬億元,累計結余6.52萬億元,基金運行總體平穩。全國社保卡持卡人數達到13.43億人,電子社保卡覆蓋3.5億持卡人。我國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基本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安全網。社會保障制度已經成為全民共享國家發展成果的基本途徑和制度保障。這是全民共享國家發展成果的制度安排,是引領我們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議題1:有人認為,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人人都要享受到高水平的社會保障。結合材料,運用經濟與社會的知識對這一觀點進行評析。提示:享受社會保障是社會成員的一項法定權利,也是現代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我們要公平對待每個公民,確保其享受相應的社會保障權益;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對社會保障的要求越來越高,要不斷滿足人民的社會保障需求。因此,該觀點具有合理性。經濟發展是社會保障的基礎。如果沒有相應經濟實力作支撐,高水平的社會保障即使建立起來也無法維持下去。因此,該觀點又有一定的片面性。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只有建立起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保障適度的社會保障體系,才能使社保障持續發展。情境創設: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城鎮新增就業超過六千萬人,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十三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十億人。議題2:結合材料,說說經濟發展水平與社會保障水平之間的關系 提示:①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對生活安全保障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們要通過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的社會保障需求。②經濟發展是社會保障的基礎。如果沒有相應的經濟實力作支撐,社會保障即使建立起來也無法維持下去。③只有建立起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保障適度的社會保障體系,才能使社會保障持續發揮作用。情境創設:截至2020年末,我國養老保險覆蓋人數已經超過9.25億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人數已經超過13.5億人,基本實現全民參保。老年人無論城鄉,都能夠按月領取數額不等的養老金,我國進入了人人享有養老金的時代。我國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基本建立起了世界最大的社會保障安全網。社會保障制度已經成為全民共享國家發展成果的基本途徑和制度保障。這是全民共享國家發展成果的制度安排,是引領我們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議題3:有人認為:“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如果人人享有高水平的社會保障,定會加大國家負擔,不利于經濟社會發展,”結合材料,運用經濟與社會的知識對這一觀點進行評析。提示:題中觀點是片面的。①題中觀點有合理之處。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要堅持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經濟發展是社會保障的基礎。如果沒有相應經濟實力作支撐,高水平的社會保障確實會加大國家負擔,不利于經濟社會發展。②題中觀點也有不合理之處。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建立覆蓋全民的高水平社會保障體系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有利于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也有利于我國居民享受相應的社保權益,減輕人們的后顧之憂,增強消費信心,反而有利于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走向共同富裕、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板書設計】1 / 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